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6500000033

第33章 编辑过程(7)

在古代,图书出版过程往往是以个人为主的编校合一,创造了折校、读校、点校等方法,人工操作,单纯原始。后来,由一人到两人、一人到多人,随着编辑出版活动的发展,校对逐渐与编辑分离,由专人担任责任校对,负责校样技术的整理工作,对最易出错的目录、书眉、标题、注释、索引等进行审校,改正笔误和非规范字,综合质疑交责任编辑处理。直至现代,出版分工越来越细,流程越来越复杂,科技手段越来越高。无论是内容还是外在形制,有了校对环节及校对人员的存在,编辑出版质量都为前人所无法比拟。校对,从无到有,从分到合,从简单手工到人机并用,成为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内的重要内容。

校对的一部分工作包含于编辑之中,校对是编辑加工的延续。

校异同和校是非二者的目的都是消灭一切错误,包括文字和格式方面的错误。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能够在工作中承担起校对的职责,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他会自然而然地对书稿中的错误随时进行修改。

除编辑文稿外,他还须解决文稿中观点、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明显的文字常识等方面的错误。一般来说,校对对错别字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和高度的辨析力,善于从字里行间寻找出隐藏其中的各种差错。校对时的阅读以一个个的字、词、标点符号为阅读单位,力求发现其中细微的错误,在这种字字落实的过程中,往往进入一种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专注状态。这也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编辑也要像校对一样培养对错别字的天生敏感力,这样就不会对书稿中的错误熟视无睹了。他也会运用其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去校是非,这项工作在编辑来说是编辑的一部分,对校对而言,是校对的职责。

2.编辑工作中的疏漏必须依靠校对去改正

编辑加工中的疏漏可以在校对环节进行弥补。编辑所从事的审稿、加工等工作,由于侧重点与校对有所不同,因而缺乏校对的职业性特点,更缺乏校对经验,通读书稿首先注意的是书稿中的观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有力,此篇稿件是否采用,怎样写审读报告等只属于编辑思考范围的内容,于是,书稿中难免会留下一些文字差错。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作者和编辑疏漏的,则是能够胜任对文字进行通读工作的校对。尽管,编辑和校对在消灭书稿文字差错这一功能上是统一的,但由于编辑和校对的职业特点不同,侧重面也自然有所不同。编辑一般注重相对大的宏观面,而校对较注重细微的一面。

由于电子文本的出现,校对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校对作为对编辑工作的延续、补充和完善的职能特征日益突出。

3.编辑与校对的工作重点不同

编辑的任务较宽泛,宏观微观各不相同。与校对密切联系的责任编辑的任务是对书稿进行整理加工,重点放在文章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体现与全文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内容上,避免立论上的失误、论据上的“失足”,所谓“清源”也;校对的任务是对书稿进行通读检查,重点放在改正错别字、保证用字用词符合国家规范,并做好技术整理,所谓“净后”也。“清源”与“净后”相结合才能形成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二、校对的规律

校对是一特殊的行业,有其行业特有的概念体系与运动规律。

校对概念体系包括一般概念体系和基本概念体系。二者关联性强,联系度大。

一般概念体系包括:

(1)术语:原稿、校样、副样、付型样、清样等;

(2)反映校对活动过程特点和要求的概念:初校、二校、三校、核红、并样、付型等;

(3)校对方法:对校、理校、点校、折校、他校、通读等。

原稿是原始的文稿、图稿,是校对工作的依据。

校样是送出版单位校对的版面复印样。校样的名称以它所属的校对次数为序。如初校(样)、二校(样)、三校(样),必要时还加四校。校样经并样、整理、付型后,尚需核红、清样,经签字后才能制型。

付型样,经过几次校对改版,最后全部校样已无错误,或者虽尚有个别遗留错误但已校出的,由责任校对及有关部门在校样上签署“付型”或“改正付型(印)”等字样,作为最后同意交付制型的依据。

清样,改完版打出的尚未再次校对的校样。包括上一校样经校对没有错误,无须改版而再次打印出的样张。

核红,对红样上修改之处进行核对。付型前的对红一般是校对的最后一关,必须十分仔细。

并样,把数份校样上的改动部分,誊抄合并到另一份退改校样上的工作。如经编辑或编著译者校正过的校样,将所改动的地方集中誊抄在待退厂改版的校样上,亦称“并红”,过红处的文字,也应校对。

术语是属于校对理论的一系列含有明确定义的专门用语,是校对理论学术交流的基本语词。其他概念则分布于各部分,直接关系到各项原理、原则、规律的建立。

基本概念体系主要指反映校对本质特征的概念,如校雠、校勘、校审、校异同、校是非等,它们是校对历史中逐渐形成并总结出来的特定知识单元。基本概念体系反映了校对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组成校对理论体系的基础。

