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9100000013

第13章 洲,自我保护,上

懒惰洲小结

在这一洲里,我们有幸看到了一处壮观的人造奇景——历来中国的当权者都不希望人民有思想。

表面上看,这是为了社会的太平、和谐,我们不能不说这“出发点是好的”,因为没有思想的人民更容易管理,社会也更容易太平。

进一步看,这是历代当权者的平庸、懒惰和胆怯的体现,因为驾驭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民族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辛苦的,甚至还可能是非常危险的。

再往深里看,这是因为民族文化的停滞和自然科学的缺失——尤其是社会科学和文化底蕴的“唯物”——所致;今天的“泡沫文化”、“愚乐致死文化”、“学术剽窃文化”怎么能凝聚民族之魂,又怎么能敲开自然科学之门。

历来的当权者都不知道,思想和智慧带来的只有进步,没有反乱;只是“进步”中必然会出现“困难和矛盾”;已往的当权者也正是被这些困难和矛盾吓倒的;所以,历来中国的当权者要的不是“进步”,而是“太平盛世”。但是,哪里有称心如意或者心满意足,哪里就没有“创新与发展”;哪里就在“不进则退”,就在制造腐败,制造不平等;哪里也就在孕育着真正的反乱。我们今天依然提倡“民族复兴”,而不是“民族飞越”,就足以说明“人民的思想”是不能逃离“古人的思想”的。所谓的“中国特色”(在我理解)也在于此——即:不以人(人民)的意志来决定未来,而以古(传统)的遗训来决定未来。

只有建立在民族、大众基础上的文化、科学,才叫“民族文化”,才叫“社会科学”;但是,这样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科学在一个没有思想的社会里往往同“艺术”这东西一样,都存在着“脱胎于民众就很难返回到民众中去”这样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正是“文化底蕴的‘唯物’”与“人的‘荣誉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自认为已经脱胎换骨、出人头地,成了一个“高贵的人”。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表面上看都是独立的,但其内在却是相互联系、独成整体的;它们是“看其一见整体,见整体知其一”。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每个时间段也是如此:一变三变,一颓三萎。

也就是说,“不希望人民有思想”之现象与“社会科学和文化落后”之结局正是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个结果都是必然的,个中并无矛盾;而矛盾在于——我们今天要构建和谐社会,却依然同过去一样,不注重社会科学(人的、家庭的、教育的、社会生活等等的知识)和文化(观点)的多元,这只能把“形式主义”改成“主观愿望”,或者把主观愿望改成“行政手段”,本质里并没有多少科学和进步的成份。——治理一个泱泱大国,不讲究科学,已不是科学本身的悲哀,更是人民和时代的悲哀?

第四洲 自我保护

知识无处不在:但体现它存在的不是书架或什么人的肚囊。知识也有主见:它从不屈从什么人的意志而改变自身意志。知识也很公正:它从不欺负无知的人——只要他不假借它的名义;也从不奖赏博学的人——尤其是自认博学的人。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来,其由来的过程有时也相当复杂,且往往不止一个。就拿人来说,也是经过无数个过程,才到了今天这个样子。而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其由来的过程是必须要弄清的,那怕是一段相应的过程。

我们知道,人的自我保护至少有两类,一种是身体上的自我保护,一种是思想上的自我保护。身体上的自我保护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思想上的自我保护只有一种,那就是有意识,只不过,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具有一种习惯性,这种习惯性看似无意识,却还是意识形态的结果。但怎样证明它的有意识性,那就要看它由来的过程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当然也是明摆着的,那就是“人的内心”就是一个世界,要想游遍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我们出发前,就应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城市;你在每一个地方,是应该能够对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面貌有一个大概了解的。

我们已有过三次出游,这已是第四次启程了,这次也同样希望各位旅途愉快,我也将始终尽我导游的职责,尽量不要让各位错过每一个景区,当然,我也同样尽可能不要让各位在小地方耽搁太长时间,因为还有现实等着我们呢。)

思想上有意识的自我保护大致是这样而来的:客观事物的变化,带来了错误认识的变化,带来了均衡支点的变化,带来了自我保护的形成,再循环到客观事物的变化。(所谓“精神或心灵难获自由”,我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均衡景区

