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52500000050

第50章 六十而惑(2)

相形之下,虞翻既没有苏轼的绝望,也没有苏轼的困惑。苏轼是典型的文学家,虞翻是坚定的思想者。

由苏轼和虞翻,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东汉末年的大文人蔡邕。

蔡邕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博学型的人才,对于天文、音乐、辞章、数术都有精深的造诣,史书说他“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蔡邕才华横溢,独步一时,品行甚高,广受赞誉。史载:蔡邕是个大孝子,老母亲患重病卧床不起,蔡邕一直在床前服侍,他严冬盛暑都不脱衣睡觉,曾经连续七旬没有“寝寐”。俗云“久病床前无孝子”,到蔡邕这里出现了例外。蔡邕还是古人所倡导的“兄友弟恭”的典范。蔡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人丁兴旺,蔡邕主事以后,仍然和“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受到家乡人们的一致称赞。

从政治的角度看,蔡邕早年的做法也可圈可点。东汉桓帝时期,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中常侍徐璜等人听说蔡邕是操琴高手,便通过官方渠道,征召蔡邕到京城。蔡邕迫不得已上路,走到中途,却又找了个借口,“称疾而归”。

电视剧《红楼梦》里贾宝玉伤悼林黛玉有这样一句唱词:“你害怕人世上风刀和霜剑,到如今他果然逼你伤九泉!”尘世上的蔡邕同样是如此,饶是他想方设法躲避与朝中的奸宦为伍,到后来却依旧是泥潭深陷,还稀里糊涂地送了性命。

“何进无谋中贵乱,西凉董卓据朝堂。”东汉中平六年,刚到朝中的司空董卓下令征召蔡邕进京,蔡邕以不变应万变,再次称疾推却。董卓闻讯大怒,凶相毕露,杀气腾腾地来了一句:“我力能杀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生死关头,蔡邕重新选择,被迫来到京城,与董卓合作。蔡邕没有想到的是,董卓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对才高八斗的蔡邕竟然能另眼看待,敬重有加。于是,蔡邕在“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蜀太守,复留为侍中”。

初平元年,蔡邕又被“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如此被跳跃式地升迁,自然会影响到蔡邕对董卓的观感。

不仅如此。一向暴戾专横的董卓居然能听得进蔡邕的逆耳之言。人们建议将董卓和周朝的姜太公并提,称之为“尚父”,意得志满的董卓征询蔡邕的意见,蔡邕明确表示反对,建议缓行。董卓于是改变初衷,暂缓“尚父”之议。

诸如此类的事项还有几起。在饱学的蔡邕看来,董卓虽然暴戾,不肯采纳忠言,却也不是一点儿也听不进不同意见。此时,蔡邕已经五十九岁,行将进入花甲之年。

初平三年(9年),董卓被诛杀,东汉的政局为之一变,朝中大权落到了策划诛杀国贼董卓的司徒王允手中。书生蔡邕在王允府中做客,言语之际,情不自禁地为董卓的结局叹息。蔡邕的表情变化,引起了善于从政治高度观察思考问题的司徒王允的警觉,当即予以痛斥:“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下令将蔡邕收入大狱之中。

大错铸成,蔡邕悔之已晚,只得陈辞谢罪,表示甘愿接受“黥首刖足”的惩处,只要能让他留一口气,完成汉史的续写工作。以太尉马日磾为首的士大夫再三向王允求情,王允却不为所动,反而振振有词地讲了一番歪理邪说:

“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蒙受讪议。”于是,蔡邕的人生之路就此终结。这年,蔡邕六十一岁。

蔡邕的死固然和王允的过于偏执有莫大的关系,谁能想象得到他竟然会如此独出心裁地理解司马迁的《史记》?文人的偏执一旦与生杀予夺的最高权力相结合,竟会变得这样不可思议!但是,平心而论,蔡邕的死主要还得怪他自己不成熟,怪他自己不讲政治。王允指责他“怀其私遇,以忘大节”,是有道理的。看来,已过花甲之年的博学通儒蔡邕,虽然在朝野上下知名度很高,却依然是官场圈外人,不懂得官场里的规则,在大是大非面前居然还要流露什么私人感情!用今人的术语说,就是典型的“不懂政治”!

