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的法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双方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幅员大小的不同,产生了双方物质资源丰瘠不同的“量”,敌我物质资源不同的量,产生敌我双方军队人员不同的数,敌我军队人员的不同,产生敌我双方实力不同的称。所以说,胜利的军队对失败的军队来说,就好比是以镒称铢一样,前者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失败的军队对胜利的军队来说,就好比是以铢称镒一样,前者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打胜仗的人在指挥军队作战的时候,就像从几千尺的高处决开山涧积水一样,势不可挡。这就是“形”——军事实力。
【战例】
秦灭楚国之战
战国末年,秦国大将王翦大胜楚军的战例充分证明了《孙子兵法》之《形篇》所提出的用兵原则。
公元前圆圆缘年,一心想要统一中原的秦王嬴政谋划进攻楚国。秦王在出兵之前问大将李信,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李信是征战多年的一员猛将,屡获战功,掉以轻心,大言说二十万人马足矣。秦王又问王翦需要多少人,回答是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认为是老将王胆怯了,勇气锐减,因此起用了李信为将、蒙武为副将,率二十万军马进攻楚国。李信初战告捷,一举攻下平舆,又进而西进攻下田城,便约率兵攻打寝邱的蒙武迅速西进城父,合兵向纵深挺进。
这时,楚国见秦兵已经深入本国境内,便派项燕为大将,领兵二十万人,水陆并进,于西陵迎击秦军,并派副将屈定,在鲁台山一带设七处伏兵。在西陵秦楚两军相遇,战斗异常激烈,秦军前进受阻,难分难解之时,屈定的七处伏兵突然杀出,秦军两面受敌,大败而逃。项燕乘胜追击,杀秦军都尉七人、士卒无数,直至平舆,收复所有失地。李信兵败,尚未攻至城父的蒙武见势立即撤兵,伐楚之战告败。
满怀必胜信心的秦王,得知后大怒,下令撤除李信官职。此时王翦早已告老还乡,开始隐居。秦王亲自登门请王翦出山收拾残局。王翦推辞不过,答应出兵,但仍坚持原意,非六十万人马不足以战胜楚国。秦王不解,问将军为何非要六十万人马不可?
王翦道:“古时打仗,先约定日期,事先摆好阵型,交战中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礼节,所以那时打仗不需要很多的士兵,现在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列国争斗,多以强凌弱,以多侵少。每次交战,动辄数万,围城动辄数年,一些国家更是都得服兵役,军队的人数大大超过了春秋五霸争雄。更何况如今的楚国拥有东南广大地域,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一声号令,便可动员百万人员参战,想要征服它,非六十万人马不可。”王翦的分析非常合乎情理,使得秦王心服口服,终于答应请求,命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战楚国。
王翦率军来到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出兵抗敌。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但是王翦大军驻扎在天山之中,连营十里,坚壁固守,任凭项燕每日前来挑战,他都置之不理,并不应战。日复一日,项燕以为王翦年事已高,惧怕楚军,渐渐的骄傲轻敌。秦营之中,王命人每天杀猪宰羊,改善士兵的伙食,将军与士兵同吃同住,对士兵疼爱有加,关怀备至,官兵上下一心。王翦一边拒绝敌军的挑战,一边教导士卒进行投石和跳跃游戏。以此增加士兵的体质,提高技能,同时,命令秦军不许越过楚国边界砍柴,抓获敌境百姓要给予酒肉款待,释放回家。秦军的怯战和友好,在边境一经传开,百姓对秦军的恐惧和对抗逐渐减少。如此相持一年多,项燕总是求战不得,便认定王翦的怯懦,更加放松警惕。楚营中,士兵精神涣散,对敌军毫无戒备。而休整一年的秦军个个精力旺盛,士气正高。
王翦看准时机,突然下令进攻楚军。首先选取两万精兵打先锋,兵分两路向楚军发起猛烈进攻,并命令部队:各路人马只要打败敌军,便可以各自为战,向楚军纵深进攻。早已等待已久,磨拳擦掌的将士,突然发起进攻,势如破竹,迅猛异常,所向无敌。而长期麻痹的楚军突遭袭击,仓皇应战,斗志全无,没有任何反抗能力。未经几战,便大败,主将项燕率军东撤。秦军乘胜追击,又获永安城。数月之间,秦军先后攻占淮北、淮南、江南等地,一举攻破楚都寿春,最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杀了楚将项燕。到第三年,公元前223年,秦王终于并吞楚国。秦军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主将王翦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策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
正是《孙子兵法》之《形篇》中所言:“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胜”,“守则藏与九地之下,攻则动于九天之上”,终于一举打败了楚国。
长平之战
战国中晚期,秦国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经过多代的努力,国势日益强盛,它西并巴、蜀,东侵三晋,南攻荆楚,取得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胜利,至秦昭王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秦周边的韩、魏、燕、赵四国,为了遏制秦的扩张,形成了松散的联盟关系。四国之中,最强的是赵,最弱的是魏。秦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出兵攻魏,迫使魏亲附于己。接着又大举攻韩,韩王异常恐惧,遂遣使入秦,表示愿意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求和。
但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意献地入秦,为了促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他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贪利受地,将上党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这一举动,无异从秦国口中夺食,秦王大怒,于公元前261年派兵攻打上党。上党赵军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王闻秦军东进,就派大将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以图夺回上党。这样,战国时期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的序幕就揭开了。
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强赵弱,赵军连战皆负,损失较大。廉颇鉴于实际情况,及时地改变了战略方针,决心转攻为守,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以逸待劳,使秦军钝兵挫锐陷于疲惫。廉颇的这一手段发生了效益,秦军的进攻势头被抑制了,两军在长平一带相持不决。
为了打破这个不利的僵局,秦采用离间手段,派人携带千金去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四处散布流言:廉颇防御固守,是快要投降秦军的表现;秦军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不谙军情的赵王本就认为廉颇怯战,听到这些流言立刻命令赵括接替廉颇为将。
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知空谈兵法的人。他到了长平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全军官兵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秦王见离间计得逞,立即任命骁勇善战的广武君白起为上将军,出任秦军统帅。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警惕,秦王命军中对此严守秘密。
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鲁莽轻敌的弱点,采取后退诱敌,围困聚歼敌军的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的部署:以原先的前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主阵地长平撤退,诱敌深入;其次,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轻装锐勇的突击队,待赵军被围后,主动出击,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其三,用奇兵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及时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长壁的秦军,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其四,用骑兵五千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赵军。
战争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公元前268年8月,赵括统帅赵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两军刚一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退。赵括不问虚实,立即追击。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平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攻势受挫。赵括欲退兵,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的秦军两翼二万五千奇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后方,切断了赵军与其营垒的联系,构成了对进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五千骑兵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赵军。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的赵军。赵军数战不利,情况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转攻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听到秦军包围赵军的消息,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把当地十五岁以上的男丁组编成军,增援长平战场。这支部队占据长平以北的丹珠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断绝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灭被围的赵军。
9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内部互相残杀以食,军心动摇,局势非常危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打开一条血路突围,但都未能奏效。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仍遭惨败,自己也命丧秦军乱箭之下。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不再作抵抗,全部解甲投降。这四十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二百四十人外,全部被白起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战国中晚期的秦赵长平之战,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