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91900000004

第4章 阿尔弗莱德·诺贝尔

1867年一种黄色的炸药进入市场,它作为一种猛烈力量的象征,对人类和整个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901年,诺贝尔奖金首次颁发以来,该项奖金和获得者已经引起了整个文明世界的兴趣。

黄色炸药的发明者及这种奖金的创始人、瑞典人阿尔弗莱德·诺贝尔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和仰慕。

阿尔弗莱德·诺贝尔于1833年10月21日降生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体弱多病的阿尔弗莱德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让他和两个哥哥一起进入了斯德哥尔摩一流学校--雅克布斯小学。当时他是年级中最优秀的学生。然而,他短暂的学校生活很快由于家庭的外迁而终止了。

1842年10月,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和他的母亲哥哥一起到了俄国。

阿尔弗莱德在语言和化学方面显出非凡的才能。在俄语方面的进步很快。除此之外,他还非常爱好文学,甚至自己写诗。

1850年,当阿尔弗莱德17岁的时候,这位年轻人被送出去进行首次学习旅行。这次旅行长达两年,除到了他的祖国瑞典外,还去过德国、意大利和北美,在旅行中阿尔弗莱德参观种种实验室,拜访大学的研究所,尽量多了解发达国家的科学成果。

两次的旅行结束了,阿尔弗莱德回到了瑞典,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由于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对研制炸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帮助父亲研究鱼雷和炸药时,又积累了不少实际知识和经验。诺贝尔在欧美各国游历期间,看到了开矿和筑路时工人们的繁重劳动。他想,如果能利用爆破的威力,定能减轻体力劳动,并且提高工效。于是,他决心从事炸药的研究和制造。

诺贝尔最初见到硝化甘油是在彼得堡的时候。有位名叫西宁的教授,曾在诺贝尔面前进行过实验。他把硝化甘油滴在铁砧上,然后用铁捶捶击,受到捶击的部分立即发生爆炸。这次实验给诺贝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他便对硝化甘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长期思考和反复实验,他认识到,要使硝化甘油发生爆炸,除了重力捶击或剧烈震动外,就是把它加热到较高的温度。这个温度,实际上也就是硝化甘油的爆炸点。于是,诺贝尔确定了一个研究课题,试图寻求一种引爆硝化甘油的装置。这种引爆装置既不减弱硝化甘油的爆炸力,同时又要尽可能保证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把硝化甘油制造成一种可供实用的炸药。

为了解决硝化甘油的安全引爆问题,诺贝尔在彼得堡进行了多次试验。1862年夏天,他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水下爆炸试验。他先把硝化甘油装入玻璃管内,封闭起来,再把这只玻璃管放进装满火药的锡管里,最后装上导火索。诺贝尔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来到河边。当他点燃导火索并将装有玻璃管的锡管投入水中后,立即发生了爆炸。这次爆炸的威力超过了一般的火药。诺贝尔高兴极了。通过这次实验,他发现可以利用火药引爆硝化甘油。但是,火药的用量远远大于硝化甘油的用量,这样大量的引爆物没有实际使用的价值。为了使引爆物的用量小于硝化甘油的用量,他以顽强的毅力继续进行研究和试验。

诺贝尔在找到了办法后,又进行了新的试验。诺贝尔发明的少量火药引爆硝化甘油的方法,获得了专利证书。

当诺贝尔在彼得堡研究炸药的时候,已经回到了瑞典的父亲也在从事炸药的研究。

但诺贝尔发现用火药做引爆物还不很理想,便继续研究,希望用一种新的引爆物来代替它。然而就在这期间,发生了一次重大事故。1864年9月3日,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家住宅附近的实验室里,硝化甘油发生爆炸,损失惨重。除了实验室被炸成一片废墟之外,诺贝尔的5名助手被当场炸死,其中有一位是他的小弟弟奥斯加。诺贝尔本人当时不在实验室,才得以幸免。这次事故对诺贝尔打击很大。由于爆炸力特别猛烈,周围的居民以为发生了大地震。事后,当他们得知是诺贝尔的实验室发生爆炸时,认为诺贝尔是一个“科学疯子”,并向政府提出要求,禁止诺贝尔在市内进行炸药实验。

可是,诺贝尔在悲痛中并没有动摇研制炸药的决心。

1867年秋天,他找到了一种代替火药的引爆物雷酸汞。雷酸汞是一种褐色晶状粉末,灵敏度很高,一遇震动即可爆炸。诺贝尔用它来做引爆物,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获得成功。于是,一种新型的引爆物--雷管诞生了。雷管的发明,可以说是爆炸科学发展过程中一次重大的突破。1868年2月,瑞典皇家科学会授予诺贝尔父子金质奖章,奖励他们研制炸药取得的成就。

自从诺贝尔发明用火药作为引爆物的方法之后,硝化甘油炸药就开始得到实际应用了。诺贝尔在德国汉堡建立的公司,顿时成了销售炸药的中心。

但是,硝化甘油炸药遇到强烈震动后就会发生爆炸;在使用过程中,重大事故不断发生。

为了解决炸药的安全使用问题,诺贝尔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反复实验。经过研究,他决定用一种固体物质来吸收硝化甘油,以提高它的化学稳定性。于是,一种新型炸药便诞生了。

