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73400000032

第32章 北大幸福课(1)

幸福是所有人穷尽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不论年龄长幼、财富多寡。有的人一生一世都体会不到幸福的味道,而有的人似乎总沉浸在幸福之中!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态度,而取决于人们的心态。北大幸福课可让我们领悟先哲的幸福感言,帮助我们规划自己的幸福人生。

第一堂 知足常乐,幸福与拥有多少无关

懂得知足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这也是一种极好的态度。

【林语堂】

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不懂得知足,就体会不到得到的快乐。

【陈岱孙】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第一节 人生有一种境界叫知足

知足者常乐,自古就被我们奉为至理名言。何谓知足?知足的第一个境界就是爱惜自己所拥有的。你的眼睛可以看到很远,但远处的景色再好,也是虚幻的,只有你所处的当下才是最现实的。人的眼睛如果总是向远处看,那么就永远也意识不到现实的美好,自然也就永远不会知足。

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生活中常见到这样两类人,一类人虽然没有太多的财产,收入也不高,却整天心无牵挂,活得开怀;另一类人,物质上很富足,但是不知道满足,看见更好的就觉得自己差,即使事事如意,他也能找出不快乐的理由来。这两种人最大的区别就是知足与否。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生”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涵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了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曾国藩认为人生一切都“不宜圆满”,以免乐极生悲,名其书房为“求阙斋”,体现了知足常乐的智慧;林语堂说“半玩世半认真”是最好的处世方法,不忧虑过甚,也不完全无忧无虑,才是最好的生活,这流露出知足常乐的幽默。

知足常乐,很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一切行为以适中、折中为宜,不能什么也不追求,也不要过分追求,凡事讲究个“度”。简言之,就是对幸福的追求持一种极易满足的态度。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这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甚至会痛苦不堪。

明朝有个人叫胡九韶,家境贫困,他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做到衣食温饱。但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快乐、幸福都是建立在知足的基础上的。这里并不是说不思进取,而是在自己的能力控制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前进。

知足常乐,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智慧。在烦躁与喧嚣中,懂得知足,我们便步伐轻盈,精力充沛。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一句话:“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这不失为一种人生感悟,它道出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真谛。

黄美廉,出生于台南,父亲是位牧师。出生时由于医生的疏失,她脑部神经受到严重的伤害,以致颜面四肢肌肉都失去正常功能。病魔夺去了她肢体的平衡,也夺走了她发声讲话的能力。从小她就活在肢体不便及众多异样的眼光中,她的成长充满了血泪。

然而,这位坚强的女孩没有让这些外在的痛苦击败她内在奋斗的精神,她昂然面对,迎向一切的不可能。经过努力,她终于获得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她用她的手当画笔,以色彩告诉人“寰宇之力与美”,并且灿烂地“活出生命的色彩”。

“请问黄博士,”在一次讲座上,一个学生问她,“你从小就被伤害得这么严重,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都没有怨恨吗?”

“我怎么看自己?”美廉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这几个字。她写字时用力极猛,大有力透纸背的气势。写完这个问题,她停下笔来,歪着头,回头看着发问的同学,然后嫣然一笑,回过头来,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了起来:

我好可爱!

我的腿很长很美!

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上帝这么爱我!

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我有只可爱的猫!

还有……

台下,所有的人都沉默了,面对众人的沉默,她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掌声响起。有一种永远也不会被击败的傲然,写在她的脸上。

黄美廉是乐观而知足的,她看见了自己拥有的生命和爱,因此她能在不幸中感受到快乐。但是有些人恰恰相反,他们身体健康,家庭条件优越,可是他们偏偏感知不到这一切,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当然,于是无视自己的幸福,盲目攀比,还使自己变得欲壑难填。

人应该知足,承认和满足现状不失为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知足者想问题、做事情能够顺其自然,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并乐在其中。这并不是削弱人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在知足的乐观和平静中,我们要认真洞察取得的成功,并总结经验,而后乐于进取、乐于开拓,鼓足信心,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作好充分的准备。知足常乐,是一个人永远的精神追求。

【北大课堂笔记】

知足常乐是一种人生底色,当我们都在忙于追求、拼搏而迷失方向的时候,知足常乐,这种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便是一个避风的港口。

