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病人安全,为每个病人实施麻醉/镇痛及其他治疗时,都应参照麻醉科工作常规,实施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手术室内的临床工作
一、麻醉前访视
(1)住院择期手术麻醉前一天,麻醉科医师必须到病房访视手术病人。对一些病情复杂或危重病人的手术、重大手术或新开展手术,手术科室应提前数日请麻醉医师会诊,麻醉医师有权提出相应的建议。有条件的单位也可通过麻醉门诊进行。对急症手术也应尽可能在麻醉前抓紧时间访视病人。
(2)麻醉医师访视病人时应携带听诊器、麻醉同意书和麻醉前访视单。注意仪表端正、态度和蔼、言行得体。首先仔细全面阅读病历,注意ASA分级、重要脏器功能、有无并存症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治疗情况、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态。对疾病诊断、手术方案及其对麻醉的特殊要求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探视病人并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建议流程如下。
1)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对患者进行亲切和蔼的安慰,消除其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2)与患者交谈,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面询问病史,进一步了解病情:必须包括主诉、要求手术原因、现病史、过去史、手术麻醉史、外伤史、个人史、家族史、家族麻醉史、用药史及过敏史。特别注意手术麻醉史、用药史及过敏史。注意追询某些病历上尚无记载的重要病史,注意对并存症的用药情况。
3)重复一些重要的体格检查(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脊柱及肢体活动等),了解有无困难气道、椎管内麻醉及神经阻滞、动静脉穿刺(需要时)的可行性。
4)仔细逐项填写麻醉前探视单。
5)向患者解释麻醉科医师职责,鼓励病人提问、提出要求并热情予以解答。
6)向患者或/和患者家属介绍麻醉的基本过程和入室后将要进行的各种操作,分析麻醉和手术期间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可能采取的治疗措施。
7)讲明术后镇痛的必要性、优缺点、可能的价格和需要自费。
8)交代术前禁食、禁水,术前用药,更衣,小便等注意事项。
9)完成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署手续。
(3)麻醉知情同意书签写注意事项。
1)麻醉科医师根据安排的手术分别进行访视,逐项完成麻醉前访视记录单,填好麻醉知情同意书后开始与病人谈话,必要时与病人家属或其委托人谈话。
2)在告知麻醉方法的选择时,特别要强调有可能根据病情和手术的需要决定和改变麻醉方法和方案。针对性地说明麻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危险性,对ASAⅢVI级患者更应提醒家属重视。
3)询问是否同意使用自费用品和药物,是否术后镇痛治疗(自费)并答疑。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4)病人或病人家属(或委托人)必须签署“知情同意”、“要求术后镇痛”等字样,并签名和填写具体时间。并将签好的同意书放入病历。
5)紧急情况下,可一边准备抢救病人,一边通知病人家属到手术室,签麻醉知情同意书;如果病人没有家属签字,需立即通知院总值班备案;急诊抢救插管、放射科、门诊等基础麻醉或门诊手术麻醉,必须签好麻醉知情同意书后才能进行操作。
(4)术前检查的意义在于,当检查结果异常时意味着围麻醉期风险增高,如果这些异常得到纠正,围麻醉期风险就会降低。关于手术病人术前必须进行的实验室和特殊检查(最低标准),一般应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结果来选取必需的项目,以节省时间和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5)在麻醉前访视过程中,麻醉医师如对手术方案与风险或其他外科相关问题有疑问时,应与外科医师讨论,询问对麻醉的特殊要求并与之达成共识,以减少风险而维护病人的安全。对某些确实违反麻醉原则导致增加麻醉、手术风险或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手术,麻醉医师应向科主任汇报后,有权建议手术延期进行。
(6)住院医师应将每位病人的情况于当晚9时前通过面谈或电话按下列顺序汇报给上级医师: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手术方案、术前用药,并请示第二天的麻醉方案和特殊准备措施,主治医师应借此机会对住院医师进行教学。
二、麻醉前准备
需与手术医师共同完成。
(1)病人准备
1)择期手术与麻醉需在病人达到最佳身体状况下方可施行,否则麻醉医师有责任与手术医师一起共同讨论磋商调整手术时机。术前病人应注意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纠正紊乱的生理功能与治疗并发症,及时停用术前应停用的药物,严格执行麻醉前的禁食、禁饮。
