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53800000022

第22章 中国篇(21)

江边的渔船已经看不清楚了,天水交接处,疏疏朗朗只见几根枯苇般的桅杆。天空昏暗得像一面积满尘埃的镜子,一只苍鹰此刻正兀自在那里盘旋。它像是在寻思着什么,又像是对这片山云物有所依恋。

杨绛

(1911一)女,江苏无锡人,着名学者、文学翻译家。早年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1939年起至1953年间,曾任振华女中上海分校校长、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专事外国文学研究及翻译工作。主要译着有《小癞子》、《堂吉诃德》等,文学着述主要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回忆录《钱钟书与〈围城〉》等。

老王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灯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人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绝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者卩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一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明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一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i射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季羡木

(1911-2009)山东临清县人,着名学者、作家。

专事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及佛教研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获德国歌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着有(原始佛教中的语言问题)、散文随笔集《朗润集》等。

回忆陈寅恪先生

别人奇怪,我自己也奇怪我写了这样多的回忆师友的文章,独独遗漏了陈寅恪先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对我来说,这是事出有因,查亦有据的。我一直到今天还经常读陈先生的文章,而且协助出版社出先生的全集。我当然会时时想到寅恪先生的。我是一个颇为喜欢舞笔弄墨的人,想写一篇回忆文章,自是意中事。但是,我对先生的回忆,我认为是异常珍贵的,超乎寻常的神圣的。我希望自己的文章不要玷污了这一点神圣性,故而迟迟不敢下笔。到了今天,北大出版社要出版我的《怀日集》,已经到了非写不行的时候了。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一九三〇年考人国立清华大学,人西洋文学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改名为外国语文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人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亨利希·吕德斯(Heinichluidum),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他被海内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然而,茫茫士林,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之舌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禁令人浩叹矣。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后来到德国,读了吕德斯教授的书,并且受到了他的嫡传弟子瓦尔德施米特(Waldnhumids)教授的教导和熏陶,可谓三生有幸。可惜自己的学殖瘠茫,又限于天赋,虽还不能说无所收获,然而犹女卩细流比沧海,空怀仰止之心,徒增效颦之恨。这只怪我自己,怪不得别人。

总之,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一个学士头衔,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欧洲着名的作家,什么莎士11亚、歌德、塞万提斯、莫里哀、但丁等等的着作者卩读过,连现在忽然时髦起来的《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等等也都读过,然而大都是浮光掠影,并不深入,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在上面谈到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也就是美学。关于后者,我在别的地方已经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我没到他家去过一次。有时候,在校内林阴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人流中,有时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决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有人说:“名师出高徒。”我的老师和太老师们不可谓不“名”矣,可我这个徒却太不“高”了。忝列门墙,言之汗颜。但不管怎样说,这总算是一个中德学坛上的佳话吧。

我在哥廷根十年,正值二战,是我一生精神上最痛苦然而在学术上收获却是最丰富的十年。国家为外寇侵入,家人数年无消息,上有飞机轰炸,下无食品果腹。然而读书却无任何干扰。教授和学生多被征从(。偌大的两个研究所:印度学研究所和汉学研究所,都归我一个人掌管。插架数万册珍贵图书,任我翻阅。在汉学研究所深深的院落里,高大阴沉的书库中,在梵学研究所古老的研究室中,阒无一人。天上飞机的嗡嗡声与我腹中的饥肠辘辘声相应和,闭目则浮想联翩,神驰万里,看到我的国,看到我的家,张目则梵典在前,有许多疑难问题,需要我来发复。我此时恍如遗世独立,苦欤?乐欤?我自己也回答不上来了。

经过了轰炸的炼狱,又经过了饥饿,到了一九四五年,在我来到哥廷根十年之后,我终于盼来了光明,东西法西斯垮台了。美国兵先攻占哥廷根,后为英国人来接管。此时,我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医目疾,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我意料地迅速,我得了先生的复信,也是一封长信,告诉我他的近况,并说不久将回国。信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说,他想向北大校长胡适,代校长傅斯年,文学院长汤用彤几位先生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听到能到最高学府去任教而会不引以为荣呢?我于是立即回信,表示同意和感谢。

这一年深秋,我终于告别了住了整整十年的哥廷根,怀着“客树回望成故乡”的心情,一步三回首地到了瑞士。在这个山明水秀的世界公园里住了几个月。一九四六年春天,经过法国和越南的西贡,又经过香港,回到了上海。在克家的榻榻米上住了一段时间。从上海到南京,又睡到了长之的办公桌上,这时候,寅恪先生也已从英国回到了南京。我曾谒见先生于俞大维官邸中。谈了谈阔别十多年以来的详细情况,先生十分高兴,叮嘱我到鸡鸣寺下中央研究院去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先生,特别嘱咐我带上我用德文写的论文,可见先生对我爱护之深以及用心细。

