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桑隆西一带,一直工作到9月17日,其间,几乎每天有雨,湿衣冻身仍是家常便饭。我们沿党结真纳北坡而上,一直到达冰川脚下,弥补了之前因遇险而未完成的路线观察。所带蔬菜早已吃完,所幸森林中的蘑菇野菌时常可补维他命,终于坚持完成了党结真纳雪山周围的工作。9月18日返回义敦途中,又出现惊险的插曲。沿桑曲河下行通过一陡壁时,一匹驮背筐的黑马踏空,从几十米高的陡坡坠入波涛汹涌的桑曲河,装生活物资的背筐浮起来,顺水冲出一两百米,马从河里挣扎起来,站立在河滩上,血流了一大摊,我们担心这马恐怕完了。切登、阿扎牵它上来,还好,只是马脸上戳了个洞,不致有生命危险。
毛垭坝的中秋月和“羊子屎”
回到义敦休整,还余少量野外工作,我们小组可在国庆节前完成全年任务。此时,207组组长贾保江回到分队部求援,因小组有病号,缺少人手,而且剩下的任务还很重。分队决定调我到207组去协助工作,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9月24日早上,205组的同志特地炒了一大盆肉为我饯行,让我心里感觉一阵暖意。饭后乘车至毛垭坝279千米处下车,207组的马帮早已在那里等候,吃过茶,装好行李,便向阿沙沟的营地进发。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马儿几乎是一路小跑,沿途不断碰到大群大群的黄羊,它的学名是藏原羚,或称藏黄羊,臀部为醒目的白色,地质队员俗称它为“白屁股羊”。藏黄羊性情机敏,奔跑迅捷,始终与人保持几百米的距离,我们只能远观其矫健的身姿。
骑马走了近六个小时,我们由北向南横穿了毛垭坝,终于进入大草原南缘沟谷中的营地。说是沟谷,但十分平坦开阔,这里海拔高,无森林,缺烧柴,如有低矮的灌丛已属幸运,时常要以牛粪为燃料,不过干牛粪也不错,火力足,烧起来还发出淡淡的草香。
9月27日,我们测完阿沙沟最后一段喇嘛垭组地层剖面,这天是中秋节,但白天风雪不断,我们以为晚上看不到月亮了。谁知天黑不久,竟然云开雾散,天空星斗明灭,一轮明月挂在东方的山顶,特别圆,特别亮,银色的柔和的月光,投洒到宽阔的草地上,照得草地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这个高原中秋之夜是如此特别。
结束了阿沙沟的工作后,我们又先后搬往克日则洼、毛垭坝、赤格沟测制拉纳山组以及第四系剖面。小组早已没有蔬菜了,主要以豆豉、盐菜、海带佐餐,担任后勤的杨正光师傅精打细算,但后来也经常只有一碟豆豉下饭,黑黑的豆豉外形颇似羊的粪便,贾保江戏称之为“羊子屎”,名号不雅,但食之有味。不几天连“羊子屎”也吃完了,仅剩很少一点盐肉,濒于山穷水尽。10月4日,我们驻扎在毛垭坝,离公路稍近。杨正光师傅专程骑马到272道班求助,令人感动的是道班工人十分热情,分给我们不少新鲜蔬菜,晚上吃着炒白菜,大家都觉得是最好的美餐。10月2日至5日是一段难得的好天,我们在哈日沟沟口测完第四系剖面,搬往最后一站赤格沟。据老乡说,“赤格”的意思是“不好的”,但沟内牛场兴旺,满坝子都是牦牛、绵羊、马群。不过,天气倒是变坏了,整天雨雪纷飞,更扯淡的是,在这里地形图竟出现重大错误,沟北边山头上一个三角点在地形图上竟然被搬到了沟南边的山头,山下一个很大的海子,图上居然也未标注,定点时左看右看都不对,幸好航空照片上地形地物很清楚,才把点位定下来。
10月10日,我们终于在赤格沟拉完了最后一测绳剖面,定下了最后一个地质点,结束了1977年全部的野外工作,大家心里都有说不出的轻松与高兴,回想五个月来的种种艰辛,感慨万端。回到帐篷不久,又开始下雪了,但我们已不再担心。雪花纷飞,大概是要为我们洗去征尘了。
横渡水洛河
朱家刚
1978年,由三分队承作的1:20万区调贡岭幅全面开展河流重砂和水系沉积物测量扫面工作,我小组承担其东南部的1:10万瓦厂幅工作。
8月中旬,小组工作由东向西推进到水洛河一带。水洛河发源于理塘县境内(其上游又名冲天河),由北向南流经水洛,最后注入金沙江。由于河流深切,两岸大多形成悬崖绝壁。
8月17日,当我们工作到水洛乡南面的埂多村子一带时却犯了难,因为在水洛河东岸的一条小支沟口设计了一件重砂和一件水系沉积物样品,它们控制了该支沟上游20多平方千米的面积。由于支沟狭窄,坡度极陡,人是无法从沟尾下到沟口的。原设计是从水洛河西岸涉水过河取样,因为地形图上标有涉水过河的小路。没想到8月份正值雨季而非枯水季节,再加之上游众多的雪山夏日消融,导致河水上涨。