表面上看,事物的生存、发展和灭亡都离不开均衡,像存活的和灭绝的植被、禽兽仿佛都与均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地球不正一天天的靠近太阳,它总有一天被太阳吞噬;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左右事物的就不是均衡或其他什么。人的思想好像也有一个均衡,而且这一均衡还能起到很好的自我保护,不过,这一“均衡”同样值得商榷。

例一:改革开放以前,农民劳动一天挣几分钱,工人劳动一天可以挣几毛钱,这里,同处在一个社会,同属于劳动一天,收入却有很大不同,失衡现象出现了,这种失衡会给农民心里造成不舒服,这个“不舒服”是由“一天几分钱与一天几毛钱”相比造成的。但问题是,人不能生活在“不舒服”中,而要弃除“不舒服”,现实可行的就是由农民变成工人,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又是不现实的;这时,就需要自我保护了,这时他不去想“同样劳动一天,人家却能拿到比自己高几倍的钱”这个问题,而去想“工人与农民”这个问题,并得出了结论:“工人劳动一天就应该得几毛线(至于为什么“应该”他不去想)”,自己劳动一天就应该得几分钱,在这两个“应该”面前,农民心理平衡了。也就是说,这时“均衡”在人的心里扮演着一个“说服者”的角色——它把对自己心情不利的客观事物的本质遮掩起来,只在这个客观事物中拿出一个局部来,并在这个局部上安装一些原由,以达到安慰和保护自己的作用。但事物的本质总是核心,影响人的也总是事物的本质部分。“劳动一天几分钱与劳动一天几毛钱”总是会在人的心里产生不舒服的,而为了保护自己的心情,“均衡”只能支在“应该”上——尽管保护得很勉强,但总比面对事物的本质要好吧——而事物的本质,就这样常常被人无意中回避,或者说被人的自我保护刻意回避。

改革开放以后,发现了外国人也是生活,劳动,却有汽车和楼房。同处在一个世界上,自己也是生活、劳动,却常常还要为“肚子”操心。这里又发现了失衡现象,心理又出现了不舒服,同样又需要自我保护了;但这次他不去想“工人与农民”即“外国人与中国人”这个局部问题,而是去想“生活、劳动”这个全局问题,就是说,这次它不是从事物中拿出一个局部来平衡心理,而是直接把“均衡”支在事物的全局即事物的本质上。也就是说,要想彻底保护自己的心理舒服,只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只有认识到“用劳动去改变生活”才是彻底可行的。因此,这里的“认识”是关键,它既弃除了“均衡”和“自我保护”又起到了自我保护,换句话说,由于“认识”的不同,“均衡”从一个“说服者”变成了一个“改变者”,而一旦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也就不需要“均衡”和“自我保护”了,只需要“行为”——合理的或正确的行为。

这里有一组“认识”应该先给它们“留个影”,就是“不认识、浅认识和深认识”。

一个农民没有进过城,也没有听说过城里的情况,他也就没有“农民与工人”这个认识,即“不认识”。

一个用两个“应该”来安慰自己的农民属于有了“浅认识”。

一个把历史、国情等原因看得比较清楚的农民属于有了“深认识”。

由此,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具有“浅认识”的人最容易受到伤害或感到不舒服;其次是具有“深认识”的人,而毫无认识的人在精神上反而毫无伤害,可以说他内心既没有失衡,又不需要自我保护。某种意义上说,“浅认识”还不如“不认识”的好。(现在就有许多“浅认识”的人正在向“不认识”主动发展,因为他们已经感到“不认识”更好。装糊涂。)

另外,我们一眼也能看出,具有发展潜力的肯定是具有 “深认识”的人,而最不具发展潜力的也肯定是毫无认识的人,因此“认识”既有深浅之说,也有利弊之说。

例二:两人在客观条件上大致相当,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发迹了,另一个心理就会有所失衡,为了自我保护,他有两个选择,一是把别人的发迹说成是偶然原因(如“幸运”、之类),二是找到别人发迹的内在必然性(如“勤劳”)。同样,把别人说成“幸运”对自己的保护就不够周全,心理还是会难过的,因为“幸运之神”是不会自己选择对相的,“现在它选择别人而不光顾自己”,就凭这点,就够叫人恼火的了。就是说,只有看到事物内在的必然性,才能周全地保护自己,即使他不去用“勤劳”让自己也发迹,他也已认识到了“勤劳”带来的必然性,他也就不会和自己过不去了。

