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俭悖论:过分节俭会导致收入减少
产能扩张了,无非是为了满足两个需求:国内消费需求和国外消费需求。但是,国内消费需求要有很大增长是很困难的。2009年居民零售消费总额增长15%,2010年至今是18.3%,已经不错了,未来也不会有很大增长。对消费增长不能期望太高,中国经济增长相当程度还要靠投资,这是现实国情;当然对消费增长也不用悲观,应该适度乐观。
——李国飞(普惠基金管理部副总监,曾在北大发表演讲)
1720年,荷兰人曼德维尔出版了一本名为《蜜蜂的寓言》的畅销书,大意是说一群蜜蜂为追求奢华的生活而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居然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后来,由于换了蜂王,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转而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最终沦落到被敌对蜂群打败而逃散的命运。
由于曼德维尔的书中提倡“浪费”的风气,因此在当时受到了严厉指责,还被法庭判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然而200多年之后,英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同样的理论,即“节俭悖论”,也叫“节约反论”或“节约的矛盾”。
“节俭悖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公众越是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就越会导致整体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则储蓄就会增加。进一步来讲,由于人们的节俭会导致支出减少,从而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导致经济萧条。也就是说,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社会每个成员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社会的经济才能走出低谷,人们才能充分就业,经济更加繁荣。
按照这种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于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引起萧条,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却是一件坏事。
我们都知道,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如果家庭成员都能够减少浪费,增加储蓄,这个家庭往往可以致富。然而,凡事都有例外,从个人理财角度来说,储蓄也未必就是最好的致富途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一则故事。
过去,有一个非常吝啬的财主,他把自己积攒的金子埋在花园里一棵大树下面,每隔几天就要挖出来看看。后来,有人发现了这个秘密,把金子偷走了。财主的心情可想而知。邻居们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问他:“你从来没有花过这些金子吗?”财主回答说:“没有,节俭是我们家的传统,我只是经常挖出来看看而已。”
邻居们听后都笑了,说:“既然从来没花过金子,对于你来说,有金子和没有金子是一样的啊!如果你心中难受的话,就在大树下再埋一些石头,把它们当作金子收藏起来好了。”财主听后呆呆地站在树下,无言以对。
上面这则故事虽说多半是杜撰的,但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与其把金子藏起来,还不如买些物品,用于享受,或者拿出来投资,去获取更多的财富。藏匿和闲置财富就等于浪费,用现代的理财观念来看,财主的“节俭”乃是一种“罪恶”。
对一个国家来说,过分节俭也有其弊端。
第一,马克思说过:“人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生产者”,世上没有不消费的人。在过去经济困难、特质短缺的时代,人们想消费也没那么多商品,可以说,那时的节俭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迫的。抛开“如果节俭是被迫的它还算不算一种美德”的问题不谈,既然我们今天已经步入较为富裕的时代,那么就应该相应的提高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这不仅符合人性,也能进一步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动力,毕竟人们已尝到消费的快乐。
第二,过度节俭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比如我们过去说到衣服时,往往提到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然你现在这么穿也没什么不好,但所有的人都这样的话,中国的内需就提不上去,商品就卖不出去,企业经营状况必然恶化,作为企业员工的我们也随时有可能面临失业或降薪的风险,经济低迷不说,还引发社会危机。
第三,过度倡导一件事情,往往导致这件事情流于形式化,节俭也是如此。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道光皇帝,他在位时大力倡导节俭,不仅饮食标准一降再降,堂堂一国之君的他居然还带头穿带补丁的龙袍。既然皇帝的龙袍都打补丁了,大臣们怎能不效仿?于是有一天,道光皇帝在上朝时问一位大臣:“爱卿,你这块补丁花了多少银子?”该大臣赶紧回答:“回禀皇上,二两。”道光不禁赞叹道:“爱卿真是节俭,朕的一块补丁要十两银子呢!”
