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6300000007

第7章 文化理念、思想框架与译学范式(2)

世人多将严(又陵)林(琴南)分而论之,认为前者求“信”,后者却以所谓“中介翻译”(medio-translation)著称,因“达雅”而致“顺”,乃是我国翻译实践“不忠实”这一传统路径的突出代表。但严格地讲,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考察,严复前期的翻译其文化理念基于当时的思想框架(抑或政治语境)倒与林纾类似,因此《天演论》的翻译路径便和林译小说差可近似,皆以“达旨”为目标,并不以“死扣原文”为目的。王克非指出:“严译《天演论》无论在引进西学还是在翻译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它是严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本着特殊目的以特殊方法移译出来的。”【13】又说:“特定的历史环境,使严复产生了特殊的翻译动机,并使用特殊的译法,这便是《天演论》的由来。”【13】1896年10月《天演论》移译甫毕,严复便与梁启超一封长信,述及自己感愤甲午之败,遂奋笔而作《原强》等文,于此便可推知所谓“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翻译动机”,故而尤可玩味:“意欲本之格致新理,溯源竟委,发明富强之事,造端于民,以智、德、力三者为根本。三者诚盛,则富强之效不为而成;三者诚衰,则虽以命世之才,刻意治标,终亦颓废。故其为论,首明强弱兼并乃天行之必,而无可逃,次指中国之民智、德、力三者已寙之实迹。夫如是,而使寙与寙遇,则雌雄胜负效不可知,及乎衰与盛邻,则其终必折以入。然则中国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存亡之数,不待再计而可知矣。是以今日之政,于除旧,宜去其害民之智、德、力者;于布新,宜立其益民之智、德、力者。以此为经,而以格致所得之实理真知为纬。本既如是,标亦从之。本所以期百年之盛大,标所以救今日之阽危,虽文、周、管、葛生今,欲舍是以为术,皆无当也。”【14】据此当可揣摩出严复是时的文化理念:

一,他要以西方“格致新理”即进化论原理从根本上探讨国家富强之因;二,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普遍规律,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概莫能外,中国已在世界竞争中落伍,只有除旧布新,提高“三民”,才可能与外强决胜负;三,以引入的进化论和提高三民互为经纬,作救亡之术,最终为了国强民富之本。【15】可以说上述文化理念乃是严复翻译策略得以确立的基本思想框架。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严复开宗明义,申明此译乃为“达旨”,意在“取便发挥”,而不斤斤计较于“字比句次”【16】,其实质便是“意译”,因其“不忠实”而与林纾殊无二致。但这种“不忠实”却是严复基于自己以及当时的文化理念和主体设计所作出的理性选择,符合当时的历史逻辑,而据此衍生而出的翻译策略则毫无疑问便是当时文化策略的具体体现,并非率意而为之,故而严复的翻译便在近代中国有了明确的文化定位,姑援引吴汝纶之论而申说之,便是:“仰执事之译此书(按:指《天演论》),盖伤吾士之不竞,惧炎黄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而惕惕焉欲进之以人治也。本执事忠愤所发,特借赫胥黎之书,用为主文谲谏之资而已。”【17】严译西学与林译小说虽然同为“古文翻译”,而且就“信”而言,林纾也远不能同严复相比,但是林译小说却由于林氏完全不懂西文及其译作规模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占据了特殊的位置,而这却又是严复所难以望其项背的。正如刘纳所说:“林纾的功绩是不可替代的。他脍炙人口的译品先声夺人,既显示了古文最后的风采,又昭示了西方文学诱人的魅力。”【18】即以郭沫若或钱钟书而言,林译小说的“不忠实”不但没有引起这些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的不满,相反倒是给了他们比那些“忠实”的译作更大的满足感。【19】而在这一点上,严复的运气似乎就没那么好,虽说他所翻译的西学名著在模筑现代中国新文化思想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发挥过远远大于林译小说所曾发挥过的作用,但正由于他的“翻译”是翻译,而非简单粗率的“改写”或“挪用”,因此才使他的译品“丰于名而薄于遇”,并因其译品是否以“达雅”压倒了“信”而一直为后人所诟病。鲁迅曾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为其申辩,指出“他的翻译实在是汉唐译经历史的缩图。中国之译佛经,汉末质直,他没有取法。六朝真是‘达’而‘雅’了,他的《天演论》的模范就在此。唐则以‘信’为主,粗粗一看,简直是不能懂的,这就仿佛他后来的译书。”【20】当严复被力主白话文的瞿秋白置于与赵景深同等的位置而加以批评的时候,鲁迅却认为有必要对这二者加以区分:“严老爷和赵老爷,在实际上,有虎狗之差。极明显的例子,是严又陵为要译书,曾经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赵老爷引严又陵为地下知己,却没有看这严又陵所译的书。”【21】但即使是鲁迅,也不能不在为严复辩护时表面上也附和瞿秋白的说法,一边强调严复在翻译上曾下过很深的工夫,同时也承认说商务印书馆翻印“严译名著”没有什么意义。

