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六月,南京。
“皇上,敌军得到了燕王次子朱高煦的增援,盛庸将军已经……已经抵挡不住了!”
朱允炆,这个年仅二十五岁的青年皇帝盯着跪在他面前的这个重伤的武将,面色凝重。
“敌军已经过了江,马上就杀到京城了……皇上还是先离开京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听得这话,一旁的大臣方孝孺对着此人破口大骂:“混账!你把我大明的天子当成什么了!即使你们守不住京城,皇上为江山社稷而死,也是理所应当的事!你今日说出这种话,本该判你死罪!如果你立刻去城外抵抗燕贼,就算你将功补过!”
被方孝孺当头棒喝的武将愣了一阵,向皇帝道别后,转身便向皇宫外疾奔而去。
朱允炆的神情仍然显得有些迟疑,问道:“方爱卿,你说,燕王此次强攻,能打进京城吗?”
方孝孺,被誉为“读书种子”的大才子,用自信的话语回复了他的君王:“皇上放心吧,京城城墙乃是洪武年间金陵巨富沈万三修筑,坚固如钢,牢不可破;京城之内还有十数万精军强将,个个都有对大明的赤胆忠心,燕贼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攻破我大明京城的大门!”
朱允炆听了这个他最看重的臣子的一番话,总算是松了一口气,端起一旁的茶盏,饮了一口早已凉透的茶水。
可是,朱允炆也好,方孝孺也罢,都想不到朱棣的手掌,早就伸进了南京城之中。
“报!!!皇上,谷王朱橞连同曹国公李景隆叛变,打开了金川门,围城的敌军已经入城了!”
“啪!”朱允炆手中的茶盏摔在地上,粉碎。
方孝孺先是一怔,复又癫狂地对着宫门外远方的冒起的狼烟大骂道:“李景隆!曹国公!你是个屡战屡败的庸将也就罢了,哈哈哈……没想到……你竟然是这种通敌卖国的小人!哈哈哈……我大明……竟打不过一个区区燕贼!”
朱允炆始终无言,待到方孝孺骂完,对他说:“方爱卿,朕想一个人待会儿,你先走吧。”
送走了方孝孺,朱允炆将门窗紧闭,打开了角落里的一个暗格,里面藏着一个锦盒,锦盒由金丝楠木精心雕琢而成,看着这个锦盒,朱允炆想起了十年前与皇祖父朱元璋之间的一次对话。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南京。
时隔一个月,太子朱标的死亡带来的阴霾仍然没有从南京皇宫的天空中消散。
朱元璋已经是一个六十五岁的老人,过几年将达到古稀之龄,他也明白,自己活不了几个年头了。所以,他需要确定新的继承人,于是他叫来了两个人。
朱元璋身前,一个是十五六岁,刚经历过丧父之痛的少年朱允炆;一个是三十二岁,刚从漠北征战后回京,黑脸长须的朱棣。他们都耐心地等待着眼前这个老皇帝开口。
“朕今天闲得无事,想考考你们的诗文,我出一个上联,你们试着对下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久居燕云苦寒之地的朱棣,虽然少年时也接受过仅次于太子的教育,可他多年都在北方和鞑靼、瓦剌作战,荒废了读书,故一时间竟抠不出几两墨水,但一句话不说也不好,于是便脱口而出:“雨打羊毛一片膻。”
朱元璋的嘴角短暂的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并没有对儿子的回答做出任何评价,而是满怀期待地望着他最喜爱的孙子,朱允炆。后者此时正站在原地冥思着。
突然,朱允炆像是醍醐灌顶一般,说出了他的下联:“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元璋听了孙子的下联,不禁喜笑颜开:“哈哈哈,好,炆儿果然有文学上的天赋,平时也认真肯学,怪不得那些太师太傅整天都在我面前夸你聪敏过人。朱棣,你看看你,都不如一个十五岁的小孩了,只会打仗是不够的,元朝那些人,只会打仗,不善治国,不到一百年,这天下就到了我们朱家手里,所以你平时没事还是要多读读书。”
祖孙三人共同享用了一顿午膳,饭后,朱棣拜别了父皇,准备启程,回到燕云的封地。
朱允炆不知道,朱棣在离开的时候,用一种奇怪的眼神地望了一眼在朱元璋身旁的自己,也更不知道,今天这次对联之辩,在朱棣篡位之后提起此事,竟颠倒了两人的回答。
朱棣离开后,朱元璋把朱允炆带到自己房中。
朱元璋慈爱地握着朱允炆的双手,说:“炆儿,皇祖父今天考你和你的四皇叔,是为了选出大明新的储君。你父王突然暴病身亡,朕除了心痛,还有对江山社稷的担忧。国不可无储,在朕心里除了标儿,最适合接班的两个人就是你和你四叔。”
朱允炆听了这些话,心里充满了震惊和激动,但又不能表露出来,于是一言不发,聆听着皇祖父的谆谆话语。
朱元璋让孙儿坐在自己身边,搭着他的肩膀,继续道来:“今天的对联,让朕终于选定了储君。朱棣虽然英勇善战,但也只是一介武夫,不识圣贤之书。让他来治国,只怕会穷兵黩武、民不聊生。”
“而你的下联,日照龙鳞万点金,多么绝妙的下联啊……充满了天子的霸气!而你,也像你父王一样,刚柔并济,是天生的统治者。等皇祖父找个良辰吉日,把你立为皇太孙,等朕百年之后,你就是我大明的下一个皇帝。”
