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92200000022

第22章 与时代同步 与人民同心——周立波创作的当代启示(1)

肖佩华/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70年来,《讲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前进方向,周立波同志就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取得重要成就的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今天我们在他的家乡召开学术研讨会,隆重纪念他,就是要发掘他的宝贵的思想资源,从他的创作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以推动我国当今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

那么,从周立波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民本位主义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值得重视的价值,在于凝聚了“人民文艺”的基本精神,它极大地体现了时代要求,反映了人民心声,成为中国文艺永恒的路标。我们不妨把“人民文艺”的基本精神简明地提炼为三句话,即:文艺来自人民生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艺家要和人民结合。——这是一条通过与人民结合达到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由“延安文艺”在实践中勘踏、而由《讲话》在理论上总结出来的。这个永恒的命题,是“延安文艺”生命之所系,也是一切文艺生命之所系。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文艺如何变化,“人民文艺”这一基本精神是长青的。[肖云儒:《延安文艺档案?序》,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毛泽东在讲话中开宗明义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的问题”,我们的文艺应该成为人民文艺,“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毛泽东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到广大工农兵群众中去,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同时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面貌和心理,这样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抗战开始后,随着大批文艺家涌入延安,两个二而一的问题非常现实地摆在了毛泽东的面前:一是怎样让在“亭子间”里写作惯了的“洋”作家们和长期生活在“山顶上”的“土”作家们搞好团结,一是如何让“洋”作家们尽快适应战争的和农村的环境。毛泽东说:在十年内战时期,革命的文艺可以分为“亭子间”和“山顶上”两种方式,现在走到一起了,不要互相看不起。“亭子间”弄出来的东西不太好吃,“山顶上”弄出来的东西不太好看,既然是艺术,就要既好看(形式)又好吃(内容)。山顶上的人有许多生活积累,只是像煤矿、铁矿一样没有挖掘出来,他们中间是有丰富的“矿藏”的,但老粗不能写,这便要亭子间的朋友帮忙。[陈晋:《大众文化理想的曲折之旅——漫说毛泽东与通俗文艺》,《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03期。]

周立波是从上海亭子间来到延安的作家,他从亭子间自由文人变成革命左翼作家,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显著的历史事件,原因在于这种变换不仅仅代表周立波个体,还代表与他同样生活在亭子间,并转向的作家群。如周扬、萧军、欧阳山、草明等一大批作家来自于上海的亭子间,自然是“亭子间的人”。这些人后来成为延安文艺的主力之一。而周立波转向的代表性与深刻性在于:一名受着西方文学修养熏陶的理论家,怎样又如何转向为充满革命意识的左翼作家?对于后来的他又会有怎样的影响?也就是说,他的转换是在哪些环节上完成的?

我们看到,初到延安的周立波和当时的不少作家一样,“洋化”、“欧化”、“文人化”厉害,其“洋化”、“欧化”、“文人化”不仅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层,而且隐藏在意蕴、格调与审美趣味上,他们的语言当然十分优美流畅,但作品的意蕴、格调、情趣却非常“洋化”、“文人化”,与作品所要表现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例如周立波写于1941年的小说《牛》这样表现陕北农民张启南:  “他不象别人一样一天忙到晚,却也没有别人那样地做事毛糙。他爱青色,爱别致。他也爱娃娃,爱各样的牛。他常常拿了他老婆的梳子,蹲在牛栏里,好久好久的,梳着母牛腿上的毛。”  这是周立波写的主人公陕北农民张启南。但如此气定神闲、悠然自得,不要说难见于陕北的贫农,就是家道从容的小地主也未必能这样。而且张启南还特别手巧、特有生活情趣:“他用高粱秆子编织的筷子笼,也有特别精致的花纹,小巧玲珑,很有点江南的风味,现在,他的母牛要生小牛了,又花了一整天的功夫,用白色的麻杆,编成了一扇精巧的牛栏门,并且替小牛收拾了另外一件小石窑,用干净的糜草铺在地面上,做它白天休息的别室。”本来赋予农家生活一些诗意、情趣无可厚非,问题是这里的诗意情趣我们一看就知道,不可能来自20世纪40年代陕北农民生活,倒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周立波本人精致高雅的审美趣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周立波思想开始变化,他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后悔和前瞻》批评自己说:“有人要我写乡下的事,我只能写写牛生小牛的事情,对于劳动人民的生产运动、运盐和纳公粮大事,我都不能写。”其实,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写什么”,而且主要在于“怎么写”。知识分子没有群众的思想,有的只是个人的情感体验,自己的审美趣味和自己的语言,这种文风与延安文学生态环境的特殊要求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延安文学的变革势在必行。

