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另一特点,是其小中见大、实中求虚的造园手法。扬州园林,面积不大,但造园通过叠石堆山,给人一种园景深远的错觉。
布达拉宫: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是佛殿大、经堂高,建筑多依山势而筑,位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是典型的喇嘛教寺庙建筑,始建于唐代的布达拉宫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整个宫殿建筑依山势叠砌,辉煌壮观,其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殿堂20多个,正殿供奉着珍贵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布达拉宫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一种植根于中国民间的造型艺术,具有极强的时间性和地方色彩,常因时代、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水平、技术水平、民族习惯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特点。
工艺美术类别:工艺美术通常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如挂毯、布匹等染织工艺品,碗、盆、杯等陶瓷工艺品,桌椅箱柜等家具工艺品,服装、包装的设计等。陈设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如象牙雕刻、玉石雕刻、装饰绘画等。其中大部分以手工方式生产。
特种工艺:特种工艺是利用某种珍贵或特殊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和精巧的技术加工而成的一种工艺品,如精细高雅的玉雕、象牙雕刻、雕漆、贝雕、景泰蓝、金银手饰等。是一种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民间工艺品,如清秀精巧的竹编、草编、蓝印花布、蜡染、刺绣、根雕、泥塑、面人、剪纸、民间玩具,大都产生于中国的南北方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
商标广告:也称商业美术,在中国历史悠久。古老的广告形式有幌子、招牌、商标,在唐宋时代已出现。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国内现存最早的“玉兔捣月”宋代铜版商标。
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商标广告渗透进来,沿海一些大城市设立了广告公司。商标广告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而发展,现代广告商标已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处不在,并形成一种广告文化。
商标广告的手段随科技水平的提高变得越来越先进。电脑设计、三维设计、CI设计等,无疑是美学与科技的产物。
书籍装帧:书籍装帧是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它包括封面设计、扉页设计、插图设计、版式设计、文字设计等。
书籍装帧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一个象征。鲁迅先生非常倡导书籍装帧,曾亲自设计装帧。
现代书籍装帧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和生活密切相关,正蓬勃发展。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独特的审美性。
艺术瓷刻:瓷刻,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在上釉烧成的素色瓷器上,用钨钢刀或金钢石刀镂刻,一般由手工刻制。制作过程是用刀尖在瓷面上刻出不同图案,再涂以墨或色彩而后上蜡,即可在瓷面上出现种种优美图案。刻画线条活泼流畅,印花精细严谨,在瓷刻工艺品上既保持了传统书、画风格,又发挥了晶莹光洁的瓷面优势。
风筝:风筝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的风筝用薄木片做成,叫“木鸢”。公元10世纪(五代)时,有人将竹哨系于风筝上,风吹竹哨,声如筝鸣,因此称“风筝”。风筝样式多模拟禽、鸟、鱼、虫,常见的有金鱼、大雁、蝴蝶、蜈蚣等,姿态生动,色彩艳丽,绘制精巧,是颇受人们喜爱的娱乐品和欣赏品。
景泰蓝:景泰蓝,也叫“铜胎掐丝珐琅”,用铜胎制成,以莹石蓝般的蓝釉最出色,所以称“景泰蓝”。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之一,创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至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开始流行并发展。
景泰蓝造形典雅,色彩艳丽,花纹精细,风格古朴、庄重、华贵。它是明清两代皇宫中的贵重陈设品,清代后远销国外。制作一件该产品,一般经过打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工序。其中最复杂细致的是掐丝和点蓝技艺。该品种有花瓶、碗盘、烟具、台灯、糖罐、奖杯等珍贵的陈设装饰品。既可供人观赏,又有保存价值。