诺贝尔在选择吸收硝化甘油的固体物质时,曾经试用过各种各样的东西,例如木炭粉、木屑、水泥、砖灰等。但是,经过爆炸试验,这些东西都不理想。最后,他找到了硅藻土。硅藻土不仅化学性质稳定,而且有较大的吸收力,用来作炸药配粉非常合适。诺贝尔把硝化甘油和硅藻土按3∶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制成了一种新炸药。名为“硅藻土猛烈安全炸药”,或称“猛烈药”。这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黄色安全炸药。

到1873年,诺贝尔在欧洲13个国家一共开办了15个生产安全炸药的工厂。这时,40岁的诺贝尔已经成为名扬四海的“炸药大王”了。

诺贝尔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发现,硅藻土猛烈炸药虽然解决了安全问题,但是仍然存在着缺点,就是它的爆炸力不如硝化甘油炸药。1873年诺贝尔在巴黎创办了一座设备齐全的实验室,继续从事炸药新品种的研制工作。

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在实验中把手指割破了,便用胶棉包扎伤口。胶棉又称火棉,是用一种硝化纤维制成的,含氮量低,可溶于乙醚或酒精,成为胶状物。突然,他想到,可以把胶棉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制成新型炸药;于是胶质炸药问世了。胶质炸药不仅比硝化甘油炸药具有更大的爆炸力,而且具有更安全、不溶于水、容易加工成各种形状等特点。胶质炸药发明后,不久便在许多国家的爆破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接着,诺贝尔又开始研制无烟火药。研制工作直到1887年才最终完成。这种火药呈颗粒状,是将赛璐珞的配方加以改变,用硝化甘油代替其中的樟脑而制成的。它的燃烧速度极快,爆炸时不冒烟雾,而且没有残渣,因此常用于制造炮弹。

1890年,诺贝尔在一封信中就曾说过:“我希望我能够制造一种东西或是机器,具有极端可怕的破坏力,使一切战争因此而完全不可能发生。”

诺贝尔的主要科学活动是从事炸药研制,但是除此之外,他还有着非常广泛的研究兴趣。他的多项研究工作是交替进行的,因此取得了多方面的科学成就。

诺贝尔对化学研究情有独钟,这当然与研制炸药的兴趣有关。他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涉及高分子化学、电化学等领域。特别对于电化学,诺贝尔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一直坚持到晚年。1895年他曾资助别人建立食盐电解厂,从事苛性钠和氯气的生产。

诺贝尔非常重视应用化学。他认为,科学成果只有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才是有意义的。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研究和发明了许多实用技术和产品。例如:他开展过用硝化纤维制造人造丝、人造橡胶和人造油漆的研究。

诺贝尔的发明创造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中因发明创造而获得的专利多达255项。其中,有关炸药的专利有129项。在非炸药的发明专利中,有气体测量器、硫酸浓缩器、防爆锅炉、弹壳无声退出法、改良电池、改良电话、改良发动机、人造丝喷丝头,等等。

诺贝尔是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皇家学会和巴黎土木工程师学会的会员。他曾获得瑞典国王倡议颁发的科学勋章和法国的大勋章。

诺贝尔不仅致力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而且还爱好文学,写过不少诗歌、小说和剧本。

诺贝尔一生非常谦虚,并对自己的成就保持着最大的沉默。他曾说过:“我不知道我是否应得到名望,我不喜欢那样的谀词。”

诺贝尔拥有一笔巨大的财产,可是他对金钱却毫不在意。诺贝尔在去世前一年即1895年11月27日写的遗书中表示,将他的财产部分赠与亲友,其余大部分作为基金。这些基金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形式颁发给在过去一年中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他还具体地安排了奖金的分配办法,把奖金分为五份:“一份奖给在物理学领域中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奖给在化学领域中完成最重要的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奖给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完成最重要发现的人;一份奖给在文学领域产生带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杰作的人;一份奖给曾为各民族间的友谊,为废除和裁减常备军,以及维护和促进和平事业作出了最大和最好贡献的人。”从遗书的内容来看,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中所包含的五个方面,也就是他一生中曾经涉足的领域以及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可以说,诺贝尔晚年作出的这一决定,是他内心深处长期蕴藏的愿望。

1896年,诺贝尔的病情恶化了。12月10日清晨,诺贝尔的心脏病突然发作,在意大利的圣雷莫与世长辞,享年63岁。

从1901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每年颁发一次“诺贝尔奖金”。为了纪念诺贝尔,颁发奖金定在他去世的日子即12月10日进行。受奖人不分国籍;奖金可以发给一个人,也可以由两三个人分得。后来,除以上五种奖外,从1968年起,又增设了经济学奖金,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诺贝尔奖奖金的数额,也随着诺贝尔基金规模的扩大而进行了适当调整。

