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仙之恋
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那尔基索斯终日面对自己映在水中的动人形象顾影自恋,流连忘返,最后终于化成了一株水仙花。这个故事在西方文学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它却比较早地传导出了欧洲先民的种族主义思想倾向。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是共同的语言或者共同的血统,而是共同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境遇,产生共同的文明。与此同时,不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人格,又会使大致相近的文明存在差异。当我们客观地审视古代西方文明的时候,就不难发现,种族自恋是欧洲文化模式中与生俱来的一种原型,而白色神话又必然导致鄙视有色人种的东方主义倾向。赛义德曾经指出:对于欧洲而言,“早在埃斯库罗斯的戏剧《波斯人》的时代,东方就被从一个遥远的地方和对他者的威胁而变成了相对熟悉的形象(在埃斯库罗斯的剧中是悲伤的亚洲女人)。《波斯人》中戏剧再现的直接性模糊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观众在观看一场高度虚构的表演,一种非东方的东西被造成了表示整个东方的符号”。
历史已经证明,在世界史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只是一种晚出的文明。北非的腓尼基人早在公元前9世纪就在迦太基建立了商业殖民都市并雄霸地中海到公元前3世纪,其时一位迦太基海军将领说:不经我们的许可,罗马人不能在海中洗手。确实,当时北非腓尼基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埃及的天文和历法,阿拉伯的香料制造技术,波斯的军事组织形式,都是世界一流的。此后,欧洲文明只能在亚、非文明后面亦步亦趋。在15世纪之前,西方文明一直远远落后于东方世界。
关于东方文明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我们已经在“鸿蒙初辟”一章中作了初步分析。下面我们着重在艺术、宗教、道德诸方面比较一下古代东、西方文明。
实事求是地说,古希腊人在艺术创造方面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超常禀赋,他们把人视为万物的尺度,研究美的数学比例,自觉追求一种纯真、崇高、和谐的审美境界,而《金驴记》中碧兰娜那壮观庭院中的雕塑也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院子正中央矗立着一尊狄安娜的雕像,用帕罗斯大理石凿琢而成。这件作品完美无瑕:女神面对正门,看去神圣庄严,令人肃然起敬。她在翩然奔跑,衣衫随风飘扬,身侧紧跟着两只狗。狗也是大理石做的,目光咄咄逼人,耳朵竖得笔直,鼻孔张开在寻嗅着什么,龇牙咧嘴地在咆哮。如果人们在附近听到一声犬吠的话,准会认定声音出自大理石狗之口。此外,从一个局部也可以看出艺术家卓尔不群,显露了非凡的才智:两只狗在狂奔疾驰中昂首挺胸,前腿探向前方,后腿着地。
“女神肩后耸立着一块岩石,被开凿成石窟式样,上面覆盖着苔藓、野草、树叶、灌木、葡萄藤以及小树,全部植物皆生长在石头上。洞穴内,女神那洁白的大理石身影,放射着耀眼的光辉。
