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导读
古塔是中国古建筑中唯一的“舶来品”。即使如此,也展现着中国建筑文化强大的同化能力———将神圣塔墓的“经义”崇拜,幻化为中国世俗文化的“经世”运用,将高搁“经典”、“佛骨”的“刹那”功能,点化为“济世”、“寓福”与“长生”,把天国净土的“肃穆”精巧地转移成人间凡尘的“穷目”、“畅情”与“安乐”。我们的祖先总能在世界文化体系和建筑元素中很好地运用“拿来主义”,这倒真应当是后学们需百般揣度、虚心阅读的“精义”。
教学目标
掌握楼阁、古塔、古桥、水利等建筑的类型、特点
熟悉中国各朝代古塔特征、雕刻艺术
理解中国佛塔建筑等级规制
了解楼阁、古塔、古桥、水利等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塔建筑渊源
一、中国古塔建筑起源
塔,梵文称作泽贼怎责葬,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唯一从域外(随印度佛教文化)传入却又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强烈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塔”字,最早见于晋代葛洪写的《字7》一书,汉文中原来没有,源于印度“窣堵波”建筑,中国译作佛屠、浮屠等。它的形制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冢顶有竖杆及圆盘,最初与佛教并无关系,后来则演变成印度佛教用来珍藏“佛舍利”(佛陀去世后火化出现的结晶物),可见是类似坟墓的一种建筑。佛祖释迦牟尼去世,窣堵波被赋予特殊意义:佛教信徒无法向佛祖的真身顶礼膜拜,转而向埋葬佛遗骨的窣堵波顶礼膜拜。
传说,最初的佛塔为数极少,只有在佛陀的出生地、成佛地、传法地、涅槃地等八个地方才建塔供奉舍利(佛典上称为“八大灵塔”)。由于八个窣堵波远不能满足信徒们礼佛需要,所以佛徒在各地又建起许多窣堵波,后来衍化成藏佛像、佛经的建筑,为佛教建筑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与佛寺、石窟同为佛教三大建筑。塔表现出三种不同的佛教类型意义,第一类是“真身舍利塔”,为供奉舍利子的塔;第二类是“法身舍利塔”,为供奉佛经的塔;第三类是“墓塔”,是为修行高深、功德2满的历代高僧建造的墓塔。
佛塔传入中国,与传统楼阁建筑文化融合,成就了我国数量庞大、造型复杂、民族特色强烈的中国塔式建筑。如秦皇汉武都修建过高楼台榭,以候仙人。崇佛敬神的结果是将塔与我国传统楼阁建筑结合,出现了中国楼阁式塔建筑,窣堵波的圆盘式相轮等被抬高到顶上,变成了“刹”,成为中国最早的楼阁式塔。东汉洛阳白马寺塔、北魏洛阳永宁寺塔等,都是楼阁式塔。而下层民众因无力造楼阁,就将塔与中国的亭建筑结合,便出现亭阁式塔。敦煌壁画中北胡和隋唐时期的亭式塔,就是塔下部一个木构亭子,顶上加带相轮的刹。亭阁式塔一般被许多高僧作为墓塔。宋以后,随着花塔和喇嘛塔的兴起,亭阁式塔逐渐走向衰落。楼式塔则历久不衰,并且繁衍出众多的支系。
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佛教昌盛,佛塔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德干高原和印度河—恒河平原出现。佛经中记载“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佛塔建筑进入鼎盛时期。阿育王时期,印度佛塔由塔、塔周和栏楣三部分组成,位于主塔四面的四座陀兰那(形体结构与中国的牌楼相似)叫“山奇大塔”。这种塔式传入中国后,虽大体上承袭了印度的旧有样式,但也夹有许多中国元素,如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与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座塔相比,底座明显加高,中间塔与四角塔的比例又大大减小,我国称这种塔为“覆钵式”塔。
印度佛教密宗兴起后,金刚宝座式塔传入我国,从敦煌428窟北朝壁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塔建筑的形式。这种塔在我国较多的修造,大多在明以后。它们是印度窣堵波在中国古代高层楼阁的传统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类型。
宋代还盛行铁塔。到元代,窣堵波从尼泊尔又一次传入我国内地,带来另一种塔建筑模式,即喇嘛塔(又称藏式塔):塔身是一个半圆形覆钵,基本上还保存了坟冢的形式,上面安置有长大的塔刹,因喇嘛教多此塔式而得名,由于在元代大事兴建,成为古塔中数量较多一种。明清时期,这种塔成了高僧、喇嘛死后墓塔的主要形式,人称和尚坟。明清时期又出现了铜塔、琉璃塔、风景塔,为中国的佛塔建造艺术添上了丰富多彩的一笔。
二、中国古塔建筑形制
中国古塔建筑颇多,佛塔建筑是塔建筑的典型代表,多采用“下为重楼,上累金盘”形式。中国佛塔早期为木结构四方形楼阁式,至唐以后砖结构塔替代木结构塔,形状由四方形发展为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圆形、菱形等。造型上也由楼阁式逐渐出现了密檐式、覆缸式和金刚宝座式、过街式等多种类型。轮廓、线条或刚劲挺拔、铿锵有力,或轻盈秀丽、精巧飘逸,或八面玲珑、精细绝巧。中国佛塔的层数一般习惯取奇数(因为奇数为阳),塔的构造分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大部分。中国佛塔是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型建筑,塔在中国文化里还表达出镇妖魔、兴文风、祈福寿的意念和观敌情、览山水等作用。以后历代佛塔建筑虽可能有不同的外形,但“下为重楼,上累金盘”的塔式建筑形制,已成稳固的模式。汉地佛教的塔最主要形式有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
