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在贸易总额上,而且也反映在贸易结构上。贸易结构是指进出口商品的构成。不同的贸易结构,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地说,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是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发展中国家则是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因此,根据贸易结构就可以基本上看出是属于发达国家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
贸易结构的不同不仅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也反映了对外贸易的不同效益。这是因为,初级产品的附加值通常是比较低的,而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则比较高。这样,如果出口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实现的增加价值就比较少。相反,如果出口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实现的增加价值就大得多。或者说,初级产品的出口主要是资源型的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主要是技术型的出口。因此,出口初级产品只能以大量的资源换取较少的价值,出口工业制成品则能够以少量的资源换取较多的价值。当然,各国都希望能够多出口工业成品,少出口资源,以取得对外贸易的更好效益。但是,一定的贸易结构是与经济和技术相联系的,在经济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是没有能力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只能是出口自己的优势资源,以换取急需的外汇。而进口只能是购买自己迫切需要的,但又没有能力生产的机器设备和工业品。因此,在经济和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的情况下,对外贸易结构是难以根本改变的。但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总是努力地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对外贸易结构,使自己的外贸结构不断地得到优化。
发展中国家为改善自己的对外贸易结构而制定和实施的战略,称之为外贸战略。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分别采取“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通过制定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及与外商进行合资等形式,大力发展国内的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国内市场,以本国的工业制成品替代同类产品的进口,从而缩减进口,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实现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品替代进口的工业品。“进口替代”战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侧重轻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这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发展所采取的战略;第二阶段是在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后,实行基础工业,即重工业、化学工业的“进口替代”。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经济落后国家改善贸易结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对促进经济发展也有着显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一战略能够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尽快地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由于在不同程度上替代了进口,减少了外汇支出,缓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压力;通过与外商合资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而有效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出口替代”战略是指通过各种放宽贸易限制和促进出口的措施,大力发展面向国外市场的出口加工工业,以本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来带动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出口替代”战略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第二阶段主要是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在工业制成品中,又可以分为轻纺产品出口替代和机电产品出口替代。即主要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为主要出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而逐步实现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目标。
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前提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工业生产能力得到显著的增强,一般地说,“出口替代”战略是一种较高级的外贸战略。它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够促进和带动国内工业的发展,从而加快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二是以本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不仅可以改善国内的产业结构,而且能够得到更多的外汇,改善国际收支的状况;三是通过“出口替代”来发展本国的工业,能够有效地扩大就业,并使本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四是“出口替代”战略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这有利于吸引外资,取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上述两种外贸战略通常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但在不同国家究竟应该采取哪一种战略更好,这要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国情,这里包括国家的大小、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的高低、资源状况,以及国内市场的容量等各种条件。一般来说,“出口替代”是较高级的外贸战略,“进口替代”是较低级的外贸战略,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口替代”战略将逐步过渡到“出口替代”战略。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和具体情况不同,并不存在应该固定的模式。采取怎样的外贸战略,首先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本国的具体条件结合起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有着特殊的国情。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具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共性,例如,经济发展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尤其是人均水平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但我国又有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特点,这就是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已处于世界前列,远远强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能力也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所不能相比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明显增强。从这些方面来看,我国已经具有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已基本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因此,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的时候,必须要看到这一条件。作为一个大国,我国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稳固的国内基础和条件。这也是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时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客观基础。总之,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符合我国实际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对外贸易战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基本问题。
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应该是把“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融为一体的相互渗透、兼容互补的模式。选择这一战略模式的依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是在国内,国内市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基本特点。把立足点放在国内,就要立足于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减少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避免或减轻国际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冲击。因此,实施“进口替代”就是把立足点主要放在国内市场。
