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89800000008

第8章 风云变幻不迷求知路(1)

一、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求学之路

中学毕业之前,余秋雨需要考虑究竟该报考哪所大学。这时的他踌躇满志,坚信自己可以考上任何一所大学。但到底报考哪所大学呢?他一时也没有主意,于是他想到了两个同学,一个姓丁,一个姓张,他俩的成绩也出类拔萃,他想问问他们报考哪所大学,也好给自己作个参考。当时的大学分为三类,一类为理工科,二类为医科,三类为文科。他们考虑来考虑去,也没有结果。突然,不知是谁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决定三人各报一类,这样一来,等大学毕业后,三个人的知识加在一起,谁也不能超过他们。他们还可以揣着这些知识周游世界,全世界的人都会羡慕他们。

决定通过后,大家都很兴奋,并且决定,都要考每一类最难考的学校。那么三类怎么分配呢?干脆抓阄。丁同学抓到了第一类,考上了清华大学;张抓到了第二类,考上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余秋雨抓到的是第三类,这是他不太愿意选择的一类,但大家既然已经定好了规矩,也就只能这样了。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余秋雨从来没有想过要考中文系,因为他觉得中文在中学里都学过了,而且他私下里也看了不少文学名著,这方面积累的知识已经足够多了。余秋雨想来想去,觉得自己应该报考外文系,他开始打听哪个学校的外文系最好。

这是余秋雨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的未来。余秋雨回忆道:

班主任孙老师把我找去了,他身边站着一位我不认识的瘦瘦的老师,自我介绍是上海戏剧学院来的。“我们学校要以最高的要求招收戏剧文学系的一个班,现在已有几千人报名,只招三十名,但我们还怕遗漏了最好的,听说你在全市作文比赛中得了大奖……”

余秋雨听这位老师一说,有些来劲了,忙问上海戏剧学院是不是今年全国文科大学中最难考的?这位老师没有正面回答他,他告诉余秋雨,郭沫若先生在这个大学高年级里发现了一个能写剧本的高才生,立即决定中止他的学业,转到他们学院去读书了。这位老师还告诉余秋雨,巴金的女儿也来投考上海戏剧学院。这更增添了他报考这所学校的决心。巴金,这个让他敬仰的大师都将自己的女儿推荐到这所学校,这一定是所好学校,机会不能错过!

戏剧学院在全国是提前考试,考完还未发榜,全国高考统考就开始了,余秋雨很想试试自己的实力,又第一志愿填报了军事外语学院。结果两校都录取了他,这倒让他有些为难了,哪一个学校他都不想放弃。还是戏剧学院抢先一步,将他的档案拿走了。余秋雨隐隐之中感到有些遗憾,他打听到,军事外语学院毕业后可以做情报员、外交武官,这是多么吸引青年人的工作啊。在戏剧学院里,郭沫若推荐来的曲信先就坐在他的后面,他的邻座是巴金的女儿,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的自尊心。

当时上海戏剧学院的课程安排颇具时代特色。专业主课叫“剧本分析”,分析的大多是朝鲜的《红色宣传员》、中国的《夺印》和《英雄工兵》之类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宣传味道很浓的影片。更让余秋雨诧异的是,所谓分析就是讲解思想内容,这本是中学语文课上的必修课,没想到到了大学还要这样操作,而且讲解的思想内容都往政治上靠,猛一听,就像在上政治课。余秋雨疑惑了:难道这些在社会上都能听到的东西就是大学课程?余秋雨盼望着他感兴趣的古典文学课。终于他们等来了一位老师,老师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教了几个月的平仄和格律后,就要求学生写古诗。让同学们哭笑不得的是,待他们将写好的古诗交给老师时,他大为惊讶,连连问道:“这是你们自己写的?”余秋雨想,这位老师大概忘了,他们是以什么分数考进来的。

还有更叫人大跌眼镜的事情。一位有革命经历的干部说要给他们一次学习的机会——要他们抄写他新创作的剧本。剧本是歌颂一个劳动模范的,学生们对革命干部很敬重,也觉得很新鲜,就很虔诚、认真地抄写。可是他们不停地抄写,却总也抄不完,因为在他们抄写的过程中,这位干部还在没完没了地改稿。

