人世间总有些神圣的所在藏在不广为人知的地方,当你真正置身于其中时,就会感到自己世俗的心灵被悄悄地净化。在我的家乡武汉,就有这样一处所在,它的名字叫做古德寺。虽然名为寺庙,但是其建筑外观又和人们印象中的寺庙大相径庭。至于为何如此,我想还是从古德寺的源头说起吧。
清朝光绪初年,汉口黄浦路一带,还大多是些沼泽地和土墩子。一天有位法号叫隆希的游方僧人相中了这里一个叫石鼓墩的高地,决心在此结茅修行,通过广结善缘,他很快得到了当地乡邻的大力支持,一座名叫“古德茅蓬”的小佛寺便出现在石鼓墩上,这就是现在古德寺的前身。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汉阳归元寺的昌宏法师,因仰慕隆希法师的学识,常抽空到古德茅蓬亲近参学。时间一长,便深得隆希法师的喜爱。到了1909年,隆希自感年事已高,西归将至,他经过缜密考察,终于选择了昌宏作为接班人,并慎重举行仪式将古德茅蓬的寺产及临济宗衣钵传给了昌宏。昌宏接任古德茅蓬的住持后,励精图治,马上筹工备料对古德茅蓬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维修改造。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古德茅蓬附近的刘家庙一带,成为了阳夏保卫战的最初战场。昌宏住持率领僧众,冒着枪林弹雨,对起义军开展了战地救护……因此,1914年,古德茅蓬获得了当时中华民国副总统黎元洪亲自改名题匾“古德寺”的殊荣。
进入寺内,仿佛从中国来到了印度,寺内最显眼的圆通宝殿明显带有浓重的印度寺庙建筑风格。如果不知情的人从寺外经过,将其当做哥特式教堂也不足为奇。像这样形似外国教堂,却实为中国寺庙的宗教场所,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还真是不敢轻信。难不成那位法号叫隆希的游方僧人是一位来自印度又精通汉文化的高僧?但这也只是猜测,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都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我又想,或许是它曾经得到过某位印度富商的布施,但条件是要修建成印度寺庙的风格。但即使这种假设我也没有得到权威资料的证明。
圆通宝殿内,有一副对联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上联曰: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下联云: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不仅对仗齐整而且寓意深远,想想在这寺庙之外,又有多少名利客在人生的苦海中载沉载浮,他们中有的为了权力,有的为了美色,有的为了金钱……这些本来都是些身外之物,但却成了人世间烦恼的源泉,其实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罪,最大的问题还是人自身的贪恋在作祟。只有克制了贪恋,做到知足常乐,那么种种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但是古往今来真正做到这点的又有几人?古德寺开创者游方僧隆希法师的衣钵传人昌宏法师便是其中的一位。
汉阳归元寺是武汉最著名的寺庙,常年香火鼎盛,游人不断。而古德寺直到今日依然门可罗雀,少有人知。昌宏法师却只因仰慕一位高僧的学识而“弃富投贫”,相信当时的他也是经过了一番心理挣扎的,但最终对于佛学更高境界的追求战胜了世俗物质的诱惑。在战争时期,昌宏法师更是不顾生命危险率众保护起义军。我又想起了圆通宝殿里的那副对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这不正是昌宏法师一生的写照吗?不知这副对联是否也是法师亲手所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至今还能在汉阳归元寺的罗汉堂中见到昌宏栩栩如生的样子。据说归元寺五百罗汉中的第339尊阿氏多尊者,就是按照昌宏的原形塑造的。昌宏作为当时归元寺的领导人之一,深受大家爱戴,所以工匠们特意将中文义译为“无比端正”的阿氏多尊者与昌宏融为一体。
我离开古德寺的时候,心中充满了疑问,为什么这样一处建筑造型别致,全国少有的佛教寺观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却长久不为人知,甚至连武汉本地人也知之甚少?为什么现在寺内几乎全是尼姑,却看不到一个和尚?但据《武汉文史资料》记载,以前是只收僧人的。难道是后来又遭到了什么重大的变故?既然现在全是尼姑,那应该叫“古德庵”才对,或者按照西方的说法叫做“古德修道院”。但这些也只是我的猜想,因为手头资料的不齐全,还等待着专家学者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