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0200000025

第25章 帕森斯关于人的审美理解发展理论(2)

一方面,个人体验是评判的基础。只有在最了解个人反应的基础上,个人才能肯定或修正那些已广为接受的概念。同样,评判的另一基础——价值,也要具体到个人身上。尽管这些价值来自于传统,但我们却在感悟中对它们作出肯定或修正。肯定的是那些适合于我们的价值,修正的是那些不适合的价值。另一方面,个人既要对自己负,也对他人有任。重新审视已有的概念是为了形成更具普遍性也更准确的判断。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判断对每个人都是有效的。因此,个人与他人的对话很重要。没有对话,不考虑他人对同一艺术品的反应,个人很难做到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体验。一旦将判断视为自己的职,个人就会意识到讨论以及主体间相互理解的必要性。

这一阶段的洞察力影响到对其他审美概念的理解。比如,风格不再是已有的范畴,而是为着某一目标的分类;某些媒介处理与形式安排方式不再被视为真理,而必须要经由个人的肯定;艺术所表现的东西不再是传统中已确立的观点,而是个人代表他人所做的选择。艺术之所以受珍视是因为“它是提出问题的手段,而不是传达真理的手段”。

评判既以理性的争论为基础,也依赖个人的肯定。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阶段需要超越文化传统中的已有观点,引起对已有观点的争论,并理解解答这一争论的自我。从审美上说,这一阶段使审美主体有更敏锐的反应,并意识到传统中的错误。个人也更充分地领会了如下观点:艺术实践(包括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是在普遍情况下对自我的不断重新审视与调整,是对处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价值的探索。

(第三节)审美理解发展过程中的四个概念群

如前文所述,帕森斯审美理解发展理论的主线是四个概念群:主题,情感表现,媒介、形式与风格,判断。这四个概念群主要与五个发展阶段的后四个阶段相对应,但第一阶段是整个理论的起点,因此在论述四个概念群之前,有必要详细阐述第一阶段的发展状态。

一、审美理解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

帕森斯认为孩子天生是审美王国的公民。在第一阶段,孩子们不经训练就对艺术有强烈的反应。他们从绘画中得到的愉感即是审美的特征。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有审美体验。当人专注于事物的外表并从中发现趣味时,就有了审美体验。当然,人们的感悟与体验有着质上的不同,从中发现的意义特征也不同。但我们从这些差别中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概念:由外部现象引起的自然审美反应只能是起因于现象本身。

有的观点认为,儿童的绘画中充满意义,他们对艺术的体验与成年人的并无二致。帕森斯指出这一观点未免有些浪漫主义。实际上,儿童缺少对艺术的洞察力,也意识不到某些审美品质。他们的艺术体验缺少成年人的丰富性。审美发展就是逐渐获得这些洞察力的过程。只有通过艺术教育,人才能达到审美发展的后几个阶段。

儿童通常对事物的外观表现出愉感,他们的这种快乐又从何而来呢?儿童未注意到被称为艺术的事物之前,就很乐于观看各种物体。

他们沉迷于有自然魅力的东西,如石头的颜色、不锈钢汤匙的反光、羽毛的条纹。儿童注意这些事物只是为事物自身,而不是为了这些事物对他们有什么实际意义。同样,儿童两岁时的涂鸦只是一种有趣的记号,并无其他意义。他们在纸上画这些记号只是为了肢体运动的快乐与成就感。他们并不十分在意自己的绘画。即使在意,也只是注意涂画的色彩、质地与线条。

世界万物以及艺术世界中所包罗的色彩、线条与质地对我们有直接的感官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尽管包括了美,却又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美。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儿童会发现有趣的事物,但分辨不出哪些是美的,哪些仅是有趣的。那些美的品质是艺术的根本基础,也是艺术首要的魅力所在。

第一,色彩。所有对儿童的研究都得出如下结论:儿童的艺术反应主要针对色彩与主题。帕森斯进而认为色彩是第一位的。在他的调查中,一位五岁的男孩阿尔伯特这样评价保罗·克利的绘画《人头》:

——它看起来有些滑稽。

——这幅画好吗?