当我带着地质人员王立社和淘砂工满城来到水洛河西岸边,望着水洛河中汹涌澎湃的洪水,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根据技术规范要求,每四个方格(16平方千米)范围内至少应有一件样品控制。放弃东岸那个点位的样品吧,那20多平方千米的面积便无样品控制,留下一片空白;过河去取样吧,偌大的洪水,除非游泳过去,否则是无法涉水过去的。无奈我和王立社都是“旱鸭”,不会游泳,心想只好放弃该样品了。正徘徊之际,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工人满城突然向我提出,他愿一个人游过河去淘砂取样。我说:“不行!水太大了,太危险。况且,你的游泳技术水平究竟如何也不知道。”满城说:“我家住重庆,当学生时就曾经横渡过嘉陵江,这河算不得啥!”我说:“是吗?但那是平缓的水面,这儿不仅是洪水,而且又有冰雪消融的水,又急又冷,我担心万一出了事可不得了啊!”满城见我不同意,忙说:“组长你放心!我也不会拿我的生命开玩笑,我还年轻,虽然有危险,但我还是有把握的。再说,我也知道这件样品的重要性。你就让我游过去吧,我保证没事。”我迟疑了一阵才说:“行嘛!那你一定要注意,可先试一下水情,不行就立即返回。”他用标准的重庆话回答:“要得!”商量妥后,我和王立社便将淘砂盘和铁铲绑在背样品的背包上,并装入两个装样品的小布口袋。满城脱光衣裤,背着淘砂盘下水后,我的心就提起来了。
看见满城两只手交替划着向东岸游去,10米、20米、30米、80米,终于抵达彼岸。他向我们挥了挥手休息几分钟后,就抡起铁铲在支沟边取重砂样淘洗,然后抓了水系沉积物样品,又才原路往回游。看到他游过河中心后,我的心才放下了一半。我们不停地为他呐喊加油。
当满城游回到岸边,我们扶他上岸时,心情万分激动,连声说:“你辛苦了!”他却说:“没啥!只是感觉水太冷了。”
这时火红的太阳还在空中照射着。满城在阳光下赤裸着身子晒了一会儿,给身体增加一点温度,然后穿好衣服,我们三人才一道愉快地朝帐篷方向走去。
雪山鏖战
石通
(一)
1978年7月21日,四分队六组的同志们从早到晚14个小时翻山越岭,用汗水和意志换来了一个难得的重砂样。
7月20日,小组工作至那曲沟一带。从图上看这一带工作条件还不是很差,地势虽然比较恶劣,但好像还有路可行,按计划完成生产任务不会有多大困难。
第二天早晨,全组同志迎着高原的晨曦出发了。行进中的情况比估计的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地形令人望而生畏,特别是力泽沟一段,全是花岗岩裸露,好似刀切悬崖。正如小组同志所说:“那真是鹰愁展翅,猴子落泪”的地方。是前进,还是后退?此时此刻,他们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决心迎难而上!
全组同志汗流浃背,翻越了两座海拔4500米的大山,穿过了密不透风的矮子羊角林,赶到了工作沟尾,这条沟平距不到3000米,高差竟达1000米,谷坡坡度约三四十度,两侧峭壁耸立,沟中乱石林立。每前进一段都十分艰难。经过14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个分散流和一个重砂样的取样。
(二)
六分队八组一鼓作气完成黑水幅垭口山以东的420平方千米填图面积任务以后,又开始了红原境内的填图。
7月26日,小组工作至汤龙嘎玛沟。这天早晨,大家填饱肚子,精神抖擞进沟工作。沟内无路,只是满野挂满露水珠的草丛灌木,他们的衣裤全被打湿了。虽正当盛夏,可在高原的早晨却还充满冬天的气息,衣服一湿,加之山沟风一吹,格外寒冷。组长邵维诚不时为大家鼓劲。
分水岭在望。按路线布置,只要追到“新都桥组”和“侏倭组”的界线就行了,但见山脊仿佛有一条岩脉,面对这一新的情况,大家决定再往上行,去查个究竟。在组长邵维诚的带领下,我们向一个长长的流砂坡迈开了步伐。高山气候,一日多变。大家正爬到半山腰,乌云压顶,大雨夹着冰雹伴着寒风铺天盖地。在那光秃秃的山梁子上,躲无法躲,藏没法藏。在流砂坡上前进十分困难,再加上雨水、冰雹,每前进半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同志们全身再次湿透,身上穿的绒衣都能挤得出水,冷得大家直打哆嗦。但没一个人停止步伐,迎着风雪一步一步,终于登上了山顶。可偏偏在这个时候,物探仪器由于受潮而发生故障。天快黑了,又一场大雨要来了。尽管大家冷得浑身发麻,但看到这种情况,也个个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同志们围过来,把衣服铺在湿透了的地上,小心翼翼地拆开仪器,用手帕擦干零件。组长也过来帮助,递小刀,接帕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仪器复活了,同志们互相配合,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天黑得象锅底,大雨又下起来了。大家相互鼓励,用双手、双脚和屁股,一米、两米,朝山下挪动,在暮色中返回驻地。
