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流传一种“闸门控制”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神经系统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这中间相对于有一道“闸门”,可以拒绝过多的信息。比如,你的脚趾踢痛了,你用手去抚摩几下,这种疼痛和抚摩的感觉就到了“闸门”那里,并“合二为一”地通过了。此时,你感受到的既有疼痛,又有抚摩的快感,与刚才全是疼痛的感觉相比,你就会觉得抚摩以后痛的程度轻多了。
但是,这种“闸门控制”也没有能解释地尽善尽美。“幻肢痛”就是一个未解之谜。据统计,将近30%切去肢体的的人都有过或轻或重的“幻肢痛”现象,这种现象甚至在许多年后还无法消除。1995年,一封读者求医的信件在一家报纸刊出,称他母亲因工伤绞断右臂达30多年之久,可至今患处都疼痛不止。
为什么在截肢、断臂之后截肢、断臂者仍感肢体存在且有疼痛的感觉呢?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对此在1996年曾表论文指出,因为肢体被截后,大脑中感知该肢体的信号就会发生转移,邻近的感知信号与之混合,因而两种感觉能被同时感知到。至于为什么会有疼痛,很可能是因为过去脑子留下的对切肢之痛的“印象”太深刻了。
不同人对疼痛的感知
不同的人对同等程度的疼痛刺激的感受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怕痛。根据有关的研究资料,除了大腿骨部外,人体各部位都是女性比男性怕痛。当然,女子更怕痛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女性纤细柔弱,更可能是由于女性以“弱者”自居,不以喊痛为耻。但“男子汉大丈夫”们却要逞英雄,既使疼痛难忍也不肯轻易叫痛。美洲的印第安年轻男子常用钩子穿过自己的皮肤,把自己吊起来,并以此为娱乐方式,引以为荣。此时他们还谈笑自若,似无痛感,但恐怕事实并不如此。
疼痛长期以来都是医学界唯一难以定义而又不能客观测量的病症。但科学家相信,对疼痛的研究将在疼痛是否与性格有关,是否有疼痛记忆、如何测定疼痛程度等方面。让我们对新的研究成果拭目以待吧。
相关链接——腰酸背痛并非因为缺钙
腰酸背痛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已成为人们最常见的疾病,很多人都认为腰酸背痛是因为缺钙。其实不然,其罪魁祸首是长时间处于坐卧状态、缺乏运动。
坐、站立、躺卧或运动时的姿势不良,都会使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韧带松弛或过度紧绷,最终引起腰背处肌肉疲劳,发生腰背肌肉疼痛的现象。可能刚开始还感觉不到,工作越久就越感到酸痛,但往往又不知道疼在何处。另外,腰臀部位的肌筋膜可能也会因为姿势不良而受到伤害。
如果想要预防腰酸背痛的发生,首先就应改善坐姿。工作时的椅子最好舒适、高矮适中,加个靠背就更好了,这样可以让腰背部得以支撑,并维持正确姿势。每工作一小时左右,就站起来活动伸展一下身体,可使腰背部的紧张状态得到有效地缓解,避免腰背疼痛的发生。长时间搭乘交通工具时,可使用小枕头或者特制腰围、束腹来支撑脊椎与腹部,以减轻腰背肌肉的疲劳程度。
当然适当地补充一些钙质可以加强骨骼强韧度,也有助于减少腰酸背痛出现的可能性。
人体的酸碱性
人体自身存在着三大平衡系统,即体温平衡、营养平衡和酸碱平衡。其中,人体体液的酸碱度维持在PH值7.35~7.45之间叫做酸碱平衡。也就是说,健康的内环境是呈弱碱性的。当体体质为弱碱性时,身体会感觉良好;而如果体内呈酸性,人就会经常感到疲倦,时时觉得不舒服。由于肉食、油腻等饮食习惯,现代人体质大多偏酸。美国医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雷翁教授认为,作为百病之源。酸性物质在体内越来越多时,会引起质变,产生疾病。
一般初生婴儿属弱碱性体液,但随着年岁增长,随着体外环境污染及体内不正常生活及饮食习惯等,体质逐渐转为酸性。人的体液(包括血液)中碱性含量呈下降趋势,标志着酸化程度,酸化也就意味着越来越老化。
酸性体质对人体的影响
和其他任何液体一样,人的体液都有酸碱之分。细胞作为人体的基本单位,对体液酸碱度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大致在7.3左右,但一般因年龄、地域、人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细胞只有在弱碱性的体液环境下才能正常工作,运转生命的活力。但是,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会在体液酸碱度超出细胞容忍范围后难以为继,细胞机能的缺失就会损害器官和组织功能,从而引发困扰现代人的内源性疾病。对于细胞而言,体液的酸化就像把一个习惯在平原地区作业的人突然调到青藏高原工作,必然影响其工作的效能。这就是浅显的酸碱度为何影响健康的原理。
