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热门题材,井冈山的稿件发了无数,包括写改革开放内容的。怎样才能出新出彩,我认真思考着。井冈山精神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敢闯新路”,怎样在稿件中突出井冈山精神,让它展示其新时代的光辉,把“闯新路”内涵充分挖深挖透。我来了个“主题先行”,即先定三个内容的小标题:筑新路-旧貌变新颜,闯新路-久有凌云志,绘新路-世上无难事。第一部分写自然外貌上的变化,第二部分写人的观念上的变化,第三部分写井冈山人在人生之路上的变化。这样,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看到的-感悟的,各个层面的都有。小标题并引用了毛主席的三句诗,以增加文采。
带着这个思路,我带一名记者来到了井冈山采访,搜集素材。第一部分自然外貌上的变化内容很多,特别是铁路修到山脚下,高速公路修在半山腰,井冈山机场有了直达北京的航班,立体地表现了旧貌变新颜。第二部分写井冈山人在观念上的变化,抓“游山玩水”,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从单一的红色旅游向多元化观光休闲旅游转变,形成了支柱产业。第三部分写井冈山人在市场经济中,利用井冈山的资源,开展产业化规模经营,有了自己的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以及众多的“光彩之星”和企业家,老区人的人生之路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材料翔实,业绩突出,有新颖感,有说服力,也让广大读者对井冈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题目为《井冈新路》的文章,作为华东九报新闻竞赛江西日报第一篇在一版配照片围框发表,反响很好,最终成为江西日报参与新闻竞赛唯一的一等奖。
要善于从大处去确定主题
那次去新余采访,准确地说,是市委宣传部请去抓省报头版头条稿子。他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让我们看,有领导的重要讲话,有建园林城市的,有新能源开发的,有发展旅游兴市的……很全面、很详细。可不是材料数字一大堆,没有观点和归纳,就是原来报道过,没有什么新意。弄了半天,头条定不下来。宣传部的同志很着急,认为我们要求太高,这么多材料,篇篇都有分量,就找不到一条上省报头条的稿子?
当时,正值全国两会召开,我认真学习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想从中找主题。我考虑,新余是个新型产业兴起的城市,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全省崭露头角,我看到的这方面材料感到有特点,关键是从中提炼出一个符合当前宣传形势又有点新意的主题来。在温总理的报告中,一行文字吸引了我:“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保持出口平稳增长的同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我眼睛一亮,有了,我马上把新余市抓开放型经济的材料找来,认真研究,随即写下了标题:《(引题)坚持以产业招商为主抓手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主题)新余开放型经济创三个全省第一》。接着又去了市里有关部门和海关采访,补充材料,重点突出这个市在开放型经济上的喜人成绩。这样,一个有新意、有特点、有冲击力的头版头条就这样产生了,并“插队”越过许多审好的头条很快就见了报。
新闻的主题太重要了,简直就是新闻的生命。写大稿子,就要从大处着眼,用大眼光去观照材料,从而引来思维灵感,激情酝酿出佳作来。事后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说,我们学了一招,就是写头版头条要认真学习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比什么都管用。这话我觉得有道理,最少方向是对的。
抓了一个内参大项目引反响
我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大批大项目落户赣鄱大地,成为江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力“引擎”。但在大量上报的重大项目中也有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之举,并引起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不满。省委书记苏荣在一次论坛讲话中指出:要防止在抓项目上弄虚作假。
当时我在台下听到省委书记这一句话,心里就灵光一现,我为何不抓一个内参的大项目?虽说抓大项目是省里的亮点工程,弄不好会担个给“领导摸黑”的责任,但存在的问题是有目共睹,不反映上去就是记者失职,何况还有省委书记讲话这尚方宝剑。
于是,我与两名具体负责内参的记者针对群众反映的假大空项目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项目中弄虚作假并非空穴来风,在那些假大空项目中大致呈现出三种情况:一是“旧酒”贴上“新标签”,老项目换上一个新名字,或变换一个合作者,反复上报;二是只有空架子,项目落户地只见征地或空厂房,根本没有实质性内容,企业能否前来投资也不清楚;三是纯属子虚乌有,项目落在哪里都不知道,大项目投资数字却在不断增加着上报。
根据群众反映:某市工业用地大量土地闲置,尤其是引进的浙江某集团投资8亿元的机电产业项目,其所征千亩土地只是简单地建了围墙,根本没有实质性进展,也无开工建设迹象,群众怀疑该集团是在“圈地”。我们来到引进的项目现场,只见一大片新推平的土地上只有几堵低矮的围墙,新安装的路灯和建有景观带的道路纵横区内。我们以客商的身份走进项目管理办公室,首先问起投资一事,办公室的同志也不乏怨气,一位同志指着区内斜对办公室大门的那一大片土地说:时间过了一年多,除了围墙什么都没有。一位同志坦言:此项目落户时热热闹闹,要求“三通一平”必须马上到位,可时隔不久就冷冷清清了。对此,当地百姓也颇有怨言:项目签约时,红地毯,大彩门,气派很大,十分壮观,但之后就没有名堂。