周立波曾经这样回忆:“我只想就文学问题谈点个人的意见。记得左联的刊物曾经讨论文艺大众化,但是没有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而关于文艺的方向,创作的源泉,作家深入群众的活动以及普及和提高等等一系列问题,他都没有提出来处理。这些根本性的问题,直到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问世以后才获得了真正的、正确的解决。”[周立波:《后记?亭子间里》,湖南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字里行间流露出周立波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发自内心的钦佩、拥护和赞成,同时也很能够说明周立波思想转变的原因。从此以后,周立波同志身体力行,努力践行《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作为人民作家,周立波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群众,特别是生存在最基层的广大农民。他提出文艺“走向大野——工农兵活动的地方”和“创造工农兵的文学”的主张。他多次表示要作农民的“代言人”。在创作过程中,他贴近民众,体贴民情,关注民生。?1946年8月,周立波任冀热辽区党委机关报《民声报》副社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深入基层,先后任松江省珠河县元宝区委委员、副书记、书记,领导土地改革。1948年5月调松江省委宣传部工作,12月写成反映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暴风骤雨》是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驾齐驱的反映土地改革的经典著作。它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描绘出土地改革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画卷,把中国农村冲破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

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尚有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使广大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也严重地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改。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党早已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进行土改,这不仅为开展全国范围土改运动奠定了基础,而且其调动农民参加民主革命的积极性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也必须进行土改。因此,土改这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引用毛泽东著作原文——“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中共所领导的土改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可以说土地改革代表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利益。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成功地描写了这一伟大的壮举,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等贫苦农民形象。在日本帝国主义和恶霸地主韩老六的双重压迫下,赵玉林的老母饿死,妻子讨饭,全家三口都“光着腚”(因此他外号赵光腚),蹲过监狱,受过残酷的私刑。郭全海的父亲被韩老六害死,自己十三岁就当了韩家的马倌,跟韩家是两代血海深仇。在工作队进村前他们还无可奈何地过着被压迫被奴役的生活,一旦受到工作队的启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革命火种就熊熊地燃烧起来,任凭什么力量也不能扑灭。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土改运动的群众基础,强调了这一伟大革命的必然性。作品表现了他俩勤劳朴实、大公无私、积极勇敢、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还有其他一些人物像吴家富、白玉山,妇女白大嫂、赵大嫂、刘桂兰也斗争积极,个性鲜明。从艺术形象的塑造看,写得最丰满的一个人物是赶车把式老孙头。这是一个暂时还残存着落后自私的缺点然而又热切地盼望翻身解放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好面子,爱吹牛,有些胆小自私,但当看到在工作队带领下,地主势力开始真正崩溃时,他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积极地投入了斗争。长期赶车的生活经历,使他沾染了旧社会的一些坏习气;然而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开朗的性格,又使他颇有风趣。周立波怀着满腔的热忱和热爱来写这个人物,在艺术上使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既概括又具体地写出了这一类农民的特点,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周立波是湖南人,但《暴风骤雨》却充满了鲜明的东北地方特色和东北特有的时代气氛,写出了关东人的豪爽、开朗等心理气质特点,全书格调粗犷、气势恢弘,特别在语言上,周立波熟练灵活地掌握了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方言土语。总之,读着这部小说,读者不禁怦然心动,被东北黑土地的芬芳、民间的风土人情所感染。