§§§第二节 人只能活一次,千万别活得太累

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得与失,苦与乐,沉与浮,升与降,胜与败,忧愁与愉快。然而,谁能不受这些外物的束缚,大胆地跳出来,活得洒脱一些、超然一些呢?有些人斤斤计较,见利忘义,患得患失;有些人睚眦必报,不肯原谅别人;有些人不能以苦为乐,讲条件,计较报酬;有些人只能得不能失,只能胜不能败,只能升不能降。如何不让自己处于各种复杂矛盾的困惑中,跳出各种怪圈,这考验着一个人的智慧、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

小时候,我们对物质的渴望很少,总是很容易满足,得到一块糖或者一个玩具就能高兴半天。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快乐。这是为何?因为我们对外物的渴望越来越多,得之而喜,不得而悲,所得不够便悒郁在心,于是,再也找不回童年时的快乐了。

正如佛所说,多一物就会多一分牵绊,少一物就会少一分挂念。保持内心本我,才能明心见性,获得体悟人生的大智慧。

有个人走在路上,捡到了一袋银子。当得到这笔意外之财后,他心中无限惊喜,高兴得好多天睡不着觉,心里想着一定能捡到更多,于是决定以后走路一定要低着头。

没想到他还真的因此而继续捡到钱,虽然只有区区几文钱。久而久之,低头走路竟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他看到地上有东西就想捡起来,捡到值钱的东西就会高兴半天,捡不到便痛苦万分,情绪起伏不定。

多年后,他的家里堆满了从路上捡来的物件,有三万多个扣子,有铁皮,有琉璃瓦,还有区区几两银子。最终,他成了一个驼背的拾荒者,在人们眼中他成为一个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疯子。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没有心静如水的定力,就会经常心生浮躁,患得患失。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因为得到了一些意外的财富就欢天喜地,高兴得手舞足蹈;而在失去一些东西时则会痛哭流涕,情绪一落千丈。面对人生的坎坷曲折、生活的艰难困苦,倘若心为物役,人生的大半就会在悲观的情绪中度过,难以感受到生命的乐趣。

古人云“心为形所累”,人的欲望越大,生活的压力也必定随之增大,人生中如果能少一点欲望,就会多一分轻松与洒脱。

生涯懒立身,腾腾任天真。

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

谁问迷误迹,何知名利尘?

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

这是日本的良宽禅师写的一首诗,诉说自己尽管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中,身边仅有三升米,炉边尚有一束柴,但这些已经足够了,心境悠然自得,不去理会名利的叨扰,在夜雨淋淋的草庵里,悠闲地伸展双脚歇息。这是一种多么自由而又洒脱的境界啊!

从前,有位商人娶了四房妻妾,第一位聪明可人,常常伴在商人左右;第二位是商人看中了她的美貌,抢亲得来;第三位勤勤恳恳,家里的烦琐事务都由她打理,是位贤内助;第四位每天都在忙碌着,但没人知道她到底在忙些什么。

有一次,商人因为生意的关系,要出一趟远门,路途险恶,需要人照顾,他便问他的四房妻室谁愿意跟随他出发。第一个老婆说:“我只在家里陪你,你自己出远门吧。”第二个老婆说:“我原本就是你抢来的,我才不愿意跟你出去受苦。”第三个老婆说:“我受不了风餐露宿,只能送你到城郊了。”商人以为第四个老婆也不肯跟他走,没想到她却说:“我陪你吧。”

佛祖释迦牟尼给众弟子讲述这个故事,诸弟子对第四个老婆的行为表示不解,佛祖这样解释:“这四位妻室其实都是人自己:第一位是人的肉体;第二位是金钱,劳累一阵子从他人手中攫取,死后一分也带不走;第三位是人的妻子,可以助你帮你,但仍旧要分开;第四位是人的本心,无论你贫穷富贵都会跟随你。”

人各有志,为金钱、为美色、为名誉,各取其道而求之,然而最终还是得空手离开人世,什么都带不走。有的人幸运,在追逐的途中醒悟了,意识到最重要的是人的本心,而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领悟。

我们要跳出自己的圈子,跳出物质的圈子,挣脱物质的诱惑,摆脱名利的枷锁,做一个超然物外之人。这是一种大境界,也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北大课堂笔记】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自然界的,谁也不能拥有一世,谁也不能据为私有。有了这种意念,你就会摆脱物质的束缚,跳出“以我为圆心”的圈子。

