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告诉你自强不息才能绽放威严
大学之道在于求实创新,“求实”精神能让一所大学源远流长,万古流芳。人生也不例外,人生若是有了“求实”这一精神正能量,就能收获更完美的人生。在求知的道路上,勇敢拒绝伪科学,让“求实”成为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慢慢地沉淀,最后就能学有所成。丰富的知识素养和广泛的人生阅历会让一个人由拙变巧,思维变得灵动和飘逸。一个有智慧的人,在人生事业中运用自身的智慧,自强不息,逐渐成为某一领域的权威,甚至是专家。但是要成为某一领域的权威人物或专家,离不开一个人的自强不息,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和核心。每个人都需要“求实”这一精神正能量,韬光养晦,在社会需要的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拒绝伪科学:清华人求实态度最集中的体现
鲁迅说:“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来什么的,它终必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型,拖着尾巴而去。”这句话告诫世人,做人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求实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习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求实,在人际交往中求实体现了交往的真诚;在科学上,求实是让伪科学无立足之地的态度;在经济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线,求实,就更是一种信念。在清华人眼中,拒绝伪科学是他们对求实的科学态度最集中的表现。
顾秉林教授说:“求实的态度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对于科学来说,它是对已知世界的研究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就需要广博的知识,一个没有足够知识储备的科学工作者是不合格的。求实是科学工作者的任务,更是他们的信念,因为任何虚假的行为和思想都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会把世人引向歧途。赵纯均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清华人。
赵纯均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清华学习期间,他实事求是,刻苦学习;同时,他还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在工作上求真务实,学习上勤奋刻苦,注重培养扎实的基本功。毕业时赵纯均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荣誉,求实的作风帮助他成功留校任教。他认为,作为一名清华人,要有服务意识,因此他喜欢做社会工作,他说:“社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课本上学不来的另一种财富。”但是社会工作和学习有时候是有冲突的,他认为作为一个学生第一项工作就是学习,假如不好好学习而是去工作,那就得不偿失了。在他任教期间,赵纯均将他所带的学院学生的专业和学生的社会工作结合起来,告诫学生,要实事求是。他说:“现在很多高层的管理人员实事求是吗?没有。他们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权谋私。学生工作也是一样,本来这个班级客观事实是这样的,但是有些人为了扩大自己所谓的政绩,把一个本不属于这个团体的面貌展现了出来,或者只重表面,华而不实。就算评上了一个优秀班集体,也不能算是真正属于他的。”
赵纯均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受领导赏识和学生的爱戴,比如在经济管理学院的时候,他认为不论同事还是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艺术。尽管学生在专业方面已经是精益求精,但是缺少一种对事物格局的判断,于是,在此基础上,他鼓励学生们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可以选修如经济学等其他专业,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推出了第二学位和辅修学位。
实事求是,找准定位,让经管学院摆脱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注重培养人才,极大地发挥工科的优势,经管学院在赵纯均的精心培育下已然成为国内同类学院学习的榜样。赵纯均的故事告诉当代青年,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做祖国需要的人才。
清华人拒绝伪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也告诫世人在生活中做人做事也要实事求是。20多年前,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家里十分贫穷,为了生存,他跑到上海的一个药铺里做学徒。在他离开家去上海的时候,奶奶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踏踏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男孩记住了奶奶的话。学徒是一个很苦的活,每天要从天亮干到天黑,早上天没亮就得起床,整天打扫完房间的卫生,还得打扫药铺卫生,用抹布擦拭柜台上所有的器皿用具,师父起床了,还需要去服侍,把一切起床的准备工作都做好。每天如此辛苦地工作,却没有相应的报酬,当时他的工资特别低,微薄的收入只能够他填饱肚子。有一次在打扫药铺卫生的时候捡到了一沓钱,这些钱够他生活一个月,而且男孩也确实需要钱。眼看就到冬天了,他还没有过冬的衣服,这个钱足以让他买件过冬的衣服。他捡到钱的时候没人在旁边,这些钱他完全可以悄悄放在兜里,占为己有。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找到师父,把所捡到的钱如数上缴了。类似的事情在男孩以后的生活中经常发生,不管每次捡到的钱面值多少,他都如数上缴。
