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8500000047

第47章 甘肃省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1)

甘肃省人口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低下,这已经成为甘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前不久,在甘肃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甘肃省今后中长期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四抓(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三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其中人力资源开发是三大支撑之一。因此,研究探讨甘肃人力资源与就业现状及问题,探讨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发展战略,对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一、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

2003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603.34万人,其中:15~64岁人口为1823.9万人;从业人员1510.8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890.04万人,比上年增加1.24万人;第二产业282.23万人,比上年增加3.87万人;第三产业338.58万人,比上年增加5.15万人。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8.91%、18.68%、22.4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低于4.5%的控制目标。虽然甘肃省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总体文化素质较低

目前,甘肃省人口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这已经成为甘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2002年,甘肃省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为6.8年,而同期全国及东部地区上述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71、8.05年。与1999年美国人均12.74年相比,整整低了5.94年;与后发型国家韩国相比,也要低5.54年。甘肃省人口受教育年限之所以与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接受高层次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和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这一方面意味着甘肃省人口素质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韩国以及我国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也表明甘肃省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非常艰巨。

2002年,全国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11668.4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11.63%。而同期,甘肃省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413.96万,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21.11%,文盲率超过20%,相当于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文盲,文盲率比全国高9.47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达12.32%,全省实现“两基”的人口占72.94%。这表明,甘肃省的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与全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甘肃的发展。

(二)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过低,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短缺

1、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

2002年,甘肃省1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为6.80年,而城市达到9.97年,县城达到8.98年,农村达到5.80年;2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为7.92年,城市达到9.90年,县城达到9.13年,农村达到6.63年。

甘肃省15岁以上人口中53.66%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17%,接受过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占13.51%,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比重仅占1.11%。

甘肃省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84.57%,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5.43%,与1999年OECD国家同一指标的平均值69%相比,相差近4.47倍;与美国同一指标90%相比相差4倍。

2、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

在甘肃省1500.59万从业人口中,高层次人才稀缺。2002年,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为3.9%,而1999年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超过甘肃省6.15倍;甘肃省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比重仅占0.95%。据《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在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美国1993年为3676人,日本1994年为4909人,韩国1994年为2193万人,而甘肃省2003年只有481人,仅为美国、日本的13.08%、9.79%。科技人才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差距十分明显。而且甘肃省科技人才中,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占13.5%,因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低。

(三)三次产业人员教育水平总体偏低,文化程度结构不合理

甘肃省三次产业的人口素质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专业配置不够合理,与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不相吻合。

全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46年,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09%,严重影响了第一产业的人口顺利转移、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04年,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6.72%,大专及以上人员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仅为9.24%,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难以实现产品升级;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22年,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9.41%,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为5.71%,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只占0.27%,目前,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只适应传统服务业的需要,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将难以获得重大突破。

(四)各行业、职业人口学历层次较低

甘肃省各行业及职业从业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队伍整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甘肃省农林牧渔、水利业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54年,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及高层次文化程度人员比重过低,必将影响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严重阻碍甘肃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城镇化进程。

商业服务业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金融保险、房地产是市场需求旺盛的新兴行业,但在这些行业中,每18人中只有1人接受过本科以上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依然稀少。

(五)城乡居民文化素质二元性明显

甘肃省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在全国仍然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多受教育0.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北京等8省市,居全国第9位。然而,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的劣势非常明显,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2年,还达不到小学毕业程度,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少受教育1.1年,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居全国第27位。

甘肃省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仅二元性较强,而且城乡的差异性非常突出。甘肃省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差3.6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年;城乡居民受教育比为0.7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4倍;二者均低于青海、西藏,都居全国第3位。大批低素质人口积淀在农村,加剧了农村的贫困程度。

二、人才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现有人才队伍状况

现有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是决定人才竞争力的基础因素,也是衡量区域人才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它可以分解为以下6项指标:

1.人才总量。人才总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密切相关。2001年底,甘肃省人才总量为11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27%,在西北五省区中仅次于陕西的147.61万人,有一定的数量优势。到2005年,全省人才队伍总量将达到134万人,年均增长5%,平均每年补充约6万人,人才在社会总人口中的占比达到5%;到2010年,全省人才队伍总量将达到17l万人,年均增长5%,平均每年补充约7.4万人,人才在全社会总人日中的比例达到6.1%。国家人事部所规划的“十五”时期全国人才年均增速为6.24%,与之相比,甘肃还有明显差距。

2.高精尖人才。2003年,甘肃省有“两院”院士12人,在西部十省区中仅次于陕西(21人)、四川(13人),居第三位。另外还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0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2人,省部级优秀专家37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65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18人,部委学术带头人55人。以上合计2718人,占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数437797人的0.62%。