作为晚清一名著名的翻译家,严复之“不信”决非今日的“乱译”,更非简单粗率的“假借挪用”。所以,把他和林纾的翻译活动、当时的文化选择和文化策略及其社会模筑功能加以对照研究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因为恰巧是严复而不是林纾暗示了我国佛籍翻译薪火相传的历史线索及其深远影响,这于我们重返历史深度,在当今中国汇入世界文化大潮、在多元异质文化交融共铸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并作出更为符合历史理性与历史逻辑的文化选择,无疑是一种颇具历史深度的文化启示。而鲁迅就严复翻译动机的具体分析也告诉我们,对于“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的追求和理解其实也是基于严复自己的历史/文化定位而非某种纯粹的理论诉求【22】,此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译学理路及其文化策略无疑大有裨益。

除却上述两大区别以外,严复和林纾之间其实还存在着另一个潜在的分歧,那便是林纾的单语性和严复的双语性【23】,而林纾的单语性又体现为从某种外语里“为我所用地”搬运内容到自己的母语里。在晚清这个时代,中国的翻译及其译作标准极其混乱,却也因此呈现出了最为丰富的可能性(比如严复个人在“信”和“达雅”之间进退两难即至少暗示了这种可能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后来的翻译走的却不是严复那条“贴合原文而感觉举步为艰”的路,却是林纾身体力行所倡导的“单语性”归化之路。这即是说,翻译的政治抑或文化策略在中国现当代文化语境里与中国的“大政治/文化框架”相吻合,其运作便不可避免地局限于单一的文化框架、而以“引进”的方式来进行。林纾不是翻译的“翻译”之所以在当时以至后来的文化格局里独占鳌头,除却其它因素以外,则毫无疑问是与这种政治框架的文化诉求密切相关的。

另外,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与新月派之间就“硬译”问题所展开的那场论争的时候,即可发现这场论争其实更加凸显了翻译与政治、与文化选择和文化定位这样一些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休戚相关的时代命题。由于这场论争,“硬译”成了现代汉语的一个新词,这仿佛就是一个隐喻,其蕴意之深刻恐怕远远甚于那场论争的具体内容。鲁迅历来主张翻译要将“信”放在第一位,其目的一在“益智”,二在为汉语引进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求“尚文”“尚质”两相耦合,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免不了“宁信不顺”的嫌疑,而鲁迅本人也曾以“直译”一词为自己的翻译操作模式打上了很深的主观印记并因此而招来梁实秋、赵景深等人的猛烈抨击。1929年,梁实秋发表了题为《论鲁迅先生的“硬译”》和《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24】这两篇文章。前者抨击了鲁迅移译的马列文论著作,后者则力倡“人性”,而反对“文学的阶级性”。前文甚至还将鲁迅的“直译”径直贬作“硬译”或“死译”。文中说道:“曲译诚然要不得,因为对于原文太不忠实,把精华译成了糟粕,但是一部书断断不会从头至尾的完全曲译……并且部分的曲译即使是错误……而你读的时候究竟还落个爽快。死译就不同了:死译一定是从头至尾的死译,读了等于不读,枉费时间精力。”显然,梁实秋个人认为曲译胜于直译,所以主张“宁顺而不信”。就“新月派”而言,梁实秋的观点无疑带有艺术本体论的理论特质,所取定的立场正可反省翻译之为跨语际实践的内在要求,却并没有认识到鲁迅所谓“直译”其理论初衷却正是要凸显翻译之为跨文化实践其与政治、与文化选择和文化定位这样一些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休戚相关的时代命题。1930 年,鲁迅发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25】一文对“新月派”发起还击,同时也明确地提出并再次重申了自己从事翻译活动其内在的政治与文化诉求即是“因了改造世界的思想”,声称“我的译作,本不在博读者的‘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甚而至于使人气闷,憎恶,愤恨”。文中鲁迅首先对由“新月派”所挑起的这场翻译论争做出了明确的政治定位,认为:“新月派的声明中,虽说并无什么组织,在论文里,也似乎痛恶无产阶级式的‘组织’、‘集团’这些话,但其实是有组织的;至少,关于政治的论文,这一本里都互相‘照应’……。”

同类推荐
  • 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

    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

    繁忙的工作、沉重的压力、奔波的旅程、浮躁的心绪……,您是否愿意享受片刻的宁静?《轻松阅读·人文手卷》,史海撷英,去粗取精,能让您在文化经典的海洋中享受心灵的清闲!本书所选的楹联在时间上纵贯古今,内容上横跨生活的各个方面,风格上雅俗共赏,浓缩了我国楹联文化的精粹,既可指导初学者快速入门,又可作为专业人士的工具书。参照本书欣赏和学习楹联,相信您一定会受益匪浅、触类旁通。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围炉夜话)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围炉夜话)