“石窟沿上,悬挂着一串串葡萄和果实,其艺术造型竟如此逼真,可谓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甚至可以联想到,只要秋风一起,酿酒的季节来临,那些果实便会透出熟色,任你摘取和品尝。若是接着再看一眼从女神脚下淌过去的泉水,水波涟漪,那么会使人产生一种幻觉,以为那些本身就能以假乱真的一串串葡萄,在其它自然景物的烘托中也微微摆动着。”然而,当时的东方艺术完全可以与希腊艺术媲美,其成就,我们可以通过《埃塞俄比亚传奇》中卡里克勒亚身上的埃塞俄比亚皇家戒指管窥一豹:
“这是一件无比美丽的珍宝,令人惊叹。琥珀做的边框里嵌着一颗少女眼睛一般大的埃塞俄比亚紫水晶,这种紫水晶不知比伊比利亚和不列颠产的紫水晶贵重多少倍,后者如同花瓶里开放的玫瑰,色彩暗淡,只有在阳光照耀下才现出红色:而埃塞俄比亚紫水晶的红色则从里透到外,色彩绚丽,如同明媚的春光。若让它在手中转动,它会散发出金光:这金光不仅不刺眼,而且会使人产生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它所蕴涵的力量也比西方的宝石充足:它之所以被称为‘醒酒石’并非没有道理,谁若佩带紫水晶,他在酒宴上就不会喝醉。印度和埃塞俄比亚的紫水晶都是这样。除此之外,卡拉西里斯递给瑙西克勒斯的这枚戒指还有一个妙处:上面刻有人和动物——它刻的是牧羊的男孩。为了看清羊群,这男孩登上一块不高的岩石,并吹着芦笛在牧场上驱赶它们。羊群似乎服从芦笛传达的号令,非常听他的话。它们就像是浑身长着金羊毛,这不仅是艺术加工的效果,紫水晶本身的红色正好在它们的背上闪闪发光。小羊羔充满稚气的跳跃姿态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有几只爬到岩石上,另外几只则情绪激昂地围着牧童转,把陡坡变成了剧院的看台。还有几只像是被紫水晶阳光般的光彩赋予了生命,用蹄子抓挠着岩石,顽皮地嬉戏。个头较大、胆子也较大的几只似乎想跳出圈外,可是艺术制止了它们——在羊群和岩石周围装了一个羊栏似的金框。这是真正的岩石,而非描绘的图像,因为艺术家认为在石头上刻画石头未免多余,因而将上面那部分石头切掉了,真实地表现了他想描绘的东西。”
如果说,欧洲古代文明在艺术创造方面还能够与世界文明并驾齐驱的话,那么它在宗教层面上与亚、非文明相较,发展就相对滞后了。在古代文明中,宗教祭祀仪式标志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一般说来,祭品越“纯洁”,其文明程度就越高。在现实生活中,远古的人祭陋习已经消失在野蛮时代了。然而,意大利阿里奇亚丛林中半野蛮的拉丁人却因袭了这种人祭习俗,其遗风直到古罗马的普鲁塔克(约46~约120年)时代还存在着。另有资料记载,罗马士兵在过农神节时,还每年用活人来献祭。节前30天,他们用抽签的方法,选一个年轻漂亮的小伙子,给他穿上农神萨图恩的皇服,然后由一群士兵陪同他去放纵情欲,享受各种乐趣。农神节一到,他就得在神的祭坛上刎颈自杀。公元303年,有一个中签的基督教士兵达修斯不愿意扮演异教的神,他的长官巴瑟斯威胁说服不成,只得将他斩首。
此外,古罗马盛行的角斗乃是人祭的变种。这种剑斗之风源于伊特鲁里亚人以牺牲战俘献祭死者亡灵的仪式,约在公元前264年传入罗马。到了公元前2世纪中叶,它已发展成为一项通常的娱乐活动。在帝国前期,每逢节日或庆祝胜利时均举行大规模角斗,公开演出时由奴隶彼此格斗至死,或人与野兽搏斗。第一次剑斗只出场3对奴隶,后来出场几百对角斗奴隶和上千头猛兽,延续数日,死亡枕藉。为此,罗马于公元70~82年间建成能容纳45000名观众(一说8万人)的科洛西姆斗兽场。据记载,最后一次斗兽活动举行于404年。在刑法方面,罗马不仅动辄把犯人钉上十字架,而且还盛行残酷的兽刑(即将死囚投喂猛兽)。
