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服务业具有很强的集聚性,主要集聚在世界性大都市中,同时发达的知识服务业也是世界性大都市的一个特征,这些都市如纽约、波士顿、芝加哥、伦敦、法兰克福、东京、大阪、中国香港、上海、新加坡等。这些都市往往是该地区的经济龙头,其知识服务业不仅为本地区的经济服务,其业务往往涉及全球。
大都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知识服务业则是大都市“知识引进”和“知识传播”功能实现的载体。知识服务业以知识为基础,而知识具有极强的流动性,所以知识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是广泛的,极易超越区域界限。因此,上海知识服务业首先应立足于上海,为上海经济服务。而上海作为全国知识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作为知识型中心都市,事实上已成为全国知识服务业的一个中心地区,上海的知识服务业对全国的市场都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全球经济融合速度的加快,上海的知识服务业也将融入全球市场。
(第一节)上海知识服务业的产业选择
一、上海发展知识服务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上海发展知识服务业是克服大都市综合症的需要。大都市受空间、资源、人口等因素制约,一般不宜发展能耗、物耗、环境污染大的产业,对这些产业必须进行改造和替代,知识服务业正是一种“绿色”替代物。
(2)迄今为止,在上海产业发展规划中,体现大都市比较利益的“聚集性都市产业”大部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上海的工业体系在传统体制下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基本特色,并至今仍作为上海的一大优势,上海仍在建设“工业新高地”。但是,对一个开放的经济而言,特别是,对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中心都市来说,“大而全”、“小而全”并不是优势,而是造成效率低下、集聚性和辐射力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这一点上,上海必须转变观念。根据最大优势和最高比较利益,把资源用于发展最适宜在大都市生存的产业。知识服务业正是高附加值、低污染、集“扩散效应”与“极化效应”于一体的都市型产业。在上海近几年的发展中,知识服务业的行业部门已经充分显现其活力,只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扶持,产业发展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知识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城市病”的缓解,更有利于上海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上海经济外向型的发展。
(3)上海发展知识服务业是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需要。首先,基于知识服务业的高附加值,不断提高知识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可以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其次,知识服务业系列行业对相关实体产业具有巨大的产业升级推动作用,可以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其三,知识服务业的强辐射效应和高产业关联度,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可行性
(1)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独特的都市魅力,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对外开放度,已经并必将进一步成为新知识、新观念、新时尚汇聚的前沿阵地和很多优秀人才云集之处,为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和发展软环境。上海作为全国和国际的经济中心,又是万商云集之地,这为知识服务业的发展、辐射提供了良好的现实条件。
(2)上海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两个教育基地之一,每年有约4万人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并且随着上海教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规模将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综合素质较高。
(3)上海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我国目前仍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之中,市场化程度还不很高。而市场化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业化程度,影响产业的发展;对作为新兴产业培植的知识服务业,其市场化程度要求更高。如我国目前的设计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取得作为独立产业发展的社会分工地位,这与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低有着直接的联系。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列,相对而言,具有这方面的比较优势。
(4)上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知识服务业发展的依托。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2001年上海GDP达到4950.8亿元,人均3.738万元,突破4500美元。
从上海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我们应该顺势而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5)上海有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城市腹地,经济实力雄厚,城市辐射能力强大。上海处于长江入海口,拥有长江三角洲腹地、沪宁沿岸、江浙及内地省份作为依托,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从区域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来分析,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的龙头和华东地区的中心位置,处于目前国内最大的经济板块中,仅江浙沪两省一市的GDP就占全国的21%强,华东六省一市则占了全国的41%。强大的区域经济,为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广阔的辐射对象。
二、上海发展知识服务业的产业重点
