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4800000021

第21章 想象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与作用(1)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的新闻要令人信服,产生应有的社会效果,主要是凭它的内容的真实。列宁说得好:“如果认为人民跟着布尔什维克走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的鼓动较为巧妙,那就可笑了。不是的,问题在于布尔什维克的鼓动内容是真实的。”①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属性之一,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违背了真实性原则,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新闻存在的基础。这个道理是毋庸置疑的。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在强调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总是不免涉及“想象”或者“合理想象”问题,而且不少人都认为,想象是新闻真实性的大敌,是新闻报道的大忌。因此,要是有人提出新闻报道中可以允许“想象”,或者在新闻报道里掺入了一点“合理想象”,便会立即遭到哗然非难。由此,一些记者在“想象”面前不敢越雷池一步,“想象”成了新闻报道的一大禁区。

当前,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仅就新闻的写作技巧而言,短新闻多了,时效快了,报道面广了,信息量大了,内容丰富了,形式也开始活泼了。但是坦率地说,这种变化还没有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地步,尤其是一些新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依旧枯燥呆板,缺少鲜明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概述事实、报道事实轮廓的概念化新闻仍然时时出现在我们的报纸版面、视听节目,叫人生厌。

笔者认为,要迅速扭转这种局面,增强新闻的可读(可听)性,满足受众的需求,固然要作多方面的努力,但重要的是要打破“想象”这个禁区,要对“想象”进行重新研究,明确想象和新闻真实性的关系,和新闻报道的关系,确认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试图就此作点探讨,以求教于新闻界同仁和有识之士。

纵观众多的否定新闻报道中的“想象”,批判“合理想象论”

的文章,其中都有一个颇“有力”的理由:想象就是虚构,就是造假。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因此万万想象不得。

我国新闻界公开批“想象”已有20余年的历史了。从1953年批判《人民日报》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开始,到1962年批判《人民日报》转载的《解放军报》通讯《姑娘的亲事》,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新闻界在深入批判“事实要为政治路线服务”谬论的同时,开展的对“合理想象论”的批判,乃至今天对一系列失实报道的批判。这些批判,对于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杜绝造假新闻,有着很大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批判中,常常把想象和虚构、造假等同起来,认为想象和新闻真实性是一对水火关系,想象势必酿造假新闻,新闻要真实必须禁止想象。

想象是否等同虚构?在新闻报道中,想象和真实性是否只能互相对立、排斥,而无相互依存、统一可言?为了说明问题,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什么是想象?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仅能感知当时作用于自己感觉器官的事物,不仅能回忆起当时不在眼前而过去却经历过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构成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的新形象,这种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认识活动,叫做想象。”①这就是说,所谓想象,是指借以描写形象、再现形象的一种认识活动,是需要想象力的一种形象思维形式。高尔基说过:“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是‘艺术的’思维;还可以说,想象——这是一种给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与人的性质、感觉,甚至是意图的能力。”②可见,想象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是和再现形象密不可分的。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记者从纷纭繁杂的现实生活中索取素材,去芜取精,去伪存真,进行提炼、剪裁、组合来完成新闻作品的构思,以再现客观事物,这就是形象思维活动,也就是想象。因此,想象在新闻报道中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形象思维,想象有联想和幻想两种类型之分。联想,是因眼前客观事物的诱发,引起大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广涉眼前不存在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并选择准确的形象把它再现出来。

而幻想,则是对客观事物的“假设”,因此它再现的形象是虚假的、不存在的。新闻作品是以报道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宗旨,它要求记者严格地忠实于事实,忠实于生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反映现实生活。因此,新闻报道中不允许幻想型想象,坚决反对虚构。但是,任何真正“够格”的新闻作品都不是自然主义的生活现象的模拟,它呈现在读者(听众)面前的不光是事实,还应是活生生的事物形象,这便得借助联想型想象,完美地再现客观事物,以达到更好地传播事实的目的。一些优秀的新闻名篇,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感染力,更是巧妙地运用联想型想象的结果。请看: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了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当他踉踉跄跄从外地赶回家时,沿途的村庄、道路、田野在他的泪眼中都蒙上了一层薄纱,模糊着,颤动着。“再也见不到总理啦!”“再也见不到总理啦!”他失魂落魄地推开自家的院门,那些悬挂在屋檐下、窗前、墙头、树上的一株株棉花,在他的眼前一下子变成了痛悼总理逝世的白花……(穆青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这些新闻作品都是借助联想型想象,捕捉事实以外的形象——红高粱、白花,来生动地再现新闻事件。在这里,记者给读者、听众提供的不是呆板、机械的事实,而是充满生气的、形象化的生活画面。人们读了(听了)这样的新闻,犹如耳闻目睹眼前发生的事件,不但不会产生丝毫的“虚构”、“造假”的感觉,而且能更深刻、更真切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意义。新闻报道中的想象便应是这种联想型想象。这样的想象有什么理由要禁止呢?由此看来,想象并不等于虚构,在新闻报道中并非不可用,关键在于要搞清楚什么是想象,掌握新闻报道中想象的特点,正确地运用想象。