唐三彩:中国唐代多彩铅质釉陶产品的概称,盛于初唐,三彩釉主要是白、黄、绿三种釉色,并有少量蓝釉或黑釉。其中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黄釉,具有从棕红色到淡黄色的不同变化。三彩釉大量用于陶俑、陶马等殉葬品上。
脱胎漆器·扬州漆器:脱胎漆器,中国民间著名的工艺品之一,主要产于福建福州,约有300年历史。脱胎漆器造型雅致、质地轻巧、光泽照人、不怕水浸、能耐温、耐酸腐蚀、做工精细。它的制作方法是在模型(分木胎、泥胎)上用麻布或丝绸层层裱背,连上数道漆料,然后脱去内胎,再加上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几十道工序,成为丰富多彩的各种脱胎漆器,品种有花瓶、盘、盒、文具、屏风、家具等。脱胎漆器风格深厚、庄重、华贵、高雅。
扬州漆器有屏风、桌柜、盘、盒等家具和陈设用品300余种,其中“雕漆嵌玉”将各种具有不同天然色彩的玉石镶嵌在漆器上,用传统绘画题材构成画面,如唐代仕女图、山水花鸟等。
点螺漆器是在乌黑的漆器胎上根据艺术设计需要镶嵌上夜光螺、珍珠贝、鲍鱼贝、蚌壳等和不同色泽的贝壳,有的还间杂着丝、金片组合成造型生动、色彩绚丽的图画,经过数十次磨研打光而成。“薄”是扬州点螺漆器的工艺特点之一,点螺盘能薄如蝉翼,镶嵌在乌黑油亮的漆盘上五彩缤纷,灿烂夺目。
印染·蜡染:蓝印花布,中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制作蓝印花布,以油纸刻成花板,蒙在白布上,然后将石灰、豆粉和水调成防染粉浆刮印在棉布上,待干后,用蓝靛染色,再晾干,用刀刮去粉浆即成花布。蓝印花布一般分蓝地白花、白地蓝花,各具风格。
蜡染,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印染品。蜡染法是用蜡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再浸入靛缸,以蓝色或其它颜色为主,后用水煮脱蜡,即出现花纹,成为色地白花的成品。成品民族风格鲜明,装饰趣味强。
工艺壁挂:壁挂,悬挂在室内墙壁上,可充当装饰和欣赏品的编织或印染品。现代壁挂被称为“软雕塑”或纤维艺术,包括毛织壁挂、印染壁挂、刺绣壁挂、棉织壁挂或毛麻棉绣组合性壁挂。中国新疆等地生产的栽绒挂毯风格独特,由多种装饰纹样构成,色彩绚丽庄重,民族风格浓重。
西藏、青海等地寺院内有一种宗教壁挂,构图以大佛为背景,表现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体现了“我佛为大”的宗教主题思想。壁挂构图完整,气势博大,色彩以暖色调为主,是中国宗教壁挂艺术的杰作。
刺绣工艺品:刺绣工艺,中国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明清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号称“四大名绣”。
刺绣因产地不同而风格迥异。刺绣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内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
刺绣作品一般用于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装、枕套、台布、靠垫等生活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刺绣图案以绘画的画册为临本,常以写生花鸟走兽如凤凰、牡丹、松鹤、荷花、鸳鸯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具有民间艺术的装饰性。中国刺绣色彩富丽夺目,针步均匀,针法多变,纹理分明,花纹活泼、典雅。
泥塑和面塑:泥塑,一种中国民间传统雕塑工艺品。民间艺人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捏制成各种人物泥坯,阴干,先上粉底,再施彩绘。
泥塑种类有制作各种古代戏曲人物和具有生活气息的现代人物,还有捏泥玩具供人玩赏的风俗。天津“泥人张”最著名,他捏塑的泥人神态栩栩如生,风格独特,具有生活的真实感。
面塑,也叫“面人”,中国民间工艺品,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制成各种小型人物。面塑源于民间,逢年过节时制作各种动物或福、禄、寿、喜字、花朵等的“喜馍馍”、“花点心”。
各地面塑艺人擅做戏曲人物、佛像以及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态生动逼真,色彩艳丽明快。
编织工艺品:编织,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它利用各地所产的草、竹、藤、棕、柳、苇为原料,就地取材,编成丰富多彩的实用工艺品。
草编,是将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再印装饰纹样。这些工艺品轻巧耐用,美观大方,经济实惠。它不仅畅销国内,还行销国外,誉满全球。
竹编,用竹篾作为材料编织的工艺品,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再由艺人编织成各种精巧生活日用品,如各种动物造型的竹篮、果盘,以及各种造型的花篮、屏风、门帘、扇子等。四川自贡艺人龚玉璋的扇子,称为“龚扇子”,所用篾丝,细如绢纱。
棕编,用棕丝制成的工艺品,比一般草编工艺坚实耐磨,主要产品有提兜、箱子、凉鞋、拖鞋、玩具、地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