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样认识过敏性鼻炎的呢?首要原因是肺气虚。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如果肺气虚则卫外不固,自身防御机能下降,遇到寒热不调,生活起居不慎,过度疲劳等情况就会使肌肤腠理空虚,风寒之邪便乘机侵入。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鼻咽发痒,打喷嚏,流眼泪,鼻涕呈水样,清稀且多,鼻塞,鼻音重,嗅觉暂时减退,伴有头昏头痛,耳鸣重听,疲乏无力,部分患者病及脾胃,出现胸脘痞闷,恶心欲呕,食欲减退,大便溏泄等症状。治疗原则,益气固表。中成药选用玉屏风散。针灸选穴;迎香、攒竹、肺俞、风池、合谷、足三里。肺俞、合谷宣肺解表;迎香通鼻窍以治鼻塞不通,嗅觉不灵;攒竹是足太阳经脉上穴位,可散寒通络;风池善疏风散邪,可治耳鸣重听;足三里为身体强壮穴,旨在益气固表。上述穴位以针刺效果最好。肺俞穴针后拔罐,能即刻缓解鼻塞流涕症状。可配合用葱白、生姜、苏叶各10克用开水冲泡后热饮,取微汗出,有预防复发的功效。平时用艾条在大椎、肺俞、至阳穴上艾灸,每天2~3次,连续治疗5天,有显著地标本兼治作用。过敏性鼻炎发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冷饮刺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这里的形寒是指身体感受寒邪;寒饮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寒冷食物对肺胃造成刺激;二是指具有寒凉特性的食物同样会对肺胃造成损伤,比如海鲜类性属寒凉,一些过敏性鼻炎食之发病是海鲜寒凉属性所致。这类鼻炎患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导致发病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现在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总是纵容孩子喝冷饮,尤其是一些家长让出生不久的孩子喝冷饮且一年四季冷饮不断,再加上夏天过度使用空调,这样内外“两寒相感”,最终使肺脏受损才导致了过敏性鼻炎的发生。这也是近年来青少年过敏性鼻炎多发的原因。调治的方法,首先要让孩子改变吃冷饮过度享用空调的生活方式,饮食宜清淡、宜消化的五谷杂粮为主,养成喝凉白开水的良好生活方式,发现患儿得病后,一方面要积极保护内脏的生理功能,同时要祛除在表的寒邪,即要表里同时进行调治,以中药针灸双管齐下最好。中药以玉屏散加桂枝汤来调治,针灸选穴;大椎、肺俞、至阳、百会、尺泽、合谷、中脘、足三里。针灸后拔火罐,火罐后用艾条灸之或火针点刺之,集中优势兵打歼灭战,把内外寒邪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清除,断绝过敏性鼻炎复发的孳生根源。过敏性鼻炎发生的第三个原因是肺肾气虚,症见,长期反复出现鼻塞鼻痒,喷嚏频作,鼻流清涕,周围环境稍有改变即诱发症状加重,腰酸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病久兼见,咳嗽痰稀白,气短胸憋闷,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纳谷不香等症状,治疗以调补肺肾,散寒通窍为主,中成药选用补中益气丸、肾气丸。针灸取穴:迎香、百会、肺俞、肾俞、太渊、太溪。迎香、百会可升阳气,御寒气,通鼻窍;肺俞、肾俞为肺肾之气输注背部的穴位,取之可益肺补肾;太渊、太溪分别为肺、肾之原穴,针刺手法用补法旨在脏虚损取原穴而治之。随症加减,咳嗽气短加列缺、尺泽;耳鸣重听加外关、听宫;食欲不振,纳谷不香,便溏者加足三里、阴陵泉。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可在肺俞、肾俞、至阳、大椎、足三里等穴拔罐后重灸之。重灸,是把五根艾条捆在一起,提前点燃,起罐后迅速灸之,以重灸温补受损的阳气,补益肺肾,逐寒外出,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这类过敏性鼻炎病人多见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精神长期紧张和情志纠结不舒的中青年女性,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不停地剧烈地打喷嚏,一打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直至涕泪横流,头晕脑涨,周身汗出。所以,有必要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人总是以打喷嚏为主症。中医认为,打喷嚏是肾气驱寒外出表现,因为喷嚏由肾气所主,如果过敏性鼻炎病人一天反复不停地打喷嚏,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寒气郁闭太重,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发生了障碍;二是寒气已从上焦肺下移至肾,影响了肾气的升发和对经络穴位的温煦作用。