——滑稽,但不坏。因为它有这么多的颜色,很漂亮。

——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它用了不同的颜色,像这儿,是白的,这儿,是黄色,这儿,是白色混合着别的颜色。

——所以,这幅画才好?

——是的,颜色让它看起来很漂亮,很棒。

阿尔伯特说《人头》滑稽,主要是指这幅画的非现实主义风格。他似乎觉得颜色越多,画越漂亮。阿尔伯特还在评价戈雅作品时说不喜欢暗淡的颜色,如黑色。这就是说,处在审美理解能力第一阶段的人喜欢大胆、鲜艳、丰富的色彩。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儿童喜欢明亮饱满的颜色,但到九岁以后就会有所改变。

这一阶段的儿童还喜欢尽可能简单的颜色样式,即颜色不要影响到对所画事物的辨认。因此他们不大喜欢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作品。

总之,他们不大在意绘画是抽象派还是现实主义的,只靠绘画的色彩来作评论。他们也注意到了画的主题,但没有主题似乎也没什么关系。

第二,个人偏爱。儿童都有自己偏爱的颜色。他们见到画中有自己喜欢的色彩就会有愉感,进而喜欢这幅画。这说明审美发展第一阶段的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处在这一阶段的人不会去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感受。因此,他们分不清影响自己反应的因素哪些是主观的,哪些是客观的。这是第一阶段的关键特征。

第三,形象再现概念。儿童很早就对事物的符号化感兴趣。某些事物可代表经验中的其他事物,它们也因此获得了多重意义。儿童涂抹出的痕迹就是一种符号。他们赋予绘画的意义与在纸上画出的东西常常没有形象上的联系,看起来像是任意而为。此时他们还没有形象再现的概念。因此,他们凭着自己的联想自由地指定所画的是什么,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否跟他们的一样。对他们来说,绘画的主题是联想也是再现,是发明也是发现。

儿童对待他人的绘画也采取这种态度。如果看不出画的主题,他们就会把自己猜测或发明的主题加入画中。于是,有的人认为,成人最好不要问儿童他所画的是什么。这会暗示儿童绘画都是画某件事物的,会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儿童,从而影响了他们自然的审美体验。帕森斯从认知发展的观点出发,反驳了这一看法。成人的问题会激励儿童考虑再现的概念,去寻找绘画的主题。这是自然发展所必需的过程。

也就是说,与儿童谈论绘画能帮助儿童考虑他们尚未理解的东西,有益于他们的发展。帕森斯甚至认为,与儿童谈论绘画比教他们亲手绘画更能促进儿童的审美发展;现行艺术教育的失误就在于没认识到这一点。

第四,主题联想。在第一阶段,儿童还无法将所见的与所想的乐趣区分开来。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快乐。他们尚不能对画的完整主题作出反应,感受不到画的各部分之间是否和谐,只是满足于把注意力从这一部分移到那一部分。而且,他们对各部分的注意力很容易与自己相关的记忆联系起来。

第五,绘画中的快乐。这一阶段的儿童从绘画中得到很强烈的愉感,并把喜欢与判断混为一谈。他们喜欢所有的画,很少做出消极判断。当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会形成自己判断的标准,并依此来断定有些作品的确存在欠缺之处。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不同。否定的审美判断意味着审美对象中肯定性的价值比较少,但并不是指它有否定性的价值;否定的道德判断不仅是意味着善的缺乏,而且是实际的道德上的恶。第一阶段的儿童还分不出何为道德的思考,何为审美的思考。实际上,人们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一问题,并一直试图将两者分辨清楚。在以后的每一阶段,这两种思考的交叉影响会以更复的形式出现。