§§§第三节 珍惜拥有,你会得到更多

叔本华说:“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拥有的想放弃,没有的想拥有,也许这就是生活。但生活同时也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可能会失而复得,如金钱、地位、朋友等,而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便不会再有,如青春、生命。我们总以为生活在别处,其实,生活就在身边。岁月如河水一般在我们的脚下缓缓流过,一去不复返。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曾在河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几乎在同一时代,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又说出了“万物流变,无物常在。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先哲们那悠远的声音至今仍在耳边回响,无非是要提醒我们: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珍惜值得你珍惜的一切。

生活中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不懂珍惜,而只看到自己所没有的。其实,人的一生何其匆匆,如果想让一生不留遗憾,就要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有一位哲学家,当他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哲学家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哲学家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哲学家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的境况是非常差的,既不安静,也不安全,还不卫生。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些花、种些菜。这些乐趣数之不尽,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又过了一年,哲学家把底层的房子让给了一位朋友,因为这位朋友家里有一位偏瘫的老人,上下楼不方便,而他则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哲学家每天依然快快乐乐。那人又问他:“现在住七楼又有哪些好处呢?”

哲学家回答说:“好处多着呢!比如说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字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哲学家的学生,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学生笑着说:“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其实,一个人是否幸福,关键在于他心态平衡与否。知足常乐、懂得珍惜就是最大的幸福。谁能够以平常心看待功名利禄,以平静心观赏云起云散,宠辱不惊,谁就是幸福最大的受益者。

其实,生命中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有很多。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健康,珍惜健康是一种责任。无论对家人、对社会、对自己的事业,健康的作用和重要性都毋庸置疑。只有拥有健康,才有资格谈幸福,才有“资源”拥有幸福和享受幸福,才有资格成就事业,品味快乐。珍惜健康,就是不要再为名利所拖累,不要再为失意而痛苦欲绝,不要再为一时的挫折而忧伤。

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幸福。幸福对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含义: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是清贫者的幸福,财源滚滚、生意兴隆是商人的幸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农民的幸福,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是政治家们的幸福……对任何人来讲,幸福极容易把握,也极容易失去。生活中不是没有幸福,而是需要我们擦亮眼睛。有时,幸福已经来到,而有些人却还在张望远方。

所以说,虚度了“现在”,就等同于虚度了今天,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昨天和明天。与其沉迷于昨天的痛苦回忆,与其憧憬于明天的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不如脚踏实地抓住今天,完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珍惜了今天,就等于延伸了自己生命的长度,升华了生命的意义。

【北大课堂笔记】

我们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今天。昨天已经逝去,明天还未来到,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要懂得去发现我们已拥有的东西的价值,这样我们将会得到更多,我们的生命将会更富足、更美好。

§§§第四节 莫为名利诱,量力缓缓行

庄子说:“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大意是,不追求官爵的人,不因为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因为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趋势媚俗,荣辱面前一样达观,所以他也就无所谓忧愁。因此圣人主张“至誉无誉”。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把荣誉、名誉、地位、声望看得很淡很轻,才能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拥有非凡的气度。

同类推荐
  • 青春磨砺的光辉

    青春磨砺的光辉

    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影的告别(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影的告别(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黄金人脉

    黄金人脉

    职场修炼丛书之一,本书应用一个生动的案例,讲述一个“三无”人员如何通过打造黄金人脉来获取人生成功的事迹。该书运用故事的手法,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总结出职场人士成功的法则,对于在职场中打拼的迷茫的人士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来说犹如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你的前程。
  • 意志力

    意志力

    本书从心态、自动自发、忍耐、坚持等几个方面,详尽阐述了意志力的定义,分析了意志力的强和弱对一个人在职场发展的影响,让身处职场中的你正确评价自我意志力的优势和不足;并以实际案例阐述意志的影响力,提出一些方便可行的实用方法,为你提升意志力,为走向更高一层的巅峰奠定基础。
  • 魔鬼搭讪学:瞬间与陌生人成为朋友

    魔鬼搭讪学:瞬间与陌生人成为朋友

    《魔鬼搭讪学:瞬间与陌生人成为朋友》旨在强调搭讪和它所带给人们的影响。希望朋友们能够摆脱社交时的紧张甚至恐惧心理,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培养阳光心态,掌握搭讪技巧,通过搭讪陌生人给自己创造机会,通过结识客户来拓展业务,为你的人生增添更多的精彩。
热门推荐
  • 傲娇男神慢点逃

