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此人,真可以说天下无敌了。很显然北边邻居不安分时候哪怕是一地总兵管一地兵事安全都很吃力,何况是总制三边了,当时内阁首辅是杨延和,杨延和却看不上杨一清。具体什么原因不知道,但是杨延和同样不喜欢王守仁,而不喜欢王守仁的原因呢,因为王守仁没有读书人的气节,不理会他们信奉的往来不白丁的风骨。而王守仁简单来说就是跟谁都能混成一片,哪怕是小小的兵部书办。而杨一清之所以能稳当当的当三边总制我想跟他的随性坦荡的性格是有关系的,也就是他也能和手下的人处好关系,那么杨延和不喜欢他就不难解释了。所以三边总制很大的名头,杨延和也不喜欢杨一清,但是还是同意了,简单来说的话这个活就是一个坑。
而刘大厦为何推举杨一清呢?不是他们有仇,相反刘大厦很欣赏杨一清,因为杨一清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务实。杨一清做事严谨有条理,尤其善于防御战。这都归功他的务实和他的能力。只是刘大厦估计也不知道这个位置是不是一个火坑,或者他不认为这是一个火坑。
杨一清是知道的,当他接受的这个位置的时候身后不知道有多少复杂的眼光看着他。然而杨一清是幸运的,因为朱佑樘是一个守成之君,他没有秦皇汉武的志向,他想做的就是把它父亲成化皇帝留下的千疮百孔的国家修补完好。
一个在必须守成的时候而守成的君王是这个国家的幸事,但不是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好事,常言道开括用武功,守成使文臣。在这一点上,朱佑樘是没有突破常规的。文官不希望打仗,因为打仗有风险。而武将希望打仗,因为打仗有机遇。这就是一对从古至今从未调和的矛盾。而调和这个矛盾的人只有君王本身,奈何朱佑樘不是朱元璋不是朱棣,而且他要延续这个庞大的帝国继续延续。所以他是一个必须守成的时候而守成的君王。这一点上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了不起的皇帝。但是世界上的事情从来都是有因就有果,从来没有只占便宜不知亏的好事。明朝自朱棣之后文官势力已经开始抬头,到了朱佑樘时期文官的势力已经远远盖过了武将势力。
虽说君王的意志不可违背,但是明朝的皇帝并不是说一不二的。因为明朝有一个特殊的机构,叫内阁!内阁什么状况呢,就是很多个宰相的情况。为什么有很多歌宰相呢?简单来说朱元璋没设立内阁,因为他工作能力强,老子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要你们多费粮食干什么?所以朱元璋时期没有内阁。而朱棣这个选手呢,工作能力也很强。但是朱棣他的工作不仅仅是处理内政,因为当时北元刚刚分裂成“瓦刺”和“鞑子”,分裂之后的双方实力并没有因为被削弱,反而更强了!因为当内部没有了阻力之后所能发挥的能量绝对比内耗时期要强。而朱棣当时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朱棣不仅要处理政务还要不时去敲打一下北边这不安分的邻居。那么有点忙不过来怎么办呢?现在我们都知道可以找一两个秘书来帮忙(可不时有事没事的那种)。朱棣就找了几个当时官职很小,但是办事还不错的人来组建内阁。当时的内阁完全就是皇帝的秘书,一点实权都没有。皇上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谁敢龇牙,朱棣可不是个良善之君。
这个“秘书组织”在永乐年间极其听话好用,简直乖乖的不行啊。但是你要知道朱棣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而且威信之高明朝除了朱元璋估计也没谁了。所以朱棣时期内阁是只干活不额外拿工资的皇帝秘书。
当然秘书也是有理想有目标的选手,谁愿意多干活少拿钱呢,大家想的是少干活多拿钱。怎么才能少干活多拿钱呢?要欺负老板!但是朱棣这个老板可不好欺负啊,那么问题又来了,朱棣不好欺负啊,怎么办?忍呗!
果然文官集团忍耐得到了回报。朱棣的儿子、孙子都不是很强势的人,而且为了应付武官和勋戚他们不得不依仗文官。文官们弹冠相庆,因为好日子已经来了。而最大得益者则是内阁。因为他们已经群领百官,是文官集团的靠山和目标。内阁的人官职越来越大,实权越来越多,甚至尚书侍郎入内阁都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然后文官慢慢发现自己能量越来越大,甚至大到连皇上都敢管。我不知道竭力废除丞相制度的朱元璋看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会不会从棺材里面跳出来打人,我也不知道随手找了一些秘书的朱棣看到子孙被“秘书”左右自己的意志的时候,会不会掐死他的孙子朱瞻基,因为就是朱瞻基给了文官足够大的权利,以至于让自己的后人的处境如此可怜凄楚。相传万历皇帝自己要花钱都是自己掏腰包的,而不是像户部伸手要钱,因为要了也不会给的。而他的儿子显然没有这种觉悟,找户部要钱给自己老婆买点首饰居然被拒绝了!!!皇帝当到这个份上到底是皇帝要求太过分,还是那些文官胆子太大呢?
到了朱佑樘时期内阁虽然还没有到万历时期那么凶残,但是也绝对不再仅仅是“秘书”了。
那么在这样的状态下,内阁首辅不喜欢你,那么你就脱离文官群体了。你的路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杨一清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一生做官五十多年。在那个时代他做官的时间甚至比大多数明朝皇帝的年龄都大,这就很能说明杨一清这个人的确是厉害。而且杨一清这个人呢,还有一点厉害,他能识人,但是遗憾的是他没有用人的权利。阮步云的命运也将不是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