寒邪侵犯肺卫,一般是从颈肩背部太阳膀胱经之大椎、风门、风池、大杼等穴而入,而这些穴位又需要肾的阳气来温煦,所以,当风寒之邪侵入后,肾的阳气就振奋发威,通过打喷嚏迅速把寒邪驱逐出去,病人就要打上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喷嚏直至周身汗出为止,此时其鼻塞鼻痒,鼻流清涕也会豁然而平。《黄帝内经》中说:“阳气合利,满于心,出于鼻,为嚏。”过敏性鼻炎病人尤其长期反复发作病人,能打喷嚏说明肾气尚充足,是“阳气合利”驱逐寒邪外出的现象,是正气尚充盈有能力与寒邪抗争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病情发展到这个阶段,也提示我们,寒邪太重了,正邪双方的交战已进入到白热化程度,要抓紧时间补益肾气,助它一臂之力了,否则很有可能在未来的长期反复的争夺战中肾气被寒邪所重创,肾气受损后,虚了,那时你再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来了,紧跟着就会出现元阳不足的咳喘症状,病情也由最初的过敏性鼻炎发展成为过敏性哮喘了。居家温补肾阳最简易有效的方法是用“雷火针艾条”灸神阙和关元穴。雷火针艾条是用艾绒100克、沉香10克、木香10克、乳香10克、茵陈10克、羌活10克、干姜10克、穿山甲10克,除艾绒外,上述诸药研成细末,加麝香0.3克,与艾绒和匀,用棉纸三层将药物裹紧,外皮用鸡蛋清涂匀。用时点燃一头,灸穴位要1小时以上,至温热之气上达膻中,后达腰骶,四肢微汗出为佳,1天次,连用5天,休息3天,再灸5天即有显效。
顺便提一下,还有一种过敏性鼻炎多发生在忧思、悲观、忧虑、绝望的时候,因为肺在志为忧悲,这种低落情绪同样会损伤肺气。《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所以她平时才表现出“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的忧愁模样,所以她才有了难以治愈的肺疾。这是药物和针灸所无能为力的,关键是自己宽容一些,幽默一些,用微笑去对待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喜克忧,喜则气缓,微笑在你脸上,喜庆在你心中,悲愁凝滞的肺气在你体内就会得到宣散,自然肺气也就不会受到损伤,由此引发的过敏性鼻炎就会自愈。
防治面瘫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面瘫这个病。每年冬至过后,尤其大、小寒节气,正值数九寒冬,天气因骤然变得寒冷,各大医院面瘫患者比平时明显增加了不少,尤其那些生活工作紧张,饮食不规律的中青年,自恃身体健壮,对冬天风寒侵袭防范不够,头上有汗,冷风一吹,不知不觉口眼歪斜的面瘫就得上了,其中不少患者初发病时根本没有感觉,只是在早上洗脸照镜子或漱口时才发现自己的额纹消失、眼睑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漱口漏水,一侧面部就这样一夜之间彻底瘫痪了,只是在认真回想后才记起有受风寒的病史。
面瘫系由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所致,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理是,因面部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发病年龄,可见于任何年龄段,老年多病、儿童体弱者易发;白领一族以20~40岁年龄组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通常为急性起病,一侧表情肌突然瘫痪,可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有的病人在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或面部的轻度疼痛。其典型的症状有,口角歪斜,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目露睛,患侧鼻唇沟平坦,口角向健侧偏斜,鼓腮、吹口哨、漱口时口角漏气、漏水,示齿、耸鼻时鼻沟消失;部分患者可有舌前部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患侧泪液分泌减少;通常发病后1~2周内开始恢复;恢复不完全者可出现面肌挛缩,口角歪斜,鼻唇沟加深,眼裂缩小,做面部主动运动时,患侧肌肉不能收缩。治疗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为原则。针灸取穴,风池、翳风、听宫、阳白、攒竹、地仓、颊车、合谷、天枢、足三里。有口苦、耳鸣者加外关、中渚;病久体虚加关元、阴陵泉;乳突区压痛明显的加完骨;口歪难恢复者加人中、承浆。用针刺治疗时,风池、翳风、合谷用泻法,其他穴位用平补平泻法。初发病可在患侧施以拔火罐法,以增强祛风散寒之功;病久气血不足造成瘀血阻络者配合火针和“三重法”,火针以局部取穴为主,可酌配远端取穴;“三重法”即重刺络、重拔罐、重艾灸,因操作要领较繁琐,兹不赘述。配合应用局部熏洗法,取老葱白带根须共九根,放入一小搪瓷盆内用旺火煮开,再小火煮3分钟,先用热气熏患侧之面部、耳后15分钟,注意不要热气熏患侧眼睛,待水稍凉后把毛巾在水中浸透热敷患侧15分钟。也可用白附子30克,冰片6克,共研细末,加入50克小麦面粉,用适量水调成糊,敷于患侧面部;如患侧口腔颊黏膜有白色齿状线的,用左手拇食指垫以消毒纱布捏住患侧口角,以充分暴露口腔颊黏膜,右手持细三棱针重点刺白色齿状线5~10针,让白色黏膜处尽量多出血,出血量少时用拇指在颊车穴以下部位用力挤压,或用压舌板向下刮血。应用上述综合疗法治疗各种类型的面瘫,治愈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平均疗程一个月左右。