学徒的工作非常辛苦,有些学徒会想方设法地偷懒,但是男孩从不会这样做,每天踏踏实实地做自己该做的工作。有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的熬制特别需要耐心,非常讲究火候,通常一点点药的熬制也要在火旁蹲上几个时辰。偷懒的人在药熬到一定程度时,就往里面加水,然而,男孩却始终老老实实地蹲在火旁,等待药最终熬制完成。男孩的这种做人做事的执着放在现代商业社会,也许不会被人看好,认为他不会在商业上有所作为,因为现代商业讲究变通、灵活和世故。但是男孩如今的身份是一家制药集团的董事长,他创立了多个品牌,甚至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他获得这样的成就靠的不是投机取巧、变通,而是靠实实在在地做人做事。做人做事有很多种方法,不同的方式造就不同的人生,但是要想人生有所成就,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有求实的态度,规规矩矩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求实不是清华人的专有名词,它是大众所拥有的智慧和品质,不管是在做人、做事还是在学习上。在学习上如果要学有所成,求实就是最坚固的奠基石。有一位求知欲特别强烈的少年,从四五岁开始就梦想自己有一天能够行走江湖,成为闻名天下的侠客。于是他千里迢迢来到峨眉山向一位世外高人学习正宗的峨眉剑术。少年来到峨眉山后,就一心想早日取得真经,扬名立万。在行拜师礼的当天,他问自己的师父:“师父,我每天勤学苦练,你说我多久能学成下山?”师父答道:“至少需要八年。”少年感觉学成时间太长了,于是,又说:“假如我每天勤学苦练,日夜不停地练习,这样需要多长时间呢?”师父说:“这个不长,需要二十年。”少年很是不解和惊讶,问道:“为什么付出的努力更多,反而需要的时间更长?”师父笑了笑,默不作声。少年又问:“师父,我每天没日没夜,夜以继日地拼死练习,需要的时间应该短了吧?”师父只是摇了摇头,说:“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得跟我在峨眉山上学习至少五十年。”少年更纳闷了,百思不得其解。良久,他终于大彻大悟。是的,学习需要的是求实的作风,假如不踏实,再学习多少年都很难学有所成,正如清华人钱学森先生所说:“踏实是学有所成的根本,马虎,则是求知的大敌。”
清华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高等学府,工科的根本就是要求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毛主席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作风贯穿于清华人的学习工作中。清华人反对伪科学,要求自身要领悟清华的求实创新精神,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那些好大喜功、哗众取宠的思想要在萌芽状态时就及时将它消灭。这种反对伪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它是灵活的、宽泛的,对待生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做人做事都是如此。
总而言之,在生活中要反对伪科学,树立求实的理念,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处处都必须毫不松懈、一以贯之。
真知需要岁月的沉淀,更需要自身的智慧
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需要大量的知识作为铺垫,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那么成功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包罗万象,凡是未知的东西都是知识,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实践,更需要的是岁月的沉淀。学海无涯,在一定时间内,人们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会慢慢发现以前所获得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了,这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人类的实践是有限的,没有人能看完世界上所有的书籍,弄明白社会中所有的真相,浏览完世界所有的风景和解开世界上的每一个迷。人类未来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谜,时间给人们的只有回忆和无止尽的明天,后人回头看昨天的时候总是有比昨天更科学的认识,因为事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告诉世人对与错,只有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现自己过往的对与错,汲取教训,才能在未来的路上披荆斩棘。人们生活在一个未知的有待于探索的世界里,如果真的有先知存在,也许就不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探索欲了,没有期待,人的精神就会无所适从,活着也就没有了意义。人们对真知的探索是永无止尽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慢慢地,像大浪淘沙一样,因为有了岁月的沉淀,才有了今天辉煌灿烂的文明。
