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畅谈中什么都说一些,越是聊下去,杨紫筠越是吃惊,这个看起来比自己还小几岁的少年,连人情冷暖都似乎看得很透彻,谈吐跟个大人差不多。
待到夜深,二人约好第二天再聚,各自回家了。
回去的路上,杨紫筠脸还有些发红,她可是女孩子,怎么就不明不白的答应他明天还来了呢?这不是私会么?真是丢死人了!想到这里,用双手捂起脸,低着头小跑起来。
而跟她截然相反的是,林青脸上没有一点害羞窘迫神情,大概是杨紫筠比他心里年龄小得多的缘故,他只把她当作是个爱玩闹的小丫头罢了,之所以肯陪她坐下来细细说话,是因为林青想借助她的关系,接触到杨起隆这个历史上有名的伪太子。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林青知道急不得,毕竟他年纪还小,很多事情都不方便,就算是见到了杨起隆,他现在也没有任何办法,所以得先稳住杨紫筠这条线,等以后自己长大些再充分利用起来。
虽然是第一次在新家睡,但也许是折腾了一晚上的缘故,林青倒头便睡着了。
一夜无话,到了早上所有人都是早早就起来,曾大虎一幅精神奕奕的样子,似乎并没有因为这院子死过人而害怕得睡不着,休息的很不错。
乡下人没有吃早点的习惯,才刚起来一会儿的功夫,曾承柱就带着曾大虎去街上寻找活计。
在叮嘱林青不准乱跑后,林泉生夫妇也是双双出门,估计是去打听芸氏的亲人下落。
看着他们都有事做,林青没来由的一阵失落,他自诩比住在这院子里的人加起来还要聪明,可他到现在也没有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小林青又迷茫了,他不知道他该干什么,驱除鞑靼是一定要做的,可却不是现在的他能干的,到底该做什么呢?
林青杵着下巴,坐在小凳上发愣,冥思苦想间都离不开如何光复汉人,他想的都是对以后推翻清廷要有帮助的。
突得,好似灵机一动般,猛得一拍大腿:“我知道了!”
林青想到的是去学堂上课,既然已经到了城里,这不就是机会么?他明白,不管以后要做什么,学习当下的文化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抛开古今字体的差异不说,光是当前推行的经世致用也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明朝亡于流寇、满清定鼎中原后,鉴于晚明政治的腐败、内忧外患的不断,宋明理学逐渐在人们心中失去地位,流于空泛虚伪;此时的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痛定思痛,排斥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与阳明学,推究各朝代治乱兴衰的轨迹,提出种种改造政治与振兴社会的方案,使清初学术思想呈现实用主义的风气,发展出实事求是的考据学。
考据学又称为“朴学”、也称“汉学”,强调客观实践,有疑问时求证,具有科学精神;此时的大儒顾炎武提倡“经学即理学”,提出以“实学”代替宋明理学,要学者可以直接研习六经。
林青对此时的理学理解得并不深,但他对顾炎武学术中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很感兴趣的,至少了解了以后可以用在推翻清廷的道路上鼓舞读书人;虽然这些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也上不了战场,但林青要的并不仅仅是驱除鞑靼、让汉人不做奴隶那么简单,因为就算他成功做到了这些,那么以后呢?在几百年以后华夏大地还将面临一场更残酷的侵略,所以林青更希望汉人是从精神思想,从血性骨气上崛起,因此他需要这些读书人去帮助传播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要得到这些读书人、这些大儒的帮助,光靠蛮力是行不通的,得走进他们,融入他们。
早晨的阳光微斜,刺到林青的眼睛才让他回过神来,只见他用双手拍拍脸,自言自语的失笑道:“前世上学时同学们就老笑话我,没想到我这白日做梦的毛病到了清朝都没能改掉…”
刚才林青脑中所想,就是前世同学们总笑话他的白日做梦,因为他有时候就是那么不切实际,比如现在,穷得都快吃糠咽菜了,他还想着去上学,而让他更想不到的还在后面,比如说这杭州城里教识字的酸秀才,可没有哪个教得是理学。
才一个时辰左右,芸氏就率先回来做早饭,主要是怕林青饿着。
林青怀着心事到了厨房,见蹲在灶台前烧火的芸氏额头上染了些黑灰,殷勤得赶忙上去替娘亲擦掉。
芸氏被林青的小手遮住视线,嫌弃的抬手拍掉:“儿子别捣乱,快出去,饭马上就好。”
林青见娘亲没看懂自己的无事献殷勤,想了一会后说道:“娘,我有事跟您说。”
芸氏站起来擦擦脸上的汗珠:“娘知道你要说什么,不就是你已经快饿死了吗?放心吧,饿不死,听娘的话快出去,一会就好了。”
这话让林青一阵无语,难道是自己平时表现得就会吃吗?回想了一下,好像还真是,一见到肉就急得跟猴儿似得。
芸氏弄好火,回身见儿子眼巴巴望着自己,不由问:“真那么饿吗?要不娘给你钱,你先出去买两个馒头垫着?”
林青噘起嘴:“孩儿见你们每个人都有事做,孩儿不想待在家了。”
芸氏闻言蹲下身子,刮了林青的鼻子一下,笑道:“儿子你这么小,不待在家还想干嘛?这里可不比乡下,拐小孩的歹人到处都是,外面很不安全的。”
林青听了,很想告诉芸氏他已经杀过人了,不怕拐子的,曾二狗就是他杀的,但理智让他没有这么做,沉吟了一下才说:“可是大虎都出去找活儿了。”
芸氏以为是儿子心里不平衡,耐心地道:“大虎他可比你大呢。”
“才大一岁而已。”
“大一岁也是大!再说了,年龄大一岁,个头一样吗?他都快顶你俩了。”
林青不想再磨叽,直接对娘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孩儿想上学堂读书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