二、主题

到了发展的第二阶段,人们通常会问自己一幅画到底画了什么。

一般而言,人们会根据绘画的主题理解它的意义,并对它作出反应。在欣赏画的色彩与表现之前,人们需要知道主题是什么。理解绘画的主题有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说,人们对绘画主题类型有不同的理解。比如,面对雷诺阿的《礼拜天游船上的午餐》(部分)这幅画,人们可以说它的主题是“一个小姑娘和一只狗”,也可以说它的主题是“幸福”。在每个发展阶段上,人们都会思考绘画不同类型的主题,这种思考是解释作品的基础。

绘画的主题概念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是前后一致的。同样,像创造力、表现、风格等概念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变化。换言之,随着各阶段的依次发展,我们所用的术语概念不断增添、变换新内容。但这并不影响交流,反而会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主题的概念主要涉及审美理解发展的第二、第三阶段。

(一)第二阶段大约在上小学的时候,儿童就会很清楚一幅画是要画出某些事物的。这是第二阶段的典型性观点。儿童开始从意义上理解绘画,并以此为基础来组织自己的反应。

在这一阶段,主题往往被说成是客观对象,与绘画的方式无关。人们的注意力不在线条、质地与形式等绘画媒介上,而在主题上。此时,人们给所谓“好”的艺术作品会下这样的定义: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美的事物。这就涉及到两个概念:美与现实主义再现。

1.美

美与艺术的概念复地联系在一起。甚至在一些人看来,它们是不可分的。美有不同的含义。第二阶段主要涉及主题之美。第三阶段主要涉及表现之美,即画所表现出的情感的强烈性与精神的丰富性。

第四阶段涉及媒介之美,即来自绘画本身的色彩、形式等方面的吸引力。第五阶段关注的是对美的感受,即对艺术品的概括性赞美;说一幅画美就是指判断它在某些方面有审美价值。

第二阶段有一个假设:只要画了美的事物,画就是美的。什么主题才美呢?只要它表现了类的善,就是美的。此时,人们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喜欢看自然界里的某些事物,就应喜欢画中的它们。

知道了美也就知道了它的对立面丑。在第二阶段,人们会不断发现某些事物本身或者作为画的主题都没有什么吸引力。这些事物不仅包括丑的东西,也包括那些令人痛苦和沮丧的东西。因而,在帕森斯的调查中,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就会认为奥尔布莱特、戈雅与毕加索的作品是丑的。

人们在这一阶段对美丑做的判断是直觉性的。事物被分成不同的类,并有明确的分类标准。这种标准其实是个人社会化的结果。没有这种分类的能力,任何人将成不了社会中的一1,也不知道什么是美。

换言之,人们在此阶段的标准多是社会性的,是他人所能认同的,而不仅仅出于自己的爱好。以雷诺阿的那幅《礼拜天游船上的午餐》为例,在第一阶段,儿童只知喜欢那只狗,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就看到了狗的可爱之处,而且也会明白:即使自己不喜欢狗,它也依然是可爱的。第一阶段个人的喜好到第二阶段就被客观化了。人们所喜欢的是事物本身的品质,这并不取决于个人的倾向。

一幅画不仅像自然物那样拥有美的品质,还能展示这种美,吸引人的注意力。人们可能会喜欢现实中的一只狗,却未必看得到它的美,也不知道它为什么这样可爱。但绘画中的狗却吸引着人们去看它的可爱之处。一句话,艺术可以教人们欣赏美,而不仅仅是喜欢美。艺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教授、反映文化的价值。

2.非限定的“他者”

在审美发展的第一阶段,人们并未意识到有个内在不同于自身的“他者”在场;在第二阶段,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它强烈地影响着自己对事物的反应。此时,人们会假设自己能够了解他者是如何感觉的;自己与他者的感觉方式也是相同的。所谓“他者”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而是一个“想象中的复数群体”。他者是按照人们自己的样子塑造的,人们也按他者的样子来塑造自己。人们假设他者与自己有共同的喜恶。处在这一阶段的个人,即使知道有人会喜欢自己所不喜欢的主题,他也不打算去理解他们及他们的理由,而只是接受这一事实,认为他们有着与自己不同的口味。