在上海戏剧学院这样稀里糊涂过了一段时间,突然,学校奉上级指示,要他们下乡参加“四清运动”。余秋雨便又稀里糊涂地,不,应该是高高兴兴地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农村。农活虽苦虽累,好在那时的人都有一种信念,再苦再累都有共产主义精神支撑着,什么苦也就能撑过去了。要命的是,吃饭和住宿问题,余秋雨被分配在全村最穷的一户农家。他和四只羊住在一间屋里,每天吃的菜,就是一碟盐豆,从没见过一片青菜,更别说其它。而最让他恶心的是这里的水,淘米、洗衣、乃至刷马桶,全靠村里一条杂草丛生的污浊河沟。余秋雨很难适应,又不得不适应。他们这批大学生,本来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平时洗菜的脏水也不知要比这河沟里的水干净多少,他们迷惑了,难道这就是让他们来锻炼的原因。

余秋雨惟一的精神之柱,就是几本从家里带来的外国名著,只有看书时,余秋雨才感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多年以后,余秋雨在《访谈录——关于读书》中表述了他对学者们读书于乱世的思索:

抗战时期,许多学者轻装逃难前确实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人带了《庄子》,有人带了《剑南诗稿》,有一位教授狠狠心,在简薄的行囊中硬是塞进了一部《红楼梦》。五十年代中期,一位被错误地开除了公职的大学教师落荒成一名边远地区的“车把式”,他的蓝布小包袱中则始终藏着一部《楚辞》。二十年前,一位美学家被迫到农村去劳动时,偷偷带了一本最“经读”的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匆忙间的选择,不仅温暖了这些学者生命史上荒寒的岁月,而且往往决定了他们后半辈子的学问走向,甚至,还有可能决定人文科学领域某一座大厦的落成。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这种选择中凝聚着他们的见识和截断。

余秋雨是一位智者,他总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座标,的确,生活虽然变化莫测,但你只要好好把握,就总能寻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

二、“文革”对学生的影响

终于结束了农村生活,回到学校,余秋雨的眼前豁然开朗,他突然觉得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同学,包括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这样可爱。他先前在学校里的感受,完全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正当余秋雨准备全力以赴投身到学习之中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运动会来得这样猛,来得这样残酷,又这样的持久。学校里的朗朗书声,变成了“老子革命儿接班,老子反动儿批判;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甚至鼓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将打击的对象波及到父母有问题的下一代。被郭沫若推荐来的曲信先同学因家庭问题受到打击,巴金的女儿李小林更不用说。

余秋雨的家庭在这场灾难中也没能避免厄运。1997年1月9日,余秋雨在台湾东海大学题为《何处大宁静》的演讲中,描述了他全家在文革中遭受的不幸:

到大学遇到了文革,我父亲以“阶级异己分子”的罪名被关押,他是我们全家8口人生活经费的惟一来源,这一下全家被推入了绝境。我当时虽然还不到20岁,却是全家的长子,想到能救助我们的只有独身在安徽工作而尚未成家的叔叔,但刚刚想到就传来了噩耗,叔叔受不住批斗自杀。70多岁的祖母赶到安徽抱回了自己最小儿子的骨灰,然后偷偷找到父亲的单位,冒着危险从门缝里战战兢兢地看父亲受批斗,因为按照心理素质,父亲更容易自杀。当时全家的生活,靠我的刚刚初中毕业的大弟弟出海捕鱼来维持,未成年的弟弟每次回到上海都不敢回家,先找到我,小心翼翼地问爸爸自杀了没有……

如今,稍有同情心的人读到这段文字都会潸然泪下,可那个时候,人们的心仿佛被一种无形的魔力钙化,变得阴冷而坚硬。在那个年代,这种事情处处皆是。

那时的“血统论”和“唯成分论”也毒害了一批人。“老子革命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父亲是高干,儿子自然就是好汉,父亲是黑五类,子女也就是坏东西。“成分论”更是压制了一批无辜的人。“成分论”是解放初期“土地改革”运动时定的:以解放前三年为依据,这三年中,你是干什么的,解放后,你的成分就是什么。

