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0600000010

第10章 文坛纵横谈(2)

如今的社会现实,没有内外战争,没有政治运动,却是近百年来社会变革最深刻的转型期。长期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个体农业开始向产业化迈进,古老的农业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向世界市场。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不能不影响到上层建筑,人们的思想在变,观念在变,心理也在变。在这一切都在变的时期,并不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适应的,于是社会心理失衡成了一种通病。改革开放以前,无论是种地的,做工的,当兵的,都是“一切听从党安排”,至于“臭老九”,更是不敢乱说乱动,有的时候甚至连发表文章,也要党支书批准。这种社会环境,这种政治氛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倒十分省事,也十分省心,不必独立思考,听从安排就是了,因此社会心理很“平和”,很少出什么毛病。在这社会转型期,人们找回了主体精神,得到了自主性,可以自己安排自己,工作也可以双向选择。然而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商业社会里,这自主性对于那些当惯了“驯服工具”或者不能“与时俱进”的人来说,却自主不了,于是种种社会心病出现了,心理障碍,神经失常,患病率猛增,据报导,自杀率也有所提高。于是,解决社会心病成了当务之急,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所有电视台都设有“心理访谈”之类的栏目,其他涉及普法、破案、家庭、爱情的栏目,也经常反映出相关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失衡的社会人群中,于丹通过讲述儒道经典“心得”,推出“心灵鸡汤”,确实是“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

宋人赵普曾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于丹没有这么大的抱负,谦虚地说“半部《论语》修自身”。她讲《论语》“心得”,分三才、心灵、处世、君子、交友、理想、人生等“道”,共七讲,以体验式感悟式的阐发,用古今为人处事的道理去开导大众。所以有人说她的“讲经”,有点像基督徒宣讲教义的“布道”,当然也有点像佛教徒的“弘法”,劝导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管怎么说,她从中外古今宗教家的“布道”与“弘法”中得到启发,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宣传修身的道理,比起专业的心理医师的治疗,确实收到更加良好的效果。从“粉丝”们的崇拜和欢迎,从“话本”上百万(据说竟达五百万)册的出版和发行,便可以看出其社会效果之突出,社会影响之深远。因为她在社会心病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送上了应急的“速效救心丹”,其功自是有足多者。于丹曾说:“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我完全赞同这个意见;这话应当也是于丹“心得”讲述的动机和所期待的效果。但愿在这社会转型期,人人都能以健康的心态,直面人生,正视现实,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于丹不是研究儒道经典,但对于所谓“国学热”却不无影响,因为她的“讲经”,聪明地抓住了《论语》和《庄子》这两部儒道的重要经典,抓住了孔子和庄子这两个儒道的代表人物,的确迎合了大众文化知识的需求。这也是于丹“火爆”的又一个原因。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主要应归功于儒道的互补和互动。儒道两家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吸纳了其他学派的学说,而且消化了外来佛教的教义,极富于包容性和流动性,所以发育成中华文化巨人。儒道文化犹如黄河长江长久地流经中华大地,如果说儒家代表黄河文化,那么道家便代表长江文化。古来分合治乱的交替,构成中华历史。一般说来,治世重儒,乱世崇道。重儒即偏重于黄河文化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就是重集体意识,重共性;崇道则偏重于长江文化的本体观念和独立精神,也就是重个体意识,重个性。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这样以一左一右、一前一后的脚步走来,迈进了二十一世纪。不同的行业也各有所偏,搞政治的偏重于儒家,搞文艺的则偏重于道家。要知道,倘若长期一元化,搞“独尊”,必定无法调节社会和人群的矛盾,因而导致僵化乃至消亡。汉代所谓“独尊儒术”,事实上并不“独”,董仲舒的谶讳之说,明显吸收了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论。所以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包容性和流动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补和互动,乃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今,当中华文明为世界所瞩目的时候,人们关注儒道精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所以于丹的“讲经”,能把“国学热”带动起来。如果不是从学术角度,而是从文化角度看问题,那么应该说,于丹对于提高国人的精神素质和文化品位,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登坛“说书”的,有中学老师,有大学教授,有文史学者。和一千多年来传统的说书艺人比起来,其文化素质之高,岂可同日而语。宋朝以说书供奉得官的王防御是略带“书卷气”的,但方万里(回)在挽诗中说“世间怪事皆能说,天下鸿儒有不如。耸动九重三寸舌,贯穿千古五车书”,却有些溢美;明朝以“善说书”着名的柳敬亭,虽然常周旋于士大夫之间,但不免仍带着江湖气。在我们的教授学者面前,这两位说书高手自然“略输文采”。教授学者成了说书艺人,在古时候,犹如进士举人到勾栏瓦舍去表演,那还不得被他的严父活活打死,唐人传奇《李娃传》就描写了类似的情况;然而,时代不同了,在传统观念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也都成了现实,教授学者登坛说书,居然也星光四射,继影星、歌星、笑星之后,又冒出了“讲星”。而今,演艺界的众星,已非昔日被打入社会底层的所谓“戏子”,相反,因为他们有票房价值,能挣钱,成了“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讲星”挣钱虽然不及影星、歌星和笑星,但比起那些潜心学术的同行老学究,却又显得十分阔绰,自然足以让寒儒们“健羡不置”的。不过,有心献身学术的学人,也许不为所动。拙着《师友风谊》所记“文林廿八宿”,诸如朱东润、谢冰心、赵景深、姜亮夫、吴组缃、周汝昌等老一代学者,除了启功先生后来因书法值钱而摆脱穷酸困境,余者类皆安于清贫的生活,因而更加显现出他们那难能可贵的人格魅力和学者风范。在商业发达的当今社会,金钱自然成了一种重要的价值尺度,难怪教授学人们转向演艺界,这是无可厚非的必然趋势。但是,我想有识之士对此恐怕不能不心存疑虑,不能不感到中国学术的前景可忧。