3.科学家和工程师。2003年甘肃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6.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28万人),居全国第19位;平均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27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人才密度。是指人才在社会人口中的有机构成,它可以用“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或“专业技术人员与从业人员总量的比率”来衡量。由表4可知,2002年甘肃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仅为202人,远低于全国平均241人的水平,在西北各省中列倒数第一。2002年全省从业人员共1500.5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也只有2.9%。

5.高职称人才比例。2002年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者18797人,占总数的4.3%,低于全国5.7%的平均水平。

6.高等学历人数比例。2002年初,全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68.28万人,占总人口的2.6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4个百分点,远低于东中部地区。

(二)人才流动状况

自由流动是现今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反映了人才的自主性、开放性,是体现区域人才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评价区域人才自由流动状况可以从本地人才流出数、外地人才流入数、留学人员回归数、外国留学生数、外国人才使用数等几方面进行观照,但由于此类指标过去均缺乏完整统计,下面只能以“外国专家使用数”、“单位从业人员跨省调出调入数”两项指标替代。

1.外国专家使用数。2000年,外国专家来甘肃工作共计503人次,占当年外国来华工作总数的0.12%,这一比例在西北各省区中列第二位。2001年,来甘肃工作的外国专家虽大幅度增长,达到创纪录的1558人,但在西北各省区中的排位却降至第三位。

2.单位从业人员跨省调出调入数。据统计,2000年全年甘肃省共调出21240人,其中调至外省1288人;调入20583人,其中从外省调入438人,总计人员“出超”达850人。另据有关人员对甘肃省内133家科研单位的调查,1998至2002年5年间,上述单位跨省调出专业技术人员达4986人,而同期调入3054人。其中高级职称调出999人,调入仅30人”。

总之,在人才流向、人才流动、外地外国人才引进方面,甘肃省基本上不具竞争力,而且还有逐步弱化的趋势,这一问题值得主管部门深思和警惕。

(三)人才总体效能

人才效能是指人才对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它在整体上体现区域人才队伍的质量、实力,它可以通过“百万GDP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率”、“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及授权量”等3项指标来衡量。

1.百万GDP/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该指标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在经济活动中产出效率的主要指标,可比性较强。由表5可看出,在西北五省区中,甘肃人才的经济效能落后于陕西、新疆、青海,仅高于宁夏。

2.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SCI、E1、ISTP是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由表3可知,就科技论文情况看,甘肃位居西北第二、全国中游,这与甘肃有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一批较强实力的科研院所有相当大的关系。

3.专利申请及授权数。2003年,甘肃专利申请量为961件,批准授权量为474件,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国倒数第五位,仅高于青海、宁夏、西藏、海南,反映出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仍显薄弱。

(四)人才培养状况

立国之本在人才,而人才之本在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好坏强弱,直接影响到后续人才的供给。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教育水平是区域人才竞争力的隐性表现,它更多地体现某一区域潜在的人才竞争力。考察区域教育水平可用多种指标,以下主要从“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硕士博士点数”、“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等3项指标进行考查。

1.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2002年,陕西为85.74人,甘肃为43.07人,青海为34.26人,宁夏为41.13人,新疆为57.60人。甘肃虽在西北位居中游,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一指标有望提高。

2.硕士博士点数量。据表4,甘肃现有博士点74个、硕士点359个,在西北地区居第二位,仅次于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实力雄居全国第四的陕西之后。

3、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根据表8“教育经费投入”与“人均教育经费”,甘肃均居全国第27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甘肃省人才竞争力在西北五省区中仅次于陕西,在全国位居下游。

三、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十一五”及到2015年期间,甘肃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是:将人力资源作为支撑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从人口压力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转变,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的“两个提升”,从教育弱省迈向教育强省,实现教育发展的“二步跨越”,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实现“五大转变”。

(一)确立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

继续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树立人力资源是工业强省、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增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观念,将全面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实现富民强省的“第一省策”和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探索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教育人力资源适度超前发展的新路子。

(二)实现人力资源水平的“两个提升”

第一个提升。到2010年,甘肃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比率缩小在1倍以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第二个提升。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现在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6%左右提高到20%以上,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二三产人力资源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就业和再就业水平显著提升。

(三)实现教育发展的“三个跨越”

同类推荐
  • 管理是炼出来的:优秀管理人员的80个细节

    管理是炼出来的:优秀管理人员的80个细节

    本书让读者轻松、愉快、快速学到管理人员“拍板”的艺术、运权的技巧、识才选才用才的技巧,员工激励方法等细节。
  • 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

    本书共分为理论篇和实务篇两大部分。前者以“社会—公众—传播”三要素为重点来阐述和回答诸如公共关系的性质、职能、类型等方面的问题;后者以“信息—传播—效果”的方法论为立足点,进而对涉及言语、文字、实像、网络等媒介的“公关”实务操作作以详证,分门别类,自成一体。全书取例丰富,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既适合作为大专院校的教材,也可供企事业单位专职干部、专业人员阅读。
  • 直面金融海啸: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应对