1978年8月
克柯河的回忆
——仅以此献给共同战斗过的兄弟们
邵维诚
那个地方有名气了,听说宏伟的年保也则雪山下发现了金矿,淘金者接踵而至,那是我曾经发现毒砂矿的地方;克柯河流域荒凉了,饱受山原大骨节病折磨的垮沙村民,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故乡迁居别处了,那里变成了无人区,不知道该是怎样一片景象。而我们踏进那片山林的时候,美丽的克柯河流域正值一派“风吹蚕豆花香,青稞麦苗黄”的诱人季节。
那个早晨,我们从帐篷一出来匆忙吃了早饭,怀揣两个馒头,备上驮鞍,上面加上被子捆牢就向山沟深处出发了。小组共七人,包括我在内的五个地质队员,两个民工。我们五个人又分成三队,任务太紧了,胖子和民工搬运我们的后勤物资,由克柯河主沟出发经过两个大沟口进入则囊沟内向前到沟尾安营扎寨,预计到达时间为下午5点过。我和物探李填图沿第一条沟进山,沿垮山与森林交界的地段向前,张师和肖二沿沟淘砂取分散流,进沟后我们相约在沟尾处吃那两个馒头后翻山进入则囊沟,回到宿营的帐篷和胖子会师,预计时间是下午7点钟。
没想到后来发生的事,远远不是我们预料的那么顺利,更没想到这一晚会和一个全区调人难忘的日子联系在了一起!那样深刻,那样刻骨铭心。
我们进入沟内才发现根本没有路,也不能希望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分头干吧,我的好兄弟们。我们决定分开前行。
沿着垮山与森林交汇的那个界面,地质露头好路却很糟,一条条羊肠小路一不小心就会把你引到大大的盘羊窝里,一堆堆新鲜的盘羊粪,令人窒息而害怕,静静的山路上,听得到自己的心跳,遇上了独行的公盘羊你就会粉身碎骨啊!在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下,我们高一脚低一腿在滑垮的流砂坡上艰难地行进。俗话说一步一个脚印,这儿连个脚印也没有。朝沟中望去,黑压压一片森林,哗哗的水流声,任你高八度地喊破嗓子或者学着赶牛的打着“喔喝”,张师、肖二都没有一点回音,我知道他们的艰难比我们更甚。
终于山和沟的高差越来越小了,终于开始出现小小的平地、绿油油的草了,静得可怕的山林让我们既兴奋又胆怯。好在终于可以平心静气地抽支“向阳花”了。然后捡点柴,物探李用饭盒烧点水,该是会师的时候了。
当我抽完第三支烟的时候,淘砂盘打着铁锹的声音终于越来越近了,而这时的山林正沐浴在夕阳的余辉中。林区雇来的瘦马,也全身大汗淋淋,不停地喘着粗气,特别是我那匹黄不黄、红不红、白不白的瘦马,累得想在地上打滚,就像我一样。而由它和我导演的难忘一幕这才开始!
当两个烤得焦糊糊的馒头就着烧开的山泉下肚后,“向阳花”早被我扔进了沟里。帐篷里“飞燕”的吸引,让我扔下一个苦苦的烟头(注:“向阳花”、“飞燕”均为那时较流行的两种香烟牌子的俗称)。开路吧,我说。起身时才突然发现,林区的夜晚来得特别早,夜幕正悄悄地降临,呼啸而来的林涛声,让我预感到:麻烦来了!
马不能骑了,它也不让你骑了!物探李在前,张师在次,肖二却排在了三,我断后,按照多年合作的老规矩,我们慢慢向沟尾的山峰爬去。这时如果苍天有眼,它会看到夜幕已完全吞没了几个爬山匠的身影。
陡峭如削的山,每走一步都得付出长长的几口喘息,我那可怜的马已完全靠前拉后打才肯勉强前行,它脚上的铁掌掉了,每走一步都把头向一侧甩。疲惫不堪的我们几乎时时都有被马拉下悬崖的危险,连吆喝带打,一个小时过去仅爬了不到50米。“把马丢了吧!我们把被盖卸下来背回去,明天再来找马!”“那行吗?明天有明天的工作,马不在了是你赔还是我赔!”一根筋的我说。“没办法,那走吧!”那时的人老实得多。终于迈过林区进入寡山了,山峰的影子在我面前已清晰起来,过了这个山峰向右转下山下沟就可以回到帐篷,回到那荒原里的一点温暖里了,又可以吃胖子黎煮熟很久、热了不知多少次的饭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