首先是学术队伍的萎缩可忧。虽说“君子固穷”,但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里,要学人安于清贫的生活,总是艰难的事情,选择学术为职业的人,自然愈来愈少,学术队伍必然日蹙,甚至有后继乏人之虞。在学术圈里,有些人为了生存,或者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不得不走出书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搞点“创收”,真正潜心学术的人,也就更少了。治学如此艰难,怪不得有些教授学者放弃学术,堂而皇之洋洋得意地走进演艺圈去说书,当个“讲星”,这样可以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而今,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有些人眼里,学问不如金钱重要,自然不会选择以做学问为职业,因为“官本位”观念的风行(这想必是封建人治意识的残余,加上转型期权力商品化的质变所致,却很不符合开放精神),据说连小孩也染上了“官瘾”,所以许多人迷上了仕途。于是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尊重知识”喊得震天价响,却很少人愿意在知识高峰的崎岖小路上攀爬。不能说再不会有热爱学术安于清贫的学人,但确实是愈来愈少了。

再就是学术着作出版可忧。那为数不多的学人,在清贫的生活条件下,孜孜矻矻地钻研,写出学术着作,常由于印数太少而难以面世。现在的出版社,除了人民出版社保留事业单位体制,其他出版社一概要改为企业单位,自负盈亏,都成了出版商。“商人重利”,古来如此,改制后的出版社要生存要发展,就得盈利,绝对是天经地义的营生。然而,学术着作的读者面本来就十分狭小,印数自然不多,成本势必加大,书价也就较高,而且购书对象又是一些寒儒,这当然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学术着作的出版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在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有的研究课题可以拨给若干经费,以补贴学术着作出版的亏损,虽然对困难有所克服,但杯水车薪,终难以维持,自是无望于学术的发展。中华书局原是出版历史典籍和学术着作的权威出版机构,改成企业后,靠一点儿国家补贴,实在难以维持,职工奖金没有着落,情况很糟糕。中华书局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合作,出版说书人的“话本”,使印数猛增,乃至以百万册计,肯定破中华书局历史纪录之最。这就大大地改善了经济状况,不过也招来一些非议。我作为出版界的同行,对此深表同情和理解,也许雅俗并行,倒能使学术着作的出版有所改善,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研究,犹如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是科学大厦的基石。自然科学如果只注重工程技术的运用,急功近利,而忽视基础理论,我们的自然科学便无法得到全面的持久的发展。偏重理论,轻视实用,固然不对,而只重实用,不重理论,同样是悖谬的;社会科学的道理也一样,假如没有哲学家、思想家、理论家们的努力钻研,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便很难得到长足的进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也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关注学术,支持学术,发展学术,这是我从于丹现象引发出来的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得到有识之士的共鸣。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所谓“篇末点题”也。阿门!

