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6900000027

第27章 孔子与耶稣:圣人与超人的跨文化对话(4)

与孔子相比,耶稣总爱走极端。从上引“一念之动即为恶”、只要有信心就没有不能做的事等等,就可以看出耶稣的极端性。因为耶稣有一个外在于人的天父耶和华,所以他对动机和精神力量的注重就不需要落实到地上,塞进人的心中。耶稣让人暗中行善施舍祷告的时候,也向人们说,无所不能的神会知道你暗中的善行。于是,人们就可以专注于心灵的纯洁、灵魂的超升、脱离实践的形而上学的求索但是,正如修辞学上的对句,有神就有魔。魔鬼是肉欲的、感性的、邪恶的象征物,时时侵扰人,使没有坚强意志的人会沦为魔鬼的门徒而难以成圣。基督教的神与魔的分裂,就意味着在人身上灵与肉、理性与感性的分裂,从而就产生了“浮士德型”激烈对立、冲突的人。随着西方人神性渐消而魔性增多,就发生了从天上到地上、从灵到肉、从理性哲学到非理性哲学、从形而上学的探索到注重实践的文化转折。我们往往以中国古代实用技术比西方中古的发达而自喜,却没有看到,正是由于形而上学和理论科学的发达,才会结出西方近现代实用技术的金秋之果。当西方人执著于实用功利的时候,就会比中国的“外王”或者说孔子的管仲更极端,以至于连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以为西方人重物质功利,而中国人重道义精神。因此,孔子精神重“合”,基督精神重“分”。

(第四节)仁与博爱:儒教与基督教的伦理道德

占据中西伦理中心位置的孔子的“仁”与基督的“博爱”,也有相似之处。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怎样“爱人”呢?即实行孔子的“忠恕之道”。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实行仁道的积极的肯定的一面,即“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实行仁道的消极的否定的一面。“忠恕之道”是孔子之道的核心部分。孔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一个撒都该人律法师问耶稣:“夫子,律法上的诫命,那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耶稣又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在耶稣看来,神也是人的神,而且“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由此可见,孔子的“仁”与耶稣的博爱确有相似之处。

较之孔子,耶稣总爱走极端,总是大爱与大恨连在一起,正如我们已经分析过的。为什么呢?孔子的背后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格神,所以孔子就不能提倡施舍而不求报偿、挨打而不还手的大爱,自然也就不会潜在着一种大恨,即把恶人丢在地狱的永火中去受煎熬。

于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就成为“忠恕之道”的一部分,否则在没有神与来世的情况下“何以报德”?而且报怨的时候也不一定“直”,而应讲究策略,不能叫自己吃亏,这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种“曲”的文化精神在老子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于是,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在碰壁之时,也可以“隐居以求其志”;而被中国文化同化了的出世遁入空门标榜“不杀生”的和尚若有“露一手”的时机,也可以出来参加战争以“匡正天下”。耶稣的背后有一个人格神的上帝,所以他提倡挨打而不还手而且转过脸来让人家再打,就是告诉人们,不善的手段达不到善的目的,让恶人做恶去吧,到末日审判的时候,善人会进天堂永远享福,恶人会下地狱永远受苦所以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迫害,耶稣一点也不畏惧;众人不愿听而且厌恶他的教训,他也要宣讲,直到被人抓起来钉十字架。抓耶稣的时候,耶稣的门徒砍掉了一个敌人的耳朵,耶稣却束手就擒,并给那人治好了耳朵。因此,孔子精神重“曲”,基督精神重“直”。

