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仿并不丢人
个性签名
模仿并不丢人,但模仿有两个基本的要诀。第一是选择模仿的对象。一定要选择已证明成功的有前景的好东西,同时要牢记模仿只是手段和工具,模仿的目的是创新。第二是把握模仿的时机。在进入一个领域的时机把握上,一般选择有第二家出现后,即有了一家开创者和一家跟进者,这表示这个市场即将启动,然后马上大部队跟进去,超第二,拼第一。
QQ空间
从QQ诞生的那天开始,模仿便成为马化腾的一个“独门秘术”。从模仿ICQ到搜狗输入法,模仿已经被马化腾运用得出神入化了,但是,模仿并不是马化腾的真正目的,他希望在模仿中实现创新,实现超越。而这也是他一个高明的经营手法。以下是马化腾的模仿战绩:
腾讯QQ模仿ICQ、腾讯TM模仿MSN、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QQ对战平台模仿浩方对战平台、QQ团队语音模仿UCTalk、腾讯拍拍模仿淘宝、财付通模仿支付宝、QQ拼音输入法模仿搜狗输入法、QQ播客模仿土豆、超级旋风模仿迅雷、QQ交友中心模仿亚洲交友中心、腾讯滔滔模仿Twitter、在SNS(社交)上腾讯模仿开心网……在这一连串长长的模仿名单中,你或许已经看到了马化腾的内功似乎已经练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为他的模仿实现了创新,有些正在超越中,而有些已经超越了。
腾讯的模仿曾一度为人所诟病,新浪创始人王志东曾说:“马化腾是业内有名的抄袭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地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毫不忌讳地指责马化腾的模仿:“现在的腾讯拍拍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新,所有的东西都是抄来的。”
对于外界的质疑和指责,马化腾曾说:“微软、谷歌也是抄袭大王。微软从Windows到Office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抄可以理解成学习,是一种吸引,是一种取长补短……创新和引入并不矛盾。例如日本和韩国的汽车都是从引入做起,然后才开始去创新。我们所提倡的是聪明的引进,并不断地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马化腾虽然善于模仿也乐于模仿,但他并非完全照搬照抄,他会将模仿对象身上的缺点尽量弥补,并增加新的元素在其中。比如,QQ虽然脱胎于ICQ,但却摒弃了后者的很多缺点。QQ中不仅加入了离线消息功能,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在线用户名单随意地选择聊天对象,而且其允许用户使用个人头像,这些功能都是令人爱不释手的,因为它们更实用。
马化腾说:“腾讯在很多方面,好像都很敏感,一有什么新东西就赶紧跟进,先去尝试。我们不知道什么东西会好起来,你在探讨它的前景之后,你必须自己有一定的基础,尝试做过才行。如果好,你要及时决策。”
腾讯的“QQ秀”是从韩国人那里学来重新开发出来的,虽然也是模仿,但马化腾实现了创新。后期,增值服务已经成为腾讯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能够达到此种效果的模仿,相信应该是多多益善吧。
模仿让腾讯诞生了,发展了,壮大了,成功了,辉煌了。这种事实证明了并不是单纯的模仿成就了腾讯的今天,而是模仿中的学习和再加工推动了腾讯向着更高的山峰攀登。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就像马化腾所说的那样,腾讯可能不会率先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只等到市场上有什么新的东西后才会出动,因为这样就有了一定的参照基础,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模仿是一种经营手法,同时也是一种经营智慧。当自身尚不具备足够的“吃螃蟹”的能力时,模仿着别人去吃吃螃蟹也是无妨的。但一定要吃出花样,吃出新的味道来。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显然是不足取的。
在腾讯成长的十几年中,学习和模仿一直是马化腾的习惯,始终未变。2008年7月,马化腾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说:“坦率地讲,中国现在的互联网模式基本是从国外过来的,说不上哪种独特的模式是自己原创的。毕竟商业模式你很难苛求去原创,因为本来就这么几种,关键看谁做得好。”
“当然以前比较封闭,只有像‘海归’这样的才会了解,才会过来,原有的本土人很难去那么快地掌握,现在发达很多了。但也造成竞争很激烈,基本上国外冒头一个什么,一报道哪一个好的话,国内3个月之后就冒出十几家同类的,这个很厉害。”
马化腾要表达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中国的互联网模式几乎就是从国外模仿过来的,那么又何必在现存于互联网的各种各样的模式上打上“属于”自己的印记呢?互通有无,推动整个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并创造出新的模式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创业者来说,模仿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每一个创业者其实最初都应该做一个模仿者,这样才能有对比和参照的对象。创业者之所以应该把模仿看得很重,是因为草创期间的资金、资源都并不充足,贸然创新需要付出的代价极大,对大多资源匮乏的创业者而言都是无力承受的。因此,模仿便起到了“用最少的资源,做一件更大的事情”的作用,它会成为资源匮乏者的一种资源。
而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模仿更具有非凡的意义。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善于模仿的人,他总能把市场上出现的新产品成功地仿制出来,同时会让这种产品具有更多的功能,但价格却不会因此增加到令人不能接受的地步。被称为“模仿的松下”却“模仿”出了世界500强企业,试问这样的模仿是否令人钦佩?