古人蔡邕的花甲之惑,惑就惑在没有弄明白感情和政治有的时候是万万不能掺和在一起的。纯粹的书生和官僚化了的书生,本质的差别就在这里。

“性格决定命运”,把这句话用在宋代名相寇准身上,则可谓恰如其分。

寇准在百姓传说中是一位“天官”,在历史上曾经力挽狂澜,率领军民抵抗辽军的进攻,迫使辽军签订了有名的澶渊之盟,为宋朝的黎民百姓争得了一个时期的安定和平。但是,这位集大智大勇于一身的寇准,同时又有着性格上的明显缺点。寇准先后多次担任宰相,又多次遭到罢免,究其原因,都和他那独特的性格有关。

寇准曾经和北宋的名臣吕端、毕士安、王旦共事,做过这些人的副手。不过,由于寇准性格刚烈,喜好争竞,爱出风头,主观武断又有些擅权,太过善善恶恶,不懂得尊重上司,总是意气用事,处不好同事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因而先后几次被免职。

寇准和“大事不糊涂”的首相吕端共事,因年轻气盛,目中无人,致使吕端不满。老谋深算的吕端隐忍不发,等到宋太宗对寇准有了看法,才向太宗火上浇油地讲了出来:“寇准的性格刚烈自任,喜欢争竞,臣等担心有伤国体,不想和他再三争论。”宋太宗对寇准颇有好感,出于爱护,当面告诫寇准应注意身份形象,寇准听了却不加改正,继续与人争执。宋太宗感慨万端,针对寇准的不识好歹,说了一句:“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随后,将寇准贬为邓州知州。

寇准和首相王旦的合作始于大中祥符七年(0年)。经王旦鼎力推荐,几经贬黜的寇准又回到朝中,做了枢密使同平章事。谁也没有想到,寇准回到朝中,马上和王旦发生了矛盾。史称:“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皇上看不过去,便对王旦说:“爱卿你虽然一再称赞寇准,寇准却专门说你的不是。”

王旦一笑置之。接着,寇准审阅王旦主管的中书省送来的会签文件,发现了差错,告到了皇上那里。寇准主管的枢密院送中书省会签的文件也被发现了差错,王旦却让人送回枢密院修改。直肠子的寇准不能不为之感动,曾经当面向王旦道谢,并问王旦为何有这么大的肚量。不久,真宗皇帝因故又要罢免寇准,对王旦说:“寇准刚忿的性格和过去一样没有改变。”王旦则不客气地指出了寇准的短处:“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

岁月蹉跎,造化弄人,被贬黜到地方任职的寇准虽然历尽坎坷,但“知进不知退”的个性并未改变,一直期待有朝一日回到朝中一展怀抱。天禧三年(09年),把持朝政的奸臣丁谓等人为了迎合真宗“做了皇帝想成仙”的变态心理,不惜伪造天书,粉饰太平。对于这种明眼人一望即知的鬼把戏,已经是奔六之人的寇准不可能看不出来,可是,出于急于重返政坛中心的需要,寇准居然违心地上书朝廷,表示祝贺。可能连真宗本人也没有想到寇准会相信所谓的天书,于是,很快下旨,召寇准回京担任首相。

对于应不应该回京,寇准身边的智囊们为他讲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称病推却;中策是一旦回京马上揭发所谓的“乾祐天书”是奸臣伪造;下策是再人中书,重为宰相。尽管智囊们的意见非常明确,事功心切的寇准还是没有采纳,而是鬼迷心窍地应召入朝,做了首相。结果,时间不长,即遭奸臣丁谓算计,再度被贬黜,做了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0年),寇准在雷州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享年六十三岁。

按说像寇准这样的职业政治家,宦海沉浮几十年.到了耳顺之年,丰富的人生经验会使他成熟起来,改掉自己身上的“过于刚褊”的性格缺陷,在大是大非面前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听得进不同意见。可是,寇准却未能做得到。“六十而惑”,堪为寇准的人生写照。