这一年的深秋,我从南京回到上海,乘轮船到了秦皇岛,又从秦皇岛乘火车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北京(当时叫北平)。由于战争关系,津浦路早已不通,回北京只能走海路,从那里到北京的铁路由美国少爷兵把守,所以还能通车。到了北京以后,一片“落叶满长安”的悲凉气象。我先在沙滩红楼暂住,随即拜见汤用彤先生,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在清华叫做专任讲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向正教授。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真是石破天惊,大大地出我意料,我这个当一周副教授的纪录,大概也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说自己不高兴,那是谎言,那是矫情。由此也可以看出老一辈学者对后辈的提携和爱护。

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寅恪师也来到北京,仍然住在清华园。我立即到清华去拜见。当时从北京城到清华是要费一些周折的,宛女卩一次短途旅行,沿途几十里路全是农田。秋天青纱帐起,还真有绿林人士拦路抢劫的,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了。但是,有寅恪先生在,我决不会惮于这样的旅行。在三年之内,我颇到清华园去过多次,我知道先生年老体弱,最喜欢当年住北京的天主教外国神甫亲手酿造的栅栏红葡萄酒,我曾到今天市委党校所在地当年神甫们的静修院的地下室中去买过几次栅栏红葡萄酒,又长途跋涉送到清华园,送到先生手中,心里颇觉安慰。几瓶酒在现在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通货膨胀已经达到了钞票上每天加一个零还跟不上物价飞速提高的速度的情况下,几瓶酒已非同小可了。

同类推荐
  • 晚风集(卷二)

    晚风集(卷二)

    殷谦散文作品精品合集。其中不乏犀利的批评,怡人的观点,明智的思想。这五部作品从人生的各方面都有所涉及,或者通过故事,或者通过评论,形式各种,但可见作者独特的心境,让我们受益匪浅。
  • 2013年诗歌排行榜

    2013年诗歌排行榜

    编选了2013年发表在各类文学刊物及诗人博客上的优秀诗歌,全面展现了2013年中国诗歌创作成绩和美学风貌。在选编和评选过程中,编者坚持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的良知。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拣金,把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评选出来,汇编成册。
  • 真话实说:实践的感悟

    真话实说:实践的感悟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随笔集。分为人生篇、社会篇、工作篇、党建篇、家庭篇共五辑,是作者近七十年人生经历的真实、真切的感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真实、真诚的吸引力,每一句话,包括党建篇在内,都是一种发自肺腹的言说。他的真有一种感染力,令读者不由得也真起来。
  • 2007年中国故事精选

    2007年中国故事精选

    2007年选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为故事精选。本书力求选出2007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那些回不去的旧时光

    那些回不去的旧时光

    怀旧是从何时开始的?从春天第一片花瓣飘落的时候,从冬日第一个雪人融化的时候,从大学第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从工作第一个项目完成的时候,从一位同路人匆匆转身的时候,从你说“我喜欢你”的时候。怀旧是因为旧时光的无以复刻。往事或许明朗简单,温柔清丽,或许酸涩孤独,伤痛迷惘,但岁月的光线总会把它们一一暖化,镀上一层柔和朦胧的光晕。记忆就如一潭无风似镜的湖水,过往人事皆幻化成条条小船,于湖心平静无声地漂泊着。清晨拉开窗帘,阳光斜射到墙面的贴画。那幅画恰好是凡·高的《向日葵》,冥冥之中还在不停积攒阳光。
热门推荐
  • 流几滴——不是初恋的初恋

    流几滴——不是初恋的初恋

    有段时间我反复在想,我真的喜欢过你吗?我真的会忘记那些故事吗?我想在我们都长大的一天,那时我们会变成什么身份?三年后我们会做什么,十年后我们在哪个地方,二十年后我们又在做什么,三十年后我们还健康吗,或许那时随手放件衣服,都要找上一整天。我想在我们都长大的那天,牵着早上刚出的阳光,我骑着金黄色的单车,你扯住我的衣服,我们围住母校的操场转圈,曾经的老师还有一堆孩子,都在操场做游戏,忽然有束光落在你的额头,回放着当年跑操的我们,那是十六七岁的我们。我喜欢的——是十六七岁的我,因为那时可以抄你的作业,跑操吃饭上课考试,都觉得打了辛福剂。
  • 重生大小姐:阁下请自重

    重生大小姐:阁下请自重

    “若有来生……我一定要你不得好死!!”多年后女人临死前的话语依然像针一样扎在他心口她已经死了,你还在留念什么呢?后悔吗……有人欢喜有人忧“今生,我定让你……血债血偿!”眼中的血色瞬间闪过。对于现在来说,吃喝玩乐才是最重要的!上辈子她隐忍了一辈子,却落到被人杀害的地步。这辈子?当然该放纵一下了~某女像只狐狸一样嘿嘿一笑。等等,自己身后什么时候跟了另一只狐狸?谁来给她解释一下?!
  • 该怎么说爱你