“谢皇祖父隆恩!不过……允炆尚年幼,而且生来愚笨,何德何能可以像皇祖父一样,治理整个大明!”朱允炆跪在地上,小心地说。
朱元璋扶起朱允炆,说:“放心吧,朕已经给你把路铺好了。朕之所以杀那么多功臣,就是要避免这些人在朕死后居功自傲,威胁大统。另外,朕这几十年亲自挑选了三个人才——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在这三个贤臣和边疆的燕王、辽王、宁王这几个自家人的辅佐下,朕相信你能把我大明的江山治理得比朕还好。”
朱允炆又问道:“那……那我要是治国不善,甚至被北方的敌人打败……岂不是愧对皇祖父您的重望……”
朱元璋面露些许愠色,从暗处拿出一个锦盒,说:“本来朕想在将死之际把此物传于你,可朕看你如今这副畏畏缩缩的模样,只能先把此物授予你,定定你的心了!如若是到了国家危亡的时候,就打开这个锦盒,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如果你用不着,就一代代传下去。记住,我大明的帝王,不能有一个孬种!就算被打败,也得给我杀回来,如果真的到了天要亡我大明的时候,就和这江山社稷同生共死!”
朱允炆接过锦盒,思虑良久。
仿佛立下了什么誓言似的,朱允炆跪在朱元璋的身前说:“定不负皇祖父重望!”
朱允炆捧着锦盒,耳边仿佛飘来了皇宫外的砍杀声,他嘲笑着自己,没想到,没等蒙古人来找茬,自己的亲叔叔朱棣就快将自己的江山夺去了。
到了这个时候,朱允炆只好打开了皇祖父交给他的这个锦盒。
令他没想到的是,锦盒内并不是他想象的虎符兵书、稀世神器等物品。而是一块红布、一块烧饼形状的奇石的和一件破旧得看不出年代的衣衫。
他展开红布,只见红布上写着十六个字——
改姓为洪,寻黔国公。
韬光养晦,东进复明。
黔国公的故事,朱允炆听朱元璋讲过。
第一代黔国公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此人是明军西部战场上的天才,平吐蕃、定云南,先被封西平侯,又封黔国公,世袭罔替、丹书铁券。
朱元璋的患难发妻——马皇后病逝后,沐英悲至咳血;太子朱标病逝后,身为义兄的沐英悲痛过度,于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
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过:“沐氏一脉不绝,我大明不亡。”
朱允炆又拿起那件破衣,明白了祖父的意思,朱元璋早年便是乞丐之身,无奈投军后被郭子兴看中,才一步步走到今天。他是想让子孙后代在国破之日重新穿起这件破衣,重头再来。
而那块烧饼一样的怪石朱允炆就看不懂了,但他想到,皇祖父既然留这东西给他,一定有很深的用意。
计划已经比较清楚了:化装成乞丐逃出京城,将姓氏改为洪姓,直到逃到云南昆明,找到黔国公府,再计划复国之事。
但首先,朱允炆必须先做好一件事。
他了解他四叔做事的秉性,朱棣入宫之后,第一件事必定是寻找朱允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朱允炆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主意。
他打开房门,已经没有任何人烟了,方孝孺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小太监。
朱允炆将小太监唤到房内,用随身的匕首轻松地刺死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太监。
朱允炆脱下身上的龙袍和头上的翼善冠,抽出小太监身上的匕首,将衣冠穿戴在了小太监身上。
“要恨就恨朕的那个谋反的四叔吧。”说完,朱允炆取出灯中的蜡烛,将小太监的尸身燃烧起来。
朱允炆又想了想,直接脱得只剩下单薄的内衬,穿上了那件乞丐的破衣,把红布和怪石揣进怀里。还好是六月天,即便是帝王尊躯也不会感到寒冷。事毕,他用房间里的被褥引火,点燃了整座宫殿。
突然,他发觉了一个最大的问题:
“朕怎么出去呢?”
南京皇宫,深院高墙,就算是武林高手也进不来,他这个文弱的皇帝也没法出去。
这么大的火,很快就会把宫里的人引过来,还是先找个地方躲起来才好。于是朱允炆一路揣着小心,跑到了御花园里,找了座假山躲了进去。
不出所料,很快,哭喊声、救火声从远处传来,朱允炆仍在思索着出宫的方法。
突然,御花园墙边的一个狗洞透过假山的缝隙映到了朱允炆的眼中。那外面,就是他从未踏足过的南京街巷。
“没想到朕竟沦落到钻狗洞的地步。”
在钻进狗洞之前,朱允炆回头望了一下那座被大火吞噬的宫殿。
再见了,我生活了二十五年的皇宫。
再见了,文武百官。
再见了,我的后妃们。
再见了,我的两个儿子,文奎、文圭。
“四叔,这次是你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