明朝嘉靖年间,出了一个大奸臣严嵩。此人才高八斗,是当时公认的青词高手。早年科举及第进入仕途,出乎常人想象,自动摘了官帽子,回到家乡铃山,两耳不闻外界事,一心一意苦读十年诗书。

正德十一年(6年),严嵩还朝复官。从侍讲做起,于嘉靖四年(年)奉调北京为国子监祭酒。很快升任礼部右侍郎。嘉靖十五年(6年),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接下来,朝中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礼仪”

之争:世宗皇帝为了给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上尊号,与朝臣之间发生抗争。武宗朱厚照身前无子,死后兄弟辈中的朱厚熜被选中继承大统。按照传统,世宗应称武宗为兄长,而以武宗的父母为父母,以孝宗为先考,以昭圣皇太后为皇母。如此,世宗的生父生母就不能享受应有的荣耀。世宗对此心有不甘,为了给生父生母争颜面,下令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兴献帝,追尊生母蒋氏为兴献皇后。因这一做法有违祖制,朝中三百多位官员纷纷起来反对。嘉靖十七年,世宗再度动议,将生父兴献帝的庙号追尊为睿宗,并将神主入太庙。此议一出,朝中反对的浪潮更为猛烈。礼部主管礼仪,身为礼部尚书的严嵩起初也持反对态度。世宗杀鸡给猴看,下令将吏部侍郎唐胄逮人大狱,并著《明堂或问》责问群臣。严嵩见状,马上“尽改前说,条画礼仪甚备”,充当了兴献帝朱祐杬神主入太庙仪式的具体组织者。世宗也投桃报李,对严嵩青眼有加,加官晋爵。

通过出卖灵魂,从嘉靖十七年的“大礼仪”之争中尝到了甜头的严嵩,从此明白了一个为官秘诀:始终和皇帝老子保持高度一致。

由于排在严嵩前面的是老资格的宰相夏言,两个人时合时分,争斗了几十年,直到嘉靖二十一年(年),严嵩彻底扳倒夏言,才坐稳了首相的位子。其时,严嵩已经是六十三岁的老人了。

严嵩在首相的位子上一坐就是二十几年。史家对严嵩极其鄙视,认为他没有什么才略,唯一的本事就是挖空心思讨好主子,并乘机专权牟利。这个似乎精明过人的官迷,到头来下场却极其悲惨。

嘉靖四十一年(6年),严嵩的政敌徐阶暗中策划,御史大夫邹应龙站出来弹劾严嵩父子,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暴,结果是失势的严嵩败了下来,被朝廷下令致仕归家,严嵩的公子严世蕃被逮捕入狱。严世蕃死后,家产被抄,严嵩父子长期贪腐聚敛的“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珍宝服玩所值又数百万”,悉数被朝廷没收。八十拐弯的老严嵩衣食无着,因为名声太坏,家乡的人们竟然谁也不肯施舍他一顿饱饭。老严嵩走投无路,最后“寄食墓舍以死”。

乍看,六十岁以后的严嵩顺风顺水,经验老到,光环绕眼夺目。其实,严嵩步入耳顺之年,心智错乱,本末倒置,完全被浮名浮利迷惑,以至于彻底丧失了自己的良知,为人处世不留一丁点儿余地。这样的大人物,才是最可悲哀的。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是一个公认的精明干练老于世故的政坛大玩家。这个在元朝末年郁郁不得志的落魄书生,在其一生走了一多半的时候,趁着天下大乱,投到了造反者朱元璋的麾下,以其过人的才干辅佐朱元璋歼灭群雄,逐鹿天下,为大明朝的鼎建立下了盖世功勋,做了新王朝的第一功臣。

明洪武三年(70年)十一月,太祖朱元璋大封群臣,以李善长为首功。

对此,朱元璋特意解释:“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李善长的官职、封号有一大串:“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担,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当时,被封公者共有六人: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和李善长。六人之中,唯有李善长一人是文官,却位居六人之首。