    此书不以逻辑严密的专论见长,而以短小精辟、富于哲理的格言取胜。其以处事做人为中心,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立德、立功、立言、立业”的要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书中隽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使先哲智慧带上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情味,让您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其蕴含的深刻道理。
  •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本书以自由活泼又不失庄重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诗经》博大精深、包孕丰富的内容,精妙绝伦、美不胜收的艺术,以及这部经典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考虑到《诗经》文字的深奥古僻,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所引用的作品,大都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尽量达意、通顺。书末“鉴赏举隅”章,旨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赏析,使读者感受到《诗经》无穷的魅力。
  • 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本书立志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人类历史未解的谜团,分别从外国军史谜团、中国军史谜团、历史疑云、名人疑案、古老的文明、传说中的历史、迷雾重重的宝藏这七个方面向读者一一展示了人类历史所存在的扑朔迷离、神秘奠测的谜团。此外,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将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谜题以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话题,借助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披露出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的丰富与变幻。
  • 吃茶去

    吃茶去

    本书内容包括茶史、茶叶、茶道、茶艺、茶馆、茶具、茶叶的多用途、高山茶与平地茶等。
热门推荐
  • 匿寂

    匿寂

    没人知道那一道暴烈至极却又无比温柔的圣光是从哪里来的。无意间击碎桎梏的它,将毫不相干的三个世界连接起来,开启新的纪元时代。故事发生在三个世界中的地界,那儿有一个叫做南荣渊的家伙…
  • 驭兽狂妃

    驭兽狂妃

    她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驭兽师,却附身在一个柔弱无能的弃妃身上,刁蛮侧妃随意践踏,阴险侍妾暗算,刁奴爬上头来欺负。且看一代驭兽师怎么惩刁妃,罚姬妾,踢恶奴,一个个只能被玩的团团转。就连那个对她一点都不屑的,高高在上的王爷,都只有对她俯首称臣了。阴谋,阳谋,通通踢开,只有她能主世间沉浮。
  • 孤傲天涯

    孤傲天涯

    杀手阿威来到中国执行一次任务,却在任务的时候意外得知了初恋情人的杀害者是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DT(毁灭)所杀害,然而这时候中国警方又想他提出了合作、、、、、、、
  • 重生六十年代末期

    重生六十年代末期

    爹不疼娘不爱的大龄剩女穿越六十年代末期,偶遇重生女一枚,围观看戏并获得幸福的故事。书友群138266213
  • 曹操的故事

    曹操的故事

    曹操虽然身为武将,但在文学方面也有着非常大的成就,在他给后人留下的诗文中,既有对戎马生活的感悟,也有对壮志的向往,更多的是他对人生时光的缅怀,曹操的诗文,大都豪气凌云,让人读来情绪激荡,壮志满怀。曹操开创了一代建安文学,与其子曹丕、曹植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但是,在很多历史剧文中,总是将曹操刻画成一个白脸奸相的模样,真实的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就值得我们仔细去品味分析啦。
  • 诸天为凡

    诸天为凡

    诸天之上,只剩一片苍茫,只有淡淡梵音在无尽的泯灭之风中断续,不知随风是要飘向哪里?再向哪里的人诉说属于自己或忧伤、或喜悦、或悲怆、或疯狂的故事。如果这世间千千万万年始终如一,你不会乏味么?终于天道混淆。他想到极西的天地里追寻自己灵魂深处的执着,却要坠入众生之中。众生界里看众生挣扎,有人想修得无上大道,一入神源一睹苍天之浩瀚,有人欲掀翻诸天神佛看看真正的苍天到底是什么颜色。他不知道自己会是哪一个,或许他早就知道了。斩断自己的翅膀,烧掉自己的羽毛。
  • 神级无敌修真系统

    神级无敌修真系统

    一个平凡的少年本想蹉跎的过完这一生,没想到天意弄人,一个来自修真世界无数大能合力创作出来的一个系统意外绑定了他,让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人求支持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人源纪

    人源纪

    亿万年来,多少神迹被隐藏在古老的时间长河里。它们揭开人类的起源,连接着无数的域外空间。人类又是从何而来,是进化还是神创,若是神创,神的目的又是什么。且看江铭自长白山而入,引出一段泣血史诗,揭开那些所谓的为人熟之的秘密。
  • 下一世爱你

    下一世爱你

    一如当年,一袭青衫,不染尘埃,桃花树下,我泪流满面,你还我笑面如花。他说:流年之初,玉颜无妆,折一纸鸢,窈窕影依窗;华年度之,眉梢轻扬,遥望南岸,江水隔一方;经年往之,两鬓微霜,又临秋至,泪痕淌心上;暮年忆之,满面沧桑,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她说:初之,愿他一生伴天涯;度之,无奈一别常牵挂;往之,若等一纸在世花;忆之,来世青梅在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