换一种说法,A人的客观条件在B人看来还不如自己,包括在勤劳方面也不如自己,发展得却远比自己快。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把B人心理的不舒服发展到气愤的地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种前面已说过,即骄傲受损,伤了某根脑神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心理的均衡没有着落点,正是因为找不到可以使自己心里平衡的东西,才使人心理的一般“不舒服”发展到绝对的不舒服(即气愤);如果这种气愤一直找不到理由可以释放的话,那只有逼着自己不去想这事,但现实生活中,太多的“触景伤情”又会让他的心理经常不是滋味。

何以在这里会失衡和失去自我保护呢?根本原因还在于“认识”。

“认识”不代表知识(书本知识),正如“知识”不代表“能力”一样。首先,“知识”是有限的事物,而“认识”和“能力”则是无限的事物。其次,没有知识可以学习,但没有“认识”和“能力”显然光靠学习是不够的。从这也可以看出“认识和能力”的地位(重要性)在人身上要比“知识”的地位高。(“认识”含有较高的逻辑性,“逻辑”意味着一层接一层清晰、明了的关系;而书本知识通常都是别人“思想-逻辑”的载体,它转换到第三者身上只能成为知识,不能成为逻辑思维。这也可以说是“认识”与“知识”的本质区别。)

就这一现象来说,“客观条件”中的“平台”、“勤劳”等已不能作为均衡的支点;或者说这一事物表面上已经不存在可支撑均衡的局部事物,这里本应有的“必然性”受到了质疑或否认,已没有可供逻辑推理的基点。那么,是不是这里没有必然性?不,肯定有,只是“必然性”隐藏得很深而已。而人要想心理免受伤害,必须找到安慰自己的理由,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自己的保护,而这里的均衡,显然还没有“上班”。

说“均衡没有上班”的意思是指B人的认识没有到位;B人只看能够看得见的像“平台”、“勤劳”什么的,不看A人内在的“认识”、“能力”怎样?或者说不承认A人比自己有能力,办事比自己效力高。

找不到原因,人就会莫名的气恼,均衡也没有点可支;承认自己无能同样也让人气恼,而且比那种“莫名的气恼”要强得多。但是,“莫名的气恼”是一个躲在暗处的敌人,你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对你袭击,也不知道它倒底要袭击你多少次才肯罢休;而承认自己无能尽管是一种偏向于沉重的羞恼,但却不失为某种一劳永逸的自我保护。(许多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是坚决不采用这类一劳永逸的方法的——骄傲事业的成果)。

虽然这看起来只是一个“长痛不如短痛”的简单方法,但其实际内容却不可小视,承认自己无能首先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这既需要一定的胸怀,又需要个人荣誉感不强;其次,这里也不是“遇到解释不通的事就承认自己无能”这么回事(要是这样的话,结果反而会更糟),而是看见了A人的能力在什么地方,同时也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在哪里——这也正是骄傲之人认识的盲点。而这——又是人意志强弱的标志:真正的意志坚强者,既能看到又能承认别人的优势或强大——这也正是让自己也真正强大起来的核心部分——一个不知道强大是什么却又自认为强大的人,不是虚胖、浮肿?还会是什么呢?

也就是说,能够认识到“自己与某人”的内在差距就已经是一个不浅的认识了,这与他的“能力差”就已经存在了矛盾;因此,这里不是因为A人比B人的“平台”较高,就是B人不会做出那种让自己羞恼的“长痛不如短痛”的事来。或者采取更糟的方法——遇到自己不能解释的时候就承认自己不行。

既然在这一景区里见到了“能力”,我们当然要驻足观看一下了。

“能力”可以与“认识”联姻,但却不能同“知识”纠缠不清,至少在这个“畅游的世界里”是这样,不然就等于一切搅在了一起,谈不上“畅游”了。

“逐级提高的经验”具有熟悉、习惯、简易、单调、知识等性质,它不是“能力”的好朋友,而应是传授经验的“好老师”。

“勤劳”(已经看到)跟“能力”也不能相提并论,“懒惰”更是与“能力”老死不相往来。

那么,“能力”到底是何许人也?