阳盛阴至,否极泰来。李善长心胸狭窄,权力欲望过强,在朝中拉帮结派,早就引起了疑心过重的枭雄朱元璋的警惕。因而,李善长在首相的位置上并没有待多久。经过朱元璋几次假以颜色,精明的李善长看出了主子厌恶自己的心思,便在洪武四年(7年)正月以有病为名请辞。朱元璋立马批准。这年,李善长五十八岁。致仕之后的李善长,再也未能回到他魂牵梦绕的朝廷权力中心。

年届耳顺的李善长选择了急流勇退,虽然朝廷对他恩宠有加,但官瘾旺盛的他心下很是不平,经常通过自己在朝中提拔起来的权臣如胡惟庸等辈施加影响,向朝野上下暗示他的余威尚在。李善长一向以精明过人自负,退休之后依然能够呼风唤雨,一呼百应,令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殊不知,洋洋自得的李善长已经于不知不觉中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边界。

洪武十三年(80年),李善长在朝中的影子、宰相胡惟庸谋逆案发。朱皇帝借机发挥,大肆株连,时间长达十余年,杀戮了三万余人。办案过程中,李善长与胡惟庸勾结的许多不法之事浮上了水面,而朱皇帝念及情分,未予追究,放了李善长一马。于是,在朝野上下风声鹤唳之中,退休老臣李善长竟安然无事,优哉游哉,一直活到了古稀之年。

洪武二十三年(90年),已经七十七岁高龄的李善长东窗事发,被朱皇帝以“知谋逆不发举,狐疑观望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诛杀,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并被杀。

李善长的人生之路,是在五十八岁以后开始步入歧途的。像他这样的一位饱经忧患的老政客,如果不是心中的欲望太重,如果不是有太多的侥幸心理,如果能像历代前贤那样清心寡欲,安于平淡,是断然不会在退休十九年之后又惹火烧身的。

李善长的人生困惑有一个特征,这就是身处困惑之中的他一直以为自己很精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迷就迷在私欲过重上,旁观者清就清在没有利害不关痛痒上。身处迷局而自以为精明的人,李善长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人海茫茫,谁能说得清楚,这世上究竟有多少自以为精明过人的困惑者呢。

“温故而知新”。思量起来,“六十而惑”不是今人的专利,在古人那里也比比皆是。无论是帝王将相和普通人,也无论是忠奸善恶好人坏人,“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即使你到了六十岁,步入耳顺之年,成为古稀之人,只要你尚在人世间行走,你就得继续念那本难念的经文,继续自己的人生困惑。

从某种意义上说,六十岁上下的人们,大都是“耳顺”和“困惑”的矛盾结合体。经验和阅历使人成熟,使人相对平静,使人可以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经验和阅历的不足又使人难逃困惑迷茫,不能不对当下的一切心存敬畏。

耳顺和困惑两相交织,可以产生在其他人生阶段未曾有过的独特体验。当然,也得承受在人生其他阶段未曾有过的独特煎熬。因而可以说,步人六十岁,将会面临人生的一次全新意义上的挑战。

人的成熟与否大多表现在能否理性决断上面。

在同样层出不穷的困惑面前,耳顺之人倘能善用自己的方正之心,善于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就能够做出理性的而不是想当然的决断,从而形成正确的决策。倘若耳顺之人迷失了那颗方正的心,胸中全是私欲,表现出来的全是贪婪,那么,则大抵会使自己陷入更大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明白了这一层,就会明白应当以何种状态穿行于耳顺之年。

原载《长城》2013年第5期

同类推荐
  • 2015中国年度散文

    2015中国年度散文

    王蒙、刘兆林、毕淑敏、林清玄……40余位作家的40余篇佳作,或着眼现实,或回眸历史,无论思辨文字,还是抒情篇章,在认识历史和人生、呈现观察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均有直指心灵的力量。本书由中国散文界选家从全国近百种文学刊物中精心编选,视域广阔,旨在全景呈现2015年度散文的创作实绩,力求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
  • 军旅日记