同类推荐
  • 云龙舞

    云龙舞

    文登首部以文学形式反映家纺业发展史的全景式史诗般长篇纪实文学,本书共有八个章节,二百零四个个性鲜明的主题。从文登家纺的源头说起,结合家纺产业发展的历史文化渊源,详细描述了驰名中外的工艺品“云龙绣”的发展历程。
  • 袁宝华文集第九卷:永远的怀念

    袁宝华文集第九卷:永远的怀念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云影萍迹

    云影萍迹

    颜瑾师姐不善言谈,属于纳言君子一类。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贵州电视台,在做了几年记者、拿了几个奖之后,转入总编室工作,任时光荏苒。相对宁静的空间,给予师姐更多思考的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电视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走在媒体改革的前沿。师姐在青云山下《贵州电视》杂志那个角落清净的办公室里,静静地观察着,静静地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她始终是文静的,但是在一些文章里(主要是第一辑《论文、电视杂文》部分),言语却犀利得毫不留情,指出浮躁的时代、浮躁的“电视”出现的低俗现象,呼吁影视工作者沉下心来,多些内涵之作。作者的影视评论同样是期望影视工作者抵制低俗,制作出有创意、有深度的精品力作。
  •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本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紧密联系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努力体现新世纪新阶段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思想道德要求。
热门推荐
  • 雪月之歌

    雪月之歌

    雪月国王子亚历克斯经脉堵塞,难以成为一名战士,但坚毅的他并未放弃,他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厉害的魔法师,于是,一切从一个梦想开始。
  • 回到地球修真

    回到地球修真

    “如果有个机会让你回到地球,你会回去吗?”“我这一万年来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回地球!”“可这里有你的爱人,你的朋友,有你的一切...”
  • 穿越迷恋

    穿越迷恋

    一个现代穿越女孩与古代傲娇王爷的虐心爱情
  • 驭龙圣域

    驭龙圣域

    ?圣域,辽阔海洋上的一处大陆板块。这里主要居住着两种生物——人类和龙族。????万年龙族现皇脉,变世大劫依稀间......
  • 神叹

    神叹

    在这个世界有着数个位面,强大之人不计其数,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变了,神之国这个无法知其源头的组织出现了。给所有位面带来了灾难
  • 黑暗之族

    黑暗之族

    一张现世的古老地图,一把开启通往两个世界大门的钥匙,一个神秘莫测的杀手组织黑暗之族,为了取得传说中永生的力量和不尽的财富,进行着一场场完美的杀人计划。在警察局束手无策时,一位都市法医被卷进了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 不吃药的养生智慧

    不吃药的养生智慧

    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等非药物疗法出发,加之简单实用的中医传统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熏洗等方法。
  • 梦境歧路

    梦境歧路

    主人公陈画睡了一觉,居然就考了个好分数。这事,真是做梦也不敢想象。然而,奇迹发生了……奇迹发生后,陈画接受了一个任务,那就是把藏在梦里的钥匙拿出来。这把钥匙可以打开人类秘密的大门
  • 大唐空华记

    大唐空华记

    本书主要介绍大唐西域记撰人辩机的传奇人生,讲述了一段曾经真实发生在中国唐代的最神秘的故事。
  • 鲁迅读书记

    鲁迅读书记

    这是一部具有新视野的人物特色大传,作品通过跋涉在传统文化书山、放舟于西方近代学海、沐浴自然科学之光等华彩乐章,充分展示了鲁迅读书治学的三大板块,给人以去天盈尺欲泊无涯之感,通过对传主读书目的,态度及其方法的精审条陈,读者从中获致深刻肯綮与良多教益,而有关传主之盘桓书肆、披沙简金雅事趣写,则将一代传人行藏,万种书缘风情染得相当丰饶与葱茏。本书作者可谓将其有关积累扫数捐出,而心境笃读在致,笔墨平朴不奢,琢华夏之璞,写五岳之势,于是,鲁迅白一个新的切面向我们走来,剑锋般的人生态度,色正芒寒,巨轮似的求索之路,履深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