对于形象思维形式的想象,不仅文艺剧作离不得,新闻报道也是不可缺少的。“抛开想象,不但写不成报告文学,也写不成通讯”①。理由这个说法,确实是经验之谈。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要搞好新闻报道,首先要依赖记者的新闻敏感,能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形形色色的人、物、事,迅速地分析判断出哪些是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哪些则不是新闻事实。记者的高度新闻敏感的造就,自然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但富于想象、善于想象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有位青年记者,“1981年一天,到广西某县城访问,他看见一座楼房的门口挂着‘华侨投资公司’的牌子,觉得新鲜,又联系开放政策去想了想,很快就意识到这牌子后面隐蔽着一条有意义的新闻。后来他采写了它并由中国新闻社发到海外,在港澳和外国的一些华商中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②。试想,如果这位记者缺乏想象力,不会想象,或者不去想象,那怎么能从一个公司的招牌,联想到“开放政策”的问题,又如何能从中挖掘出这条有意义的新闻呢?

新闻采访还得广征博采翔实可靠、生动形象的新闻素材,以巧妙地构思新闻作品,增强其可读(可听)性;而想象,便给予记者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有力武器。《解放军报》一位老通讯员,一次到引滦工地采访,当他往一口斜井的底下走去时,陪同的同志告诉他:“这个斜井共517层(台阶),听说等于上了一次北京饭店的顶层。”听到这话,这位通讯员立即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他望着黑洞洞的险象环生的斜井,想着(北京饭店)那柔软的地毯,舒适的沙发,漂亮的壁灯,洁净的浴缸”。从而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冲击着他,写作的欲望升华了。后来,他在新闻作品中把这强烈的对比如实写下来,结果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

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或经历:除了一些亲临事件现场,目击事件过程而采写的事件新闻(诸如动态新闻、会议报道等)外,一般新闻采访都是事后采访;而事后采访得来的材料,往往是鱼目混珠,真假相杂。即使采访对象是事件的参与者、目睹者,也难免提供错误的情况。这里既有视力或听觉的差别,能力和经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心理学上所说的选择性知觉和选择性回忆的原因,即参与者、目睹者在回忆事件的经过时,往往倾向于保留和重复那些对自己有利或赞同的事实。有些被采访者甚至连自己经历的事迹,也不一定记得十分准确,叙述时难免经过头脑的重新“加工”。对这些材料,记者便要借助想象,进行分析研究,判断推理,多方求证,以准确还原事实的真相。否则,“轻信必定上当”。

另外,由于事后采访,被采访者叙述的必然是已经过去的事情,时过境迁,很难回忆详尽。再加上被采访者有的“寡言少语”,有的“问十答一”,有的羞涩或不善言辞,叙述的事情便更难周全。“这就要求作者必须用想象去补充,使之完整、丰富起来”①。通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的作者曾经有过这样一番经历:一次,他们在采访中听说,李月华临终前在给一位产妇做胎盘剥离手术时微笑过一次。但李月华是在什么情况下微笑的呢?被采访者说不清楚。这时,记者驰骋想象,设计了几种可能,并请当时在场的人一一回忆,最后证实李月华是在听助手报告胎盘剥离得很完整时,脸上露出了笑容。于是,作者在通讯中写下了这一富有感人形象的细节:

人们把李月华扶到椅子上,她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胎盘……完整……吗?”郑医生立即作了检查,告诉她胎盘完整。这时,李月华脸上微微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这便是采访中想象的魅力,它有助于提醒、唤起被采访者的记忆。这样,被采访者所讲述的材料便会趋于完整、全面、逼真,便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而是可触摸、可感知,富有画面感的“活生生”的形象。

同类推荐
  • 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晚清时期乾嘉学派把中国的“小学”传播推向空前的繁荣,但这只是钻在故纸堆里封闭式的诠释传播。也曾产生直面社会的讽刺小说和谴责小说的通俗文学传播,但是在末日王朝的封建统治下,真正意义上的文艺传播和民主思想传播始终受到严格的控制。在这時代,西方的学术和文学艺术急速袭击而來。新的传播形式和内容,使早先只埋头于古典书籍的文人头脑清醒。
  •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我和学生的故事: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育人工作手札(一)

    我和学生的故事: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育人工作手札(一)

    开放改变了观念,思想解放了社会,繁荣造就了住房,住房大庇了天下。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房地产业风云际会应运而生,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毫无疑问的支柱产业和中国主体经济腾飞的历史推手。回首30年中国老百姓的住房变迁,就会发现,房地产业记载的既是一部中国30年的建设史,又是一部浓缩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史。
  • 主持人语言逻辑与管理制度研究