都市产业的本质在于集聚性和辐射性。基于以上对上海知识服务业范围选择的分析,从极化和辐射效应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未来在上海发展速度最快、或从规模上在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产业包括以下六个:作为知识生产业的R&D产业;作为知识传播业的教育产业、文化传媒和广告业;知识应用业的咨询、软件、这六个产业除了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均是立足于上海、面对全国乃至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面向世界市场的辐射力极强的产业。
这六个产业所涵盖的范围仍较广,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产业中辐射力强、集聚性高、附加值高的部分,如在教育和咨询中的医疗咨询,我们研究的是具有集聚性的、适于在大都市发展的高等教育和专业化医疗服务,而不是具有普遍性的义务教育和普通社区医疗。这里,我们进一步界定各产业中的研究重点。
R&D产业: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研发中心。
教育产业:高等教育(包括留学生教育)、终身教育。
文化传媒和广告业:出版、广告、文化娱乐、影视、图书/档案/博物馆。
软件产业:系统软件、中间软件、应用软件。
咨询产业:咨询业、医疗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
设计产业: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装饰设计。
(第二节)R&D产业
一、上海R&D产业的现状
1.供给方面的现状
(1)上海R&D产业产出状况。专利申请、授权量是衡量R&D产业产出的一个方面。根据对上海、北京两地1995~1999年专利申请、授权量的对比,我们发现,“九五”期间,上海专利的申请、授权量在绝对数上都低于北京,但增长速度快于北京。两地在全国的排名居前,但都没有明显的优势。然而近几年,上海的发明专利排名始终居前三位,这表明上海的原创性发明创造能力强,科技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2001年,上海的专利授权量达到了5371件,比2000年增加了32.7%;2002年,专利授权数量更达到了6693件,比2001年增长24.6%,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R&D产业产出的另一重要方面。
(2)企业R&D组织知识主动转化意识增强,经济效益初步显现。1999年,原上海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室宋后燕课题组因向上海复星实业公司转让“注射用重组链激酶”部分成果,为学校获得1470余万元的转让收入,其中课题组获得352万元;成果其余部分在上海实业医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5885万元注册资金中以24%的股权入股。同年,上海天娜药物研究所与金冠物产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000万元注册成立新公司,天娜研究所以2550万元的无形资产入股,占51%的绝对控股股份,在全国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让项目中,技术方的股权比例第一次超过资本方,成为项目公司的第一大股东。2000年,上海博德基因开发公司以基因芯片开发技术作价2.5亿元,与广东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上海博星基因芯片有限公司,获得50%的股权,成为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宗技术交易。
(3)上海R&D产业供给力量较强,产出市场化程度在提高。2002年,上海R&D产业从业人员有15.18万人(按独立的R&D机构、工业企业R&D机构、高等院校R&D机构统计),在全市就业人口792.04万人中占1.92%;北京的所占比例约为3.3%,高于上海。由于上海新的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出台及各重点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逐年扩大,上海R&D产业劳动力的供给条件越来越好。上海的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办公机械、医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等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多数都有专业R&D机构,它们技术实力雄厚,新产品研发能力强,R&D人员素质较高,在企业R&D活动外部化、技术获得市场化的今天,这些R&D机构将是R&D产业潜在的供给力量之一。另外,随着科研院所改革力度的加大,上海企业化运作的R&D机构越来越多,生存性R&D活动的比重将加大,这无疑会增加R&D产品的供给。
2.需求方面的现状
(1)为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上海始终保持着对知识产品的旺盛需求。
“九五”期间,上海的R&D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占GDP的比重不断加大,R&D经费增长率高于同期GDP增长率。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不断加大的趋势说明上海正处于良好的科技发展上升状态(见表71)。
(2)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促使上海的工业企业在努力创新的同时在市场上积极吸纳新技术。1999年,上海工业企业的R&D投入总额24.42亿元,较上年提高21.61%,工业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比重首次超过了科研机构,说明工业企业创新意识逐渐加强,企业作为R&D活动的主体地位开始显现。同时,通过技术市场的流通,工业企业已成为吸收技术成果的主体。2000年共吸收各类技术成果15478项,成交金额达60.63亿元,分别占总数的73.80%和82.04%。
(3)资本追逐知识,风险资本是“R&D产品”的新兴市场。近年来,技术要素参与分配、风险投资机构购买技术产品、技术入股乃至知识资本控股的事例不断涌现,这加深了人们对知识产品的认识。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率高,风险投资起了关键作用。美国有50%从事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风险投资的帮助。
1989~1994年间,加拿大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R&D支出年递增40%、出口年递增36%、税收年递增35%、就业总人数年递增30%,风险资本的资源配置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上海创业投资公司成立几年以来,通过市场化运作,对数千个科技成果进行跟踪和筛选,部分项目获得了数亿元的风险投资。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有条件催生更多的像风险投资者一类的新的技术需求者。