“能力”是“认识”的丈夫,“认识”是“能力”的贤内助。认识里的“逻辑”、“关系”是提高“能力”的效力不可或缺的保障。

我们知道,体现能力的地方通常都是一些“突发事件”,突发事件里的“来龙去脉”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生疏的,一团糟的。有人面对“一团糟”不知如何下手,有人很快就能理出头绪,找对关系——这就是“能力”。

“理出头绪,找对关系”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作为有能力的人,他很快就能找到和掌握他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而对没有能力和知识的人来说,他可能都不会尝试着去“理出头绪”;但对有知识却没能力的人来说,却会出现“理错头绪”的结果——而这经常是“反而更糟”。

“能力”还表现在学知识的效力上,有了“逻辑”和“关系”这两个内在助手,在学习上,理解、记忆、归纳等方面都将大大提高;同样是一小时的学习时间,其效力比缺少“逻辑和关系”的人高出一倍有时还不止。

因此,“认识”是关键,“能力”次之,“知识”只是一个外在工具。

例三:一个靠逢迎拍马当上某一职位的人,他是不会真心对下级和蔼可亲或大公无私的,因为这是他内在均衡所不允许的;如果他能真心做到不要下级阿谀却对上级奉承的姿态,那么,某种意义上说,他不是因为知道自己绝症在身,马上就要死亡,就是因为他不是“人”,而是“神”。

这里的“阿谀奉承”代表,肯定别人的存在和伟大,表扬别人的人品和成果等等。同时,也表示自己的无能和卑微,希望得到高人的同情或帮助等等。其实,任何人都不愿这样做的,完全可以说,人人都觉得自己伟大,都希望被他人重视,尤其是“必有所求”之人,因为他的根本所求就是这里失去的,“被别人尊重和认可”。难怪有人说“表面阿谀你的人内心其实是在骂你”。

逢迎他人总是另有所图,但通常所图之物价值再高,也抵不上一个人的尊严。就是说“得物”与“失尊”一般是不能起平衡作用的,而要想获得平衡,只有重新“把物给人”换得“曾失的自尊”。这也是“阿谀奉承”为什么在社会上循环不止的一个内在原因。

在这一例中,牵扯到两个问题,一是“感觉自己伟大,被人重视,尊严”这组问题。二是“为什么知道自己将死的人心中没有均衡?”也只有解开这两个问题,才能为这一例中的“均衡”找到全面佐证——即内在必然性。

同类推荐
  • Q版语文

    Q版语文

    有出版界周星星之称的林长治继《沙僧日记》后的又一搞笑力作。作者将三十一篇我们耳熟能详的语文经典课文彻底打造成无厘头爆笑故事,内容诙谐幽默,情节出奇,对白趣怪。三只小猪会造房子、孔融爷爷是功夫高手、孔乙己偷窃盗版光盘、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演艺界新星、司马光砸缸时碰到了流氓兔和机器猫,《背影》中的父亲在月台上做起了托马斯全旋......
  • 让你的爱非诚勿扰

    让你的爱非诚勿扰

    这是《非诚勿扰》嘉宾乐嘉特为“色”“情”男女定制的婚恋宝典!乐嘉色言再话情,辨“色”人,谈“色”情,穿过红黄蓝绿四色镜,透视非常男女的寻爱之路。作者乐嘉以简单的红蓝黄绿四种颜色为符号,对相对复杂的性格进行归纳,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反映不同的情感态度。“先选择爱谁,再决定怎样去爱”。在爱情这条道上,紧握性格色彩的钥匙,去敲开对方的心门,探寻与爱人间的相处之道,你的爱情就会风生水起。
  • 恶人谷

    恶人谷

    传销者不可恶,可恶的是地方一些官员无视国家法律,容忍传销,并将此作为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并有一些高级干部参予其中,将中国的一些美丽西部城市打造成一个骗子的乐园。就像古龙笔下的“恶人谷”。作者曾误入其中,见闻了骗子乐园的庞大,感受到一些内幕,因此他决心对此事深入了解,并揭露......
  • 畅游精神世界

    畅游精神世界

    畅游内心世界,探寻精神奥秘,认识世间万象。中国在物质方面已有了很大进步,但中国人在精神方面仍然非常贫瘠,用一句外国人的话说,“中国人象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网上论坛用语)。——而这就是本书想从根源处说明的问题。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和“人之本”等处,本书给于了重笔;并在它们的基础之上,解释了“幸福是什么”这一人生重要问题。
  • 心理学365夜

