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体制的改革仍是世界上一些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如英国,根据《1988年教育改革法》,削减了地方管理教育的行政职能,强化了中央管理。在基础教育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学校课程,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在高等教育方面,改革大学的拨款和经费分配办法,使高等学校直接受控于中央政府。俄罗斯将学校分为国立学校(国家财政负担)、地方学校(地方财政负担)和私立学校(学校自己解决办学经费)三类,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就读私立学校的,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在高等学校普遍扩大自费生比例;在普通中学,各校纷纷改变身份,变为文科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学校等,以扩大吸收社会财源。在日本,强调大学、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大学与民间的合作研究;在高中阶段实行多样化办学和弹性学习制度等。
3普遍重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成绩在世界排名落后,课程内容浅显、分散,教材水平低,课时和家庭作业太少,于是采取措施,改革课程结构,提高学生毕业标准。明确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这5种新课程作为基础训练,并相继开设创造技法课、思维技法课、创造活动课等,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智力。组织了大批科学家、教育家精选和编写教材,注重教学内容反映时代新科技成果,重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对课程改革的支持等。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课程改革中,统一全国中小学课程设置,限制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及教学中的自由权,提高统编教材质量。对学科课程应达到的要求,通过政府法令加以确定。如科学课程应达到四个目标:科学调查、生命与生命过程、材料及其性质、物理过程。日本在教学改革中,废止小学低年级的社会科和理科,成立生活科,让儿童进行自立教育;初中扩大选修课的幅度;高中阶段分普通和职业科,重视职业学科,在不同学科和学校之间可以相互转学,推行学分制;在高等学校废除了毕业生各科最低分数线,只对总分进行限制。发展研究生教育,确保高水平科研后备人才的培养。
4重视学生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各国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上有很大差异,这在客观上带来进行比较的困难。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也存在着历史的继承性即道德传统,和道德的全球性即人类社会普遍公认的基本美德、社会公德和德育方法。西方道德教育在科学主义哲学影响下,主张培养学生判断与推理能力,主张个人受环境需要的支配等;在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下,强调人是价值本源,主张“绝对自由”、“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等。西方的道德教育在这两种对立与冲突的价值观念中,面临严重的道德危机。突出表现是:过分强调人的个性,淡化人的共性;过分强调个人意志和利益,淡化公共利益;强化个人主义,弱化利他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与私有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形成的“竞争性的个人主义”,成为西方道德危机的罪魁祸首。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丰富和金钱增多,不少人被“物化”了,“人品人格失落了”,“人不见了”。不少有识之士为此呼吁、担忧,一些国家的政府也感到在高技术条件下,人的道德、情感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之间严重不平衡的现象,已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根源。
因此,在当代社会,尽管意识形态不同,重视学校德育已成为各个国家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有的学者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和向往,认为“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这是很宝贵的,希望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抛弃它们”。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公共利益,关心人类共同的生存条件,表达了新世纪所呼唤的新的道德规范,对西方社会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5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发达国家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集中阐明了终身教育一系列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宣传、推崇终身教育思想,推动建立终身教育的体系。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国家之一,于1987年成立了“终身学习局”,1990年6月通过了《关于终身学习体系的改革法令》。在美国,《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这份纲领性的教育改革文件中,提出要使国家成为一个“全民皆学之邦”,“使每个社区都可以为所有的人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
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一些高新科技企业陆续创建学习型的组织。如摩托罗拉,自己创办了大学,不论职位高低,每年必须接受5个工作日培训。该公司大学开出了170门课程,每年培训费10亿美元,提出该公司不再需要4年学历的工程师,而是需要40年学历的工程师。
仅从以上列举的世界教育改革的五个方面举措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所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对此五个方面不仅为迎接教育改革潮流的挑战作出了积极的反应,而且从我国实际出发,相继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深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些改革还在大力推进之中,如体制的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学习型社会等。同时也说明,尽管有些改革我国起步较晚,但从整体情况看,我国教育改革在世界上并不落后。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度,中国教育改革的举措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借鉴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我国教育水平。