    军旅日记

    这本《军旅日记》的原则一是说实话,照原样。本子上怎样记的,怎样抄下来。因此不同时期都有当时的话,甚至是错话和幼稚的话,现在不好理解的话。二是日记不是全部。一年只摘录了几十篇。三是日记特点是事情多、学习多、会议多、接待多、吃饭多。这后面“三多”,特别是最后一“多”正好是要反对的。
  •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上下三千年,加上近几十年考古发现、古籍整理和古典文学研究的成果非常丰富,所以使个人独立撰写中国文学通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学史方面无论是学术性的著作还是教材,凡影响较大的都采用集体著述的方式。
  • 山水诗前史

    山水诗前史

    本书旨在考察朝向山水诗演进中诗类审美经验的变迁。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诗歌文本所呈现的创作者应对外在世界的感性体验方式,从《古诗十九首》到玄言诗审美经验的变迁作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都生动而细致地演绎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艺术观乃至行为选择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厌离、反动与超越。
  • 来不及相爱

    来不及相爱

    小小说文体究竟能走多远?或许要取决于两个必要的生存条件:一是小小说能否不断有经典性作品问世,以此来锻造和保证它独具艺术魅力的品质;二是在从者甚众的写作者中,能否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代表性作家,来承担和引领队伍成长进步的责任。只有这样,小小说才会像一句广告词所说的那样: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热门推荐
  • 我们有结果

    我们有结果

    这是一个的人碎碎念,不定时更新,请不要催我,作者语文不好,谢谢。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使放不下的,也许就会停留在过去,负重不堪,停滞不前。
  • 拒绝暴力老公:老婆不傻不天真

    拒绝暴力老公:老婆不傻不天真

    【本书出版名:《我的世界只差一个你》】两年前,他给人设计,她一怒之下以一块钱为代价,签下了离婚书。两年后在一个商业酒会,失踪了两年的她归来,因和酒会的新贵牵扯不清,引起了一阵动静。害他丢足了脸面。那一个女人竟是他寻了两年的老婆?!于是,他直接将她扛了回家……
  • 羽翼下的天使
  • 生活中的忍学:忍小谋大的28个要诀

    生活中的忍学:忍小谋大的28个要诀

    本书是对“忍学”的全面诠释,从生活中提炼技巧和智慧,告诉你该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忍。因为忍是智慧,更是谋略。
  • 书名叫缱绻

    书名叫缱绻

    女冷强,男小白。一眼永亘,缱绻今生。作者良心深,尽量不挖坑。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月鸣知心

    月鸣知心

    十五岁的叶曰之是单身丫头一枚,且看她的单身历程。一路走,一路单。
  • 龙元纪世

    龙元纪世

    一个不为人知荒岛上,上面生活着人类所畏惧而又好奇的生物龙,一场灾难性的意外,让一个十岁男孩流浪到此,千百万年来,人类与龙都不互相干扰,男孩的到来掀起了全世界的灾难!
  • 宠婚24小时:爱你入骨

    宠婚24小时:爱你入骨

    少女时代被美色所惑谈了场无知的恋爱,从此,她的生命便再也甩不掉那个叫慕少卿的男人……他曾公开对全世界宣布追她,追到手又公开对着全世界向她求婚,人尽皆知慕少宠妻如命,婚姻美满,却只有她知晓,这场婚姻是他一手逼出来的,而婚姻背后的玄机……“慕少卿,我功德圆满了,按照契约,可以离婚了!”“哦,恐怕不行,你肚子里现在装着我的种,离婚推后。”好吧,她忍了,十个月后,“现在可以离婚了吧?”“哦,恐怕不行,我昨天好像看到你儿子把契约撕了……”ps:绝对宠文,甜死你不偿命哦!
  • 豪门蜜战,首席温柔点

    豪门蜜战,首席温柔点

    婚礼上被劈腿,夏沫赌气改嫁。本以为过了这一关之后,自己就可以逍遥自在了。却不料,被霸道总裁缠上,正式开启了战斗模式。恶婆婆,口蜜腹剑的姐姐,心怀鬼胎的小姑子,让她目不暇接。还有所谓的红颜知己,时不时冒出来。更可怕的是,她必须时刻提防腹黑总裁的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