我们这么说,并不是要与“节约型社会”唱反调,我们只是强调过分节俭的未必就是好事。而且我们也不提倡过度奢侈,过度超前消费。当今时代,到处充满了消费诱惑:电视广告不断夸大产品的好处,邻居不断购买新的家电,同事不断谈论最新的电纸书……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脆弱的,在诱惑面前常常会一时冲动而购买许多不必要的商品,从而造成浪费。只有坚持“适时消费、理性消费”的原则,使消费水平的增长和社会再生产提供的条件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相符合,才是科学的消费观,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奢侈品:买还是不买?
中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不能够只是做低端的市场,不能够眼看着国际品牌把持中国高端市场。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其文化价值在世界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2P营销品牌战略体系的思想就是来源于中国的《易经》。
——罗川(中国奢侈品品牌战略联合会会长,曾在北大发表演讲)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欲望的层次越高,带给人的满足就越强烈,人们愿意为之付出的代价也就越高。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人们的低级欲望如食欲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把大量的金钱投入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上来,并且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多,对精神商品的消费也会越来越多,其结果导致人们物质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精神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奢侈品正是最高层次的精神商品。
《奢侈带来富足》的作者沃尔冈·拉茨勒为奢侈品下了这样的定义:“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大多由产品或服务决定。”如今,国际上通用的奢侈品定义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人们又称它为非生活必需品,主要包括高档服装、珠宝首饰、豪华游艇、私人飞机等。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奢侈品几乎等同于挥霍、浪费和贪欲。其实,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奢侈品实只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本身并无褒贬之分。从社会角度来看,是一种个人品位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奢侈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首先,奢侈品的概念是不断延伸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代表产品。比如上世纪80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就是奢侈品。此后便渐渐演变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其次,奢侈品的受众是少数人群,即社会的财富精英。第三,就产业性质而言,奢侈品消费行业实际上是一个精英行业,它更多代表的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也将快速增加。在全球奢侈品的市场份额分布中,我国已经成为排名第三的奢侈品消费国。许多国际顶级品牌都入驻中国,越来越多的奢侈品专营店现身街头,如Armani、GUCCI、LV、PRADA、雅诗兰黛等等。有关专家预计,以现阶段1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预算,到2014年,我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占全球总量的23%。
目前,虽然奢侈品消费仍不是主流消费,但在强大品牌号召和奢侈品消费市场人气不断高涨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收入者甚至是没有高消费能力的人们都加入到了奢侈品追求者的行列。与此相对应的是,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过度消费、透支消费的“啃老族”、“月光族”甚至是“星光族”。
在国外,奢侈品厂家原定的销售目标多是净资产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购买者。但在中国,这些人所占的比重还不到0.02%。由此可知,购买奢侈品的大多不是真正具有购买力的人。
林燕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月薪大概8000元左右。她是个狂热的奢侈品牌崇拜者,每月只要一发下工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的奔向那些装修奢华的品牌专卖店。LV包、Chanel香水、Armani服装……这些都让她着迷,恨不得能一下子都搬回家去。而这些国际顶级的奢华品牌,一件动辄上万块,最便宜的也要几千元。一圈商场逛下来,不过短短几小时,一个月的工资就消费了大半。接下来的一个月,林燕除了吃饭之外再不敢多花一分钱。她无数次下决心,决定再也不买那些华而不实的奢侈品,但只要一发下工资,她还是会像被施了魔法了一样又走进那些专卖店……
现实生活中,与故事中林燕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有一定的收入,但对于奢侈消费来说还是力不从心,同时又克制不了心中的购买欲望。对于这类人群而言,购买耐用品会更加妥当一些。