二是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经济发展与国外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经济外向性的彻底提高,使国内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经济的发展。实施“出口替代”战略就是把国外市场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通过扩大出口为实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说,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内生产与国际生产事实上是不能分开的。因此,我们把经济发展的立足放在国内,绝不是可以忽视国际市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靠两个市场来共同推动。
三是我国是一个大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在选择对外贸易战略时也不能“一刀切”。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也比较高,因此有条件、有能力选择“出口替代”战略,把国际市场作为主要目标。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选择“进口替代”战略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以重点发展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产品,也可以选择发展一些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这样,通过在不同的地区实施不同的对外贸易战略,从整体上实现“出口替代”和“进口替代”战略的结合。
总之,把“出口替代”和“进口替代”战略结合起来,就能够更好地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两种战略具有的长处,从而使外贸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外贸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不断提高的趋势。200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亿元,约1160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098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国际经济的波动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冲击。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更好地处理好外贸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两者形成良性的互动,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具有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推动。
三、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1.经济发展中的外资问题
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商品,而且是经过市场来进行配置的。当然,这里的市场不只是指国内市场,也包括国际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从它的价值形态上来讲,都是体现为资金。正是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共性,因此,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有了资金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转换为所需要的其他生产要素,如技术、人才、设备、资源等。从这一意义上说,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是最重要的一种要素,经济发展缺乏各种生产要素会集中地体现为缺乏资金。资金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前提条件。所以,资金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处于第一位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何取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基本途径无非是两个:一是通过自身的积累获得;二是通过外部渠道获得。由于种种原因,当通过自身的积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时候,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就需要通过外部渠道来取得所需要的资金。这也就是引进和利用外资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资金缺乏往往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引进和利用外资对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外资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准确地说,利用外资并不只是缺乏资金的发展中国家才有的现象,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利用外资的问题。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已经是一个正常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从资金流动的角度看,有资金的输入,就有资金的输出,一些国家有输入资金的需要,另一些国家也一定有输出资金的需要。输入资金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输出资金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当然,各自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输入资金的国家是为了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并通过输入资金来取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要素,以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输出资金的国家是为了解决本身的市场问题、资源问题、利润问题等,并通过资金的输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方的产业和市场,以稳定地实现其长期利益。
正是由于资金的输入国与输出国的目的不同,所以,对于资金输入国来说,在利用外资的时候并不是没有副作用和风险的。因此,对于利用外资的国家客观上有一个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的问题,即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资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又把其消极作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也就是说,要不断地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这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都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不成功的教训。
与外资相联系的还有外债问题。利用外资与外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或者说,引进和利用外资并不一定就形成外债。引进和利用外资通常有三种主要形式。
(1)引进外商的直接投资
这是外商以投资者的身份在我国投资设厂,或者与中国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生产。这一引进外资的形式,外资的所有权关系并没有改变,即外商对外资仍然拥有所有权。实际上,这是外商运用自己的资本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亏损责任由外商自己来承担,赢利也归外商所有。以这一形式引进的外资,不构成我国的对外债务,国家不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在这一形式中,也包括我国的企业或其他机构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因为购买股票也就意味着对企业的直接投资。
(2)利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提供的贷款
这是通过政府间或者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间的关系形成的一种借贷关系,因为是一种借贷关系,因此,通过这一形式利用的外资当然是构成国家的对外债务的。由于是政府间的一种借贷关系,并不完全是商业性的,因而这一形式的贷款一般是期限比较长、利率比较低、条件比较优惠。但是,这一形式的贷款在使用方向上通常有一定的限制,即一般是专项贷款,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教育、科学等事业。利用这类贷款的重点主要不在直接的微观经济效益,而是在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利用国外的商业贷款
这是通过商业信用的形式从国外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
通过这一形式利用的外资也是构成我国外债的。国外的商业贷款是按照市场原则来进行的,利率根据市场关系来调节的,一般中短期贷款较多。
商业贷款的取得和使用的自由度较大,没有什么限制条件,但由于是按商业原则来运行的,因而使用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因此,使用这一形式的贷款更多的是注重直接的微观经济效益,只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才能够保证有还本付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