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作为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象征,一直激励着人们勇攀科学高峰。诺贝尔奖的设立和颁发,既体现了这位著名发明家对科学、艺术与和平事业的关心和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深深怀念。诺贝尔的名字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同类推荐
  • 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皇帝中比较卓越的人物。其功劳在于统一全国,结束了元末二十多年战乱的局面;在立国之后,能够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作了一些让步,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允许农民尽力开垦荒地,大大增加了自耕农数量;解放了奴隶,改变了元王朝官僚大量拥有奴隶的落后局面,增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等措施。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前进,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局面打了基础,值得肯定的。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笔,将朱元璋从农民起义的领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做了全面阐述。作者试图通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使读者领悟一个历史人物的升降沉浮,并了解有明一代初期的历史。
  • 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

    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

    英国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以压倒多数的优势入主唐宁街10号,打破了保守党“五连冠”的美梦。成为180多年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成为领导英国跨世纪的首相。
  • 伊莎朵拉·邓肯自传

    伊莎朵拉·邓肯自传

    她勇于摒弃古典芭蕾,创立自成一格的全新舞蹈门类;她勇于藐视婚姻,向传统道德观念发出了挑战;她勇于承受磨难,亲生孩子离她而去也没能击垮她;她是一个特立独行、要求绝对自由的精灵。邓肯所承载的文化矛盾与内心的情感纠葛,非同一般,人们很难理解她是如何将苦难转变为幸福的驱动力,使苦难变成创作的源泉。本书就是这位艺术家的自传作品。在书中,她讲述了自己在多灾多难的生活中抗争坎坷命运的曲折经历,展现了令人震撼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她的一生是一个传奇,更是一部艰辛而多姿多彩的奋斗史。
  • 徐悲鸿

    徐悲鸿

    本书主要以徐悲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讲述了童年生活、艰辛求学、纵笔驰骋、永不疲惫等内容。
  • 皇后楷模:长孙皇后

    皇后楷模:长孙皇后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皇后楷模·长孙皇后》介绍了皇后楷模长孙皇后传奇的一生。《皇后楷模长孙皇后》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门推荐
  • 林氏捉鬼师

    林氏捉鬼师

    你信这个世界上有鬼魂这一说吗?从林鑫进入一片看似普通的树林开始,一个不凡的命运就从他身上展开。与命擦肩而过的经历、最终的好友是敌人、一路走来只是一个圈套,你经历过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吗?
  • 君满梨花天下后

    君满梨花天下后

    红衣出嫁,白衣归。因梨花而结,因梨花而分。
  • 月幽冥天照

    月幽冥天照

    紫焱之火,焚天毁地幽泉之魂,吞生万物神秘冰棺,紫血少年上碧落,下黄泉,闯异域,踏九州一个步步交错的惊世之谜一场爱恨交织的旷古之情一段热血纵横的励志传奇新人新作筹划多年,希望能得到大家支持!书友群:195143335欢迎一起交流学习!
  • 饮血绝情录

    饮血绝情录

    在生与死之间,没有什么绝情不绝情。弑父杀母,最冷血的人莫过于此。然而,绝情最处是深情。也许他/她很冷漠绝情。原因是他/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一个人
  • 明星中的战斗星

    明星中的战斗星

    叶影意外重生在类似地球的平行世界。然后,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叫叶影的作家、慈善家、音乐家、大导演、节目策划人,吐槽家!(注:本书纯属虚构,请不要对号入座!)
  • 校园中的呆萌特工

    校园中的呆萌特工

    他,一个看似颓废的中学生,却在每天夜里消失无踪,没人知道他的去向。厌倦了无聊的学校生活,唯有每天夜里的秘密让他找到自我……
  • 灵霄战记

    灵霄战记

    善恶,是非,我心辨;天下,灵霄,仗剑行!这是万道争鸣的仙侠世界,这是危机四伏的万古遗谋,少年怀揣着小小的梦,步步走去,路在何方?仙路荒芜,大道问鼎,血溅三千尺,惟道心永恒。
  • 花一样的姑凉:爱上我

    花一样的姑凉:爱上我

    如此的爱恨纠缠,只因我还爱着你。如果我能把失去的找回来,我不求重归于好,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美好。我曾经如此的深爱你,请你给我一个机会,让我重新拥抱你。
  • 圣斯黎亚之迷之女子

    圣斯黎亚之迷之女子

    向来以冷漠示人,迷一般的英国伊梦皇室公主,伊梦幽雪。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变故和坎坷后,从一个冷漠无情的女子逐渐成长成了一个成熟懂事的皇室公主。面对同样喜欢自己的两个几乎完美的男孩,她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初衷,等待着那个盼而无期的男孩。十年盼而无期的等待,换回的却是一个让她悲痛欲绝的真相。在这个让人感到绝望真相面前,L.S夫妇能否闯过这最后一道波折,重新在一起?随着一个个真相的涌来,是放弃还是坚持,是离开还是留下,是接受还是逃避?他们的感情能否经历住这所有的考验?他无数不为人知的艰辛,最终能否等到她的回眸......
  • “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

    “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

    本书通过爬梳和归纳民国时期有关乌托邦思想特质的文学现象,探察乌托邦作为一种思想类型,进入民国时期小说文本后所呈现的叙事形态及其想象方式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以期从文学的角度切入乌托邦功能和意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