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近黄昏的时候,我随着一群游人登上了名扬四海的奉节白帝城。白帝城因三国时蜀汉先主刘备临终时在此向诸葛亮托孤而闻名,后又因唐朝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而流传。今天,白帝城在送走了刘备的马蹄和李白的轻舟后,又迎来了我,一个青年书生矫健的步伐。
当我踏着通向白帝城的石阶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的时候,心中不禁升起了往昔对于这座古老城池的猜想,这里为什么叫白帝城,既然是刘备托孤之处,也可以叫托孤城啊。难道因为刘备是皇帝,托孤的时候又穿着白色的衣服。他死后,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所以才将这里叫做白帝城?后来听到导游的解说才知道白帝城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述有帝王之心,令其亲信造舆论。说是城内白鹤井里,常有一股白气冒出,宛如白龙腾空,此乃“白龙献瑞”,预兆这方土地上要出新天子了。舆论造足了,公孙述便于公元25年正式称帝,自号“白帝”,并改子阳城为“白帝城”。
我不知道当年刘备在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的那句“你的才能要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才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是否出于真心?但我相信诸葛亮回答的那句:“我一定尽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则是他的肺腑之言。因为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便经常自比管仲、乐毅,而此二人前者被称为“春秋第一相”,后者更是战国一代名将。可见诸葛亮只有将相之志,而无称帝之心。以诸葛亮的才能如果站在曹操或者孙权的任何一方,结局又会怎样呢?我想三国的历史可能就会重写,诸葛亮也许真的会像管仲和乐毅那样以胜利者的姿态告别历史舞台。他最终累死在五丈原的结局,却也为他“精忠卫国,死而后已”的许诺,作了最完美的注解。
我终于登完了所有的台阶,来到了白帝城前,城门虽没有我想象中的高大,却另有一番古色古香的味道,城门前留影的游人很多,我没有驻足,继续向前走着,来到了一处开阔的地方,正是俯瞰夔门的最佳位置。夔门乃瞿塘峡之西门,陕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故名夔门。长江上游之水纳于此门而入峡;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瞿塘关”,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峡中水深流急,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自古便有“夔门天下雄”之称。陈毅元帅曾经在此题诗道:“三峡束长江,欲令江流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道尽了江水经过夔门时破门而出的气势,我虽无陈毅元帅胸怀百万雄兵的冲天豪气,但也即兴作了一首小诗道:“船泊白帝霞满天,蝉鸣寺隐暮色间。当年皇叔托孤处,千古夔门锁云烟。”是啊!有多少历史的疑团被锁在了这千古峡江之内呢?
如今的白帝城在三峡大坝建成后,在浩浩的江水包围下,已宛然成为了一座孤岛,那曾经凶猛的江水也已变得平静了许多,也清亮了许多,高涨了许多。当我在夕阳斜下之时,走下了长长的阶梯,踩着脚下新建的白帝城风雨廊桥向码头的船只返回时,我又回头仰望了一眼掩映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白帝城。并作了一首题为《白帝城怀古》的七言小诗:“白帝重游紫雾间,古城已不似当年。曾经将相何方觅,铁马金戈化土烟。”白帝城脚下的江水奔腾了几千年,最终还是归于了平静,而我,还要乘船抵达下一个码头,那么就让我静悄悄地告别白帝城,将它留在我的记忆中,留在李白的诗句里,留在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江水间,一任人们去凭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