耐用品是一个经济学名词,通常指使用时间较长,至少在三年以上的物品,如电视机、电冰箱、汽车、空调、机械设备等。计算一国经济状况时常用“耐用品订单”这一项参考指标,因为耐用品表示厂商对未来的设备投资,而且通常情况下耐用品售价较高,所以就算非投资用途的订单,也能表示民间消费能力。
实际上,有些耐用品也叫做半耐用品,如服装、家具等。消费者不需要经常购买,但是在购买时要认真挑选。再如手表也有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手表是身份的象征,中档手表是装饰品,低档手表只是实现看时间的基本功能。
产品耐用性的程度通常用其寿命来衡量或用质量来表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这是与产量和价格同样重要的一个决策变量。如果产品的耐用度很高,消费者购买了一次之后在很长时间内就不再需要购买第二件来替换,厂商虽然赢得了声誉,但也不愿意看到没有回头客;反之,如果产品的耐用度很低,消费者固然不得不重新购买,但很有可能会选择其他替代产品。因此,如何选择耐用度对厂商来说相当重要。
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讲,究竟应该选择奢侈品还是耐用品呢?我们不同于那些老古板,我们认为,只要自己的钱赚的光明正大,买与不买,只需看自己的经济实力够与不够。
3.网络购物:随时把商店搬回家
作为破除网络购物困境的潜在解决之道,电子商务应设立先行赔付保险金机制,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尊重与信任。
——贾宁(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打假委投诉办主任,曾在北大发表演讲)
十多年前,如果有人对别人说“我要把商店搬回家”,人们一定会认为他不太正常。而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购物的普及,我们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把商店“搬”回家中。
网络购物,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私人支票账号或信用卡号码,厂商验证无误后即通过邮购的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
中国第一笔网络购物交易始自何时呢?答案是1996年。当年11月,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通过网络购进了北京燕莎商城的一只景泰蓝龙凤牡丹。此后,中国互联网的先驱们就开始建立B2C网站,致力于在中国推动网络购物。然而这种做法在当时遭到经济学界的普遍质疑。即使进入到2000年,中国的网民人数也不过900万,而且大部分人并没有形成网络购物的习惯。因此人们认为网络购物不会有多大发展。其次,网络购物需要全国性的物流配送体系,而当时的快速物流、快速递送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很难解决物流配送的问题。再次,当时甚至时下也仍有一大部分人喜欢现金交易,没形成刷卡消费的习惯,况且网络购物还要求消费者直接在网络上输入银行资料,直接通过网络实现银行转账,实质上方便,但看起来却很麻烦,因此网络购物在最初的几年里发展比较缓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上网人群的数量猛增,当时的质疑已经荡然无存了。如今,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方式。网络购物使人们不再受空间、地区、国界、时间的种种限制,也减少了商品促销的成本,还从根本上改变了交易方式本身,把社会交易的成本降至最低。
对消费者来说,网上购物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购买便利。消费者坐在家里,就可以用最低的价钱,买到世界各地最新的商品。二、价格便宜。与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渠道相比,网上购物大大减少了中间商的复杂手续以及一些高昂的费用支出。三、商品价格易比较。网上的商品虽然名目繁多,但是通过网络可以轻轻松松地对其价格进行比较。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能最大可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同时避免相应的尴尬。
明白了网上购物是怎么一回事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如何在网上购物。实际上,网上购物十分简单,支付宝、网上银行、财付通、百付宝等网络购物支付卡都可以用来支付,而且用起来安全、快捷。当然,有时候一些卖家不支持财付通,这时候难免要先与他们进行协商。
网上购物虽然方便又省时,但也为一些不法分子的不法行为提供了空间。在网外上当受骗,最终财物两失的网友绝不在少数,因此在网上购物时也要掌握以下基本要领:
选择店铺。在网上购物,要尽量去一些大的购物网站,因为这些电子商城规模较大,操作和运营比较规范,购物相对安全,质量也有保证。
多向其他人咨询。怎么了解卖家的信誉?产品质量如何?我们可以去问买过的人。发个帖子问一下网友,参考一下他们的意见,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识别代理,拒买仿品。网络上有很多卖家,甚至同时有成千上万人在卖同一种商品,这就给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人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最简单的识别代理的方法就是当我们搜到一种商品的时候,先把商品名称全部复制下来(复制编码也可以),重新在网上搜索一下。也许会出现很多卖家卖同一款衣服,连衣服的照片都一模一样,价格有高有低,那么这些都是代理的。
认真观察商品的图片。有很多卖家利用网上购物看不到真品这一特性,把商品说得天花乱坠,送到买家手里却是杂牌子,质量很差。所以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实物图片的细节,只有细节图片才能看清物品的质量。还需注意的是,实物拍摄的商品,卖家对图片做了色差处理,买家收到货物一般与图片有很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