孔子的“仁”与耶稣的博爱的重大不同,还表现在孔子的“仁”总是与“礼”混淆在一起。什么是“礼”?即在人群中分出高低贵贱等级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孔子对于等级贵贱的分别,与希腊罗马奴隶主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础上的对奴隶的统治不同,而是建立在“人道”、“人情味”、“合情主义”的基础上。在孔子看来,父母给孩子以生命,并且费尽心血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就应该对父母报之以孝。于是,父母与孩子天生就不能平等,而是父在上,子在下。大而言之,君主就像天下人的父亲,臣民就像君主的儿子,于是,父慈子孝就扩大为君仁臣忠,天下就是一个以天子(君父)皇后(天下国母)为首的大家庭。在这里,家与国具有同构关系,所以《大学》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你想“治国平天下”,首先就应该“修身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因此,孔教就是“家教”,而这种“家教”又是以“孝”为本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但是,一味地提倡别异的“礼”也不符合“仁”,而是应该以“和为贵”的原则来复礼。也就是说,分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来之后,就更应置重君臣、父子之间的和合,使得你中也有我,我中也有你孔子“和为贵”的礼教显然是有利于君父一辈的统治者的,齐景公就说:“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特别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类的训条,就更表明了儒家的“阶级立场”。但是,正因为孔子把“礼”建立在人的素朴的伦理情感的和的基础上,所以,中国的专制主义,除了非儒的秦代和不重儒的隋代外,一般是脉脉温情的家长式的,即与武力专制主义相区别的“亲情专制主义”。这也是孔子理想的礼乐之国,——一个和乐融融的大家庭。为了这个和乐融融的大家庭的和谐稳定,孔子不惜以合情主义排斥合理主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在孔子看来,礼乐兴,上下和,“仁”在其中矣。所以孔子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尽管孔子的礼教建立在人的朴素的伦理情感基础上,尽管“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是,孔子的礼教毕竟还需要“天道”的依据。孔子名下的《易传》就给礼教以“天命”的依据。你看,自然万物就不是平等的,天在上,地在下;太阳出,月亮隐。天、日等属阳,地、月等属阴。于是,“乾道(阳)成男,坤道(阴)成女”,阴阳合就有了人伦之始:夫妇。夫妇合就有了父子,有了父子就有了君臣。根据“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原理,天在上“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是主动的施与者;而地在下静静地接受“雨露滋润”,是被动的接受者。天地和合,就出现了“雨露滋润禾苗壮”的生机。同理,男在上主动施与,“云雨一番”;女在下静静地接受,男女和合,就会生养人的生命。君在上主动施与,“皇恩浩荡”;臣民在下被动接受,“沐浴皇恩”,君臣和合,就会多生产,多打粮食,社会有机体才会正常运转因此,做为女、子、臣下,你就不应该感叹自己地位低下,社会不平等,因为这是天地自然之道,难道你能“犯上作乱”而令“天道”失常吗?还是安分守己谋求和合吧,这样才会和谐稳定而生生不息。如果说“天地之大德曰生”,那么,和合就是天地之大德,人伦之大德,也就是“仁”。因此,从孔子伦理中,很难附会出人格平等的观念。

耶稣的博爱与孔子的“仁”不同,而与墨子的“兼爱”有相类之处。

墨子曾被孟子批评为“无父”的“禽兽”,此话对于墨子尚有点冤枉,而对于耶稣却一点也不冤枉。因为比起墨子的纵向的伦理来,耶稣的伦理的显著特色就是其横向性。耶稣固然让人“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但是,除了神之外,其他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如果说有什么不平等的话,那就是“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与孔子的“仁”正好相反。不过,按照耶稣“爱你的仇敌”的教训,其“爱人如己”的诫命就是毫无差等地博爱众生,从而与孔子“爱有差等”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形成了重大的差别。如果说基督教也有一个大家庭的话,那么,除了家长耶和华和耶稣(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之外,其他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是应该“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兄弟姊妹。所以孔子说:“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耶稣本人就称呼“圣母”马利亚为“妇人”。有一次,“耶稣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不料他母亲和他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他说话。有人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他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从耶稣的教训中,可以看到人格平等的观念。

耶稣虽然肯定了律法中要孝敬父母的诫命,但是,与孔子的“仁”强调亲情父子之爱恰好相反,耶稣为了人们能够专心爱上帝,能够具有“爱无差等”的博爱精神,就不惜疏离亲情父子之爱。耶稣说:“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分争。

从今以后,一家五个人将要分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耶稣又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儿女、田地,并且要受逼迫,在来世必得永生。”耶稣甚至说,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人到他那里去,若不恨自己的骨肉亲人,就不配做他的门徒。“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因此,与孔子注重人际的和合不同,耶稣注重人际的分化。