    心理学365夜

    2008年的第一天,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这个年头每一天记录一篇特殊的日记,包括我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我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我个人在一年内成长过程。365天飞一般过去,期间有彷徨有倦怠,最后,我坚持写完了这一年的特殊的日记。2008年开始时,我没有想到这一年如此特殊——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我居然选择了生命中这么特殊的一年进行记录,也算一种永久的纪念。因为当时是手写的每一天,如今只能先挑选部分放在腾讯。我有空我会一点点补完整年的。毕竟2008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如此重要!
热门推荐
  • 军少至宠:倾世极品

    军少至宠:倾世极品

    如果一切是天意,那我便放弃挣扎随你而动。盛开的海棠如你,飘落的残叶亦如你。他步步为营,却掌控不了爱恨情常,更猜不到撕心裂肺的结局。如果当自己成为牺牲品注定将爱情投入空海,你是否愿意回头看我一眼、当傲视一切的极品千金变成无名丫鬟争扎在爱与不爱的关卡里····当他们在茫茫人海里遇见彼此······我爱你,却不得不离开你······
  • 最强者传

    最强者传

    本来和平繁荣的世界却因为外敌的侵入发生了变化,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主人公只想和家人平平凡凡的生活在一起,永远不想被卷入世界的纠纷中,然而......
  • 当冷情总裁遇上女上校

    当冷情总裁遇上女上校

    薄情爱上黎笙是七年前,黎笙爱上薄情是七年后,薄情为了黎笙选择了改变,选择了隐忍,选择了放手;黎笙因为薄情选择了相信,选择面对,面对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感情,面对着一场场的阴谋。这是一个场灰姑娘变公主的故事,一个冷情总裁遇上女上校的故事。后来,他们有这样的对话,“老婆,你都不看我,看看我嘛。”“一边待着去,谁是你老婆,还没结婚呢。”人生不言放弃,生活不过选择。
  • 我的忠犬男闺蜜

    我的忠犬男闺蜜

    八个月时,他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和和。三岁,他怕幼儿园的男生会夺去她的初吻,用透明胶粘住了所有男孩的嘴。十八岁生日会上,他的生日愿望是:“乐蕴和,我希望我们俩的第一次都属于彼此!”他们同年同月同日生,他期盼着他们同生同死同相爱,乐蕴和却视他为洪水猛兽。终于,乐蕴和的桃花在她二十五岁这年开放,帅不危不得不再次扛起锄头挖墙角。“小和,这世界不会有人比我更了解你!”“你了解我什么?”“我了解你的胸围!腰围!臀围!和你的大姨妈!”
  • 十日十月

    十日十月

    这世界那么多泛泛之众,哪来那么多深情于我。
  • 无限鬼神说

    无限鬼神说

    能否将命运的锁链挣开,完全取决自身的信念。无尽的杀戮,谁又逃的脱?
  • 鸿断君不离

    鸿断君不离

    她背负着杀父之仇活着,他在冷落和嘲讽中活着。她本天真无邪,笑靥如花,他因回眸一笑,一见倾心。她沉着冷静,聪明睿智,却会在见着他时土崩瓦解。他拒人千里,不苟言笑,却会为她的一颦一笑魂牵梦萦。君离:你若不离,我定不弃。断鸿:倾尽一生,只愿鸿断君不离!
  • 盲钨

    盲钨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什么神,也从来没有什么凡人,有的只是那虚无的邪...
  • 琉璃公主的薰衣草之恋

    琉璃公主的薰衣草之恋

    当高冷公主沐雨樱遇上高冷王子安墨晨,两座冰山的心却为彼此融化。两人的恋爱道路及其坎坷,安墨晨错认女主,沐雨樱又再次把心窗关上,心结变成了一个死结。安墨晨却又惨遭失忆。他们两个究竟会不会在一起。
  • 极品百媚图

    极品百媚图

    他,效力于国家最隐秘的部门,奉命来到都市,他执杀人通行证,肆无忌惮却墨守底线!莫名其妙的在酒吧门口捡到一个极品尤物自称自己嫂子,黑龙正经的生活被打乱了,双生姐妹花、赤那啥特工烦的他不要不要的。咦百媚图上这一百个小仙女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