校对有规律可循。校对活动的过程表现为一定的步骤,每一步骤又分为若干环节,步骤与环节之间存在排列组合的关系,所有的程序与相互关系的处理都为校对人员完成本职工作提供了条件。要消除校样与原稿中的所有差错,真正保证出版物的质量,要求校对不仅要校异同而且还要校是非,因此,校对人员不仅要具备广博的学识,还要掌握校对规律,并用所掌握的规律指导实践。

校对规律具体表现在:

1.互存律。校对人员与校对对象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的规律。主体由于客体的存在而存在,没有客体,也无所谓主体。

客体的存在成为主体存在的条件。主体在客体上所完成的“功”的大小,不作为衡量主体价值的标准。当客体质量最优时标志主体“功”的完成。客体质量优秀与否是主体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两者互为条件,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只有当客体的差错得以改正,主体改错的目的得以实现,这种矛盾运动及相互关系才会结束。校对主体即以校对客体为工作对象的个人或群体。校对客体即校对工作对象,它是主体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随着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变化,校对的主体和客体也不断发生改变。“校对主体与校对客体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对客体存在差错的客观性和校对主体消灭差错的主观能动性的矛盾;二是校对客体差错的复杂性和校对主体知识的有限性的矛盾;三是校对客体出错缘由的多重性和校对主体投入的有限性的矛盾。校对主体和客体的上述矛盾,反映了校对活动的本质特征。”

2.异同律。先异后同。异的存在是校对的起因。变异为同是校对的目的。异转变为同依赖校对。异变为同的前提条件是仔细认真、专心致志。异同律的实质是保证校样与原稿的根本一致。通过校对消灭与原稿不符的一切差错。发现“异”需要经验积累、学识素养,解决“不同”需要专业技巧。

3.是非律。发现并消灭原稿中的“非”才可成为“是”。发现“非”是改为“是”的前提。“非”存在于原稿中,却不像“异同”那样具有显著性,而是扑朔迷离,似是而非。“非”的改正不仅依靠校对,还要依靠责任编辑与作者的协作。校异同易,校是非难。

校对规律是校对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三、古代校勘法

人类历史上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开始以后,图书文献在辗转传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或失误,古代文人工匠为了得到精审校勘的版本,利用过多种方法对文献予以校勘。

校勘,也称之为校雠或雠校,如刘向《管子书录》称:“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文选·魏都赋》引注《别录》说:

“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曰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南北朝时,校勘一词开始出现,并在数百年中与校雠一起为人们所通用。到了清代,二者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工。凡属于古籍文字校正者就称为校勘。久而久之,校勘文字、核查典籍成为整理历史文献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并且积累了数种校勘方法。这些方法留传至今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校勘学。考其源流,校对从校雠演变而来,校对的“对”与校雠的“雠”同义,与校勘同源。字面上校对与校雠、校勘意义相似,实质则有区别。校对的含义包含在校雠之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对与校雠慢慢分家,校勘专指校古籍,校对不仅仅校古籍,而且校所有的出版物,因而,“校勘”、“校雠”被“校对”取代,很少用了。

古代整理典籍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搜集图书,辨别真伪,考订谬误;二是比勘篇籍文字异同而求其正,弥补缺失,纠正谬误,恢复典籍原貌。那时,校对的客体是古籍的各自抄本,校对的主体是从事古籍整理的人员。编辑校对集一人之身,称之为“编校合一”。其时的出版方式是将著作抄在竹简或缣帛上,由于生产能力极低,出版物数量少,编校未形成一独立职业,且多是个人行为。

直至活字印刷的出现,出版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原稿用活字排印后会打出一份样张,于是有了样张与原稿的核校,核校无误后再批量生产。核校成为出版物印刷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编校合一开始走向编校分工。校对主体成为社会中一独立职业。打印出来的清样成为校对客体。近代,由于铅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技术的引进,编校彻底分离。校对成为编辑后、印刷前的独立工序,并被赋予了特定的职责。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出版物的校对工作,特别是宋代官府和名肆的刻本因经过再三校勘,差错很少,使过去的许多古籍有内容比较可靠的版本传世。宋景德年间重印的《汉书》监本发现有谬误,宋仁宗时国子监派人赴崇文院取馆阁本参校,历时约一年校毕,共增741字,减212字,改正1309字。可见其校勘之风十分务实。

宋代监安的荣六郎刻书铺在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刻印的晋葛洪著20卷本《抱朴子内篇》书末牌记中向四方购书者说明:

