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
苏武——使节的楷模
孔子是处在群雄并起、诸侯割据的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交往频繁,外交工作成为各国政事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外交使节出入各国办理外交事务,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外交人员的行为也必然要有一套礼仪制度、道德准则来加以规范。“言忠信,行笃敬”是孔子用来评价人际交往的标准,同时也适用于规范外交人员的行为。自秦以后,一个统一的中国的外交人员都一直承袭着这一优良传统。
约在公元前100年,也就是汉武帝后期,苏武率领一个一百多人的外交使团出使匈奴,在那远离故土的北方,他以个人的坚强意志和高贵的品德实践着孔子“言忠信,行笃敬”的教导,维护着国家的尊严。
苏武在到达匈奴所在地以后才发现,匈奴并不太友好,和出使前他们表示的友好态度差别很大。正巧,匈奴内部又发生纷争,事态平息后,匈奴的单于发现此事与汉朝使团的副使有关连。单于杀了副使又向苏武问罪:“副使有罪。正使应当连带受惩罚。”
苏武怒斥道:“我原不知此事,更没有参与,我与副使又非亲属,为何要连带受惩罚?”“快投降,不投降就死。”匈奴人举着利剑威胁说。“你们杀了我,你们与汉朝就处于敌对状态,战争从此开始。”坚贞不屈的苏武回答道。匈奴人便将苏武囚禁,控制他的饮食,企图逼迫他投降。
苏武以雪为饮水,用毛毡作为粮食,坚持大使的气节,维护国家的尊严。几天后,匈奴人以为苏武在冰天雪地中挨饿受冻,肯定是死了,但当他们看到苏武仍然活着时,惊骇地认为有神在保护汉朝的使节,不敢再加害苏武,便把他流放到北海边(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西岸)牧羊。苏武以田鼠、草籽为食,依然坚守着使节的尊严。
十九年后,汉武帝的儿子昭帝继位,与匈奴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向匈奴索要苏武,经过多次交涉,苏武终于回国。他所率一百多人的使团,只有九人回来了。他们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汉昭帝亲自接见他们,表彰他们的功勋,授予他们很高的荣誉和奖励。
苏武出使匈奴,牧羊北海边十几年,威武不屈,坚持节操,终于不辱使命的故事流传至今,鼓舞了一代代出国使节。
二十三、欲速则不达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第十三》
【简释】
①为:做,担任。
②莒父:鲁国的一个小城邑,约在山东省沂南与莒县之间。
子夏担任了莒父这个地方的长官,他问孔子怎么来处理政务。孔子说:“不要只求速成;不要只贪图小利益。只追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只贪图小利,就成不了大事。”
【提示】
本条说的是工作方法问题,对我们处理各种事务很有帮助。但也是思想方法问题。办事情慢慢吞吞、拖拖拉拉是不行的,过于求快也是不行的,要不快不慢,恰到好处,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只贪图小利会坏了大事。快慢、大小中间都有个“折中点”,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允执其中”(《论语·尧日第二十》)。
【事例】
拔苗助长
春秋战国时,宋国有个农民叫张小宝,是家里的小儿子,自小受父母的宠爱,从来不让他下地干活。
十八年后,儿子成家立业,老两口也已经老眼昏花,他们实在干不动了,才将自己的田产交给儿子。张小宝觉得自己终于长大了,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一显身手了。所以他对于侍弄庄稼十分精心。他在田地里种上了稻子,每天都不知要往地里跑多少趟,急切地想看到自己种的稻谷能比前一天长高了许多,可是每天他都不满意,总觉得这些禾苗长得太慢了。
有一天,他突然冒出了个主意,高兴得要跳起来,还想:自己怎么这么笨!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怎么会没有想到呢?于是他急匆匆地跑到自己的田地里,抓起一簇簇禾苗往上拔,一直从早上忙到了晚上,可是他一点也不觉得累。
他回到家里迫不及待地告诉妻子说:“这下好了,我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让咱们家的禾苗都一下子长高了许多。”
妻子还以为丈夫真有什么好主意,继而一想,不可能啊,和他结婚以来,从来没有发现他有什么高明之处。就问丈夫究竟怎么回事,丈夫没有说。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跑到田地里去看,她看到的不是什么奇迹发生了,而是整块地里的禾苗已经都死了。
这件事,也让张小宝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都恰如其分。种庄稼也是如此,如果太不经心,庄稼会荒芜;如果关心过切,不顾它的生长规律,同样是行不通的,这就叫欲速则不达呀。
二十四、知之为知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第二》
【简释】
①由:仲由,即子路,孔子弟子。
②诲:教诲,教导。
③女:同“汝”,你。
孔子说:“仲由,我来教导你,什么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提示】
对“是知也”的“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知道的“知”;一种是智慧的“智”,意为对知识采取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明智的。这两种解释都说得通。一个人用老老实实的态度说实话,办实事,对人、对事、对己都有好处;那种强不知以为知,拿着自以为正确的观点当真理去吓人、骗人,不光是害人害事,也害自己。
【事例】小孩难倒孔圣人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外游历,车子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有两个小孩在路上垒石头玩。
驾车的子路就大声叫喊:“嘿,孩子们,你们躲躲,我们要从这里路过。”
“你们是谁呀?”孩子们问到。
“孔子和他的学生。”
“孔子是什么人?”