孔子的“仁”是“二人”,即一个人独自无以为“仁”。所以,尽管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然而,人要成“仁”就必须把自己修成有用的栋梁(“修身”),以便纳入整体族类的大厦中(齐家治国平天下”)。希腊人也重族类,但比起孔教来,希腊文化还是客观向外的文化,是偏重个体的文化。所以,希腊人就开始追求使个体生命永恒不朽的东西,即外在于人的“数”(毕达哥拉斯)、“理念”(柏拉图)、“神”(亚里士多德)。而正是这种外在于人的“理念”或“神”,与基督教外在于人的上帝统一起来了。但是,基督教的“神”更是个体人的神,“上帝乃是被当作个体的类之概念,是类之概念或本质”,“这个本质”,一方面是类的“普遍本质”,是“一切完善性之总和”;一方面“同时又是个体型的、个别的存在者”。换句话说,上帝能够使人“直观到类跟个体性的直接统一,直观到普遍的本质跟个别的本质的直接统一”。因此,尽管费尔巴哈(Feuerbach)认为西方古代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重大差别在于古人重类,基督教只着眼于个体;但是,西方古代文化若与孔教的大家庭相比,也还是偏重个体,而不像孔教那样,不去向外超越而反身人际,安于家国族类。孔教的那个和乐融融的大家庭,就是一株大树,做为枝叶的个体在大树上则活,离开大树即死,而所谓“仁”,就是给大树浇水、施肥;孔教的“生生不息”,就是一条生命的长河,个体的人做为一滴水,一个浪花,离开河水就要枯干,汇入河流中就会不朽,而所谓“仁”,就是传宗接代——“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从而使生命的长河奔流不息因此,孔教高度重视族类,而忽视个体;“与此相反,基督教却撇开类不管,只着眼于个体”。孔教为了类而牺牲个体,“基督徒却为了个体而牺牲类。”

在孔教,个体的人无以成就“仁”,在基督教,即使是单独一个灵魂,即使它没有一个亲邻,只要它自为地享受到上帝,那就还是福乐的。因此,正是基督教文化,才孕育了近现代西方的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

(第五节)孔子与耶稣对人性的不同理解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孔子对于人性问题思而不宣,以至于使门徒说,夫子很少谈及“性与天道”。从孔子认为“富与贵(利)是人之所欲”以及“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未见好德如好色者”等方面看,孔子是在说人“性本恶”;但是,从“为仁由己”不假外求以及让人安于现状等方面看,孔子是在说“性本善”。荀子发展了孔子“性本恶”的一面,即以礼教规范来控制人们“好色不好德”、“恶仁好不仁”的罪恶天性;孟子发展了孔子“性本善”的一面,即注重发扬人们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天生的善性。但是,像荀子那样,过于注重礼法规范,强调人性之恶,就会使儒家变成法家。这里的逻辑是,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除了用礼法来加以约束之外,一点别的办法也没有。所以,荀子的学生韩非成为著名的法家代表,就决非偶然。“评法反儒”运动把荀子装扮成法家,固然不对;但是,否定荀子与法家的内在联系,否认“人性恶”必然会孕育出法家来,也不正确。

可以说,荀子是介乎儒法二家之间的一个人物。因此,从孟子到宋明理学,正统的儒家标举“人之初性本善”的大旗,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与此相反,基督教反复强调的是人性的原罪。“犹太人像基督徒一样,关于罪恶想得很多,但只有少数人想到他们自己是罪人;想到自己是罪人,是基督徒的一项革新。”而这项革新正是始于耶稣。

耶稣责备文士和法利赛人时,曾把想到自己是罪人一事当作美德宣讲:“我来本不是召义士,乃是召罪人。”耶稣还反问那些责问他的人:你们哪一个敢说自己是无罪的?后世基督徒把“罪”的学说发展得非常完备,若没有“罪”的学说,“基督救世人”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基督教认为,因为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就被定罪而失去了乐园,堕落到充满罪恶的现世上来,并且由罪又生出死来。既然“罪”是“原罪”,只要是父母所生的,就一代一代把罪孽遗传下来,使人永远被神抛弃而不得永生。耶稣基督既是处女感悟圣灵所生,身上就没有遗传下来的“原罪”,也没有自有的罪,但是,他却要替罪恶的人类赎罪,成为人类罪恶的“替罪羊”,以肉身被钉在十字架上向上帝献祭,来达成人与神之间的和解。但是,人必须虔诚地悔罪,才能在基督再度降世审判的世界末日(即罪恶现世的终结)时得救、永生。

保罗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藉着他免去神的忿怒。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因此,“因一次的过犯,众人都被定罪;照样,因一次的义行,众人也就被称义得生命了。”“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那里,乃是永生。”