    主持人语言逻辑与管理制度研究

    对于主持人而言,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堪称主持人最重要的“武器”。从逻辑层面来研究主持人语言,既将此类研究大大推向深入,同时也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无疑具有开拓意义。此外,主持人队伍曰益壮大,对这一群体的管理也越来越成为“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既熟悉主持工作又精通管理,还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人来攻克。
  • 人文教育读本

    人文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仍然适用,也趋同于国家、社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热门推荐
  • 暗黑之吻

    暗黑之吻

    “安侑……不是……女人嘛……?”“唉?”气氛明显不太对,刚才那种压抑似乎又来了,我赶紧换了种语气:“额,抱歉,那个……那天,喝醉了,你的衣服会赔给你。”“嘿嘿!既然是阳阳道歉,我当然接受啦!”
  • 超能医仙

    超能医仙

    爱,不要成为囚不要为了你的惬意便取缔了别人的自由得不到总是最好的太多了又怎能消受少是愁多也是忧秋天的江水汨汨地流淡淡的雾淡淡的雨淡淡的云彩悠悠的游
  • 惹火烧身

    惹火烧身

    都说一入豪门深四海,从此,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婚后生活多姿多彩,上有英勇好婆婆,又有封家大将好公公!“姓封的,难道你不知道么?遇到你之前我的世界是黑白的”?“嗯,知道,那遇见我之后呢?”“我靠,尼玛全黑了”?
  • 钢之圣战

    钢之圣战

    不知道为什么,这年头总有喜欢穿越的。从医生到混混、从特种兵到军火贩子,无数人都从他们所在的世界穿越到了异界。那么如果那么多人都穿越到了同一个世界,那个异界还能保持原本的样子吗?叶风,男。非常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目前为自由职业者。他在逃避一场近乎灭顶之灾意外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但确认自己穿越之后有些兴奋不已的他很快就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如同他想象中的那么单纯。那么在面对如此奇怪环境的异界,他是否可以安然的生活在那里?是否和其他传说中的穿越者一样,在异界创造属于他自己的传说=======================================其他的不废话了,总之还是闲人一直坚持的那句话:只要还有一个人收藏我的书,我的书就绝对不会太监。
  • 霸道追妻:冷清总裁的宠溺

    霸道追妻:冷清总裁的宠溺

    无耻渣男将一张孕检报告甩在她脸上,骂她不知脸耻,心机女。却被她聪明的戳穿,是因为劈腿,想和情人双宿双飞而诬陷她,反搞得无地自容。看着渣男在自己面前和情敌晒恩爱,气死她了。最郁闷的是,新工作的公司的老板,竟然还偏袒她的情敌。努力的工作,还比不上那不要脸女人的一个媚眼,靠,男人都太不要脸了,我不干了。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就差点没被她勒死,从此,性格中有点小气有点睚眦必报的他,就琢磨着怎么折磨一下她,看出她不喜欢新来的漂亮女职员,他就偏对那个女人好,每次看她生气,他都无比开心。结果她竟然敢跑,他急了,各种计谋纷至沓来,把她追回来。
  • 一宠成瘾:娇妻大牌甩男神

    一宠成瘾:娇妻大牌甩男神

    魅惑系女王玩腻了商界,于是一脚踏进娱乐圈,各种魅各种狂,一不小心怎么成女神了?背靠豪门,左手现才华,右手提老公。不过,这位冷冰冰的总裁大人,不是说好互不相识看不顺眼吗?求不坑爹!
  • 百变天王玩转都市

    百变天王玩转都市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回望昙华林

    回望昙华林

    本书有几篇谈到当年学生自己办的文学社和刊物,其中《拾花》、《碧桃》给大家印象尤其深刻,据说,当时中文系这些自生自发的学生“同人刊物”一度“如雨后春笋”。林如稷、冯至那些文学大家,他们办浅草社和后来加入沉钟社的时候,不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吗?可是,一阵寒冷的北风刮来,《拾花》、《碧桃》这些刊物和文学社都坠落了,夭折了,还有写了“思想情调不健康”文章的同学被令退学。好在培植那些同人刊物的园丁们,包括那位被退学的傅生文君,在七十、八十两个年代交汇之际,很多又考取最早的几批研究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抱负,展现他们的才华。
  • 此生非你莫属

    此生非你莫属

    有多少人,以朋友的名义爱着一个人;有多少爱,只差一句“余生请多多指教”。
  • 神难

    神难

    一个小人物搅动起的风雨,将成为诸神之难,是巧合?是阴谋?玉帝:“历经十亿劫难,终归唯我独尊!”佛祖:“善哉善哉,可笑不自量!”大妖:“神生来就是神吗?妖生来就是妖吗?所谓的神只不过是得到天道认可而已,妖也能成神!”赵强:“我不管你们妖、神、佛,我只是我,我只要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