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博大精深的民法这棵大树上绽放的新枝。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知识产权制度提出了挑战,高新技术带来的许多新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崭新的课题,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网络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有些已经基本有了定论,而更多的则是悬而未决。这些新问题的研究将使知识产权制度在新技术环境下逐步臻于完善。
本书是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之一。在该项目立项之后,我们似乎是被迫上了“战车”的士兵,不免担心如何能承担此重任?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领域的特殊问题,可借鉴的国内外深入的研究成果比较鲜见。从项目的酝酿至书稿完成,历经三年时间,围绕这个主题不断学习、调查、思索、分析,止2004年秋季完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尽管收获的果实不是很成熟,还存在许多瑕疵,但毕竟有所提高,也真正体会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含义。学无止境,我们将不断探索。
在这里需要感谢支持帮助我们完成本书的所有老师、同事、朋友和家人。感谢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教授们:我们不仅从郑成思教授的著作中获益匪浅,还从多次聆听郑教授的讲座中汲取营养,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李顺德教授对本书提纲的拟定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李明德教授应邀为本书写鉴定意见;唐广良教授等代表知识产权中心给作者提供了参加免费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廓清了对一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对本课题的完成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西北政法学院的徐德敏教授、王登霄教授,作为前辈和同事,在平时的学术活动中给予我们较多启发和提示,并对本课题大纲的拟订、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本课题还获得西北政法学院出版资金的资助;西北政法学院科研处汪世荣处长、李永新同志、姜建兴同志对我们完成本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没有他们在幕后的辛勤工作,本书也难以完成;本书责任编辑潘丽华女士,为本书的面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还要特别感谢在本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及参考论文的作者们,正是在借鉴、学习你们作品的基础上,才使笔者得以启发,书稿才付梓完成。
最后要感谢我们的家人所给予的最温馨的支持,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他们扮演着“生活委员”的角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劳动,没有他们的鼎力帮助,本书也难以顺利出版。
最终奉献给读者的这部作品,尚有许多待完善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由杨巧负责全书的框架设计并进行审定,第一至第四章由杨巧撰稿,第五至第八章由孙昊亮撰稿。
杨巧孙昊亮
2004年10月于政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