每一个发展阶段,人们总是把美与道德上的善联系到一起。当然,联系的方式各不相同。在第二阶段,个人往往把绘画主题的善与美混淆在一起;在第一阶段,个人直接对绘画作出道德的判断,并以此决定自己的喜好。

3.现实主义

人在第二阶段重视主题,自然也就期望在欣赏绘画时能专注于绘画的主题,并看得懂这个主题。因此,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最受青睐。

反之,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样的抽象派绘画就不大受欢迎。

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组概念群。第二阶段的现实主义就分两种:图解式现实主义与照相式现实主义。图解式现实主义要求画出主题对象的主要部分,能让观众认出它是什么。所画出的形象只是实物的功能性对等物,而不是一幅完全忠实于现实的画。图解式绘画或者由一幅简图构成,或由一组图组成。组图间的关系主要是被描绘事物之间的受重视的关系,而不是人们所看到的事物间实际的关系。比如,图解式绘画将最重要的人物画得最高大,无视实际中的视觉事实。帕森斯所用的八幅画中,克利、毕加索与修拉的画都属此类。

人们一开始都以图解方式理解绘画。只有到了第二阶段后期,人们理解绘画的方式才成为照相式的。帕森斯发现,受调查者对《以手掩面的泣妇》这幅画中那双手的评价就体现出了这两种现实主义概念的不同。在图解式阶段,我们会认为这双手画得很好。在照相式阶段,我们会指这双手画得不标准。

一个五岁半的小女孩对这双手评论道:

——他把手指头全画上了,我觉得很好,因为他还给每个手指头画上了指甲。

一位11岁的女孩说:

——它们有五个指头,都画全了,但它们看着不像手。

——你认为画家怎样才能把它们画得更好呢?

——应该画得像真的手那样。他把手指甲都画反了。

两种现实主义在色彩方面的要求也不相同。图解式要求作品中的色彩与事物的色彩达到功能性对等即可。照相式现实主义的要求更高一些:作品中的色彩不仅要与现实色彩相对应,其色调也要达到和谐并产生立体感。

从图解式到照相式现实主义的转变是逐渐发生的。这从儿童的绘画中也可得到例证。六七岁的儿童按图解式来画自己周围的事物,他们自由而又自发地描绘,大胆使用各种色彩,不大在意形式。慢慢地,照相式现实主义因素出现在他们的画中,并占据主要地位。他们开始注意人、物的比例,排列事物的基本底线,人与物的重叠,等等。这些已在第二章罗恩菲尔德的理论中详细地阐释过,不再一一赘述。

4.理由

同类推荐
  • 大托铺的笑话

    大托铺的笑话

    “百家小集”为系列小开本的思想随笔类图书,选取人文社科类学者或文化大碗为作者,但不排除有思想的作家随笔类文字。邀请不同知识背景和口味的人为主编,每人编一辑。《二一六年后平反》是知名出版家、历史学者钟叔河的自选集,收入了他从1992年到2007年间的历史、文化散文四十来篇。
  • 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本书对“绥西屯垦”的历史渊源、组织管理、成效、作用、影响等内容作了研究,分析了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做出了客观评价。具有史料价值及研究的创新性。
  •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与剑桥听讲座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与剑桥听讲座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汉英对照)》内容简介:牛津和剑桥是莘莘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这不仅在于它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们沉淀下来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智慧。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这两卒思想的殿堂,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无论你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社会上的“打拼”一族,抑或是经历丰富的成功人士,阅读《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汉英对照)》,将会提升你的品位,启迪你的心智,陶冶你的性情。
  •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社会转型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又最具有代表意义,有关两国社会整体转型研究以及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转型的比较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俄社会转型学术研究方向。功军博士后的出站报告《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就要出版了,这是关于两国社会转型与传媒变革比较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其所取得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成果,是值得庆贺的。
热门推荐
  • 翻滚吧主角