三、在教育国际化的呼声中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教育国际化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一股潮流。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经济、科技的竞争实质是教育与人才的竞争亦日趋激烈。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大搞科技移民,在世界范围吸收留学生,和以各种形式在国外办教育,就是推行教育国际化的表现。如一向对接受外国移民比较保守的德国,于2000年一次拿出2万张绿卡吸引高科技人员去德工作和长期居住。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强教育对外的交流合作,已与众多的国家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教育走向世界,推进教育的国际化,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参与世界教育的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提供了条件。为此,2003年由国务院颁发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
我们主张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为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教育在更广更深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是为了培养适应国际事务的人才,而不是“西化”,或者是以某个国家为样板,统一办学思想和模式。国际化首先是应尊重多样化。因为从政治上讲,国际上已是多极化;经济上已是贫富悬殊,严重不平衡;从人口讲,地球上是由多种族、多肤色、多民族、多语种的人组成;从文化上讲,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都有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又区别于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多样化的交流与融合就是国际化。我们在对外开放,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改革中,只有将学习、借鉴别人好的经验与继承、发扬我们自己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方向和作法。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教育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传统。我们在借鉴、吸收别的国家文明成果时,我国的文化教育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贡献。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被列为世界级文化名人,他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是世界所公认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学说,影响、支配了中国几千年,不论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也好,还是外族人入侵也好,不仅没有被中断和淹没,而且历受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并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这说明孔子的思想既有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造成“国民劣根性”的因素,同时也说明孔子的思想是集智慧之大成,开教化之伟业,是人间的智慧,是世人的教化。中国的教育有史以来就是世俗的,入世的,从未被宗教所支配、渗透和垄断。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没有支配过教育,佛教传入后也未能左右教育,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中国文化传统支配地位。这与西方教育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被宗教所把持,至今还在某些国家的学校开设宗教课程是截然不同的。从传统而言,中国的教育是人的自身的教育,是用人的思想和智慧来培养人,而不是用看不见、摸不着的上帝、神灵来约束人、启迪人。这是中国教育在世界上的重要特色和它历史的进步性。
中国的教育从传统上讲是重义理而轻功利的。轻功利的倾向是错误的,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时期内处于停滞状态固然与封建制度的约束直接有关,同时也与教育的轻功利有关系。然而重义理的重要之点就是重视道德伦理教育,这是我们应予继承发扬的好的传统。孔子的教育提倡“仁”,“爱人”即是“仁”,把“仁”作为道德修养最高境界。孔子提倡的培养目标是“君子”即“士”,主张“学而优则仕”。尽管孔子受到时代的限制,他所主张的“仁”、“君子”或“士”在今天来看有不少消极的因素,然而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如此重视道德伦理教育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今天的教育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主张,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与有的国家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功利主义、强调个人利益相比较,重视社会道德伦理教育是我们优势。
近些年来,我们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进行着改革。
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有些作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然而有些人认为,国外中小学学生没有课外作业;上课时也很自由,站着、爬着、睡着的都有;上大学用不着像中国这样严格的考试,宽松、自由使学生有创造精神。如果是这样来学习、借鉴外国的教育经验是很片面的。片面之一是各有自己的国情和传统,不能照搬别人;片面之二是只看表面,没看到实质,实际上人的知识的积累、思维和能力的具备都是要付出努力的,只是在方法上有所不同;片面之三是没有看到一些国家,如美国,已在注意纠正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学生负担太轻、教材内容浅显、学校管理松散、治安与道德问题层出不穷的状况。我们不能把别人已经当做问题进行纠正的东西当做经验来学习。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是要革除那些有碍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制、观念、教育内容、方法,而不是要丢掉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教育的宝库中,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内省外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思结合、循序渐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知行结合,学以致用等,都是在教学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几千年来的中国教育,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培育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它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今天继续开拓前进的基础,也是需要我们继承、完善和发扬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改革开放,教育的国际化,是要继承、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学习、借鉴别的国家有益的经验,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而不是丢掉我们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