    傲娇男神慢点逃

    她现实,她物质,她虚伪。她从来就不相信世界上,有“真爱”这种东西存在。就在一个阳光温和的午后,林荫成群的校道上,她遇见了他,春心萌动,不由自主的跟在了人的身后……“刘叶星,你喜欢我!你喜欢我!你喜欢我!但你到底要躲我躲到什么时候啊!”
  • 两世情缘:逆天大小姐

    两世情缘:逆天大小姐

    一个穿越女,在一个不知名的时代,为父母报仇,又与变性了的闺蜜相识,认识了好多好友,最后又带着幸福生活了下去。
  •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千年之交带来许多千年难遇的话题,最宏观的莫过于宇宙中九大行星的十字排列。关于灭绝的猜想一直是人类一个永恒的恐惧,连最无畏的人也免不了偶尔思索一下世界的末日和死亡的七月,预言中的灭顶之灾使杞人忧天成了世纪末很常见的心情。
  • 遇见你的那天阳光正好

    遇见你的那天阳光正好

    当青春将要逝去时,转头发现,我所熟悉的一张张脸已将要忘记,而你们,一定是我忘不了的回忆。《遇见你的那天阳光正好》是一个女孩送给2018年的你们的一份礼物。请记住:即使有一天,我们分离了,无论在哪里,学校也好,车站也罢,我们永远在你们的身后。书中的安晓习与冀学瑞等人的故事很长。在这个年纪爱上你,不是因为你有车有房,只是因为我遇见你的那天阳光正好,而你穿了一件我爱的白衬衫。
  • 爱走薄刃

    爱走薄刃

    她是一无所有寄人篱下的孤女,她是天真甜美的洋娃娃小妹妹,她有阴森的心机和冷酷的手段。她唯一的弱点就是爱他——若是不爱他,她就彻底的无忌了,彻底的无敌了。
  • 夏伤子声上册

    夏伤子声上册

    韩国练习生金尚智出道落败,难过之余收到匿名邮件和短信,只身前往中国青州寻找从未与她谋面的母亲,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让她遇见了那位在音乐中出现的白衣少年,渐渐地迷恋上了他歌声背后的自己,却察觉不到眼前袭来的重重困境。夏至末归,倾尽流年,盛夏光年,青春梦想,终究敌不过一个错字。情感纠葛碰撞的撕裂只是命运的一场玩笑,在相依相守的经历之后以悲伤结束,在那一年的盛夏季节里错失曾经。
  • 他们来自潘多拉

    他们来自潘多拉

    在生日那天,韩枫收到了一份很特殊的生日礼物,他打开礼盒看了一眼,唉!只不过是一只相貌平常样子又不很讨人喜欢的雪白色绒毛小狗,韩枫有些失望了。不过,在相处了一天之后,韩枫忽然发现自己看走眼了,原来这小家伙不是普通的宠物,它是一只很神奇的宝贝。而且渐渐的,更让韩枫惊异的是,这小家伙还不算是单身,它还有好多同伴,有人承诺他,“少年,集齐了它们,你可以环游世界……”ps:星河的科幻小说《星战狂神》正在科幻频道陆续更新中,喜欢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谢谢你们啦!
  • 女人赢在年轻时(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

    女人赢在年轻时(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

    女人一生几十载,最精彩也最重要的阶段是在20岁和30岁上。如果能做到在二十几岁时学会交朋友,在三十几岁时学会做事情,那么女人的一生都将幸福而精彩。本书以女性的视角,女性的思维,女性的感情,女性的笔触诠释一个女人当有的恋爱、婚姻、事业、成功、金钱……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以“20岁跟对人”为主题,阐述20岁女人当有的交友智慧、婚姻观念、为人之道。下篇以“30岁做对事”为主题,阐述30岁女人当有的做事技巧、处世经验、生活态度。是一部开启青春女性智慧的幸福励志书。
  • 一个时代的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十章

    一个时代的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十章

    本书内容为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之专题研究。就一些有争议或被忽视的问题试作探索。如胡适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变革与发展;鲁迅小说是否“蔽于‘疗救病苦’的信条”;“萧红体”的内涵和渊源;庐隐游走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写作;凌叔华小说在现代视野和委婉谨慎之间的微妙平衡;曹禺话剧的民族化;沈从文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理想建构;张爱玲小说的本意在俗,其质却雅等。偏重于文学史上风格独特或有争议之名家。注重通过自叙类文献及代表性作品。
  • 黑暗魔帝

    黑暗魔帝

    黑暗之地,微末少年,三尺青锋,披荆斩棘。一代魔帝,冉冉升起,屹立绝峰,俯视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