面对这种现实,欧洲原始小说比较客观地记载了各民族文明发展的进程。通过这些文化档案,我们看到当时东方的西亚、北非已在实施比较朴素的献祭。在莱斯博斯岛,达夫尼斯和赫洛亚只是把自己的牧羊用具芦笛、羊皮、口袋、牧羊杖和挤奶桶献给神灵。在埃及,卡里克勒亚的埃及养父卡拉西里斯说,在进餐之前,“按照埃及先贤的规矩,首先得用酒祭奠诸神”。在埃及柏萨村,一个老妇人的儿子在与波斯人的冲突中死于非命,老妇人为此举行了素祭。她挖了一个坑,“把儿子的尸体放在两堆篝火之间,并从旁边的三角架上拿来一个陶罐,将蜂蜜倒进坑里。紧接着又用另一个罐子里的奶和第三个罐子里的酒去祭奠。在这之后又给做成人形的动物油烤制食品戴上用月桂和土茴香做的桂冠,再把这食品扔进坑里去”。在爱希斯航海节,人们献上香料和供品,同时用奶粉祭海。在盛大的尼罗河节中,人们只是举着表示哀悼的树枝。
然而,当东方人已经开始用素祭代替牺牲时,希腊和罗马还普遍杀畜献祭。赫利奥多罗斯曾经描述了鲜为人知的希腊宗教圣地德尔斐城在一年一度的泛雅典娜节举行的壮观的百牛大祭:
“祭祀的参与者赶牛来举行百牛大祭。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穿着都显出他们是乡下人,人人都穿着长长的白衬衫,腰间用绳子扎起,与肩膀和胸膛一起裸露的右手挥舞着双刃钺。清一色的黑牛略微弓起壮实的脖子;牛角平直锋利,有的涂上金粉,有的戴着花冠;小腿精瘦,头颅下垂。它们不多不少一百头,与百牛祭的名称完全相符。它们的后面还跟着许多用做祭品的牲畜;它们严格按种类排列,秩序井然。长笛与芦笛奏起礼仪曲,宣布祭祀开始。”一声令下,人们同时杀死了一百头牛,放在柴堆上,然后点火。
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还表现在社会风习方面。《坎道列斯王后》描写小亚细亚撒尔迪斯的国王坎道列斯夸耀王后之美,执意要自己最宠信的侍卫巨吞斯去欣赏她的裸体。而在吕底亚人看来,被人看到裸体,即使是男子,也被认为是奇耻大辱。于是,王后命令侍卫杀死国王并取而代之,或者自杀以谢罪。巨吞斯只得作出第一种选择。东方民族这种洁身自好的自律可能意味着保守与封闭,然而,它却对世风日下的欧洲习俗构成了一种文化批判。
就伦理道德而言,古罗马不仅容忍人兽相奸,让一头毛驴先与一个贵妇人晚上做爱,而且还由阿加亚省总督狄亚索下令,进行公开的人驴性交表演。这种观淫癖后面潜在的兽性是不言而喻的。此外,自从雅典王后淮德拉畸爱继子希波吕托斯之后,乱伦母题就成了希腊文学中挥之不去的幽灵。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堂兄弟姊妹之间通婚司空见惯。在《大伊奥埃厄埃》里,阿尔喀诺斯和阿瑞忒这对夫妇分明是亲兄妹,而《奥德修纪》却煞费苦心地将他们说成是堂兄妹。
《金驴记》卷十中有一个什长之后妻,生性轻薄,竟然爱上丈夫前妻之子,在百般挑逗而未能如愿之后,便因爱成仇,决定投毒于葡萄酒害之,不料自己12岁的亲子误饮而死。此女乃诬告继子强奸继母未遂而杀弟,使之因杀人罪和乱伦罪被判处死刑。幸而医生给少妇的是一种具有麻醉功用的曼陀罗草药,小孩得以死而复生。最后真相大白,后母被判终生流放。
在《埃塞俄比亚传奇》中,雅典元老院成员亚里斯提卜丧妻之后,娶后妻得墨涅塔。她以非凡的媚人艺术把丈夫辖制得服服帖帖,以掩盖她对继子克涅蒙的乱伦热情。她时常热吻克涅蒙,并在泛雅典娜节晚上紧紧抱住继子求欢。失意之后,她先是唆使亚里斯提卜暴打继子,继而唆使女仆提柏斯勾引克涅蒙。此后提柏斯谎告克涅蒙说得墨涅塔正与情人同寝,使克涅蒙险成弑父凶手。结果克涅蒙终生被逐异乡。