几十年过去了,每每回想起自己将青春岁月一起流入到“斗、批、改”中,余秋雨都感到很痛心。他在《千年庭院》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这一代,很少有人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完全没有被‘大串连’的浪潮裹卷过,但又很少有人能讲得清这是怎么回事。先是全国停课,这么大的国土上几乎没有一间教室能够例外,学生不上课又不准脱离学校,于是就在报纸、电台的指引下斗来斗去,大家比赛着谁最厉害,谁最出格。”

当时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上课的时候,占上风一派的老师如果突然兴致来了,可以号召下面的同学到另一个班里去,揪出被打倒一派的老师,进行现场批斗。过了一段时间,西风压倒了东风,被斗过的老师可能又会号召自己的学生向斗过自己的老师开火。老师之间尚且如此,年轻气盛的学生更是胡闹。遇上右派老师上课,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胡闹,老师也不敢制止,只能硬着头皮,自顾自地讲他的课。遇到调皮的学生,可能还会受到语言和身体的双重侵害。

那时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在盲目地“运动”着,学校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革命派别,大家各领风骚三五天,人人都处在高度的亢奋状态。这样胡闹了几个月之后,正当所有人都觉得无聊之际,更新奇的事情终于来了,这就是被称之为“革命大串连”的全国性行动。全国交通除了飞机以外,一律向全国青年学生免费开放,吃、住、行都不要钱,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去宣传革命思想也行,去观光看景也行,只要你是学生,或是还有没被打倒的年轻教师。于是从大学生到中学生,甚至还有少数高年级的小学生,都从各自的城市、乡村走了出去。所有的交通工具都被挤得满满的。

从农村回到城市没多久,余秋雨和同学接到上级的通知,又要再下农村。1968年12月,余秋雨打理好行装,来到了江苏省的吴江。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上级号召同学扎根农村!余秋雨的心颤栗了,他压抑,他愤怒,所有的前途、抱负和理想都将随之化为泡影,但他没有反抗的能力,他也无力阻挡汹涌而来的时代大潮。最让他难受的是,他的这种心态还不能表现出来,他和同学在一起时还要表现出乐观幸福的模样。他其实没有一点敌视农村的意思,他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怪诞的方式来锻炼学生,他更不明白,知识分子有什么错,为什么要将他们都弄到农村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难道把知识分子都赶到农村去就能发展生产力么?

三、余秋雨在“文革”中的写作

关于余秋雨在“文革”期间参加写作组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人们都想知道,他在“文革”期间到底做了什么?这段历史,是与他读书、写作相关联的,也是他生命中不可割裂的重要部分。

对余秋雨的这段历史问题,1994年上海的一位杂文家在一份文学刊物上发表了题为《笔名谈屑》杂文率先发难。他隐晦地指到“一位名声显赫的权威曾是当年‘石一歌’的成员”。一石激起千层浪,揭批余秋雨“文革”历史的活动便拉开了“序幕”。其中,北京大学青年学者余杰发表的文章最有代表性,且言辞最为激烈。他给余秋雨扣上了“文革余孽”的帽子,并进行“拷问”,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中,他写道:“据若干余秋雨当年的同事透露说,他在写作组中的态度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为他的出色表现和突出成绩,深受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的青睐。如果不是文革结束,余秋雨也许会走上一条类似姚文元的飞黄腾达之路。”

这篇文章被多家报刊转载,并收入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想飞的翅膀》一书中,从此,文坛掀起一股否定余秋雨的旋风,对余秋雨真有意见的,假有意见的,嫉妒的或想借此出名的,纷纷在报刊撰文,形成一股蔚为壮观的风潮,一时间媒体对余秋雨的态度从赞扬变为贬斥。

