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生,脾胃里到底蕴含有怎样的养生秘密?关于脾胃,文字里又有什么样的防病治病的方略?脏器内藏于胸,脾胃如何成为了强身的首选,又是如何成为一部分患者走出病痛的“出路”?娓娓道来之中,不仅有养生防病的智慧,更有中医文化的妙趣与顿悟。
关爱生命,从敬重脾胃着手
要说人体的器官哪个更重要,很多人不加思考就会共同的想到心脏、肺脏,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受中医养生文化熏陶的男性更多会想到肾脏,而女性则会想到那些可能导致她们很多妇科病的肝脏,但几乎很少有人想到脾胃。事实上,一个人生不生病,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脾胃。在中医看来,脾胃之气旺盛则人体万物可生,而脾胃之气虚弱则百病滋生。
古木参天靠树跟,生命常青靠养好脾胃
在古代,军队打仗一贯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旦“粮草”出了问题,整个军队就会出现一连串的不良反应,甚至会导致全军覆没,可见“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其功能就如同军队的“粮库”,脾胃一旦失常,我们的生命就会失灵,随后也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反应。
这里首先要阐明的一点是,中医脾胃不能简单地与现代医学所指的脾胃画等号。中医脾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指的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系统所属的部分器官。中医认为,脾胃的第一个功能是运化食物。饮食进到口中,由胃脘入于胃中,其滋味渗入五脏,然后食物进入到小肠开始出现分化,到了小肠下口的时候,就分为了清浊,清浊一分就开始“分道扬镳”,浊的就是渣滓往大肠走,而清的就是津液往膀胱走。而到了膀胱又开始进一步分清浊,浊者入于溺中;清者去了哪里呢?清的往胆里走,然后胆又将其引入脾,脾通过自身的运化功能散于五脏,为涎,为唾,为涕,为泪,为汗,就是通常说的“五汗”。这些同归于脾之后,脾再行其生化之功将其化为血,然后血又归于脏腑。换句话说,那就是人们的美食在进入胃后,更多地是依靠脾胃来做进一步处理。脾胃一旦虚弱,从外边来的食物消化不了,最严重的就是运化不走,再就是运到了,但又不能生化为“五汗”,或者不能很好地生化气血,人体抵抗各种病邪的能力就下降了,人就会生病。故脾胃被合称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的第二个功能是升降。脾主升清,是指脾的运动是以升为特征。脾将气血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输送给心、肺,通过“心主血脉”和“肺朝百脉”的生理功能,将气血输送到各个角落。胃主通降,就是指胃肠将消化后的食糜传输给小肠,包括经小肠的泌别清浊后,将糟粕传给大肠的功能。如果脾不好好往上运送气血精微,反而往下流失了,就会出现气血不足、身体虚弱的现象。如果胃气不下降,则食物传输消化出现障碍,就会使胃气滞留在胃中,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口臭等胃气上逆的现象,或者出现胃脘胀痛、便秘等现象。
从这里很明显地能看出一个道理,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靠脾胃供给。故《养老奉亲书》有“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虚则百病生”,“人惟饮食不节,劳倦过甚,则脾气受伤矣。脾胃一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满,为吐泄,为肠欬”之说。
拥有“好面子”,调理脾胃一马当先
大家经常听“气色”一词,讲的就是内有气外才有色。同样的年龄,为什么有的女性容颜娇美、面色润泽,有的女性则总是面有菜色、黯淡无光?这与体内气血是否充足有很大关系。气血是滋养皮肤、使面容保持年轻的物质基础,气使皮肤莹润光滑,血使皮肤颜色红润。气血功能正常发挥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充盈,不能虚;二是畅通,不能滞。血属阴,气属阳,血的宁静与气的运行之间形成了一个阴阳的协调平衡,这样就保证了血气的正常运行。而要想保持气血的充盈、畅通,调理脾胃是基本前提。
在中医看来,脾与胃相表里,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一直以来,人们对脾胃只停留在其为脏腑之器的认识上,而很少就其文字进行一种关于养生的解读,其实,对于文字本身的含义,还代表着相对固定的文化含义。先来看“脾”字,“脾”字是左右结构,拿今天的话说,左边是个“月”旁,右边是一个“卑”字,这个“卑”是椑的古字,本义是圆搕,是一种酒器。酒,是什么?大家知道,那是谷物酿造而出的精华。类比来说,来了贵客人们总是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这样才能尽其心意,示其善待之礼。再来看看“胃”字,与“脾”字相仿,胃是人和脊椎动物身体里主管消化食物的器官。属于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但从这个字的本源来看,这个字属于象形字,从其金文字形来看,上部为口袋形的消化器官,外部圆圈表示胃囊,其中像“米”字的部分表示胃中的食物;下部“肉”隶变为“月”,所以“胃”是一个象形字。《素问》说:“胃者,仓廪之官。”
中医认为,饮食水谷经过胃的消化后,将营养物质传输给脾,脾脏将营养物质化生为气血,濡溉五脏六腑和周身内外,而使肌肉丰盈,四肢健壮,为后天之本。当脾胃气血充足时,人体肌肉中的气血通畅,故肌肉皮肤色白、丰润而富有弹性,面部表情生动而富有活力。当脾胃气血亏虚时,不仅全身肌肉酸软乏力,精神倦怠,总想睡觉,活动一下就容易累,或者感觉说话时底气不足,声音小,甚至不想说话;还会出现怕冷,如冬天必须羽绒服、棉裤全副武装才不感觉冷,吃些生冷凉食、身体受凉就会出现腹痛、腹泻的等现象,面部则出现色泽偏黄或者暗黄,眼圈乌黑,肤质干涩、晦暗,表情僵硬,年纪轻轻便出现“黄脸婆”的迹象。不过,如果及时改变,形成自己的健康生活,依然能和“黄脸婆”说再见。
温馨提醒