以糖尿病病理为例,胰脏细胞本身在得病时并没有发生病变,但是胰脏细胞的生存环境在血液和体液变酸之后,会产生极大改变,因此也会影响胰岛素的效率,形成糖尿病。经过多年研究,日本科学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体的体液pH值每降低0.1个单位,胰岛素的效率就下降30%。
日本着名医学博士柳泽文正还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抽血检查100个癌症患者,结果100个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也就是酸性体质。新的研究证实,几乎所有SARS病人的体液也都是酸性的。
此外,酸碱度对人智商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体液酸碱度允许的范围内,酸性偏高者智商较低,碱性偏高则智商较高。国外科学家测试了数42名6~13岁的男孩,结果表明,大脑皮层中的体液PH值大于7.0的孩子,比小于7.0的孩子的智商高出1倍之多。他们将人体酸碱度称为智商的“化学标记”。
近年各方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人体体液的偏酸可能是由先天性缺陷或遗传的原因导致的,并引起上述内源性疾病,但这个比例很小;更主要的致病原因还在于人类生存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其中人们生活中的食物资源丰富以及饮食结构改变是产生内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食物酸碱性对人体的影响
大部分人认为,吃起来酸的食物就是酸性的。其实,食物的酸碱性并不是用简单的味觉来判定的。
所谓食物的酸碱性,是指食物中的无机盐的酸碱性。食物的酸碱性因食物中所含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多少的比率而定,钾、钠、钙、镁、铁等,进入人体之后呈现的就是碱性反应;而磷、氯、硫等,进入人体之后则呈现酸性。科学表明,碱性食物的摄取可以使体液趋碱,而酸性食物则可以使体液变酸。
一般来讲,几乎所有的蔬菜都是碱性食品,水果、果仁、牛奶处于中性,谷物、油脂处于中性偏酸。绝大多数肉类、精细加工的食品都属于酸性食品。按食物对体液酸碱水平趋向碱性的贡献,可以这样排列:蔬菜>水果、奶及奶制品>谷物、油脂>肉类。合理的酸碱饮食的摄入比应该为1:3,现代人亚健康人群的大量增加,就是因为摄入的酸性食品过多。
除了食物,饮用水对人体的酸碱度也有很大影响。饮用弱碱性的水可以使人体血液维持在健康的弱碱状态,酸性水则有可能加速人体的“酸化”。
饮用水要喝饮用天然水,不要喝纯净水和矿物质水,因为饮用天然水是弱碱性的,纯净水和矿物质水是酸性的饮用天然水。以优质水源为原料生产,其中含有天然的钾、钙、钠、镁、铁等人体必需矿物元素,因此PH值在7.3左右,吸收之后,可以对人体体液的呈碱性贡献。
而在加工纯净水过程中,通过去离子、离子交换或反渗透等净化手段,水中的矿物阳离子可以被全部去除,但却会保留硫、磷等阴离子,因此呈现的是酸性,一般PH值为6.0或更低,已比人体死亡状态下的PH值更低,有的甚至低于国家酸雨指标(5.6)。
因为它是在酸性的纯净水基础上添加的,而且人工添加的含氯化钾、硫酸镁等矿化液也是酸性,所以尽管矿物质水人工添加了矿物质,含有了钾、钙、钠、镁等矿物阳离子,但依旧是酸性的,这些酸性的人工矿化液在水中分解,产生了钾、钙、钠、镁、铁,也产生大量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且这些酸性离子占据主导量地位,因此在酸度上矿物质水可能比纯净水更低。
总之,人体保持健康的核心要素是尽量减少酸性代谢物的影响,而饮食是影响体液酸碱的最重要因素,任何一餐不健康的饮食对人体的影响都会表现在日后的生命进程中。所以,日常的饮食上应注意搭配酸碱食物,以保证每餐的食物总体对人体体液产生趋向碱性的作用。
此外,维持人体酸碱平衡的重要手段还有很多,比如运动出汗、生活规律等。
延伸阅读——人体酸碱度测试
下面这个简单的测试,可以帮助你判断自己的体质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
(1)经常感到疲劳、嗜睡;步伐缓慢、动作迟缓;上下楼梯容易气喘;
(2)即使没做什么重体力劳动,也会感觉浑身酸痛,很难恢复过来;
(3)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
(4)经常在外就餐;爱吃肉类、鱼类,较少进食蔬菜、水果;
(5)亚健康、易感冒、免疫力低下;易生口腔溃疡;牙龈易出血;伤口易化脓;
(6)抽烟饮酒,生活不规律;
(7)皮肤无光泽,容易生痘及生出其他不明物;
(8)香港脚,或身上容易长湿疹、过敏;
(9)抑郁、焦虑,脾气暴躁、易发怒;
(10)胃肠功能失调;便秘、口臭;容易发胖、下腹突出;
(11)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痛风、肾脏病、尿频尿急等病状;
(12)夏天容易被蚊虫叮咬。
如果这个测试符合5个条件以上,那么你的体质较偏向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