而发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中共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由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1955年,周立波举家迁回益阳乡下,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了《山乡巨变》,形象化地描绘了这场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广大农民们渴望共同致富、抛弃了几千年来的私有制,走上了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文中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与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了一群可亲可爱的农民形象,体现了对农民的无比热爱,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

小说一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讨论,被誉为“《暴风骤雨》的续篇,描写了中国农村的又一次暴风骤雨”。正篇的故事发生在1955年初冬,正是毛泽东主席发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以后,湖南一个叫做清溪乡的小山村,青年团县委副书记邓秀梅被派到这个乡传达上级政策,协助合作化运动开始,到这个乡建立了五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为止。续篇接着讲述了合作化运动基本结束,高级农业合作化建立之后农村的矛盾和斗争。合作化运动在山乡引起了一场巨变,这场巨变不仅仅是生产关系的转变,更是农民精神思想上的巨变。小说着重表现了不同人物在运动中的矛盾斗争过程,塑造了转变过程中栩栩如生的众多人物,如干练的年轻女干部邓秀梅、大公无私的干部刘雨生、稳重的乡长李月辉、真挚又让人啼笑皆非的老贫农“亭面糊”、顽固勤劳的贫农陈先晋、坚持单干的中农“菊咬筋”等等,人物个个形象鲜明、生动,让人难忘。[樊星编:《永远的红色经典》,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反观当下中国文坛,存在的问题不少,如漠视民生,拜金主义、权贵主义等盛行,像周立波这样的作家少之又少了。

二、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周立波在他的整个一生中,都积极投身到生活中,并从亲身经历的工农兵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源泉,才写出了如此众多的优秀作品。1946年,中共中央东北局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和《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动员了1万2千多名干部下农村,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当时在冀热辽区党委机关报《民声报》担任副社长的周立波响应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号召“共产党员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统统到农村去”。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周立波被分配到松江省珠河县元宝镇,并分别担任过元宝区的区委副书记、书记,深入屯干部和农民中,进行深入的调查,并学习地方方言。半个月的土地改革,他对农村有了全新的认识。后来被调动到松江省宣传部编辑《松江农民报》,并酝酿《暴风骤雨》的写作。经过反复调查,作品终于写成。

同类推荐
  • 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世界篇

    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世界篇

    本书对世界文化艺术做了介绍,分为文学名著篇、美术雕塑篇、音乐歌剧篇、历史遗迹篇、节日风俗篇、饮食文化篇、饮食文化篇。
  • 中国年画

    中国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 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及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 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 ”、“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 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年画》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本书作者凭借兼有中、日、韩三国生活经历而具备的独特知识背景,从三国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深入到三国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方方面面;由三国许多称谓的不同谈到了三国语言的差异,由三国人的婚恋观、家庭观、女性观谈到了三国人的佐餐习惯、餐桌用具、代表食品,由三国地域划分的习惯谈到了三国人的日常坐卧方式、送礼观、人情观,由三国人不同的情、义、理观谈到了三国人各有千秋的国民性格。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
  •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茶馆文化漫谈、北方茶馆、南方茶馆、施茶活动、茶馆的现代发展。《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从茶的起源开始讲起,告诉读者茶如何从简单的饮变成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南北方茶馆的地理分布和功能介绍,为之勾勒了一幅茶馆在中国的兴衰走势图,并从各个侧面介绍茶馆如何承载着宴饮聚会、娱乐生活、洽谈生意、品谈人生等几个方面的功能,将茶馆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中国借物咏怀的传统道德情节。
热门推荐
  • 十字情缘