“孔子是圣人。”
“圣人?圣人一定什么都知道吧?”
“那是自然。”
“好,那让我们来问问他。”
孔子在车上听见了,下车笑着对两小孩说:“孩子们,你们要问什么问题呢?”
“听说你是圣人,应该没有不知道的事了,我问你,是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其中一个孩子问到。
“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
“为什么?”
“早晨看太阳像只大盘子,中午看太阳像小球,所以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
两个孩子笑了,另一个说:“是太阳离我们近暖,还是离远了暖?”
“当然是近了暖。”
孩子们大笑起来:“那为什么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反而暖呢?”
孔子这一下答不上来了,连忙叫子路赶车走。
孔子一行走到一个村庄,在一户人家投宿。子路到井台打水,准备做饭,可是找不到水桶,只得用一只两头小中间大的陶罐打水,水打满提上来,一放在地上,陶罐就倾斜了,水也就流光了。试了几次,都是这样。正没有办法时,孔子过来了,把陶罐看了看,然后亲自把陶罐放下井,只汲了一半赶快提上来,放到地上,陶罐稳稳当当地不倾斜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这是一种很古老的汲水器,它两头小中间大,容易汲水,但不能汲满,一满他就倾覆,汲半罐它才不会倒。”
孔子又联系今天路上小孩子“辩日远近”的故事,感慨地说:“做人就和这陶罐一样,不能自满,自满就要倾覆。世界上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多着呢,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无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的人。”
二十五、非礼勿视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第十二》
【简释】
①这四句话是孔子向其弟子颜渊阐明的关于克己复礼的四项内容。
孔子说:“不合乎行为规范的不去看,不合乎行为规范的不去听,不合乎行为规范的不去说,不合乎行为规范的不去做。”
【提示】
这四句话是从礼的角度来论述礼和仁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怎样克己复礼?怎样达到仁?就是要实行这“四非”原则,它们在社会中无处不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视一听,无不在其约束之中。
这四句话,在孔子当时,不过意味着严格的自我约束,是孔子对其学生寄予的希望。然而,宋元以后,礼教对人民的束缚与压制日益严重,这四句话便成了封建顽固势力迫害民众的口号,这便大大违背了孔子善良的初衷,其流弊与恶果是不应由孔子来承担的。
【事例】
“都宪磕头如捣蒜”
明朝时,由于明宪宗整天迷于烧香拜佛,吃丹饮符,朝政全由宦官把持。其中有一个叫汪直的太监,是明朝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西厂的头头,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明百姓,全在他的监视之下,稍有不遂其意,即逮捕、审讯、拷掠。冤死在他手下的不知有多少人。真可谓权势熏天,人见人怕。因此,朝中的等级关系遭到破坏,原来的礼仪制度乱了套。一些无耻的官员不顾自己的身份,趋炎附势,逢迎拍马,借此升官晋级;一些正直的官员却因不买账不依附而遭到迫害甚至被处死。
兵部尚书马文升整顿辽东边务时,明宪宗派汪直去巡视,陈钺身着戎装,老远便跪在路边候迎。马文升很鄙视这种行为,认为有失体统。汪直就唆使陈钺诬告马文升把边务搞坏了。结果马文升被罢官,发配到重庆去了。陈钺却被汪直推荐当上了户部尚书。
王越身为京官,每天出入汪直家门,带头行跪拜大礼,恬不知耻。兵部尚书项忠不买汪直的账,汪直就和王越串通一气,罗织罪名加以诬陷,结果又是项忠被削职为民,王越被升为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尹曼和几位大臣想求见汪直,请王越疏通,并偷着问他:“见了汪太监行什么礼?是否还要跪拜?”王越在同僚面前怕丢人,装模作样地说:“哪有大臣给宦官下跪的道理!”引见那天,尹曼等王越先进去后,派人偷看他的行动。得知王越跪在汪直的床前说明来意之后,又磕完头才站了起来。于是尹曼待汪直出庭接见时带头先趴在地上,其他人跟着跪了一大串。事后,王越还责备尹曼跪拜有失体面。尹曼反唇相讥:“我知道有人比我还跪伏得早,老夫不才,只是仿效而已。”对众大臣的奴颜婢膝,当时北京城里有这样的谚语来形容:“都宪磕头如捣蒜,侍郎扯腿似烧葱!”意思是说,那些像都御史和侍郎那样的大官,见了汪直磕头如捣蒜般不停,屈膝就像烧葱一样抽缩。