中国古塔主要建筑构成部分分为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大部分:
1.地宫
地宫,又称“龙宫”,是中国古塔独有的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印度佛教塔制的改变。印度佛塔供奉佛骨、佛经在佛塔塔顶,这似乎不很合中国“入土为安”的习俗,因此出现了在塔下建筑地宫以安放原居塔顶的佛骨、佛经的地宫。地宫一般为砖石砌筑的石函,平面方形或六边、八边、圆形等多种。一侧开一门洞,门洞之外有一甬道与外界相通。石函中有层层函匣相套,内中一层安放舍利。
2.塔基
塔基是覆盖在地宫之上的承塔基础性建筑,唐以前没有赋予重要的宗教意义,只是起着塔身的基础作用,因此,唐以前的塔基比较低矮。唐代以后,尤其辽、金时期,塔基向高大发展,明显地分化出较低矮的基台和较高大华丽的基座两部分。像喇嘛塔的基座竟占了塔高的三分之一,金刚宝座塔的基座则已成为塔身的主要部分,上面的塔反而要小许多。基座的雕饰也成为古塔最精彩的部分,塔建筑在美学上的意义也愈来愈浓烈。
3.塔身
塔身是塔的主体建筑部分,外部风格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塔式形制,内部则相对简单地只分为实心与空心两类塔形。实心多以石或夯土充填,空心者多表现为楼阁式塔,可以登临。主要塔身形式有木楼层结构、砖壁木楼层结构、木中心柱结构、砖木混合结构、砖石中心柱结构5种。
4.塔刹
塔刹是塔的最顶端部分,也是塔最具崇高意义的地方,因此建塔时往往着意修饰。塔刹梵语是“刹多罗”,象征佛国疆土,地位重要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塔刹就没有宗教上的意义。许多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的“窣堵波”,因此,塔刹犹如塔的建制,由包括须弥座(基座)、仰莲、刹杆、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在内的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组成。当然塔刹还有建筑上的实用功能,它是塔收顶必不可少的建筑部件。
中国佛塔建筑塔刹
中国佛塔建筑如世俗文化一样,具有等级规制意义。汉地佛教建塔,一般(之所以说一般,是因为没有被严格地遵照,这是因佛教世俗化而必不可免带来的现实)的等级规制是根据各人的功德和身份地位不同而定,各式塔的建筑形象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塔刹上:
为佛陀建造的塔,塔刹上的露盘不得少于八层;
为菩萨建造的塔,塔刹上的露盘不得多于七层;
为觉缘(次一等的菩萨)建造的塔,塔刹上的露盘不得多于六层;
为罗汉建造的塔,塔刹上的露盘不得多于五层;
为那含(高级僧侣)建造的塔,塔刹上的露盘不得多于四层;
为斯陀含(次一等僧侣)建造的塔,塔刹上的露盘不得多于三层;
为须陀洹(再次一等僧侣)建造的塔,塔刹上的露盘不得多于两层;
为轮王(复次一等僧侣)建造的塔,塔刹上的露盘只有一层;
一般僧侣的墓塔,则没有露盘。
藏传佛教的建塔制度最为严格,塔即佛,因此只有佛才能建塔,菩萨以下均不得僭越此制,这是藏传佛教教义比较纯粹的原故。
§§§第二节中国古塔建筑发展特征
一、中国古塔的类型
佛塔的类型根据塔建的外形可以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花塔;傣族塔;九顶塔;陶塔;琉璃塔;金、银、铜、铁塔以及穆斯林清真塔等。
佛塔的类型根据塔建的内容可以分为:舍利塔、藏经塔、风水塔和墓塔等。
(一)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是中国古塔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塔,并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典型造型是:下为重楼,上累金盘,造型成方形,四面立柱,每面三间四柱,有梁枋,斗拱承托上部楼层。楼阁式塔早期为木结构,隋唐后多为砖石仿木结构,其特点同我国传统楼阁建筑构造相似。以后外形特征出现变异:方塔渐少,代之以六面塔、八面塔为常见。塔每层上有仿木结构的重楼,楼有仿木的门窗、柱子、梁枋、斗拱,塔檐大多为木结构或砖砌仿木结构,形象上更突出檐角高翘的韵味,产生轻盈飞动的美学意境。高大者楼内有楼板、楼梯,可登临。
楼阁式塔的地区分布特点是:南方以苏、浙、沪、粤为楼阁式塔主要地区,以上海方塔与杭州六和塔为代表作;北方以冀、晋、陕、甘、辽等地为主,典型者有山西应县木塔、河北开元寺料敌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等。
(二)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是楼阁式塔由木结构向砖结构转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支古塔系列,其形象高大,层级较多,以外檐层数多且间隔小成显著特征,故名密檐式塔。密檐式塔主要特征:下部第一层塔身高、大,以上各层则塔檐层层重叠,距离很近,无门无窗无柱,不成楼层(早期密檐式塔有小假窗)。因没有门窗结构,故多实心,一般不可登临,或可登临但也不宜眺望。基座与第一层塔身特别显赫,雕饰复杂。
