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题目,感觉没说完。
中国的历史太长。往远了说,也不知道结绳记事算不算咱们老祖宗的专利,那也算是文字的一个雏形吧,罢了,不提了,怕了棒子会拼上命拉咱们的先人们入韩国籍,我不就成了罪人了么?
说近点,甲骨之后,又沉淀了许多,算上不着有文字佐证的夏朝,由商起,便“有史可考”了,文字的记录开始扎根。当然,那时的文字是权者所用,形意结合,这也为后人由此创出“神话”之时代留了纲领,至少,你看过《封神榜》吧。
再近点,由春秋起,战国,至秦,算一段,百家争鸣,史书我看的少,没有发言权,然繁荣之象却是有据可查的,至于始皇大人何以焚书坑儒,学者们更是各持己见,教科书教给孩子们的那些历史,都是真的么?所谓后世诸多史书,都是学者们考史查据翻出来的,都可信么?眼见的尚且不一定为实,写书的人,尚不知晓,读之何以知之?故史书只可把其当作读物来看,可察,可考,却不可当真;借鉴可以,引用也可以,替古人掉泪的,还是免了吧。
再近点,汉后,魏蜀吴算一段,南北朝后,隋后,开元盛世也算一段,宋元明清另算一段,国人的文字考,其实大多由此三段而成。科举由起至盛到衰出于此,千诗万词情歌酒赋也出于此,刑罚律典出于此,三教九流生于此,亦混迹于此,可说,先人们留给我们的文字多出于此,对了,四大名著也出于此,这许多的文山字海,才算真的筑起了泱泱大国厚重的历史,尽管,每个人看到的历史,各不相同,就比如,西游记,我天上有人;水浒传,我江湖有人;红楼梦,我朝廷有人;三国演义,我有的是人,看,说的多好!
再近点,就扯到当代文学了,白话文通俗易懂,不似少时读《古文观止今谈》般艰难,本以为我读书会同听歌一样,只听其曲,不记其人,后来翻的多了,却发现写作者绕不开有数的几个,读九年制便认得了鲁迅先生,读《预约死亡》认得了毕淑敏,读《废都》认得了贾平凹,读《自白》认得了龙应台,再后来,挑书时,也先着这几位的看;也看外国书,翻译好的,大部头是不敢看的,人名都记不得,看《鼠疫》,看《透明人》,看的最多的是侦探小说,福尔摩斯系列和日本推理小说,很喜欢。
说了这么许多,方觉得讲的杂乱且无章法,有些不知所云。
说了这么许多,又发现自己未曾读过诺奖莫言先生哪怕一篇小文,更加惭愧。
说了这么许多,才记起此文本意无非想告知观者多去读书,莫被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无营养的海量消息冲淡了灵魂,只留躯壳。
说了这么许多,又觉着此文后半可另写一篇,作《我的读书观》,可聊之处还有很多,可惜了。
说了这么许多,觉得观者似已厌倦,自己脸皮着实太厚。
好了,不说了。
说完了。
2014。09。04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