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人都想成就一番功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制约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能力的大小,环境的优劣,人脉的疏密,时机的好坏等。在能力和环境一定的条件下,机会往往是决定人成败的关键,而机会又往往是由人带来的,所以在一定情形下,认识什么人,与什么人交往就成了决定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时候,那些有贵人相助,人脉密而深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当然就更多一些。
汉朝邓禹就是一个慧眼识贵人,并抓住贵人的聪慧之人。邓禹早年到京师游学,结识了刘秀,他一眼就看出刘秀定是一位不凡之人,于是主动与他交往,谁知二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感情逐渐深厚起来。
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战乱不断,为推翻王莽政权,农民起义军扛起光复汉朝的大旗,立汉室宗亲刘玄为帝。为了加大自己的力量,起义军广招贤才,他们听说邓禹才华出众,盛情邀请入幕。而眼光敏锐的邓禹早就观察出刘玄政权内部诸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料定刘玄难成大事,于是每一次他都婉言谢绝。
有一次,刘玄任命刘秀为大司马,去河北安抚民众。邓禹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快马加鞭追赶刘秀,一直追到邺城才追上。刘秀看到邓禹又惊又喜,是夜二人同床而卧,彻夜畅谈,分析天下大势,彼此更是惺惺相惜。邓禹早就看出刘秀将来必定是人上人,于是他为刘秀分析当时的形势,向刘秀建议自立政权,号令群雄,他说:“就目前看来,刘玄已经定都关西,但还不成局势,此时关东也不安宁。成千上万的起义军都想争得一席之地,互相征战,关东地区四分五裂。再说这个刘玄,不过是个庸碌无为之辈,自己没有什么主见,必定不成大器。在这种天下大乱、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你即便为刘玄立下汗马功劳,也难以与当初高祖那样的事业相媲美,但是你自立政权不一样,你可以大展宏图,号召天下,我相信以你的才能一定可以平定乱世、立万世功业。”
通过邓禹对政治、军事的一番分析和推心置腹的建议,让刘秀坚定了创立帝王大业的决心。第二天,刘秀便宣布自立,并任命邓禹为将军,开始了他建立霸业的征程。在路上,充满着凶险和磨难,由于刘秀政权势单力薄,不断受到其他兵马的攻击,这让刘秀产生了退缩之心。邓禹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畏难情绪,却一如既往地坚信他的贵人,他安慰刘秀说:“现在天下混乱不堪,百姓流离失所,惶惶不可终日,人心思治,天下人都在盼望着能有明君去拯救他们,带他们脱离苦海。而且,自古以来能够成就帝王之业的都是品行高尚的有才之士,而不是那些一时得势的人。所以,一时的失利并不能决定成败。”听了邓禹的劝导,刘秀又重新振作起来。在邓禹等能人的扶持之下,刘秀终于兴复汉室,建立了东汉王朝。而邓禹也拜相封侯,功成名就。
邓禹以他的“慧眼”识得刘秀这位贵人,与他交往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关系,随后又尽心辅佐,帮助他打下江山,终于封侯拜相,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功业。所以说,识得贵人,跟对了人,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而一旦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就要想办法抓住他。
“贵人”的范围十分广泛,到了现代社会,已经不仅是指那些名门望族、权重势强的权贵之人,而是指一切对你有关键性帮助的人。例如,在你的事业发展过程中,通常是指在层级组织中职位比你高且能帮助你晋升的人。这就需要你仔细深入观察,准确地分辨出谁才是你的贵人。抓住贵人,得到贵人的相助,确实对一个人的事业大有好处。曾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的都受过栽培;做到总经理的,也有80%遇到过贵人;而自行创业的,竟然100%都曾被不同等级、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贵人提携与扶助过。
有句话说:“三分靠命运,七分靠打拼。”可是偏偏有些人是即使拼了全力都成功不了,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缺少贵人相助。即使没有邓禹那样的眼光识得贵人,但在现实生活中,除非你的运气差到极点,否则,你总会碰到几个贵人。抓住这些贵人,我们的事业就能更快走向成功。
当然,除了贵人的帮助,自身的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另一方面说,这是抓住贵人的提前。所以,我们必须要在遇到贵人、抓住贵人之前,努力提高自己。其中的道理很容易理解。一个人要想取得某种成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观方面全靠自己,而这些条件的客观方面却往往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接受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就像一粒优良的种子不拒绝一块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势必会加速一个人的成功,有时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