密檐式塔流行于隋、唐、辽、金,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方形平面造型塔,多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以河南、陕西居多;八角平面的辽金塔,多分布于东北、京津、晋冀地区。辽、金时期,密檐式塔第一层有佛龛、门窗、斗拱等雕饰。元后,密檐式塔渐渐衰落。
(三)亭阁式塔
亭阁式塔,是传统亭阁与印度窣堵波相结合的塔式建筑,主要流行于唐宋以前,唐后则较少见,多为历代高僧的墓塔。典型特征是:唐前塔身多为方形,唐宋为方形、六边形、八边形或圆形。塔檐多为单层,罕见双层(仅见山东清灵岩寺慧崇禅师塔为双重亭阁塔);底下有台基,顶部建塔刹,一般不做豪华的雕饰。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登封净藏禅塔和五台山佛光寺方便和尚塔,都属这种塔式。
(四)覆钵式塔
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为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是佛教密宗与藏族本教相结合的藏传佛教)所常用。典型特征为:建筑造型接近于印度窣堵波,材料多为石材,少有砖料;塔基多为一层到五层不等的方形、圆形、八角形须弥座,基座有内室;塔身为一几何形覆钵窣堵波,塔刹在喇嘛塔造型中具有显赫的地位,由相轮、圆盘(华盖)、刹顶组成,塔盘垂流苏,塔刹多用宝珠或小铜塔;塔外壁通常涂成白色,是高僧墓塔的主要形式。
喇嘛寺塔建筑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内蒙古地区,现存的喇嘛塔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喇嘛塔,应当是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白塔。
(五)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是佛教密宗一派的佛塔,既具浓厚的印度风格,又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因汉地大多不信奉密宗,故金刚宝座塔在汉地发展较弱。金刚宝座塔的典型特征:塔下部为一方形巨大高台(印度金刚宝座塔体量低小),台上建成五个正方形密檐小塔(代表金刚界五方五佛,即中央大日如来、东方阿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塔座上雕刻五种动物:即金刚五佛的坐骑狮子、大象、马、孔雀、金翅鸟王。其代表作品以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著名。
(六)过街塔
过街塔即路上、街上的塔,或称门塔,又称塔门。过街塔形式与金刚宝座塔相类似,通常建于交通要道,以供往来行人顶礼膜拜。其主要形象特征为:一个或三个门洞的高台,高台之上立着一座至数座佛塔,一般为覆钵式,是与中国古代的城门、关隘相结合的塔建筑形式。门洞上的塔就是佛祖的象征,一切有情物从塔下经过就是向佛礼拜。过街塔,其实是佛教走向民间的必然产物,因此也失却了佛法的尊严,而更显人情味和世俗化,是中国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发展的自然结果,是普照万物的佛性体现。中国最大的过街塔,是河北承德普陀宗乘庙的五塔门。
(七)花塔
花塔,流行于辽、金时代,是在具有中国特色亭阁、楼阁、密檐式塔基础上借鉴印度、东南亚佛塔雕刻艺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古塔形式。其特征是:将亭阁塔的塔刹雕砌为莲瓣式或楼阁,密檐式塔塔身上半部密布佛龛、佛像、菩萨、天王力士等繁杂的雕饰形象,塔上部宛如一大花束,甚为华丽美观,如河北正定广惠寺花塔。花塔建筑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现存的花塔多为宋、辽、金时期的建筑;元后,花塔几无再建。
(八)傣族塔
傣族塔,是属于南传佛教的一种佛塔,受缅甸寺塔建筑风格影响,具有典型的热带建筑特点。形象特征为:平面呈八角形,每角建有一座人字脊、山面向外的下坡路塔屋;塔基立着九座佛塔(中央一大,周围八小),佛塔塔形成葫芦形,外表皆白;塔刹呈尖形,上有三到五重2伞,俗称“笋塔”;各塔雕刻莲花或莲蕾,有浓郁的傣族地方性风格。云南西双版纳的曼飞龙塔,就是这种塔的建筑典型。
(九)九顶塔
九顶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特别高大,塔顶上立九座密檐小塔,造型奇特,塔上有塔。山东历城九塔寺九顶塔,为中国九顶塔的仅存珍品。
(十)陶塔
陶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逐层对接而成的塔,工艺流程精细而复杂。塔的形制为多角多级的仿木结构楼阁式塔,造型轻巧玲珑,色泽稳重沉静;塔身各式构件如梁柱、门窗、斗拱、瓦垄等精确美观;塔座上雕刻佛像、狮子、力士、花卉及造塔题记,庄严肃穆。现存最大的陶塔,是福州鼓山涌泉寺内的一对千佛陶塔。
(十一)琉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