3.技术交易的现状
(1)技术市场交易规模稳步增长。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跨行业、跨地域、跨组织的综合性技术市场,交易规模呈稳步增长态势,近年来还表现出跳跃性的特点。从1991到1999年,上海的技术市场交易额以年均23.7%的速度递增,1999年达到36.5亿元;2000年交易额出现跳跃式增长,达到73.9亿元,同比增长101.74%,较“九五”初增长了221.30%;2001年达到106.16亿元,同比增长43.65%;2002年增加到120.22亿元(见图71)。随着中国“入世”后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外资企业R&D中心的日益本地化,技术服务机构和涉外技术交易仍将继续促进上海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成为上海R&D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图711991~2002年上海技术市场交易情况及增长趋势(2)场外技术交易现状。近年来,上海市场外技术交易发展很快。2000年,最大宗的技术交易为上海博德基因与广东星湖科技之间的技术合作(见上文)。此外,同上海一些上市公司有关的技术转让也时有发生,如中国高科向深圳智雄转让两项FE复合酶生产工艺技术,交易金额合计3000万元;中国高科受让“银屑胶囊”技术项目,交易金额1000万元;复旦复华以现金和专有技术总计投资1500万元,金宇集团以现金投资1500万元,两家共同组建合资企业承担国家863项目——生物基因工程疫苗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等。随着科技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上海在技术交易市场之外的场外技术交易活动正越来越活跃。
二、上海R&D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1991年以来,上海R&D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为1.44%。2002年该指标值为1.89%,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并不显着快于GDP的增长,自1996年的1.42%到2002年的1.89%,远低于北京2002年的投入水平(已经超过6%);上海R&D产业劳动力的绝对数和比例也低于北京;2002年上海技术市场交易规模虽然仍然有较好的表现,但仍落后于北京(137.88亿元);此外,近年来大型外资企业在华设立R&D中心选择上,仍旧以北京为主。以上差距显然与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很不相称,这说明上海R&D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1.上海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R&D的主体上海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企业R&D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很低。发达国家企业R&D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一般为5%左右,高科技企业则达到7%~8%,有的甚至达到10%。例如,美国孟山都公司R&D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达22%,微软公司为17%,爱立信公司为15%。而目前上海工业企业该指标值仅为2.5%。可见,在R&D投入强度上,上海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另外,上海很少有企业主动建立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性质的R&D机构,现有企业内部的R&D机构也没有真正作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发动机”来进行运转。企业尚未真正成为R&D的主体,R&D产业化的基础不扎实。
2.上海企业产学研结合的力度不够,R&D产业化的成效不显着北京R&D产业比上海发展得好,主要得力于产学研的结合。上海本地企业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似乎未能“大作为”。近几年,不少外地企业纷纷与上海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开展R&D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或者联合中试基地,如山东阿胶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成立实验室,每年提供一定的R&D经费给学校,技术成果共享,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竞争力。相比之下,上海本地企业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突出。尽管上海企业在“二次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研究开发能力明显不强,技术创新力度还不够。
3.上海市政府对R&D产业的认识有待深化,R&D产业化的措施未落实尽管上海市政府颁布了科技发展“18条政策”,对R&D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但是还没有将R&D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明确思维,更没有针对R&D产业的专门规划和政策措施。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R&D产业对于上海的科技进步具有核心推动作用,对于未来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至关重要。因而,上海市政府应尽快把R&D作为产业来定位,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国内外资本、国有和民间资本投资建立各种类型的R&D机构,健全和完善R&D成果转让和交易的信息化网络。
三、上海R&D产业的前景分析
1.到2005年,技术市场交易规模将实现翻番的增长
1991~2002年,上海技术市场交易规模年均增长23.74%,在1999年出现了明显的增长,2000年同比跳跃式增长101.74%。根据分析,2000年的增量主要来源于“两个新的增长点”:大幅增长的涉外技术交易额及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的交易额。对未来5年上海技术市场交易规模的增长速度预期,预计未来5年,上海将对R&D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投入比重将达到GDP的2.5%。在对上海知识产业前景预测中,我们预计2005年,上海R&D产业对GDP的贡献为2.8%,产业附加值总量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2.R&D产业规模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