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潮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计划经济时代,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分工格局都无条件地服从国民经济的宏观构造,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区域经济学也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开始具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承担起发展当地经济的责任。采取何种发展战略、何种发展模式,如何与国家以及其他地区协调,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另外,改革开放在给地区经济注入崭新活力的同时,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迅速地扩大了,而且差距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因此,认真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阐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大课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就一直十分重视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协调发展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六五”计划第一次将“地区经济发展计划”专门列出,提出了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七五”计划进一步提出“要正确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八五”计划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布局和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正确处理发挥地区优势与全国统筹规划、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较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地区经济朝着合理分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分明确地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今后15年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并把这归结到“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的高度,要求全党重视。进入21世纪,“十五”计划则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报告中都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和协调发展;党的“******”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强调“要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之后,党和国家又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思想。200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整体战略部署。”
上述各个阶段的战略部署都是针对各个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的。与此相对应,产生了一轮又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潮,对区域经济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也逐步深化和具体化,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思路。
本丛书围绕着区域经济理论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展开论述。
《区域经济理论》在参阅了大量的有关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生产力布局学、规划学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准确的总结和分类。全书分为十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是对区域、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理论内涵的界定。
§§§第二章是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佩兰德的区位理论、胡佛的区位理论等。
§§§第三章是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包括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剑桥经济增长模式、新增长模式等。
§§§第四章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大推进理论,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梯度理论,中心转移理论,反梯度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缪尔达尔的回流效应理论,地区经济发展示范效应机制,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输出基础论,进口替代论,自产自销论,特区经济理论,经济区划理论,均衡投资区位论,非均衡投资区位论和协调投资区位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区域发展阶段论,倒U字理论,趋同化理论,地区差异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倾斜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内向型、外向型和双向型发展战略模式,资源转换型、市场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发展战略模式等。
§§§第五章是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分类理论,区域经济专业化理论,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理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协调发展理论,产业在空间上聚集运动理论,产业在空间上扩散运动理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区域产业结构非均衡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梯度转换模式与跨梯度转换模式,雁行理论,产业政策区域化和区域政策产业化,产业地理集中论等。
§§§第六章是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包括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和规律、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理论、核心—城乡边缘区—外围的三元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网络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推移的并存论和主导论、地理位置影响论、陆地边境优势论等。
§§§第七章是区域经济布局理论,包括生产力布局的规律和原则、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模式、网络开发理论模式、优区位开发理论、工业布局指向论、空间投资论、集聚与消聚论以及其他区域开发布局的理论模式等。
§§§第八章是区域分工理论,包括绝对利益理论和相对利益理论、静态比较优势原理和动态比较优势原理、动态比较费用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地域分工说等。
§§§第九章是区域经济联系理论,包括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经济系统论、要素流动效应、区域市场理论、经济循环理论、依附理论、相互依赖理论、淋下效应论、城乡联系理论、城乡一体化等。
§§§第十章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布局理论,包括增长中心最优规模论、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分散集团式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理论、多层向心城镇体系模式、城乡边缘区理论、城市竞争力测度理论等。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优化》主要考察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对各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进行横向比较,以取得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全面了解。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概括区域产业结构的含义和一般规律,归纳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四个特征,并提出在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介绍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基本指标;第三章考察影响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人口、市场需求和贸易等,尤其是劳动力流动对不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第四章详细描述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时间轨迹、空间轨迹和政策轨迹,其中对区域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探寻,既是历史的又是未来的轨迹,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五章叙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导向和战略,对三大经济区域和三大经济圈进行若干对比,分别提出其结构优化的产业布局和战略安排;第六章阐述市场和政府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同机制,重点指出地方政府干预对结构优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对行政省区出现的盲目重复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最后,该书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布局的演进趋势出发提出,21世纪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需要兼顾全局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并建议:第一,为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发展需要,确立一套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及决策支持体系;第二,在保障产业结构升级基础上,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战略;第三,以全国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均衡性为基本条件,分别选定东、中、西三大区域主导产业优先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