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面色沉稳上前一步道“臣要弹劾一个人,工部尚书荣禄”
话音刚落,左右站列的朝臣中想起了嘈杂的议论声。于后站立的荣禄闻声更是大惊,满面的红光也渐入萧条,一张脸霎时变成了霜打的茄子。
荣禄实在意外的很。近来和恭亲王虽然算不上交好,但也远无深冤近无大仇的。为何他要拿自己开刀。“他也不至于因为过往的几句言语上的冲突就参我一本吧,况且早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荣禄在心惊胆战之余,还在苦心思索着原由。
奕欣双手呈上一本奏折“荣大人为官十载,侵吞朝廷饷银达百万余两;在京各处私建府邸三处;霸占良田上百顷。更令人发指的是,他强抢民女,逼得那女子跳井身亡。为了掩饰自己的丑行,还将女子的双亲关押监牢”奕欣呈上手中的奏折“这是微臣搜集的罪证,请皇上过目”
荣禄此时是四面凉风,一身冷汗,一颗心也在不住地打颤。但还是强烈压制着自己的心虚,匆忙来到御前,面带苦像连连叫冤“皇上,臣冤枉啊···臣为官多年一直鞠躬尽瘁,竭心尽力。虽不敢自比周公、管仲、伍子胥,但也是一片忠心日月可见啊·····”说着更是声情并茂的恸哭起来,只差没有涕泪交加。
安德海从奕欣手中接过奏折转呈于咸丰。
咸丰接过奏折,低眉垂目看了一眼。上面有条有理有证有据,清楚地记载着所犯的罪行及时间、银两数目和相关人员。还有受害女子父母的亲笔状书。
“证据确凿,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咸丰将折子狠狠摔到了荣禄面前。心里一阵恼火。这个荣禄,朕前不久刚召见了他,又给他加了官。没曾想这么几天的功夫,就让朕自失颜面。真是扶不上墙。咸丰越想越生气。
“来人,将荣禄收押刑部,待刑部查明后再行发落”随后退朝起身,在御前总管太监安德海的跟随下出了太和殿。
2、
刚封了官没多久就又迎来牢狱之灾。荣禄大起大落连自己也始料未及。不过,这一切早在贞儿的预料之中。
那日恭亲王临走时说要清君侧。杏贞回到储秀宫后反复思量。他果真会绝情到转过矛头对准自己么?虽然贞儿从去江宁之前就预见了这样的一天迟早会到来,那个曾经给她温暖的人,会是她今后最大的敌人。这样的一天,会让她悲凉也会害怕,但她如今是箭在弦上已无法收弓。杏贞能够确定的是,这样的一天还不是现在。
杏贞料想,恭亲王所说的清君侧指的就是荣禄。便早在恭亲王弹劾荣禄之前,就让他把自己的宅子、田产全部转手,至于那位女子的父母,杏贞可没少费工夫,连着利诱带恐吓的,终于将那对夫妇买通。最后那对夫妇也想开了,反正人死不能复生,得的宅子、良田和银两,就算自己的一把老骨头不需要,还能让他们的两个儿子下半辈子有个好生计。
短短三日的时间,奕欣未曾想到荣禄会有所行动,竟没察觉出从荣禄府上搜出来的房契地契都是假的。而那对之前苦大仇深地要为自己的女儿讨个公道的夫妇,没想到堂审的时候又改了口供。一番周折后,荣禄又被无罪释放了。
弹劾不成反倒落了个诋毁忠良的口实。恭亲王这回是既丢了面子又丢了理子。刚知道情况的时候,奕觉得浑身的血都聚集到了胸口,激愤之情可想而知。荣禄虽然狡猾,但对此事之前是全然不知,必然不会做出如此迅速的反应。这背后的指使,奕欣自然可想而知。
经过这一次,荣禄对懿妃的大恩大德是感激涕零。从此以后更成了懿妃的死忠。在懿妃娘娘的劝说下,以后行事也愈加收敛。
3、
连月来,康慈皇太后的身体是每况愈下,用太医的说法是“疾大渐”。沅双本就是个孝顺的孩子,何况太后还是为她多番操劳的表姨母。数月来沅双一直不离床前地照顾太后。
“皇后天天在寿康宫,日夜不离地照顾太后”沅双的孝行,被宫女们传遍了整个后公。直至民间也都以皇后娘娘为典范,一时间形成了人人尊老敬老的淳厚民风。沅双入宫以来,一直度娴礼法,持躬自俭。皇后为天下之母仪·····,那日册封诏书上的话,沅双都做到了。
皇上和恭亲王每日都会来寿康宫探望。康慈皇太后共生了三个儿子:奕纲、奕继均已早殇,唯剩皇六子恭亲王奕欣。之后又抚养了四阿哥也就是当今的圣上。无论亲子还是养子,她都视如己出地同等关爱。所以才被不忘抚育深恩的咸丰皇帝继位后尊为太后。
恭亲王亦是孝子。看着母妃缠绵病榻,除了一日三次的探望病情,也没有其他的法子,只能暗自伤怀。毕竟御医都束手无策。
看着奕焦灼的神情,沅双更是心神难安,却也只能温言相劝。
咸丰五年七月七日巳时,太后崩逝。
这位系出蒙古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郎阿之女。初入宫为静贵人,十四年为贵妃,二十年为静皇贵妃。文宗即位尊号为康慈皇太后。于咸丰五年薨逝,享年44岁。
逝去的伤痛自有新生的喜悦可以抚慰。
伴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储秀宫传来消息,懿妃诞下龙子。咸丰帝大喜,即刻将这位大阿哥赐名载淳。立即传旨“储秀宫懿妃着封为懿贵妃。照例赏赐白金300两,绸缎70匹·····”
载淳出生的那年京城的雪下得特别大。但就隐隐地能看到,紫禁城的后花园里,一枝红杏独立早春。
大清从康、雍、乾三朝时起,统治者较为全面地接触了儒家文化。之前皇子们的名字都是凭着国祚运起随机取的,并没有什么章法可循。这个时候,一代圣主乾隆帝觉得不妥。于是乾隆效仿孔孟,也为自己的后代排起了辈。从他以后的大清皇帝依次按着“永、绵、奕、载,溥、毓、恒、启”一代一代往下推。可乾隆爷对自己的后世子孙们高估了,未曾想过大清王朝在溥字辈的时候就早早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