人体上的气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膈俞穴都是既能补气又能养血的常用穴。气海穴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膈俞穴是解决血液问题的重要穴位,两穴相配,补益气血的效果非常好。三足里穴和三阴交穴分别属于胃经和脾经,是补益脾胃的要穴。用这几个穴位补益气血,采用艾灸的方法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用艾灸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20分钟。只要我们能长期坚持,就会使脾胃逐渐恢复健康,那我们的黄褐斑、痤疮、黑眼圈等也就得到了缓解,容颜又可恢复到了红润亮泽、细嫩光滑的最理想状态。
身体胖瘦不均,根源在于脾胃失和
老祖宗早就定义了“美”的标准和含义,即不胖不瘦、恰到好处,拿捏起来颇费心思。正如先秦的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是胖得离谱,而有的人却是瘦得离谱,一点都不均衡。
计算自己的理想体重,并将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做比较,来确定自己是胖是瘦。
理想体重的计算公式:
女性:身高(厘米)-105
男性(身高<165厘米):身高(厘米)-105
男性(身高>165厘米):身高(厘米)-110
如果实际体重在理想体重的土10%以内,可视为正常,超过20%为肥胖,低于20%为消瘦。
要想解决过胖或过瘦的烦恼,首先应“审查”一下自己的肠胃是否健康。前面说话,脾胃的功能是主运化,化生气血,滋养全身。如果脾胃出了问题,不能好好消化食物、化生气血,吃进去的营养根本无法吸收,那人吃了等于白吃,各个身体脏器也就吃不饱饭,当然不能好好地运作,就会在体内堆积成无用的垃圾,变成湿气。这时候,人体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就会从整体与全局的角度出发,调动元气去化湿,更多地消耗人的能量。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会越来越虚弱,面黄肌瘦,天天发蔫没有精神,这就是脾胃生理功能弱的体现。所以说,人体消瘦跟脾胃有关系。
同样的道理,经常感觉饿,但光吃不长肉也是脾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中医里叫消谷善饥,是因为胃火炽盛所致。胃是主受纳的,你本身胃火大,食物消化得快,食物进入胃里就像是干柴投入烈火中,一会儿就烧没了。若此时你的脾气再亏虚,则脾运化无力,不能把营养输送于全身,而身体肌肉得不到营养,自然就瘦了。这也是胃热炽盛型糖尿病的一个典型症状。
那么,吃得多还能较好地消化是不是就没有问题呢?也有,最大的问题就是肥胖。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意思是,胃中元气旺盛,就会吃得多,而且吃多了也不会伤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肥胖。这种肥胖是现代医学里说的单纯性肥胖,很多青少年小胖子多是这种情况。肥胖对人体的危害就可想而知了,什么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诸多疾病都跟肥胖有关系,而且“肥胖是疾病的根源”已经达成了共识。
话说回来,瘦与胖是吃的问题,归结到底还是脾的问题。当然,再进一步追“责任”的话,则跟一个人的饮食偏好和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要想彻底改变过胖或过瘦的状态,需要从饮食习惯、日常细节多方面改变,方能奏效。
调理不孕症,从强化脾胃功能入手
要说不孕调理肾,很多人都能想明白,但要说不孕调理脾胃,很多人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中医认为,不孕的发生主要由于肾虚、肝郁、痰湿、血瘀所致。一般在临床治疗的时候,人们多会采取补肾气、益精血、养冲任、调月经的疗治原则。但这些原则贯彻时都有一个前提,即祛除病邪。这些病邪就有中医上常说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痰饮淤血等,清除这些病邪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为什么清理障碍的时候要强调调理脾胃功能呢?因为多数患者在不孕症的调理过程中早已经补虚多时,补虚之品多滋腻,长期服食则易造成脾胃功能的失调,患者会出现纳少、食呆、舌苔厚腻等食积湿阻的病理特点。而药物和食物要很好地吸收都必须依靠正常的脾胃功能,脾胃功能正常是吸收药物的基础。所以,对于不孕症的疗治,同样要对脾胃进行调理。
经常“烧心”,更要注重健脾养胃
走到街上,买个烤红薯吃,却不想“烧心”了;天冷了,吃顿“川味火锅”暖暖身子,也“烧心”了……提起“烧心”,想必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感觉胸骨后心窝处有烧灼感,甚至感觉吃过的东西好像就要从胃里翻涌出来一样,不过人们大多并没放在心上。但专家指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烧心”是脾胃不和的一种表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每次吃到嘴里的食物,不用说,首先必须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然后下咽至胃,由胃受纳。经过胃的腐熟,分解形成食糜,然后再通过“胃气主降”的作用,将食糜运送至十二指肠、空肠,完成整个消化过程。如果脾胃功能失职,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导致胃部酸性物质反流回食管,就会产生烧灼的不舒服的感觉,即通常所说的“烧心”。
引起烧心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过多的食用麻辣、油腻的食物,有吸烟喝酒等不良饮食习惯,都会引起烧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烧心症状是由于进食过快或过多所致,还有一些人在进食某些特定的食物后会发生烧心现象。这是因为某些食物可以使您的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或胃酸分泌增多,进食了这样的食物,就会引起烧心。对于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烧心的症状虽然可以很严重,但是常常是一次性的,很少反复发作。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由于消化系统功能的减退,即使他们非常小心,烧心这种症状也会常常伴随着他们。天气变冷、饭菜稍凉、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等,都能引起他们烧心的症状。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烧心呢?