2)急症手术病人,在不耽误手术治疗的前提下,亦应抓紧时间作较充分的准备,必要时可边抢救边准备。对严重创伤病人、急腹症和产妇,虽然末餐进食已超过8小时,亦应视作饱胃病人对待,严防误吸。对伴随糖尿病酮体阳性者,应积极处理,要求酮体转阴,电解质检查在正常范围。
3)提倡人文关怀,麻醉医师应除尊重患者的人格权和知情权外,着重解除病人及家属对麻醉和手术的恐惧与顾虑,增强病人的信心。
(2)危险极大的或麻醉处理极其复杂的病人,麻醉科主任应于术前向医务部门写出重危报告。此外,应派出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由医务部门组织的涉及特大手术麻醉方案、复苏抢救、呼吸管理等项内容的科间或院内大会诊。手术当日在全科晨会上,科主任应组织疑难危重病例麻醉前讨论,由科主任、专科组长或教授们提出最后意见,审定麻醉方法和具体方案,充分估计术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和意外,提出具体应急措施和处理意见。
(3)麻醉选择总的原则
1)在能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病人最有利的麻醉技术和药物。
2)在某些危重患者,只能在麻醉允许的前提下进行最简单的手术。
(4)麻醉前用药是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麻醉前用药的基本原则。对于术者处方的麻醉前用药,麻醉医师必须认真审阅,注意其品种和剂量,对不当者应予以纠正。
(5)必须重视手术室内麻醉前准备
1)施行任何麻醉方法时,都应准备好全套全身麻醉用具。若条件有限无麻醉机时,尤其应准备好气管内插管用具和简易呼吸装置。
2)对麻醉设备、器材的检查应有序进行:气源、麻醉机、麻醉车内(包括气管插管用具和药品等)监测仪器,特别应注意检查除颤仪是否充电,工作是否正常。
3)全身麻醉前,应准备好吸引器,并准备好气管插管用物和药品。
4)对所有接受麻醉的病人,应开放静脉通路。
5)心血管外科病人和危重、大手术病人的动静脉通路建立和管理:动、静脉穿刺都应坚持先外周后中心,先远后近,先活动部位后固定部位的原则。清醒下建立动脉和大静脉通路时应先用局麻药。若病人条件许可,应尽量在麻醉诱导前局麻下行动脉穿刺。这样,可在密切监视动脉压的条件下行麻醉诱导,指导合理用药。除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严禁从动脉给任何药物。
常规建立三条静脉通路:供麻醉诱导和体外循环后快速输血的外周静脉;供中心静脉压测定、补钾和单次给药的中心静脉;供微量泵连续给药的静脉(最好也是一条中心静脉)。上述三条通路应各司其职,一般不要将它们混用。
6)硬膜外或神经阻滞麻醉的病人,应在首次血压BP、HR、ECG监测后再准备进行硬膜外穿刺,危重病人应在建立静脉通路后才能翻动体位。如果因导线干扰病人摆体位,至少必须监测SpO2。
(6)病人入手术室后的核查
1)住院医师入室后首先核对病人基本情况,包括:病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病房主管医师,必须确定病人身份无误。对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可经静脉滴注少量镇静药。
2)询问病人术前当晚夜睡眠情况以及有无特殊情况发生(如发热、来月经等)。
3)检查病人有无将义齿、助听器、人造眼球、隐性镜片、首饰、手表等物品带入手术室,明确有无缺牙或松动牙,并做好记录。
4)接通麻醉机、监护仪电源。开始无创监测,记录病人入室后首次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数值。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开始输液,必要时开始准备特殊监测。
5)复习最近一次病程记录,包括麻醉前用药执行情况,最后一次进食进水时间、内容和数量,已静脉输入的液体种类和数量,最新化验检查报告、血型报告单及拟行的输血(成分输血)和输血浆代用品的准备情况。
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都必须完全掌握麻醉前准备工作常规。一般而言,上述工作由住院医师在早上8:00主治医师上班之前完成。主治医师来后应及时向他(她)汇报病人入室后的特殊情况,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及有何不足,拟实施的麻醉计划请主治医师做指示。在上述工作和汇报均结束之后,主治医师再次确认病人身份正确、病人家属已签看了麻醉和手术同意书后,经主治医师检查并同意后方能开始麻醉。
三、麻醉期间管理
麻醉期间的观察和处理包括麻醉操作,病人情况的观察,生理指标的监测,术中输液、输血和根据病情变化的需要而采取的治疗措施。
(一)病人的安全
是麻醉科医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必须牢记,麻醉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麻醉管理。麻醉实施与管理中的不良事件大都与以下情况有关,必须注意预防,及时处理。
(1)四个“H”:①hypovolemia(低血容量)。②hypoxia(低氧)。③hypotension(低血压)。④hypoventilation(通气不足,低通气)。