所有这些,都强有力地说明,当时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明相较,还属于比较晚熟的文明,并无什么值得可以自炫之处。因此,从一种弱势文化的心态中产生的种族主义,也就更值得我们深思了。
文化超人,是古希腊人最高的人格理想。所以,他们不仅以自己为蓝本创造了众神的形象,而且以超人为模特儿塑造了欧洲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在这个意义上,卡里同的《凯勒阿斯与卡利罗亚的爱情故事》,不啻一部散文体的《伊利亚特》:一位绝色少女被卖到东方,她的丈夫远征亚洲,最后诉诸暴力,不仅夺回了妻子,而且掠得了巨额的财富。小说描写叙拉古的希腊人凯勒阿斯听信恶人所说新婚妻子卡利罗亚另有情人的谗言,出于嫉妒,踢了妻子一脚,使之昏迷。人们以为她已死去,为了不使美女的遗容变样,便于当晚葬之。强盗费隆盗墓时发现她还活着,便将她劫到米利都,卖给狄奥尼西为妻。凯勒阿斯闻讯赶到小亚细亚,却在途中遇盗,沦为卡里亚的波斯总督米特拉达悌的奴隶。后来,波斯皇帝薛西斯(公元前486~公元前465年)迷上了卡利罗亚,带着她去镇压埃及叛乱。凯勒阿斯见妻子回归无望,遂加入埃及叛军并在海战中夺回了他的妻子。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首先对“海伦”——卡利罗亚的美貌作了十足的神话现实主义的夸张:“姑娘俊美绝伦,全西西里为之骄傲。这般美貌实非凡人丽质,真乃女神临世。”此后,她就被写成了阿佛洛狄忒的化身,轰动了东方,被作者包装成为全爱奥尼亚、全波斯最美的女人,不仅引得米利都的首富狄奥尼西甘愿为之绝食而死,而且惹得波斯卡里亚总督米特拉达悌和吕底亚兼爱奥尼亚总督法耳纳克互相争风吃醋,最后连波斯皇帝薛西斯也为她神魂颠倒。在巴比伦,皇后斯塔季拉为了煞煞卡利罗亚的锐气,主持了一个选美活动,公推波斯第一美女罗多古娜与卡利罗亚一争高下,结果是罗多古娜自取其辱:“卡利罗亚光芒逼人,令所有在场的人目不旁顾,就像漆黑的深夜突然亮起一盏明灯,是那样的引人注目!惊异无比的波斯人不由自主地向她鞠躬致敬,再也没有人注意在场的罗多古娜。”在这里,作者惟恐别人不能领会他的意图,又写道:“卡利罗亚的姿容不仅像以前一样压倒其他所有的妇女,而且看来还超越她本人原先的美。她走进法庭时的神态就像诗人描述海伦出现在特洛伊元老们面前的时候一个样。”当她首次出现在皇后斯塔季拉面前时,后者不禁从牙床上一跃而起,因为“她以为她特别景仰的女神阿佛洛狄忒来到自己面前”。
卡利罗亚不仅姿色惊人,而且忠贞不贰。在巴比伦,波斯皇帝一见她就陷入了情网,遂安排宦官阿尔塔克沙特居中斡旋,但是,卡利罗亚对爱情的忠诚是这个“野蛮人”不能理解的,“所有野蛮人对皇帝都无比信仰,敬若神明。可是卡利罗亚却不是他所想象的那种人,即使让她和宙斯成亲,她也会拒绝。她宁愿和凯勒阿斯团聚一日,不愿离开凯勒阿斯而永生”。
至于凯勒阿斯,作者一开始就把他定位为一位超人:“小伙子仪表堂堂,相貌不凡。雕匠画师刻画的阿喀琉斯、尼柔斯、希波吕托斯、亚西比得,就是他的写照。”在作者笔下,由于他是“第一流城邦的自由公民”,所以能够在东方成就自己的霸业。
当时埃及人杀死波斯总督,宣布脱离薛西斯的统治。庞大的埃及军队横扫了叙利亚和腓尼基,但却受阻于三面临海的中东坚城提尔。埃及皇帝意欲退兵,但是凯勒阿斯获得了他的信任,从军中特意挑选了300名希腊勇士,通过诈降赚开了提尔城。在战前动员时,作者特别强调了“300”这个数的暗示力量,让凯勒阿斯刻意提出希腊人出身高贵,理应比别人更勇敢而名垂青史,“人们将虔诚地歌颂凯勒阿斯的部队,就像歌颂米太亚得的战士和列奥尼达那三百名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