风寒之邪是导致面瘫的主要致病因素,又是隆冬时节的主气。我们没有办法也不可能让风寒之气消失,要想不受风寒的侵袭,首先要注意保暖,那就尽量躲避风寒对身体的直接袭击,尤其是头上有汗出,从室内走向室外时,一定不要让寒风直接吹颜面部。年老体弱,长期过劳,酒后汗出,病后失养以及患有关节痛、冠心病、慢性胃肠病的患者尽量不要让冬季寒风侵袭身体。同时还要强健身体,增加机体对风寒之邪的防御机能和抗病能力。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防治膝关节痛
伴随着寒冬的到来,膝关节痛的病人又开始多了起来。膝关节痛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冬至前后都是膝关节痛的高发季节,尤其中老年慢性膝关节痛病人,冬季稍不注意让膝关节受寒着凉就会出现膝痛,且时好时坏,不容易治愈,所以民间对这类病人俗称“老寒腿”。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膝关节过累,周围韧带损伤,关节腔内软骨受损或异常增生,滑膜炎或关节腔积液,膝关节受寒冷刺激或潮湿等原因引起膝关节周围急慢性炎症而出现的疼痛。物理检查可见,按压膝部使疼痛加重,膝关节屈伸困难、胀痛、酸楚、僵直甚至弥漫性肿大;部分病人走路时膝关节有突然被卡住的感觉,伴有瞬间的刺痛难忍,适当活动后可缓解,而活动过多又复疼痛加剧;中老年的膝关节痛,常由于关节退行性炎症或增生性关节炎或肥大性关节炎或慢性滑膜炎所导致,尤其在长时间走路,上下楼梯和台阶及蹲起时出现严重功能障碍,遇寒冷则加剧,热敷后稍改善。在冬季每当风雪天气或气温骤变时,膝关节即酸楚僵痛,伴心烦不宁,难以入眠,全身疲乏,腰背不适等症。
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膝关节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满足人类直立行走的需要,膝关节承受了很大很重的压力。它既要牢固又要灵活,在狭小的接触面积上支撑着整个人体的重量,据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平地行走时,膝关节承受的重力压迫是自身体重的三倍多;上下楼梯和台阶时,膝关节承受的重量是体重的17倍。如此超负荷的重量如果在身体负重、剧烈活动、蹦跳时对膝关节造成的损伤会更大。年轻的时候关节及周围组织韧性良好,血液循环丰富,气血旺盛,筋脉强劲而不易受损伤,即使受伤引起疼痛稍作防护也能很快恢复。到了中老年,由于骨骼、肌肉、韧带老化或松弛,缓冲能力和承载能力自然会下降,稍复杂的动作、剧烈的运动、天气的骤然变化就难以适应,正因为这种生理功能的改变,才有了“人老腿先老”的客观现实。
中医认为膝关节痛属见于痹证的范畴,《素问·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者,痛也。痹病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尤其卫阳不足以抵抗风寒湿,致外邪侵袭人体,经络阻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膝关节疼痛、僵直、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痛。《素问·痹论》中还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冬季是寒气最盛的季节,因寒致痛也就成为关节常见的因素。只不过因感受风寒湿的程度不同,膝关节疼痛表现略有不同。因于风邪所致者,膝痛多为游走性,疼痛部位在膝关节周围游移不定,没有固定痛点,或轻或重,或见膝关节周围弥漫性肿大,其治疗原则是祛风止痛。穴位可用风池、风市、阴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针刺有很好的效果,初发痛时可在穴位上拔火罐;因于寒邪所致者,膝痛剧烈,痛处有寒凉感,喜暖恶寒,患者往往在膝关节处加穿衣物,关节僵硬,活动不利,牵扯患肢麻木疼痛,遇寒或天气变化疼痛随之加重。寒邪性质凝滞,易客于局部经络而难以祛除,如治疗不彻底很容易遗留慢性膝关节痛,每遇诱发因素即可复发。反复发作者,可见膝关节畸形,即所谓的“老寒腿”形成。其治疗原则是助阳散寒、温经止痛。穴位选取大椎、至阳、膏肓、风市、阴市、内外犊鼻、阴阳陵泉、足三里、太溪。以针刺、拔罐、艾灸三种治法并用,旨在用优势“兵力”用最短时间全力歼灭侵入的外邪,避免寒邪祛除不彻底遗留慢性膝关节痛。家庭调护时用艾条灸膝关节周围的二陵、足三里、内外犊鼻、鹤顶、阴市等穴位;因于湿邪而致膝关节痛者,痛有定处,自觉膝关节甚至双下肢沉重不适,关节肿胀或肿大畸形,或僵直难以屈伸,喜暖喜按,入夜加重,活动后稍减,患肢怕凉。其治疗原则是温阳化湿,通经止痛。取穴:大椎、中脘、关元、曲池、阴阳陵泉、足三里、内外犊鼻、阴市。上述穴位以针灸并用效果好。湿邪的性质,重着黏腻,其治疗过程亦较缓慢,很难在短时间内根治,必须有信心,且要制定一个长期合理的防治措施。前面说过,风寒湿邪之所以侵袭人体根本原因是人体的正气不足。上述防治原则重在祛除外邪,同时还要培护自身的正气,具有扶正祛邪的穴位如膏肓、至阳、大椎、关元、足三里、肾俞、三阴交等,可根据机体正邪偏盛偏衰情况酌加配伍,有助于病情的快捷恢复和防复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