然而,历史是不容改变的,当年和余秋雨在一个写作班子的胡锡涛先生否定了这一说法:“这些内容恰恰都说错了。余秋雨在写作组呆了大约三年半左右,他的态度不完全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时候,在‘批邓’时期,他主动避开了一年多。他也不是‘主动’投靠写作组,而是鄙人推荐的。至于说他深受康、张、姚‘青睐’,纯系瞎编。康生在‘文革’后期已病倒,1975年就死了。张、姚对余秋雨也不认识,据我所知,1975年春天,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张、姚因不得志到上海“观察”,朱永嘉乘方便之机把余秋雨引见给张、姚,仅仅见了一面,就叫‘深受青睐’?至于说余秋雨‘也许会走上’姚文元之路,更是无稽之谈。余秋雨在1975年开小差溜走,恰恰是在张、姚接见之后!”

据胡锡涛介绍,他最初发现余秋雨的写作才能是在批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时候。当时写作组共有5个成员,即: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讲师余企平,该院戏剧文学系毕业生余秋雨,上海两家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助导,还有国棉十七厂造反派秀才。“……既然朱永嘉要我‘负责到底’,我不得不按我心中的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我和大家都通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然后分工摘录观点,汇编资料,印成小册子;第二步,让余秋雨重写初稿,试试他的笔力;第三步,万一余秋雨初稿不行,只好由我主刀……出乎我意料的是,余秋雨写出的初稿,不是一篇大批判文章,却是一篇学术论文,文笔流畅生动,却毫无批判力度。”自然没有选用。

余秋雨后来还写了一篇散文《苏东坡突围》。胡锡涛称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表明自己不想成为“四人帮”利用的工具。胡锡涛回忆:“余秋雨是否从此摆脱一切干系、冲出重围了呢?没有,反而又陷入困境。1977年,是他‘三十而立’之年,但他无法‘立’起来,原因是他被‘揭、批、改、查’运动拖住了,有些人非要把他整倒不可。他曾三次上书市委,申诉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但均无下文。对上海写作组的小萝卜头、业务骨干分子等人员的‘揭、批、查’,整整花了三年多时间,进驻康平路89号的工作组换了三批。受到牵连的余秋雨也被审查了三年,对他的文章、修改稿及言论、表现等等,翻来覆去不知查了多少遍,始终查不出他有什么问题。余秋雨不甘心这样不明不白地消耗时间,于是,他悄悄地埋头读书,收集资料,为著书立说做准备,为重新站起来而奋斗。”

虽然胡锡涛已为余秋雨在文革时期的行为进行了解释,但还是有人继续对余秋雨进行批评。譬如张育仁先生就在一篇文章中讳莫如深地搬出余秋雨在《千年庭院》中的两段话,来证实余秋雨在文革中的过错,说是非常有研究价值:

同类推荐
  •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主要讲述的是地方县——蓟县的一些地区文化和历史。
  • 世界文明奇迹(读好书系列)

    世界文明奇迹(读好书系列)

    每一粒种子在合适的条件下都会发芽,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栋梁的种子。本书以努力用一种新鲜快乐的方式,把那些激励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品质深深植入到他们的心田。
  • 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国的随笔集。内容包括近年来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诸多变迁以及华裔移民生活的变迁,对奥巴马就职将要给美国带来的变革也做了描述。
  • 桂海苍茫

    桂海苍茫

    一个人的体验,一位作家的眼光,穿越千年广西,穿越地理桂海。于是,赤子之心发现了一份份被遗落的时空形态,一片片人们应该拾捡的文明碎片。本书是著名散文家、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冯艺关于广西的人文地理笔记。笔记里有许多广西史书上不该忘却的背影,许多或伟大或平凡的人文墓碑。作者以本土作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一腔人文情怀,描述了广西这方水土浓密的阳光和水气背后的苍茫的人文地理。丰沛而智性,详实而诗意,融文化积淀与个体体验于一体,意境苍凉。于是,从本书您也许会看到另一个人文的广西。
  •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书系统探讨了自先秦至1999年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说是首次对21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巡礼和总结。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学术佳作。
热门推荐
  • 御境之错西风