这段故事是说,像陈钺、王越、尹曼之流向汪直动辄大行跪拜之礼,实际上是违背等级关系的谄媚行为,因而是不合礼不体面的。而马文升、项忠等宁愿牺牲官职和生命,不肯与汪直同流合污,才是遵循孔子的“非礼勿动”遗训的正直人士。失体统。汪直就唆使陈钺诬告马文升把边务搞坏了。结果马文升被罢官,发配到重庆去了。陈钺却被汪直推荐当上了户部尚书。
王越身为京官,每天出入汪直家门,带头行跪拜大礼,恬不知耻。兵部尚书项忠不买汪直的账,汪直就和王越串通一气,罗织罪名加以诬陷,结果又是项忠被削职为民,王越被升为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尹曼和几位大臣想求见汪直,请王越疏通,并偷着问他:“见了汪太监行什么礼?是否还要跪拜?”王越在同僚面前怕丢人,装模作样地说:“哪有大臣给宦官下跪的道理!”引见那天,尹曼等王越先进去后,派人偷看他的行动。得知王越跪在汪直的床前说明来意之后,又磕完头才站了起来。于是尹曼待汪直出庭接见时带头先趴在地上,其他人跟着跪了一大串。事后,王越还责备尹曼跪拜有失体面。尹曼反唇相讥:“我知道有人比我还跪伏得早,老夫不才,只是仿效而已。”对众大臣的奴颜婢膝,当时北京城里有这样的谚语来形容:“都宪磕头如捣蒜,侍郎扯腿似烧葱!”意思是说,那些像都御史和侍郎那样的大官,见了汪直磕头如捣蒜般不停,屈膝就像烧葱一样抽缩。
这段故事是说,像陈钺、王越、尹曼之流向汪直动辄大行跪拜之礼,实际上是违背等级关系的谄媚行为,因而是不合礼不体面的。而马文升、项忠等宁愿牺牲官职和生命,不肯与汪直同流合污,才是遵循孔子的“非礼勿动”遗训的正直人士。失体统。汪直就唆使陈钺诬告马文升把边务搞坏了。结果马文升被罢官,发配到重庆去了。陈钺却被汪直推荐当上了户部尚书。
王越身为京官,每天出入汪直家门,带头行跪拜大礼,恬不知耻。兵部尚书项忠不买汪直的账,汪直就和王越串通一气,罗织罪名加以诬陷,结果又是项忠被削职为民,王越被升为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尹曼和几位大臣想求见汪直,请王越疏通,并偷着问他:“见了汪太监行什么礼?是否还要跪拜?”王越在同僚面前怕丢人,装模作样地说:“哪有大臣给宦官下跪的道理!”引见那天,尹曼等王越先进去后,派人偷看他的行动。得知王越跪在汪直的床前说明来意之后,又磕完头才站了起来。于是尹曼待汪直出庭接见时带头先趴在地上,其他人跟着跪了一大串。事后,王越还责备尹曼跪拜有失体面。尹曼反唇相讥:“我知道有人比我还跪伏得早,老夫不才,只是仿效而已。”对众大臣的奴颜婢膝,当时北京城里有这样的谚语来形容:“都宪磕头如捣蒜,侍郎扯腿似烧葱!”意思是说,那些像都御史和侍郎那样的大官,见了汪直磕头如捣蒜般不停,屈膝就像烧葱一样抽缩。
这段故事是说,像陈钺、王越、尹曼之流向汪直动辄大行跪拜之礼,实际上是违背等级关系的谄媚行为,因而是不合礼不体面的。而马文升、项忠等宁愿牺牲官职和生命,不肯与汪直同流合污,才是遵循孔子的“非礼勿动”遗训的正直人士。失体统。汪直就唆使陈钺诬告马文升把边务搞坏了。结果马文升被罢官,发配到重庆去了。陈钺却被汪直推荐当上了户部尚书。
王越身为京官,每天出入汪直家门,带头行跪拜大礼,恬不知耻。兵部尚书项忠不买汪直的账,汪直就和王越串通一气,罗织罪名加以诬陷,结果又是项忠被削职为民,王越被升为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尹曼和几位大臣想求见汪直,请王越疏通,并偷着问他:“见了汪太监行什么礼?是否还要跪拜?”王越在同僚面前怕丢人,装模作样地说:“哪有大臣给宦官下跪的道理!”引见那天,尹曼等王越先进去后,派人偷看他的行动。得知王越跪在汪直的床前说明来意之后,又磕完头才站了起来。于是尹曼待汪直出庭接见时带头先趴在地上,其他人跟着跪了一大串。事后,王越还责备尹曼跪拜有失体面。尹曼反唇相讥:“我知道有人比我还跪伏得早,老夫不才,只是仿效而已。”对众大臣的奴颜婢膝,当时北京城里有这样的谚语来形容:“都宪磕头如捣蒜,侍郎扯腿似烧葱!”意思是说,那些像都御史和侍郎那样的大官,见了汪直磕头如捣蒜般不停,屈膝就像烧葱一样抽缩。
这段故事是说,像陈钺、王越、尹曼之流向汪直动辄大行跪拜之礼,实际上是违背等级关系的谄媚行为,因而是不合礼不体面的。而马文升、项忠等宁愿牺牲官职和生命,不肯与汪直同流合污,才是遵循孔子的“非礼勿动”遗训的正直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