我们来到某市工业园区,着重探访某公司情况,该企业上报省里的数据是:总投资2亿元,2008年2月开工,一季度在建投资800万元,1至4月实际进资3000万元。市发改委统计其至当年6月投资为1.25亿元。可以肯定,这样一个重大项目落户,在当地工业园应该是十分清楚的,可问起这企业园区的人都是摇头。该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同志回答是:在建。相关领导承认:该项目只是当地领导与浙江某集团接洽过几次,对方能不能来都无法确定。随后,从园区“服务卡”上得知浙江某集团相关负责人的手机号,电话接通后,对方说:该项目还没有启动。
我们又来到某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寻找某上报的公司情况,管委会的同志告诉我们:他们没有听说过这企业。我们驱车到达公司所在地,请镇干部带着我们认一下具体落户位置,可镇干部们有的说:正在选地。有的说:正在征地。而且都说不出具体的地点在哪里。最后,记者才明确了上报的某公司至今还未完成征地,却敢堂而皇之地上报省里为重大项目。
当然,在调查中不少干部也道出了自己的苦衷:能否引进大项目不仅体现着干部的能力,更是领导干部的重要政绩指标。为调动广大干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地方已经出台了“以项目论英雄”的干部任用原则。但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不会随着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只有当环境和相关综合因素形成了“强磁效应”时,才能招之即来,或不招自来。然而,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少数干部浮报虚报,以假乱真,致使上报省市的重大项目无法真实地反映江西发展速度,并造成不少土地闲置,且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采访和收集起来的材料不少,我们作了整理,抓问题突出的假大空项目,并注意地区平衡,不集中在一个地方。文字上也是认真推敲,注意措词的准确性,从文字上看出记者善意批评的良苦用心。我们清楚地知道,指出某一地方的问题,哪怕是不见报的内参,因是送省领导案头的,某一地方领导是有压力的。领导也是凡人,不是圣人,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话。何况,领导头上还有顶能大能小的乌纱帽。
那期内参发出去以后,我们包括社领导都有点担心,怕接到上面批评的电话。在第五天,从有关方面传来信息,省委书记苏荣作了批示:“此文可作为信息件或参阅件印发至各设区市党政主要领导。”这是苏书记到江西任职以来,第一次对省报内参作出批示。
还有一个后续故事。涉及假大空项目的某市委领导,把市委宣传部头头叫到办公室,批评他,说:写内参的记者下来了,你们怎么不知道,弄得这么被动。
看,娄子捅大了吧。好在受批评的对象没有一个跟我们和报社正面接触,说明我们的稿子真实准确无可挑剔。
构思巧妙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常年组织采风活动,并开展评奖,我经常参加,得过多次奖,可最满意的是2005年苏州笔会那次。
在我印象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应该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园林市貌,也只有这样的城市格局来发展旅游,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致富。到了苏州一看,城市园林化没错,到处是莺歌燕舞、绫罗绸缎,旅游大巴穿行街道。令我吃惊的是,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已有世界500强53家84个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近百亿美元,众多高新科技产业的“苏州制造”,奠定了世界最具潜力城市之一的地位。
苏州,完成古老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型,先进在于人文。而在金鸡湖畔,一座匠心独运的现代雕塑——“圆融”,深深地吸引着我,这是苏州城市变迁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圆融,曾被推为儒学一种最高境界,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人文精神,如今,又现代地用在不拘一格、相融共生、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上。
于是,我把象征古老文明的拙政园,象征现代发展的工业园,象征城市变迁的人文精神的圆融,放在一个链条上去构思,表达园有美,园驻情;园言志,园传世。园园都从画中来,园园都是精气神。从拙政园到工业园,苏州人将传统和现代、艺术和科技很好地连接起来,而这一切,来源于发展理念圆融精神。园-园-圆,题目出来了,中心凸现了,文章就像框架建筑一样,很快就搭建起来,写得很顺手。
我是在征文快要结束时将《园园圆》寄给副刊研究会。据研究会负责人后来告诉我,评委一看到我这题目就吸引了,认为我的文章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很好地反映了苏州发展的内在原因,有一定的深度。一下子超越了原定的排在前面的获奖作品,将我的这篇稿子评定为一等奖。
编辑碎笔
第一次外出组稿
我在时事组工作几年后,调到文艺处,第一次外出组稿,乘火车去抚州。同行的有老鲍、小蔡。我和蔡都是文艺处的新兵,为此,两人都买了新旅行包,以示重视。
抚州是着名的才子之乡,文学艺术氛围很浓。地区文联负责人吴、李、苏热情接待。住地委招待所一号楼,据说当年毛主席住过。文人之聚,讲究气氛,喝了酒精度很高的汾酒。晚上看电影,中途退场回宾馆,因我们中间有人喝多了酒,支持不住。在外应酬,不喝点酒没气氛,不容易与基层同志融洽;喝多了,自己身体又扛不住。难!