    翻滚吧主角

    傲娇毒舌天然呆,女王三无元气娘;腹黑病娇黑长直,呆萌弱气冒失娘;电波傲沉无铁炮,透明大神天然呆。每个属性都有自己的主角!每个位面都有自己的风格!女主可软可硬可傲娇,能冷能萌能腹黑!病娇?那都是可攻略的。腹黑?那都是能被耍的。透明?那都是能养成神的。女王?那都是能变萌妹的!只有你想不到的,就没有她做不了!席梓曰:吾日三省吾身,行否?过否?富否?否,滚去任务。(本文涉及青春校园,穿越奇情,经商种田,宫斗宅斗,武侠情缘,豪门世家,娱乐明星,魔法幻情,网游情缘)
  • 爷家后院有妖孽

    爷家后院有妖孽

    某邬大爷,于某年某月某日在一堆小树苗遮挡的地方匆匆挖了个坑,然后一泻千里,只听见砰啪一声邬大爷的人生就此拉开。(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十里桃花坞

    十里桃花坞

    青峰派一直是江湖第一名门正派,一直领导武林多年。但江湖上突然出现一个神教,名为落日神教。落日神教教主黑莲实则是魔教中人。为了想要统一江湖称霸武林,黑莲来到中原寻求能够拥有强大力量的至凶之物“皿血石”。之后,由“皿血石”作为导火线引发了一场正与邪的较量,同时也产生了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的局面。
  • 忍者之道

    忍者之道

    一个迷失了自我的人,不断的追寻证实着自已的忍道新人新书,求指点
  • 改变一生的10堂口才课

    改变一生的10堂口才课

    古代有“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笑,一句话也可让人跳”。由此可见,口才的重要性。卡耐基说:“好口才是社交的需要,是事业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只有掌握了说话的技巧和原则,才能够达到“一语惊起千层浪”的效果,才能够掌握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 神奇宝贝之沫萧寂

    神奇宝贝之沫萧寂

    他,来自21世纪的地球;他,有一个梦想;他,揣着梦想;他,来到这时间;他,终究是王者孤独。(纯属想象)
  • 流风无影伤梦夏

    流风无影伤梦夏

    夏淩梦,这个如天使般纯洁,精灵般梦幻的女孩,终于在十八岁成年时脱离了保护迎来了她青涩甜蜜而又苦涩的初恋。洛流风,这个如苍狼般冷漠孤傲的少年,在那个温暖的夏夜遇到了那个如梦般的女孩,她犹如他黑暗世界里的一只萤火虫,用她微弱的光点亮了他的世界,却流失了自己的生命........欧阳夜,这个君王般强势霸道深沉而又深情的男人,发现他小心呵护着长大的天使正慢慢远离他的世界而飞向另一个人的怀抱,狠心的折断了她的翅膀,将她囚禁在他为她打造的只有他的城堡。她说:“洛流风,我希望下辈子看见你时,我们相遇的那棵楠木树上飘满了蓝丝带......”
  • exo冷吻

    exo冷吻

    冷熙绝对是一个傻白甜的杀手,可鹿晗却偏偏喜欢她。冷熙绝对是一个交际盲,可灿烈却偏偏喜欢她。冷熙绝对是一个情商极低的人,可伯贤却偏偏喜欢她﹍﹍
  • 神秘总裁:淘气娇妻

    神秘总裁:淘气娇妻

    “冷傲宇爵,我不是替身懂吗?”“嗯哼,那你是我老婆”。一个非常好听的声音传来。“我要去演戏。”“去吧。”眼前的这个男人摸摸我的头,我说是去演的是吻戏。”啊啊啊啊啊啊~~很痛你知不知道
  • 世界销售冠军成功之路

    世界销售冠军成功之路

    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的“超级推销大王”法兰克·贝德佳,在三十多年的保险推销生涯中销售成功的奥秘。内容包括:百分百的行动热忱、推销创富之力、最艰难的敌人是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