    该怎么说爱你

    几年前,他与她的人生平行线相交;却不曾想,因一场变故,他俩恩断义绝……几年后,再次重逢,她还是那个爱他的她,可他已不是那个他……韩采希被他狠狠扼住下巴,她被迫抬头,他说:“韩采希,我警告过你,不要再出现在我的面前,既然这样,就别怪我了。我会拿走你的一切,让你也尝尝痛彻心扉的滋味。”说罢,甩手走人。只留得韩采希一人独留原地“呵…我的一切,早就被我亲手毁了,亲手…早就在几年前被你带走了……”当他知道她的一切早就被带走了,被他亲手而又残忍的带走了时……他拥她入怀,温柔昵喃:“我说过拿走你的的一切,好像也包括你呢?”她错愕……
  • 逍遥都市医仙

    逍遥都市医仙

    没办法,谁让我是一个山区出来的小白呢,虽然我什么也不懂,不过,想让我帮忙看病的人很多,您是哪位,后边排队去吧你。
  • 文正密事

    文正密事

    大学四年,人生一世,一帮大学生接受命运的安排,试图找到生命的意义,却不知一些都是设计好的人生路途
  • 我的解药啊,怎么这么难

    我的解药啊,怎么这么难

    李小小车祸死后,灵魂终于合二为一…额,说白了,她穿越了她成了一个杀手,还是一个前凸后翘的杀手,关键除了前凸后翘还有一张绝色性感的脸蛋。“哈!哈!哈!老娘这么美居然还有功夫在身!人生要不要变得这么美好啊!”等等!自己原来是杀手组织“藏月阁”的一员,身中剧毒只有做任务才有解药?好吧啊?这任务居然是杀人?还是杀王爷!很难啊!没办法,为了活命,只能硬拼了…资深小说迷,看了n多小说,偏爱虐文,好的虐文会让我感觉意犹未尽,小小的心痛,又想大呼过瘾。这本书整体构架和结局早已想好,我考虑了很久才决定写出来。所以我会每天更新,坚持写完。算给自己一个交代吧。文笔不会很幼稚,希望大家耐心看几章,给点建议,跪谢!
  • 错三生

    错三生

    阴差阳错,在青青校园里,他对她一见钟情。她对他欲拒还迎,最终不了了之。作为中间牵线的红娘,另一个她却不知不觉爱上了他。于是,一场长达二十年的苦恋展开了......
  • 辰霄

    辰霄

    我们的一生,也许直到尽头,才会明白我们苦苦追寻得答案到底是什么?
  • 赌神王妃

    赌神王妃

    她嗜赌如命,她借酒消愁,她邪恶鬼魅。她,就是苏小鹿。她就是香港第一富豪的千金,外号:鬼手。鬼手,如鬼之手,恐怖之极;鬼手,一出手稳赢如山;鬼手,赌台上快如鬼魅。从来没有人能看清她摸牌的动作,从来没有人猜得到鬼手下面是何张牌。你出老千,她比你出的更快;你的赌注再大,她永远可以颠覆你的底牌。她是澳门赌场的传奇人物,她是香港界无人不知的赌神,她是苏家崇高无比的千金小姐。可是,这一次,她却输了,输的莫名其妙,输的让人难以相信。一张契约放至在赌台上,她说的豪气万丈:“这是苏家的家底,全都拿去。”不顾对方的目瞪口呆,她安然起身离去。“你个登徒子,你。。。你。。。你把我的老底都输了出去啊!!!”苏家老爷抚摸着胸口,一口气没接上就要晕过去。某女轻飘飘的飘来一句:“叫你小老婆出去接个客那老底不是马上就来了嘛!”“你。。。你个混账。”手中的古董花瓶伴随着老爷子的狂怒正中某恶女的头。她,鬼手苏小鹿居然华华丽丽的穿越了。******宫廷之宴上,她果断的褪去左肩上的坎肩,露出一只皓雪酥臂,墨色的骰蛊快如闪电般的穿插在左右双手,她的眼睛如罂栗般瑰艳,充满了诱惑,殷红的薄唇轻轻抿着,似有似无的淡笑,残酷而霸道。她,夺了在场之人所有的眼球;她让人惊艳的无法呼吸;她一蛊定音,鬼魅的声音响彻整个大厅:“一座城池,可别不作数哦。”她一盘定输赢,她从来都胜券在握,她从来不知道输字怎么写,即使在古代,她仍不知道什么叫收敛,她是恶毒的,犹如罂栗花,绽放在盛夏之夜。妖艳美丽,却浑身散发着危险的气息。她,就是苏小鹿。------------------非语切割-------------------非语的完结文:《长恨歌:陋颜无良妃》:http://novel.hongxiu.com/a/280808/《长恨歌2:陋颜无良妃》:http://novel.hongxiu.com/a/291469/
  • 春江夜雨

    春江夜雨

    雨自春江来,而夜雨,本就是寻得不想被人知的时候,去滋养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