    直面金融海啸: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应对

    本书深入分析了由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原因、影响和危害,具体介绍中国、企业几个人如何应对。
  • 中国私营公司十大生存危机

    中国私营公司十大生存危机

    本书为私营公司老板们指出了经营危机存在的形式与可能,分析了可供采取的行动与策略,提供了应对危机的技巧与方案。
  • 全世界有钱人都在读的赚钱故事

    全世界有钱人都在读的赚钱故事

    本书精选了很多成功人士的经验故事与大家分享,以供借鉴。这些故事覆盖了多个方面和层次,归为28类,分上下两篇,上篇以成功者的经历来讲述追求财富必备的一些主要素质和必知的方式方法;下篇则分别讲述各类商业发达的地方人群致富的故事。
热门推荐
  • 天魔脉

    天魔脉

    他,是一个天赋极高的脉气高手,无缘无故回到了300年前,在这个时代,他脑袋装着的都是未来至高的脉术,甚至是禁书中的脉术!他是否能凭借自身的实力,傲然群雄?坐拥江山美女呢?
  • 新代传奇

    新代传奇

    早早失去亲人,也为废物,对世界已经绝望,却意外进入传送法阵,得到无上造化,踏上修练之路,闯荡世界,历经无数危险,终为绝世人物,可却依旧可悲......
  • 青春时我们的爱

    青春时我们的爱

    那个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她穿着飘飘白裙,那是她人生中最似梦似醒的一天,多年后回想,都觉得那是个梦......她从后背抱着坐在她前面的高个男孩,“喂,你知道不,......哈哈哈哈”,她开心的大笑,看着他慢慢转过的头,她,持续着抱他的动作,看着他并不由的微笑着,而他也温柔的没有动弹。她的心在扑通乱跳,这是只有在电视里才能见到的漂亮男生,现在她抱着他,这个第一次见面的他,她想,她是喜欢上了他吧......回家的路上,他踩着自行车,没有了平日里都能看到的她的身影,没有了平日里她肆无忌惮的欢笑声。迎面一个中年男子,奋力的踏着自行车,很焦急,擦肩而过时,他看到了她,双手无力的耷拉在腿上,无表情的靠在中年男子背上。她或许是感受到了他的存在,在与他擦肩而过时,她知道那是他,随后她回头,看到的是他的背,她想“他没看到我啊”。这是他们后来无数次回想的画面,没有语言,却充满遗憾与悲伤的离别......
  • 霸爱仇宠:罪妻乖乖入我怀

    霸爱仇宠:罪妻乖乖入我怀

    五年前的一起事故,让存活的宋期期成为众矢之的。从此,她被暗恋的男人所痛恨,被家族的亲人给抛弃,上天啊,还有比她更惨的人吗?就在她认为一辈子都不会再见到苏晟君时,一次意外的应酬,被设计的她再次误打误撞地闯入了他的房间……“签下它!”无奈签下协议,从此,她成了他的专属小女佣。可这个男人的报复手段为什么那么奇怪?把她拉到床上不说,还动手动脚,亲亲啃啃?而他却说:“宋期期,这辈子,我会让你‘生不如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网游之纵横寰宇

    网游之纵横寰宇

    这是一款横跨世纪的网络游戏,问世已近百年,并伴随三四代人类从中度过——建立国度。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虚拟世界,恍若如梦似幻,充满着人性贪嗔痴恨爱恶欲——虚度光阴。这是一名寄人篱下的孤苦少年,渴望寻回父母,于是毅然踏上了不归人生路——背负使命。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纪大战,现实对决梦幻,捍卫地球生物命运人类士卒——丁宇轩岚。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契约情人,总裁被我玩坏了

    契约情人,总裁被我玩坏了

    父亲生意失败,为了五亿,她当了他的契约情人。“少爷,林小姐烧了厨房!”“少爷,林小姐送两个朋友来伺候您。”“少爷,林小姐在跟别的男人约会!”“少爷,林小姐败光了您的家产!”靠!老虎不发威,当他是病猫吗?他的目标就是整她,整她,整死她。
  • 又是一年秋

    又是一年秋

    “你真的可以离开吗?”,这是我不断问自己的问题。曾经的记忆真的很美好吗?还有多久才可以真正忘记曾经拥有的一切?真的很希望自己可以不知思考!枫树的树叶再一次落下,可我的人生还要继续!!每年的季节都是不变的······悲伤只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真的!
  • 斗破苍穹之无渊万物

    斗破苍穹之无渊万物

    以剑入道,看破天机。剑斩天道,肉体崩溃。穿越斗破,生为女体。无渊炼体,万物锻骨。一剑斩身,一剑斩心。
  • 破天灭灵

    破天灭灵

    洪荒大地,万物皆灵。一切皆有度,凡是都有定数。一个人冲天大喊:“我要走我的路,人挡我,我杀人,天挡我,我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