因此,企业经营者要正确地看待模仿,要善于模仿,把高层次的模仿当做一种习惯。“模仿并不丢人”,当你借助模仿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时,人们对你只有顶礼膜拜。
2.后发的风险最低
个性签名
我们会做小的创新和尝试,但网游和电子商务等比较大的项目,肯定要后发,后发可以研究哪些最适合我们发挥。比如我们觉得淘宝的方式能够激发中国网民的人气,我们的电子商务就会倾向于它的形式。
QQ空间
互联网是一个最讲求创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盲目地跟进和复制别人的东西是不可能更好地生存的。但是,腾讯却是一个异类,在马化腾高明的模仿下,它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马化腾似乎从来都不急于探索新事物,他总是静观其变,在一旁仔细地观察着互联网市场上的风吹草动。
当有人问马化腾为什么他不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时,他说:“后发的风险最低,特别是当你有一些平台优势的时候,后发是最稳妥的方式。”
早已看惯了互联网领域风起云涌的马化腾知道,在这个新兴的行业中,有太多的可能和不可能。或许,今天的互联网之王一夜之间就会关门大吉,而一个小小的互联网公司却有可能因为登上了一个别人忽视的顶点而成为一匹黑马。马化腾知道,进入每一个领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更愿意去等候,愿意从等待中发现机会。
在开展每一项新业务之前,马化腾都会让“三问”探路,如果一件事情自己没有把握,他宁愿放弃。他说:“我不争第一,没意义。新产品一出来就要保证稳定,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要慎重。”
腾讯在进入门户网站领域时,内部的管理层就应该选择门户网站还是电子商务曾有过一番争论。最终,马化腾选择了做门户网站。他的考虑是,虽然当时国内已经有了“三大门户”,但由于门户和休闲游戏是当时中国互联网业最为成熟的业务,无论是人才和用户,都比电子商务更有优势,所以做起来成功的把握更大。最终的结果是令人欣喜的,腾讯的门户网站在发展了一段时间后,也成了中国互联网领域知名的门户网站。
而电子商务却被马化腾搁置了很长时间——这是马化腾等待机会的时间。当2003年,马云在“非典”期间打造淘宝时,马化腾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所以提出了腾讯入股淘宝的请求,无奈,马云出让的股份过少,马化腾只能作罢。他说:“腾讯内部,构思一个项目往往很早,比如电子商务,但往往要搁置一两年才正式推出。因为资源有限,一段时间只能专注在一个业务上。”
换句话说,马化腾的等待是让出了让自己可以“后发的时间”。他不想争当第一,因为先发总有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所以在淘宝问世一段时间后,腾讯的拍拍网才新鲜出炉,并迅速成为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第二大拍卖网站。
自2008年开始,开心网、人人网和海内网等开始频频发力,受到了无数网民的追捧,流量也创出了历史新高。当时易观国际的一项数据显示,人人网的页面日浏览量曾达到600万—1000万的高位,仅次于开心网。在这些社区网站一个个登台献艺、同台竞技之时,低调、沉着而内敛的马化腾的眼睛从未从它们的身上离开过。
作为拥有中国最大社区网络资源和学生用户群的腾讯,此时徘徊不前,这便让人有些狐疑。事实上,马化腾正在脑海中勾勒一幅宏伟的蓝图。2009年1月,马化腾开始发力了。腾讯旗下的“QQ校友”正式对外发布,并很快就在社区网站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样地,在社区方面腾讯依旧不是做得最早的,但却是做得最出色公司之一。“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在马化腾的身上好像一点也不奏效。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腾讯在业界人士看来,在面对新鲜事物时总是有点“后知后觉”,它好像并不急于探索和创新。在马化腾看来,做最有把握的事情成功的机会更大。于是,呈现在人们眼中的腾讯总是最后一个来,但几乎总是第一个出彩。这不能不令人佩服。
网易创始人丁磊曾说:“做企业不是比谁动手早,而是比谁活得长。”他的观点应该是对马化腾所秉持的原则的认同。
的确,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面临雷打不动和快速创新的选择。这是一种常态。谋求更大发展的企业领导者总是希望能够灵光一现,借助一个绝妙的创意来实现企业的再发展和腾飞。其实,“争当第一”并非缔造传奇的唯一办法。
先发虽然能够抢占先机,赢得机会,但同样要相应地承担同等量级的风险。一旦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周全的考虑,稍有差池,企业就会步入自设的险境。而后发是更稳妥的发展企业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不能让企业尽早获益,可风险系数却是最低的。