同类推荐
  • 等一个人的时光

    等一个人的时光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等一个人的时光》精选哲思创刊十年来最走心的情深故事,慰藉所有在等待中孤独的人。等待是孤独的,任何人也无法触碰,任你烦躁,任你恼怒,却依然无法决绝地离开,只为心中那个无法磨灭的信念。等待不是逃避,只为不再错过。只要你足够勇敢,也能像何以琛那样,将所有人都以为的“错过”,变成重新相遇。《等一个人的时光》有等待中的全部思绪:我们曾许下的地老天荒的誓言,成为彼此的一念执着,最后散落在天涯……等待,只为把时间倒回最初的遇见。
  • 中外名人机智应变妙答趣事

    中外名人机智应变妙答趣事

    本书收编古今中外机智应变趣事趣话小故事280篇,多为名人大家、领袖人物、帝王将相口才艺术的真实记录,充分展示了智者的应变妙答技巧和语言艺术。
  • 大冲动

    大冲动

    《大冲动》以东南沿海另一个小镇为背景,延续九十年、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直至一零年代前叶生活在小镇上的人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演绎出的有声有色的大大小小的故事,展示出了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内心产生的一波又一波不止歇的“冲动”。
  • 我读.2

    我读.2

    本书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主讲人对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打磨,最后形成了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递给读者。
  • 青海长云:一个高原铁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

    青海长云:一个高原铁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

    本书以作者(萧根胜)自己的经历为叙述线索,就如同用一个穿透时间和现象的望远镜在回望着曾经的经历。从如何放弃已经是代课老师职位毅然报名参军,到被懵懂地运到青藏高原加入铁路建设的工地,到自己从事炊事员、给养员工作观察感受战友们艰难的奋战和自己的不断进步,直到隧道打通铁路铺成自己退出部队总共十章三十多万字。
热门推荐
  • 闭眼说爱你

    闭眼说爱你

    初时他笑她吃太多熟时怕她吃太多离开怕她不吃多你说人怎么这么矛盾易暖暖你个猪尧以易你混蛋还我零食啊。..都吃那么多了没收。。。不要啊我不吃了我就看着好吧我真不吃了。。‘别想’。。。
  • 洛克王国之远古的契约

    洛克王国之远古的契约

    天快黑了,暮色将笼罩大地,黑夜的主宰即将降临。天神已经复苏,光明即是黑暗。混沌的生灵啊,觉醒。天地即将毁灭,光与暗,善与恶,一切将不再分明,世界等待曙光和黎明。今生的相遇,是巧合,也是——命中的注定。
  • EXO之深海少女

    EXO之深海少女

    十年前,她被父母抛弃。十年后,她惹人喜爱。面对众多美男子的追求,她将如何抉择?
  • 舞星辰以动风云

    舞星辰以动风云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御龙庄少主,习得不靠谱舅舅的一身武艺与邪气,行走江湖,搅动天下风云,挽武林于水火
  • 巨星耀世

    巨星耀世

    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明星,他改变了世界对华国文艺的认知,他的歌曲打破销量记录,他的节目亿万人追捧,他是唐钰,他为自己代言
  • 王俊凯的谎言

    王俊凯的谎言

    她——一个单纯的豪家女,却被一次次的欺骗,开始有心计,用冷酷的外表来保护自己
  • 血舞蛮荒

    血舞蛮荒

    天道崩裂,划分九脉,拟化天道神兽,散落各地,天王、地王、人王陨落,纷争骤起。为破天之至酷,融九兽合一,重铸天道。大陆风起云涌,为执牛耳......少年无孕而生,得天之造化,逆游蛮荒,得天道,破神魔,探寻神道天宫,成九天灵祖。
  • 瓦洛兰记事

    瓦洛兰记事

    卡牌和男枪的恩怨、暗影岛幽魂的秘密、弗雷尔卓德三姐妹的纷争、恕瑞玛的衰落与重生、虚空生物入侵瓦洛兰……还有最重要的,德玛西亚与诺克萨斯的战争。《瓦洛兰记事》,为你讲述英雄联盟背后的故事。(基于lol官方英雄背景的小说,新书求收藏~~)
  • 大神祇

    大神祇

    “要下地狱的人,若要祈求,也绝不祈求苍天!”这是一个恶魔的故事。
  • 夜之向日葵

    夜之向日葵

    本已逝去的人生又再度开始,然而面临的状况却超出预想的范围,轻松而又富有戏剧性的人生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