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运用信息论方法研究教育,能科学地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根据信息论的观点,在教育系统中,管理过程、教育过程都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在教育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方式,这种联系方式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接受和传递的过程。信息过程存在于一切教育系统之中。运用信息论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时,不是割裂系统的联系,用孤立的、局部的、静止的方法去研究教育现象,而是用联系的、转化的观点来研究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转换、传递等整个系统运动的过程,通过信息量质的变化来全面考察教育系统的目标和功能。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揭示各教育要素之间以及各教育环节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信息论方法能提高教育研究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信息论方法具有形式化的特点,它完全撇开了研究对象的物质和能量的具体形态,而把研究对象抽象为信息及其变换的过程。虽然信息必须借助于物质载体及其能量才能传递,但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事物交换过程中一种特有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论方法撇开研究对象的物质和能量,在单纯的形式和关系上,定量地研究和描述事物的运动。这样就可以使教育研究定量化,变得更为精确。同时,信息论方法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自始至终着眼于社会系统的信息变换过程,注意综合考察社会系统,研究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联系。它不但在系统内部研究个别因果对应关系,而且研究整个系统的所有的因果关系。因此,信息论方法一旦找到教育系统的总的信息联系,就可以通过信息的交换处理,全面地研究问题并给予形式化的表述。
再次,运用信息论方法可以促进情报资料管理和教育管理等工作的现代化。信息论方法为使用机器来模拟人的智能提供了可能,而人工智能在情报资料管理中作用甚大。目前,情报资料浩如烟海,若依靠人力去查找有关某个问题的资料,将会需要很多时间,耗费很大的人力。但是运用信息方法,采用电子通讯技术,就可以很快地搜集到有关某个问题的资料,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也可以运用信息方法进行研究。例如,上级的指示是“信息输入”,向下级人员宣布工作是“传递信息”,了解各方面的执行情况是“信息反馈”,如果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信息反馈失灵,管理工作必然难以进行,因此,教育管理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反馈制度。
最后,运用信息论方法研究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内容就是教育者要输入给受教育者的信息。输入信息的方式就是教育方法。教育者在输入信息时,不但要考虑怎样才能使信息较容易地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即受教育者容易感知、理解、记忆等,而且还必须考虑受教育者是怎样接受信息的,即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有感知、理解、记忆、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等,都属于信息加工活动。受教育者回答、做作业以及在行为上的表现就是信息输出。受教育者这些输出的信息反馈给教育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反馈再调节自己的教育活动。像这样按信息流程来组织、分析、检查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就可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三、系统论与教育科学研究
现代系统论是与控制论、信息论一起发展起来的,它产生于本世纪的30年代。系统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etallanfy)。他强调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贝塔朗菲于1937年在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并未发表文章。1945年他在《德国哲学周刊》第18期上发表了《关于普通系统论》,但毁于战火,几乎未被人们所知。直到1948年他在美国讲课和专题讨论中,才又重新发表和阐述了他多年倡导的系统论思想。从此以后,系统论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系统论方法就是从全局出发,对系统内外的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系统论方法强调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和最优化五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把由各个要素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对象,研究整体的结构及其发展规律。这个原则强调,任何系统虽然由若干部分(要素)所构成,但在功能上,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不等于整体的功能。例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合力”作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各方面教育影响力量的机械相加,而应该看到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单独作用及各方面教育力量相互联系所产生的作用。
整体性原则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内部还可分为许多子系统,如普教系统、高教系统;一所中学和一所大学又分别是普教系统和高教系统的子系统。一所学校内部又可分为教学、政工、后勤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还可以再细分为若干子系统(每一子系统均可看作是更高一层系统的一个元素,教育系统也可看作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整体性原则使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考察教育问题,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系统内部各层次、各方面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整个教育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校全体成员树立整体性目的的观念,强调整体效应,着眼于系统的整体功能。例如,教育是否适应社会的要求,应以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标准,而不能以其要素的功能(如教师的水平)为标准。又如,学校中的教学、思想政治工作、财务、人事、总务等系统的工作都应统观全局,围绕着统一的教育目标,协调一致地工作,决不能各自只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只顾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忽视整体的效应。
2.联系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是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联系性原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制约,另一是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联系性原则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教育系统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联系性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和处理教育研究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揭示各种教育教学的规律十分重要。例如,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性,使我们认识了社会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的规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联系性,使我们认识到对学生各方面教育影响一致性的规律;在教育过程中,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联系性,使我们认识到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性,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联系性,知识与能力的联系性,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辩证统一规律;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性,使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互相联系地学习,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习规律。
3.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要求人们在研究和处理问题时,除对构成系统的要素加以注意和选择外,必须重视合理安排系统内部各要素排列组合的顺序和层次,使其更具有有序性。系统的有序程度愈高,其结构就愈严密愈合理,其功能的发挥就愈大。例如,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两者的要素都是教师和学生,但由于两种教学的结构不同,两者发挥的功能就不同。由此可见,在要素确定后,环境影响不变的情况下,科学地安排系统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是发挥系统功能的关键。
有序性原则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有序可循。有序性原则可以使我们分清各种工作的主次、轻重、缓急,从而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教学过程也存在序列性和阶段性。如教学过程一般要经过引起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等步骤和阶段;教学工作有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查考试等基本环节。教学工作遵循一定的步骤和顺序,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德育的内容也是有序列有层次的结构系统,它是由生活准则、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等要素组成的。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总是遵循着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顺序发展的。因此,德育的内容也应序列化,德育的工作也应有步骤地进行。总之,我们可根据有序性原则,合理地安排教育系统的顺序结构,从而有效地发挥教育系统(或教育因素)的功能。
4.动态原则。动态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的开放性,即任何系统都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任何系统都不是绝对的、静止的和封闭的,它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受到环境的影响,具有开放性,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二是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活”的机体,一个运动过程。元素之间,元素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例如教学系统,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协同活动来表明它的运动过程。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模式。教学系统的根本动力,就是教与学的矛盾运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都十分重视动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研究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系统的运动状态,考察研究系统的各种运动过程。
动态原则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目标和任务随之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变化,引起教育系统的诸因素的变化。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各种教育教学模式永远都是一种动态平衡的模式。动态原则使我们善于发现和处理教育教学上的新情况新问题,灵活主动地解决新的矛盾。例如随着学校任务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改革学校内部系统,在动态过程中实现教育管理的最优化。再如,以动态的观点考察学生的发展,根据不同情况,不断向学生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内部矛盾的运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5.最优化原则。最优化的现象和趋势是复杂系统存在的一条规律。如生物物种的最优化在自然界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们对系统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系统发挥最优化的功能。一个系统可能有多种组成方案,我们要确定最优目标,选择最优方案,使最优状态的系统达到最优的效果。最优化之所以被提出,最优化的实现之所以可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任何一个系统都会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存在形式。存在形式多,存在有差别,其中就必然有可比性,必然有最优的存在。因此我们要用最优化的观点去探索系统最优化的规律和途径。
最优化原则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最优化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最优化的观点在教育研究中的意义,主要在于教育目标最优化的确定,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选择,教育管理最优化的决策等方面。例如在教育决策过程中,可能影响决策的客观因素很多,可供选择的对策方案往往有几个,系统分析的方法可以迅速地、科学地决定最优化的方案。
总而言之,系统论方法就是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从而达到整体的最优化的科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以整体性原则为依据和着眼点,以实现最优化原则为目的,联系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原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这五个基本原则,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系统方法的本质特征。
思考与练习
选择一篇自己近期所读或所写的一篇学术论文,仔细分析一下其中所用的研究方法,看看使用方法是否得当,哪些方面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