值得一提的是,后发通常是以先发的、存在于市场上的成功案例为依据的,所以企业领导者只要摆正心态,步步为营,成功的机会是很大的。
3.让用户觉得方便最重要
个性签名
QQ成功的最大原因应该是它上手容易,使用也容易。在QQ刚刚创立的时候,类似的即时通信软件有很多种,但是后来都先后淘汰了,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用起来不够方便。所以QQ会把易用性一直保持下去,这是一种原则。但是保留易用性并不是说就放弃在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努力,相反我们一直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做研发,尤其是在企业版QQ方面。
QQ空间
当QQ的用户数开始以几何级数翻倍成长时,庞大的用户规模对于腾讯的考验也随之开始了。腾讯面临的问题是,怎样使QQ的产品在使用时更简便。如果QQ的产品操作起来很繁琐,不仅不会聚拢更多的用户,反而会使基于此平台推出的所有产品成为企业的一种累赘和负担。事实证明,腾讯在这方面经受住了考验,没有让人失望。
当以QQ为基础的腾讯产品纷纷出炉后,马化腾在每一次推出新产品之前和之后,都会进行多次市场调查、实地体验、深度用户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新产品在市场上会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网民的欢迎。
如今的QQ,已经是中国互联网领域拥有最多用户的即时通信软件,这对于马化腾开辟新的业务板块是极为有利的。他更能方便地开展规模化的市场调查,从而得出用户需求的抽样统计结果,以期为产品立项找到出发点。
为了让用户在使用QQ相关产品时感到更方便,马化腾进行了“实地体验”环节。这一环节的目标即是检测,观察用户在使用QQ产品时的感觉。好的方面要继续保留,不好的方面则要再度完善。
马化腾说:“实地体验就是在用户真实的应用环境中亲身观察、访谈、感受用户的全方位需求,它的特点是能够把握用户的本质需求和关键需求。在我们QQ2005正式版的校园网优化过程中,我们就得到了一大批来自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哈工大、上海交大等校大学生用户的配合。他们自愿担任校园网测试志愿者,为了让我们能尽快向校园QQ和TM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配合我们做了大量的测试工作。”
在深度用户研究方面,腾讯会通过科学系统的手段和方法监测用户对上一代产品和试用版产品的全方位使用信息。对这一信息的搜集,主要是为了提高和把握用户需求的精准度和完整性。“我本人就多次以一个网友的身份加入到项目组中,”马化腾说,“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为产品设计提意见和作修改。”
在用户使用跟踪方面,腾讯通常会利用完备的用户反馈系统,包括客服电话中心、QQ.com网站论坛等管道,记录用户对于产品的咨询和意见,以此作为产品定义的重要参考。马化腾说:“腾讯QQ的2005版本就是在这样一个先进的、客户导向并且注重客户体验的产品定义机制下定义立项的。但我们也知道相对于广大的QQ用户而言,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的方面还有太多太多,在此我也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对于QQ的关注,不断地提出改进意见,督促我们进步。”
腾讯QQ的每一次升级,每一次功能的添加和改进,都是建立在“让用户觉得方便”的基础上的。马化腾知道,赢得了用户,才算是赢得了成功。腾讯想要在即时通信领域垒砌坚固的城墙,必须每时每刻都关注用户对腾讯产品需求的变化,并随着这种变化而改进自己的产品。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马化腾说:“互联网化的产品不像传统软件开发那样,一下子刻光盘就推出,我们永远是试用版,要快速地去升级,可能每两三天一个版本,就不断地改动,而且不断地听论坛、用户的反馈,然后决定你后面的方向。”
的确,任何一个企业,无论从事的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行业,以用户的感受作为发展一项业务的基础是绝对不会错的。马化腾的“让用户觉得方便”,即是以用户的感受为导向,或者以QQ为依托衍生出一种新产品,或者对原有的产品进行改进。
有的创业者会这样认为:我的企业还没有做起来,所以根本谈不上“用户感受”,那是要等企业做起来之后才会触及的,那时再关注这一点也为时不晚。显然,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很可能会让这样的创业者无法成功地创建基业。
在创业之初,创业者就要把用户感受列为一项重要原则,并以此决定什么样的产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此,才有可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