第二天召开作者座谈会,听取了他们对党报副刊的意见,主要是反映上稿太难,许多人多次投稿未中,都没信心了。老鲍讲了党报副刊的要求,也谈了我们的苦衷,要求高,版面少,人手不够。双方通过交谈,增进了相互沟通和了解,也加深了友谊。办副刊,没有一支自己的有实力的作者队伍是不行的。
到高坪镇参观和采访。这个镇农民文化活动开展得好,有全省第一家农民文化宫,我们准备写个新闻稿。我们在内是编辑,出外就是记者,编与采总是分不开的,报人走到哪里,始终想到的是出作品,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这是使命,也是责任。
后又去了资溪、崇仁、金溪县,历时五天,一路走来,虽然很累,但有收获。这次下去组稿,发现了一个文学新人,名字叫程文科,他在农村种田,爱好文学。他后来寄来了小说《命运》,省报副刊用大半个版刊登,在当地很有反响,后借用到地区文联刊物学习提高并帮助工作,终因编制问题最后还是回农村去了。他想用文学来改变命运,可命运终究没有被文学这根细微而脆弱的绳索所拉动。编辑下去,看起来别人有求于你,但你不能善待老作者,发现新人才,编出好作品,你就得不到基层同志的尊重,有负于编辑这个神圣的岗位。
遇上一位很牛的作者
那天,一位同事打电话给我,说是他有个低一届的校友,今年大学毕业,写了一篇小说想发,请我看看。并说,这是一位高材生,发表作品对他毕业分配至关重要。
那作者来了,是个高大的小伙子。他的作品题目为《官村传闻》。内容为一个叫官村的山村,一个穷汉过去总是受老婆欺负,在家没地位,被赶到外屋住。改革开放后,穷汉经过努力慢慢富裕了,老婆也看得起,把他接到里屋住了。作品想通过人的由穷变富,来说明经济变化带来家庭地位的变化,赞扬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立意是好的,有积极意义。但篇幅太长,文句也拉杂,文中还有不少“床上”描写,不宜在省报副刊上发。
当我把我的意见告诉作者时,小伙子满脸不高兴,说,这篇稿子省文联某主席看了,说好;某着名作家看了,也加以称赞。并说,你看过卡夫卡的《变形记》吗,人为什么一夜变成小甲虫?我就是学他的写法。我向他耐心解释,省报副刊有自己的用稿要求,专家说好,你可以给他们的刊物。你还有没有适合我们副刊发表的作品,我定极力推荐。他还是不接受我的意见,坚持要发这篇,一脸“才”大气粗的样子。甚至咄咄逼人问我:你写过什么作品,拿给我看看。我说,我写过什么不重要,我今天只是以一个编辑的身份和你交流。你的打印稿可留一份在这里。
小伙子气呼呼地走了。我向处长就此事作了汇报,并把打印稿交处长过目。处长看稿后,赞同我的处理意见,并说我把关好。后听省文联某主席说,我什么时候说过他的稿子好,他拿我的牌子作虎皮,他的稿子我们刊物也没发。后碰到给我打电话的同事,他告诉我,那作者太自负,毕业分配一般单位看不上,挑来挑去没处去,最后回老家教书去了。
这件事发生在我任文艺编辑之初,记忆深刻。特别是作者要看我写的作品,对我有强烈的刺激。促使我在认真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写出自己有分量的作品来,这样才能在作者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有个称职的好形象。
对敏感话题要慎之又慎
今天对发展江西建言摘登稿审稿时,对“南昌瀛上墓地开发搞工业园”、“老洪都机械厂要整体搬迁”这样的意见我给删除了。因为这种敏感性的话题容易以讹传讹,给百姓带来恐慌,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虽然是网民的意见,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些地段涉及千家万户,属于许多人早就有想法、却是件很难办好的事情,不能轻易去触及。另外,地方政府不能轻易把许诺登在报上,把群众的胃口吊得太高,到时要出事的。如:《××市五年解决群众住房》,这样的许诺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