“今将京师旧本《抱朴子内篇》校正刊行,无一字差讹。”如果出版者对本版书的校对质量没有相当的自信是不敢在出版说明中向读者作这样的保证的。至明代,刻书事业十分普及,善本也多,但总的说来不如宋人,不仅校勘不精,而且任意删改。“明人刻书而书亡”虽然说得过分了一点,但也真实地说明了书籍的生命同校对质量的关系。

中国古代校勘方法多种多样,著名学者陈垣在总结清代校勘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校勘经验,在《校勘学释例》一书中,把校勘方法归纳为对校(死校)、本校、他校、理校四种。这四种校勘方法对今天的校对工作仍然有着许多现实的指导意义。

1.对校

也称为死校,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指用同一书的各种版本互相对校,挑选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再以其他本子参校。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对校是古籍校雠的基础工作。现在的校对工作与古籍校勘不尽相同,通常的情况下是直接面对作者的手稿,坚持忠实于原稿的原则,逐字逐句地依照原稿进行核校。这种校对方法机械、呆板、枯燥,但却是保证与原稿完全符合的惟一手段。它往往可以校正原稿在排版中所产生的脱、漏字,因形而讹,行、段错误的现象,为保存原汁原味的古典文献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校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穿越异世:一舞倾城

    穿越异世:一舞倾城

    穿越么?背叛么?异世么?神器么?没事,照样活得好好的!女扮男装,天下女子都想嫁的八大公子之首!一舞倾城,天下第一美人!男主们:“无论你在哪,天涯海角,海枯石烂,我都会找到你,你只能为我一人而舞!”“是么?”她玩世不恭的笑笑,“这天下我还没玩够,你们再等等吧。”众人表示已吐血身亡。
  • 专属婚期:前夫来袭

    专属婚期:前夫来袭

    多年前,一场意外,她从豪门千金沦为乞丐,他从此刻走进她。他对她温柔体贴,包容,却被发现,原来这一切不过是美丽的谎言。婚后一年,他几过家门而不入,她外出寻找,回报她的却是不堪入目的一切。新婚丈夫,天天住酒店,你说责任在谁身上?”垂死挣扎之际,她苦苦哀求,他早已不知去向。五年后,她重生归来,且看她如何回报当年恩。
  • 乾坤演武

    乾坤演武

    作为豪门子弟,萧林几乎夜夜笙歌,最后死在女人的肚皮上。在地府中,判官断定,萧林生下来死妈,三岁死爹,十八岁被赶出家门,二十岁被人打的四肢残废,要做整整六十年乞丐,一直要饭要到八十岁死为止。这种生活可不是萧林想要的,于是,他用金元宝买通判官,骗走了哪咤三太子私生子的混元金砖。可重生之后,萧林发现,一口孟婆汤让他晚了十八年醒悟,眼看就要被赶出家门了。怎么办?混元金砖的出现让萧林仰天大笑,改变命运从此刻开始。
  • 永恒的友谊

    永恒的友谊

    主要讲了主角龙蓝彩和它的一群龙朋友冒险于龙族世界最终拯救了龙族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惊险的地方,也待慢慢品味。
  • 神道终章

    神道终章

    天地玄黄,阴阳五行,三千世界谁主沉浮?一界蹦,一数盾,造化青莲生,奇迹双子现,幺帝,宇皇各承天命,是否真能接引双骄降世?群龙无首,枭雄乱世,末日风暴起行!丈剑歌,逍遥行,银发红晶涉凡尘,太上道,君威临,天冠帝袍号天下!
  • 一群少年

    一群少年

    山上有座庙,庙不大香火也不算多。不知何时起,山下的乡民之间多了一个传闻,听闻山上来了个老和尚,是个会武功的高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去庙里祈福的人越来越多了。一天,有一个少年也来到了山上,他除了来祈福上香之外,心里还有一个更重要想法。
  • 封天道经

    封天道经

    一个边境小城的无名少年,在一场生死磨练后无意之中记起了一些事情,结果却从此开始了一场艰难的征程,生死所依,命之所附……
  • 重生之太子为妃

    重生之太子为妃

    一朝重生,模样已变不说,还变成敌国太子妃,本宫可是郡燕国太子东方翰然,老天缘何开这么大玩笑,让本宫成为昭兮国太子妃莫宴,罢了,以不变制万变,反正太子妃只是摆设,徒有其名,虚有其表,只要我心不变,一切尽在掌握。
  •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星月皇妃·靓儿

    星月皇妃·靓儿

    一个异度时空的帝制国家,像漫画般的背景,等待她的是怎样的使命?王与王子的倾情,最终花落谁处?王为她征天下,王子为她弃天下,谁的情更深,谁的爱更重,该怎么衡量?只是一个吻而引起的前世今生,如果重来,你是否依然这般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