(2)三个“I”:①Inadequate-preparation(准备不足)。②Inadequate-observation(观察不细)。③Inadequate-Crisis-management(对危象处理不当)
(3)两个“A”:①Airway-obstruction(气道梗阻)。②Aspiration(误吸)。
(4)一个“O”:Overdose(用药过量)。
(二)基本原则
(1)对所有的麻醉管理均适用的基本原则。
1)原则上必须在完成所有麻醉前准备和复核,并已建立监护和静脉通路后才能开始麻醉给药及操作。需要时,征得上级医师认可后才能开始麻醉。
静脉通路建立之前可以进行麻醉操作,但不能使用任何麻醉药物。麻醉药物都必须在静脉通路建立后才能使用(小儿基础麻醉肌肉、直肠、口服给药除外)。
2)使用麻醉药物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使用任何药物均应十分清楚其药理作用,严禁糊涂用药。
3)整个麻醉期间,至少有一名合格的麻醉医师始终在场,集中精力观察病情变化,严禁擅离职守。同时,麻醉医师不应去执行本应由其他人全权负责的有关病人重大安全的非麻醉任务,如:清点纱布。
4)术中需要输血(血液成分及血液制品)时,由麻醉科医师开取血处方,应准确写明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室、床号、住院号(以病历中原始页黑体打印号为准)、血型(以病历中化验单为准)、血量。输血前应和巡回护士仔细核对病人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采血日期和交叉配血结果,或血液制品生产日期。
5)围麻醉期间参照执行ASA2005年版《麻醉监测标准》,动态评估病人的氧合、通气功能及循环功能,并根据病人年龄、麻醉方式及手术类别等酌情增加监测项目。但监测仪器的客观依据不能完全代替麻醉医师负责任地对病人的仔细观察。对任何报警讯号要反应及时,检查报警原因并及时解决之,不能简单消除报警声。
(2)氧合:确保病人在麻醉期间有适当的FiO2和PaO2。
1)在给氧同时混合使用氧化亚氮或空气时,应监测麻醉机呼吸回路中FiO2,并应有低氧报警装置保证麻醉机回路中供氧充分。
2)用SpO2监测血液氧合,必要时行血气分析,结合观察病人肤色。
(3)通气功能:确保病人在麻醉期间有足够的合适的通气量。
1)应持续评估所有麻醉病人的通气状况,可采用观察胸部活动、呼吸音听诊、观察储气皮囊的伸缩等方法。最好采用定量的监测方法,如PETCO2、呼出气量测定。
2)可根据临床观察评估及PETCO2确认和调节气管内导管和喉罩于正确位置,应注意在搬动病人时保持气管或喉罩于正确位置,应妥善固定气管内导管或喉罩,避免脱落。
3)施行控制通气或机械通气时,要警惕导管或连接导管脱落。
4)监测通气功能应结合持续地监测临床体征。
(4)循环功能:确保麻醉期间病人循环功能正常。
1)所有接受麻醉的病人均需麻醉全过程监测ECG。
2)麻醉期间必须动态监测BP和HR,某些病人需行动脉连续直接测压或其他血流动力学测定。
3)应结合上述监测采用以手指触摸脉搏搏动,心音听诊等进行综合评估。
(5)体温:在麻醉期间维持适当体温。
对于预期有体温变化或作控制性变温的病人均应持续监测体温变化。
(6)即时发现并判断异常情况,迅速妥善处理。若发现重大病情变化或意外情形时,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请其协助处理或抢救。需要时通知手术医师,共同分析病情。
(7)术毕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及有关监测是否正常。
颜面、肢体软组织有无损伤。全麻应清理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观察神智恢复程度,必要时用药物拮抗残余的镇痛和肌松作用;椎管内麻醉阻滞应再测定阻滞平面一次,确定低于T8。
(8)严禁在病人手术结束时,离开手术间之前收拾麻醉用品(如吸引管、螺纹管、面罩等)和抢救药品。
(9)术后急性疼痛管理。
1)依据病人年龄、全身状态及手术部位,采用不同方式的术后镇痛方法,需要时采用多模式镇痛。
2)严格执行术后镇痛管理和记录制度,确保患者舒适(镇痛质量)和安全,即时处理并发症。
(10)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和规范地完成麻醉相关病历文书,为回顾性临床科研、麻醉教学、病例讨论甚至医疗纠纷提供原始客观资料和客观数据。
(三)麻醉记录单的填写
凡实施麻醉,必须在病历中另页书写《麻醉记录单(anesthesia-record)》——麻醉医师在麻醉实施中书写的麻醉经过及处理措施的记录。麻醉记录用纸的技术要求宜符合DA/T111994中对一般耐久纸的技术要求。麻醉记录单执行标准及书写要求——卫通[2011]11号,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WS329、2011,自2011年12月01日起执行。
麻醉记录单首页放入病历,复印页留科内存档。其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术前情况,术中情况(包括麻醉和手术经过、麻醉期间并发症、特殊事件或突发情况及处理),麻醉结束后情况(包括离开手术间时的信息)。麻醉记录单填写原则:
(1)宜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需复写的病历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