1.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避免烧心的关键。如吃饭不要过快、过饱,吃后不要马上躺下或弯腰,还要尽量少吃或不吃某些食物,如茶、咖啡、糖果、油炸食品、辣椒、烈性酒或高脂肪食物等,即使这些食物不会引起烧心,但由于它们刺激性太强,也应少吃。平时要劳逸结合,避免久坐,多参加体育运动,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心境。
2.采取正确的睡眠姿势
绝大多数情况下,烧心都是由于胃内容物向食管反流导致的一种刺激性症状。烧心时,如果我们采取不正确的姿势休息,就会加重症状,而有一种姿势是可以缓解烧心症状的,那是什么样的姿势呢?烧心患者休息时宜采取一种头高脚低的体位,使上半身抬高10~15度,借助重力的作用,可以使返回到食道里的胃内容物,再回到胃内,这样有助于缓解烧心的症状。烧心者如果采取平卧体位的话,由于没有重力的影响,返回到食管里的胃内容物,会在食管内长时间停留,酸性的胃内容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会更严重,因此,有烧心症状的人,在睡眠的时候不宜采取平卧的体位。
3.药物治疗
如果上面的方法还不能奏效,你可以选择一些抗酸药物,如氢氧化铝凝胶、碳酸钙片等,这些药物可以中和胃酸,快速消除烧心的症状。但是,如果长时间服用这些药物,会造成便秘或腹泻。
温馨提醒
烧心虽然不会像癌症那样威胁到你的生命,但任其发展,会对你的健康相当不利。如果你经常烧心且比较严重,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的话,千万不可大意,不要仅仅以为饮食不当或上了年纪,你就掉以轻心,这时明智的选择还是去医院做一下检查。
自我诊断,你的脾胃还好吗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脾胃气血虚弱或出现病变时,都会通过身体的外在表现反映出来。真正聪明的人,当身体发出不适信号时,不应该讨厌它、躲避它、拖延它、压制它,而应该静下心来,听听身体的语言,掌握自我诊断的方法、技巧,及时了解脾胃健康状况,以便针对性地从日常起居的饮食、心态、锻炼等方面来保健养生。
看手,五个细节反映脾胃问题
手是我们脾胃健康的“地图”。如果我们的脾胃有疾,也同样会反映在手上。闲来无事,摊开手掌,仔细观察,既不花钱,也不用去医院,就能发现你身体健康状况的秘密。
一看手部胃区
手掌上的胃区正常与否,能够反映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胃区包括胃一区和胃二区。胃一区位于手的虎口部位,以拇指掌指褶纹内侧为端点,画一条与之平行的线至生命线,画出的这条线所切分的上部分到生命线所扩出的范围就是胃一区。胃二区位于中指与食指下的智慧线上,在中指和食指下画一个与智慧线相切的椭圆,小指甲盖大小即可,所画出的椭圆形就是胃二区掌管的范围。
注:画图参见《图解看手识病》107页图
胃区出现片状白色亮点,有些会出现白里透红的颜色,则表示患有急性胃炎;胃区被整片的亮白色所覆盖,呈泡水浮肿的状态,则表示急性胃炎较严重;如果出现一片黯淡的青色,且干枯凹陷或凸起,提示患有慢性胃炎;胃区出现一个黑色圆环,且圆环内皮肤枯白,则提示患有胃溃疡;胃区出现鲜红色斑点,则表示胃出血;胃区出现棕黄色或暗青色的斑块,则是胃癌的预警。
二看手掌胖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