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村的干部从实际中深切体会到党中央[1984]1号文件中要求搞好统一经营的重要意义,自觉地利用集体的资金、设备、技术和社会信誉积极为农户分散经营提供服务,既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集体经济和家庭经济都得到发展,并且通过服务促成了一批经济联合体的建立和发展。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干部群众存在着忽视“统”这个经营层次的倾向,对“分”的方面强调得多,对“统”的方面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包干到户,不用干部”。这些地方,集体经济停滞,家庭经营发展都很缓慢。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说明,正确处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的关系,搞好“统”、“分”结合,更好地发挥“统”这个经营层次的作用,是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快农村经济朝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问题,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发展,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到来,将日益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第三,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积聚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农村现代化所需的资金,必须主要依靠农村内部的积累。铁西村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使农村经济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必须保证有最低限度的资金积累和一定的投资率。因此,在那些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要引导农民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千方百计地把农民手中闲散的小额货币集中起来,不断用于扩大再生产。这里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各级领导对集资问题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放宽和调整农村财政、金融、信贷政策,不断创造和筛选农民乐于接受的有效的集资形式。
第四,尽快地培养和起用一代新人,使农村各级领导班子由生产型转化为经营型。
实现农业“两个转化”,迫切需要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他们应该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并且富有进取精神,敢于打破传统观念,敢于承担风险。现在农村已经涌现出这样一批新人,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地培养他们,大胆地把他们选拔到农村各级领导班子中来。
(资料来源:李公然,白树清.小村巨变———黑龙江省密山县铁西村.中国农村经济,1985(5)。)
十一、废墟上的崛起
———湖北省远安县盐池村
一个村人均收入1888元,说它出现在鄂西的深山之中,你相信么?那可是全省37个贫困县之一啊。远安县苟家垭镇盐池村的山民们是怎样超越这块沉重的山脉,在废墟上崛起的呢?
(一)这是块多灾的土地,盐池人在震惊中外的惨案中变得坚强起来,稚拙的翅膀顽强地撞击着山岩
盐池村地处西河上游,距离宜昌市约100公里,离县城也有60公里。长久以来,重重大山隔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人们的商品交换仅限于拿着鸡蛋到20公里外的集市上换回油盐,祖祖辈辈都在赖以生存的贫瘠土地里翻挖刨捡。到了20世纪70年代,地、县、公社陆续开来一批批人马,先后办起了一座座磷矿,忽然间把这个沉寂、闭塞的山沟变得沸腾起来。然而,盐池人并没有因此摆脱贫穷,等待他们的却是比贫穷更可怕的厄运和灾难。
1980年6月3日凌晨35分,盐池村发生了特大山崩事故,135万立方米岩石自300多米高的山头崩裂倒塌,304人不幸遇难,1.1万平方米的建筑物、40台套机械设备和12辆汽车被埋没,12间农舍、80.5亩耕地被毁,经济损失达5208万元。国家的矿区撤走了,县、公社的磷矿挪窝了,有门路的人投亲靠友了,但15名共产党员和绝大多数盐池人都留下了来。
旧创未愈,又添新伤。正当村党支部、村委带领群众在废墟上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时,1984年7月25日,罕见的特大山洪如猛兽般向盐池扑来。轰轰隆隆的房屋倒塌声撕裂着人们的心,浑狂的山洪怒涛淹没了一切。那一栋栋房屋不见了,耗资6.7万元兴建的村百货大楼,4.4公里的公路毁于一旦,山脚的乡政府办公楼连同13户的住房也被冲得无影无踪;村里66亩良田和8万多吨矿石被卷走;2人被山洪冲倒的房屋压得粉身碎骨……盐池人又一次付出了惨重代价。
百废待兴,创业维艰。开发磷矿石本来是村里选择的一项门路,可由于大灾连年,5年间不仅没赚一分钱,反而背了18万元的债。田不糊口,矿不养人,出路何在?党支部书记兼村磷矿石矿矿长胡泽玉问乡亲,问自己,自立之路在反思中确立:“兴村先兴矿,兴矿方兴村”,依靠自力更生,把村矿办好,吸引灾民在本县本土奔富路。12名党员进矿担任了生产、管理骨干,在没有国家一分钱投资的情况下,他们用钢纤、大锤掘开了5口井,全村劳力,能下井的下井,不能下井的装车,不能装车的当勤杂工,家家户户有矿工挣钱。不料,好景不长,1985年底矿石滞销积压,眼看要过年了,职工们还没拿到工资。腊月二十九,正当一部分群众吵着要到村干部家里过年时,老支书郭秉富拦住了大伙:“干部们也难啦,要相信他们,困难是暂时的。”说完,他向党支部建议,打开自己办的代销店,让大家各自借了一份过年货,这才息了群众的火气。正月初,当人们还在走亲串友时,村干部却带着人马出山了。下宜昌找货场,上四川推销产品,历经艰辛打开了局面,使矿山又兴旺起来了。
盐池村终于在废墟上立了起来。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和群众顽强而执著地沿着商品经济轨道向前迈进,自1985年以来,他们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大再生产,年产值由办矿初期的38.5万元增加到1988年的263.5万元,利税由1万元增加到60万元。随着村办企业的发展,村级经济不断壮大,全村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43.1万元,固定资产220多万元,流通资金26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888元,连续5年居全县“首富”地位。这是盐池人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奇迹!