6.学会巧借力,抓住改变命运的瞬间
在办事的过程中,学会巧借力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实现自己目标的策略和技巧。学会巧借力可以是借名人名字,如谈话中常出现一些身份高贵的人的名字,这样你在别人眼里就不同寻常;可以借名人地址,如对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常去的地方,你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借他人名誉,是提高你的身份和能力的资本;还可以借名人名言,如请社会名流为你提个词,请专家教授为你写得书作个序,请明星为你签个名等。这些做法都是帮你实现目标的捷径。
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社会认可,这是很正当的追求,对社会进步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借助他人名誉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就是被社会所认可的方式之一。
巧借力有人或许会想,这合适吗?那么这个时候就看你是否能把握好一个度,所以这句话精辟的字眼就是那个巧字,适当的夸大自己和借助名人不仅不会坏事,反而会大大提高成功率。
学会巧借力就是要和名气大的、名声好的人扯上一点关系。一个有名望的人即使是平淡的一个字给你,要比一千个普通人长篇大论给予的赞辞更有威力。借用别人的名声,抬高自己,这样办起事来要容易得多。
清朝时期,要想做官,必须有硬的后台,有铁的关系,至少也得有名人的推荐信,这也是当时官场的普遍现象。而满清的军机大臣左宗棠为人十分正派,是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的,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然会有用武之地。”
左宗棠有个知己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是通过找大官写推荐信晋升的,就想到了与父亲很要好的左宗棠。于是千里迢迢跑到京师来求左宗棠为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可是当黄兰阶表明此番前来的目的,左宗棠立即变了脸,没说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出来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逛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到一个书画店老板正在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眼珠一动,计上心来。他买了把扇子,并夸赞店主书法漂亮,请求店主在扇子上留下墨宝,以供瞻仰,店主很是高兴,于是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几行字,并落了款。这黄兰阶顿时喜笑颜开,得意扬扬地回到了福州。
这天,黄兰阶收拾妥当去见总督,刚进府内,黄兰阶便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故意把扇子在总督面前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我这柄扇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后台。左宗棠可是皇上面前的红人,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为了确认,要过黄兰阶扇子仔细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于是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
之后,黄兰阶官运亨通,没几年就升到了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
黄兰阶能够官拜道台,是巧借左宗棠这个大贵人的名誉,让总督这个小贵人给他升了官,实在是棋高一着的鬼点子。虽然,这种欺世盗名,瞒天过海的做法是应该遭受谴责的,清政府的官场腐败也令人惊诧而痛恨。但是单从借力的角度,巧借他人名誉,在自己脸上贴贴金,从而使自己尽快得到提拔,英雄有用武之地,却是很值得学习的。
正所谓“借得名声好办事”,在生意场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企业就巧妙地借用了当时的知名品牌把自己的名声打响,借用他们多年积累下的知名度抬高了自己。当然,抬高自己后,只有拥有足够的实力才能把自己的名声维持下去;如果只是借名而没有真正的实力,就只能抬高一时。所以,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拥有足够的实力。在拥有足够的实力后,借名扬名就是迅速扩大自己知名度,扩大自己影响力的一招妙棋了。
道理就是这样,要想成大事,就该学会巧借力。为了成功,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太按常理出牌,也不能脸皮太薄,而当你做到恰到好处的时候,那么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确实如此,想干成大事,不能太要面子,不要觉得借他人名誉丢脸,不好意思。我们只需掌握一些技巧,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借助他人名誉,往自己脸上贴点金,相信你更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