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支曲子,我听了无数遍却还是听不厌。在我的心中,即使是贝多芬和莫扎特所有的成名曲加起来也无法与它比拟。当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就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仿佛天地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音乐。曾经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厅指挥过的小泽征尔先生曾经说过:“这是一支自始至终都应该跪着听的天籁。”
这支曲子就是由江苏无锡人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创作的《二泉映月》,阿炳创作此曲时已经双目失明,我记得西方另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在耳朵全聋的情况下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看来伟大的音乐家都是有共性的。
我虽然对音乐不算精通,但是却能够依稀听出这首曲子所表达出的情感。仿佛在大声疾呼,又好似在浅吟低唱,时而低回婉转,时而铿锵高亢。我从没有听过一首曲子纠结了这么多复杂的情感,也从没有听过一首曲子以如此晓畅自然的方式表达出了作者最深切的心声。
瞎子阿炳原本不是瞎子,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相当于现在某寺庙的主持。阿炳十二岁已随父学习多种乐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很快冲破了道教音乐的束缚,十八岁时就被誉为“无锡音乐界的小天师”。加上其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可以说是前途光明。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他二十二岁时,父亲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三十四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沦为街头艺人。
三十四岁,本该是一个男人与妻子儿女欢聚一堂的年龄。可一代作曲天才阿炳却流落街头,贫病交加。而同为天才作曲家的德国人贝多芬在三十四岁时已是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如果不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黎松寿教授幼时得过阿炳的指导,并在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后,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为活动手指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正好被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无意间听到,并在阿炳去世前三个月赶到无锡用钢丝录音机录下了阿炳的部分曲目,也许阿炳的音乐才华将永远不会为更广大的人群所知晓,世界上也就不会再有《二泉映月》了。阿炳没有想到,自己的音乐竟然是以这样的方式被发现并进而通过各种形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现在,每当我听到这支曲子时,总喜欢闭上眼睛去倾听。我仿佛看见了在那无锡的街头,阿炳戴着破旧的眼镜和毡帽默默地拉着他心爱的二胡,一边拉,一边走。他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但他的心却是明亮的。那曲子就是他的心声,就是他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他孤独着却快乐着,快乐着并痛苦着,痛苦着但始终乐观着,相信旧的世界一定会被推倒,新的世界一定会到来。他的心中有一团火,时刻都在燃耗着,燃烧着,直到他已经离我们远去很久了。但这团火却始终未灭,这团火就是他对音乐创作的执着。
今天,这团火燃烧得更加旺盛了,在维也纳,在东京,在巴黎,在纽约,在悉尼,到处都可以听到阿炳的音乐。用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着,由各国最优秀的指挥家指挥着,在最辉煌的音乐厅上演着。如果阿炳泉下有知,我想他应该含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