(二)这是块神奇的土地,盐池人在富裕之后悟出了创业的真谛,走出了一条造福子孙后代的通天路
盐池人终于抱住了“金娃娃”。他们在废墟中寻回了打开富裕之门的“钥匙”。但这些成绩没有滞留住那“不安分”的思想,他们想:矿山资源一旦枯竭之后什么是替代产业?盐池这个小社会将如何实现立体发展?
他们首先想到了教育。人的知识增长了,眼界开阔了,会更加聪明地找到建设自己家乡的道路。于是,他们主动提出在盐池办一所中心小学,先投资15.8万元,新建了教学大楼,购回了标准的课桌、办公桌、教学设备,还专门为教工建起了食堂,解决了9名教师和60名高小生的住宿。1989年统考,村小学6个班级,语文、数学及格率都达到了100%,跨入了全县先进小学行列。
1988年高考,盐池村破天荒中了一名“状元”,整个山沟沟都震动了。村干部们由此得到了新的启迪:智力投资必然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也是造福子孙的一本万利的道路。1988年以来,村里采取集体投资和个人捐款相结合的办法,根据本村发展的需要,选送了1名青年上大学、6名青年上中专。村主任和村磷矿会计也自费考上了函大经济管理专科班。1989年春,镇里集资办中学,让孩子们小学毕业后直接升入初中,村里一下子捐资2万元,全村个人集资也达2.6万元。在盐池,只要是为教育出钱出力的事,没有谁舍不得的。
党支部书记胡泽玉说得好:“经济发展了,但我们每年都要有一个自力更生的新项目。”虽然全村95%有电视机,但只能收看湖北电视台节目,1986年以来,村里投资2.5万元建起了地面卫星接收站;1988年,他们还投资10万元建起了综合大楼,办起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青年之家、电影院;1989年,他们又投资91万元,集中人力、物力在山腰间修建一座装机320千瓦、年发电量170千瓦时、年产值11万元的水电站……
为造福人民群众,给后人留下一份家业,盐池人就是这样靠双手创造了物质财富,又用两肩挑来了生活的希望。
(三)这是块希望的土地,盐池人借助艰苦奋斗的法宝,向着美好的憧憬翱翔
村里一天天富了,党支部没有忘记教育大家牢记“勤劳是摇钱树,节俭是聚宝盆”的道理,没有忘记引导大家保持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传统。党支部、村委会制定了“一矿二山三水”的发展战略,近期靠矿,长远靠山、靠水。盐池村有山林面积9900亩,林木蓄积量1.7万立方米,近几年又增加投入发展成片油茶15亩、板栗13亩,多种经营的格局基本形成。为了解决耕地太少的问题,盐池人舍得花重金造田。1987年起,他们拿出可用资金23万元购水泥,请石匠,固定专班,常年在山河峡谷筑堤治水。1989年新造耕地20亩,并计划在3年内再造60亩田。1988年,虽然耕地比1982年减少了一半,而粮食却比1988年增长17.8%。然而不该花的钱他们却显得那么吝啬。1988年8月,某单位接村里几位干部出去见世面,支书胡泽玉推辞了,他到县里借来8盒农村典型的录像带组织全村党员干部观看,不出门、不出钱地搞了一次“参观”。1989年7月,县工会组织到北京旅游,点名让村支书、村主任参加,他俩把名额让给了一个老矿工,还有几次上面组织到四川、杭州旅游参观,也点名让村干部参加,他们又把机会让给了炊事员和两名群众。1989年春节,许多新老货主捎信让双方主要领导会会面,他们借工作忙推掉了。家大业大,破费点没啥,这是盐池人最忌讳的。
盐池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废墟上创造了奇迹。
(资料来源:王丽清,斯平.废墟上的崛起———湖北省远安县盐池村.湖北日报,1989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