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世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于1939年9月23日午夜逝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一个内容十分庞杂的宏大体系。总的来说,潜意识说、泛性说、人格说、本能说等是最具代表性的几个部分,其中,潜意识说和泛性说又构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基石和核心。
精神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它们就好像一座水中的冰山,在水上面的是意识,在水下面的是无意识;也正像实际中看到的冰山一样,(水面上的)意识只是心理结构中的一小部分,而(在水下面的)无意识则是一个相当大的构造。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或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常存于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如右图所示,小孩子之所以无所顾忌地通过攻击对方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因为他们的本我还未处于自我和超我的控制之下。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而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会让人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渡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义,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性蕾欲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黏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黏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情结(恋母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威格内尔曾与他的同事们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对弗洛伊德一百多年前提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形成理论进行了实验验证。
参加本次实验的志愿者是该校330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要求第一组志愿者在睡觉前集中精力想那些他们曾经想过的人,要求第二组只对他们所认识的人想一秒钟,要求第三组随便想其所想,早上起来受试者必须将他们所梦见的事物写出来。结果发现,受试者集中精力特意去想的事物在梦中出现的机会更多。这样,弗洛伊德的梦形成理论在世界上首次通过了实验验证。
研究人员还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如果受试学生们选择的想像对象与他们自己有“情感接触”的话,那么他们所想像的人物在梦中出现的机会则更高。而此前弗洛伊德也曾经强调,情感联系是影响解梦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梦境是通向人类本能的神秘大道。
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类似,此次研究结果还对内科治疗也有很大帮助,因为那些饱受过度紧张和忧郁折磨的人则同时会受到噩梦的摧残,其梦境中还可能会显现出其白天碰到的一些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