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梁家庄有一农户,其家至贫,乃闻夫妇勤,虽不至富贵,乃有些许余粮,充其温饱焉。
又闻梁家庄右山,乃有盗匪,常行掳于庄四周。
一日年冬,大雪纷飞,乃积膝腿,虽为瑞雪,乃实为夏秋大旱之,村民粮甚微也。
盗匪饥肠辘辘,乃急须其食养之,遂踏马所至梁家庄,奈何村人苦苦保粮,然不敌于盗匪刀枪,遂是村人竟,皆尽相屠杀之。
夫妇为保孩儿,乃出心思,遂留书一封于儿其衣襟,送至村河,竹篮送之,乃一保其平安。
孩儿无名,似有天佑,虽有惊险,亦无大碍。
所至于百里,乃至一家徐姓,其人心善,遂得以有幸收养。
十五年至,徐家收养孩儿得以成人,亦得其名,乃名曰徐留儿。
徐见子长之,遂有意谈其身世,留儿遂得家书。
书言有云:
孩儿孤苦,家庄盗匪杀尽之,父娘身死不能扶养,愿有心人相扶之,大恩无以回报之,拜谢。
留儿见书,乃心久久震颤之,遂为其徐父道:“我父娘所杀之何人。”
徐父遂摇头叹言:“我亦是不知呀!”
留儿不能忍心,乃记于心。
二年,徐父愿其进京赶考,留儿遂从之。
乃料之,半路遂换其道,家人不得寻。
是为留儿乃寻觅其亲生父母之。
闻其三年不归,亦为寻其得亲生父母,叹息连连之。
至一凉茶草铺,乃求歇脚。
听闻旁人有云其言,乃道当年梁家庄之事,留儿,遂有其相。
数日遂至其地,亦寻相关事。
乃闻一白发老者言其当年事,遂知其盗匪之名,是为当年虎子承,有余杀人过多,遂进山一心修道之。
留儿遂拜谢之,乃寻虎子孙人焉。
闻得之,遂至一山,乃梁家庄百里远之山,其名丘灵山。
至于半山休息,留儿遂遇一老道,乃上前质问此为何地。
道人答:“丘灵山!”
道人见其,资质甚优,又至今无徒弟,乃起心思,欲收其为门徒。
留儿亦想之,若要报仇,非得有些本事不可,遂答应了。
乃见,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心修学之,道人见之乃有大成,心喜之余,于乃一日,遂提其本当年事。
留儿大惊,此不为,正是杀父母之大敌,虎子孙其人是也。
乃心生矛盾,百想千番,遂得有一智。
遂见留儿留书一封,乃于深夜离之。
书云:
未想恩师是仇敌,然忍毒杀之,以报家仇,遂留书一封于师傅,三年之约,以敬师恩,然三年之后便是生死仇敌尔。
道士见之,乃早料有此之事出,遂之其人,为何苦苦修行,終为飞升,原有此一劫难,乃尚未所过之。
约期而至,师徒相见,留儿遂道:“以前你是我的好师傅,如今我俩,也算恩断义绝,两不相欠了,今天我便要报父娘之大仇”乃举剑相挑之。
道士虽见其庄,但无所动。
遂见其剑穿心,留儿惊讶,遂松其手大骂言:“为何不出手相击之?”
道士答:“我之因果,我之所过,我虽能挡,然,其因皆出于我,故有此劫难,所以挡不挡都不重要了,如果这样能了确一劫恩怨,我也算功德圆满了。”说罢,遂死。
留儿欲无泪,乃绝言,双膝遂栽,大骂道:“究竟对错焉!”
天不能做声,地不能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