    十字情缘

    人的一生,不过是时时的选择,爱与恨的取舍,有时让人更是难以解出一个不用犹豫的答案。
  • 梦想修真

    梦想修真

    看少年重生异界,修成上仙。求仙悟道,丹鼎定乾坤。
  • 佛说贤首经

    佛说贤首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极品色妃

    极品色妃

    男人,哼,不就是这么回事?有钱,就能鬼混养女人?居然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面子问题。气愤的她,居然莫名其妙地穿越到陌阡国?当一群身披盔甲的兵将出现,她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不会这么好运气吧,早知道就去买彩票了。天啊!这是什么样的国家,连王爷也来参一脚,而且处处是美男!
  • 第七棵柳树

    第七棵柳树

    葛家庄的葛老根这个人,很有意思。他交往人,对了心思,就是朋友多话不投机,半句不说。据说,他种烟叶很有两下子,常常装满了烟荷包,到大道上转悠。遇上歇脚的过路人,他就把烟荷包递过去:“尝尝。”别人抽了烟,叫一声:“好烟!”他就把满满一荷包烟倒进人家的烟荷包。假如别人抽一口烟,品品味,说:“烟不错,就是呛劲太大了。”他就一把夺过人家的烟袋,把一锅烟全磕在青石板上,嘟哝一声:“不会抽,别糟踏我的烟!”甩手而去。长了,人们都说:“葛家庄有一根老牛筋。”
  • 公子,娶我可好

    公子,娶我可好

    音慕涵:"要知道,我可不是什么柔弱无骨的女子,若不能许我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幸福,就给我滚!”寒明殇:“娘子,相公我既然愿意为你舍弃权势地位,就可以宠你一世,给你一世长安。”
  • 逆天公主之彩虹翼

    逆天公主之彩虹翼

    一位魔法彩虹公主的降生当天国家遭受了一场灾难,而她却侥幸存活来到了人类世界最后又重回魔法世界,寻找自己的身世之谜,在途中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经历了重重困难,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却为了重建彩虹城和寻找自己的父母,夜雪灵不惜一切代价,她最后会成功吗?敬请期待吧!
  • 冷血公主的复仇计

    冷血公主的复仇计

    她冰冷,她温柔,她可爱。她们三个因为6岁的那场风暴,从此踏上了复仇之路。她们也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王!为了复仇,让自己变得强大,有着人人渴望的身份。为了复仇,她们去了英国的死亡森林。但她们的复仇计划进行了一步又一步,却得知,自己还有前世,而前世的那些事还未解决。可前世的她们,又会是谁?前世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前世的她们,那三件事又会是什么?前世的她们一个比一个强大,前世的她们,也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使命,来自不同的世界,掌管着不同的事物。这一路上,她们会顺利吗?还是......
  • 刀光论

    刀光论

    刀光,两把乌鞘短刀,曾经沾上了无数武林人士的鲜血,武林中人人谈刀色变!后来成为武林的一个禁忌,武林中无人敢谈起的那段血腥之史。五刈檀经,武功绝学,它的出现让整个江湖为之疯狂。终年积雪的见愁山又是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刀光、五刈檀经、见愁山三者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名门正派的弟子与魔教宫主的结合又会让武林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二人失散十年之后,江湖与朝廷又有什么牵扯?魔教教主明明是二十几岁的姑娘,却又为何白发苍苍?她又经历了什么?刀光论,给你一个属于你的武侠世界……
  • 月光冥

    月光冥

    月光轻轻照耀在殷玥的身上,旁人来说那样柔和的月光,在殷玥的身上却有着巨大的痛楚,渐渐的,牙齿,头发等全部发生了变化,可怕。使旁人一个个抛弃她,甚至自己的父母。但是又有谁知道,那可怕的面容下,有一颗脆弱无比的心呢?谁也不知道,在一个众星拱月的中秋夜,她变得多么美丽,变得像一个一触就碎的天使,最后,身体星星点点,化为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