    御境之错西风

    重生既来一孤女,十六岁生辰之日的强请回归阴谋,家族轻视的代价是纵虎归山,双强并肩行,牵出重重诡谲,亲情,爱情,友情,兽兽情,一一展现,只等着有一日强势扫清天下,共筑清风浅语江湖梦。看各方美男,赏一方红颜,思层层阴诡,陪着开辟出唯属于这一方的天下……
  • 说的就是好听:滴水不漏的口才术

    说的就是好听:滴水不漏的口才术

    人人都会说话,然而把话说好并非易事。好的口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帮助人成就一番事业。在现代社会,语言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书从不同方面,教给人们在不同场合中的说话技巧,注重口才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并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书汇聚了古今中外新奇而精妙的故事和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鲜活事例,并同现代社会交际应酬中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本书可以让你练就一副好口才,成就你美好的人生!
  • 重生之门:错爱上你

    重生之门:错爱上你

    三年前,“做我的女人”这是他对唯一一个女人说过的话,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冷酷无情的,只有她知道他是她的命中注定。“我爱你,永远”这是她对他的第一次承诺,也是他记忆中最美的时刻……三年后,再度相遇的他们却形同陌路“先生,请自重”她失忆了,她把他忘记了。他的心如同刀割,可是他却不知这只是一场阴谋……恢复记忆后的她,与他再次相爱,却不料被一场家庭联姻缠住。他们的命运将是何去何从呢?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不是好人

    不是好人

    一个名字会被人误会为[滥好人]的坏家伙的故事。****因为在出版,所以更新不定时,但是现在已经写完了,这本书没有太监。
  • 骗爱百分百

    骗爱百分百

    “你是红娘?”“对,哥是都市猎爱高手。剩男剩女不要怕,征婚来找吴大大,只要让哥摸一下,爱情不再是神话。”小职员吴志健,惨遭女友背叛,公司开除,偶然得到一块真爱宝石,并被真爱女神幽幽在大脑里安装上征爱升级系统,任何让吴志健亲密接触过的人,将会视亲密程度在未来十天内遇到真爱自己的人,进入远房表姑柳梦苓开的真爱婚介所后,更是混得如鱼得水,水起风生……
  • 修仙胖子

    修仙胖子

    一个胖子堕落,巅峰是福是祸命运在我自己手里
  • 鸿蒙之绝代龙神

    鸿蒙之绝代龙神

    他**,老子竟然是被马上要绝版的奥拓撞死的,真是太丢脸了。呜呜~~”这是陈风穿越后醒来的第一句话。一场车祸,让一个现代高中生穿越到洪荒未开的混沌之中,成为了三千混沌神魔中的混沌天龙,是巧合?还是命运的齿轮在转动?天使?干掉。耶稣?干掉,上帝?干掉.异界?征服.看陈风如何挑战天道,激战大道,如何成为洪荒之主,如何带领洪荒征战异界,如何成为鸿蒙霸主。一句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天道,大道,异界,只是过眼浮云,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拦我的脚步。带给你不一样的洪荒体验,写出不一样的洪荒,求推荐,求收藏!!本书讨论群,106079537.
  • 神偷狂妃:邪王追妻

    神偷狂妃:邪王追妻

    一朝穿越,一代神偷“千皇”居然穿到了一个失贞的废材草包身上!三年之后,她强势归来:劫国库,当丞相,斗莲花,虐渣渣……谁知某日,一小包子竟傍上了她当娘亲!可是……身后的妖孽美男是怎么回事?凤千凰连夜逃之夭夭……谁知第二天妖孽美男竟上门提亲,小包子更是狂抱大腿喊娘亲。某日,某女被压在床上,咬牙道“楚墨殇!我可是男人!”“那琛琛怎么来的?”某女哑口无言,邪王顺势而下。“楚墨殇你个混蛋!”【这是一个超级娘亲被呆萌包子他邪魅老爸吃抹干净的故事……】
  • 破晓之旋律

    破晓之旋律

    这只是一个疯狂的灵魂,在更加疯狂的世界里,用最疯狂的杀戮来终结疯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