幼儿教育大师陈鹤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幼儿教育,他一生主要从事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幼儿教育的规律,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这两本具有指导教育实践意义的着作,这样的成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获得的。陈鹤琴是我国近代最早研究幼儿教育的教育家之一,他于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1918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硕士,之后回国从事教育。经过几十年教育工作生涯的磨练,陈鹤琴在中国二三十年代幼儿教育的基础上,从幼儿身体、情感等方面提出自己独见性的幼儿教育目标。他认为教育目标首先就是要解决最实际的问题,也就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个人通过教育,应该具有“协作、同情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品格,有健康的生活态度等等”。1927年,陈鹤琴和陶行知等同时代的教育家共同发起组织了幼稚教育研究会,并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而陈鹤琴在教育领域的求知主要表现在注重观察和实验,比如他以他的第一个孩子为研究对象,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开始了研究:他每天对孩子的身心变化以及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反应进行观察实验,通过文字和相机记录下来;为掌握第一手研究材料,他甚至请假回家,观察孩子从早到晚的活动,并做了记录。他还经常给孩子尝试各种味道的零食,酸、甜、苦、辣样样齐全,然后观察孩子的变化。为此他前后共花费了800多天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集中解析了孩子在身体、心理、性格和言语等方面的发展规律。经过长达三年的观察和实验,陈鹤琴写出了对于教育界极有影响力的着作并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教育理念——“活的教育”。可见,要获得真知,只知道刻苦努力是不够的,也需要岁月的沉淀,把一切交给岁月,让时间给信念插上希冀的翅膀。
真知确实需要时间去证明,但是如果没有智慧,真知也是很难得到的。假如没有智慧,那么在求知的过程中有可能得到真知,也有可能得到谬论,所以真知的获得更需要自身的智慧和脚踏实地。求知是为了让人变得有智慧,两者缺一不可。
我国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在求知的路上正是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在关键时候作出了真理性的判断,化解了外交中的一场又一场危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渐胶着之时,德国军队向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发起了攻势,远在中国香港的记者已经蠢蠢欲动了,他们纷纷对局势作出判断和猜测。一次他们聚集在一间宽敞的地下室里争论时局,其中就有乔冠华的身影。他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细细地听取记者们的争论,正当争论达到白热化程度的时候,乔冠华站起来,挥手打断众记者的话语,并说:“6月9日是一个令法军难以忘怀的日子,刚刚看到各位侃侃而谈,总的来说还是对法军的胜利抱有很大希望。其实胜负已分,我现在可以明确地告诉在座的各位,三天以后,法国领土将会沦陷!”这样的话语一出,在场的记者瞬间就炸开了锅,记者们纷纷表示不屑和惊讶。有一个记者抱着怀疑的眼光看着乔冠华说:“决战正在进行,胜负未定,你怎敢这样说呢?”乔冠华自信地转过身面向那个发问的记者:“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若是不信,请让时间来证明我的结论。”四天后,即6月13日,德国战车开进了法国巴黎,法国沦陷,德法战局的发展证明了乔冠华的预言。真知需要时间来证明,更需要智慧,战局的发展证明了乔冠华前瞻性的判断,而智慧让他预见到了未来。但是一个人的智慧并不是说他天赋异禀,有神秘的先知能力,而是凭借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达到的,智慧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所有的沉积除了时间还有智慧的积累。
漫长的人生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求知的认识过程,慢慢地把未知变为已知。要想获得真知,就要把它交给岁月,没有什么比时间更能证明真理的存在,而如果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加上自己的智慧。每个人都有时间,但不一定每个人通过时间得出的理论都是真知,这种时候就需要个人的智慧了。假如你是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那么请记住,真知需要知识的积累,需要岁月的沉淀,更需要自身的智慧。
为什么清华教授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