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芳岛上在黄帝纪年4564、4565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看的欧美各国和满清以及远东的满清属国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个新生国家,这个星球上第五个华人国家就这么出现了,并且顺利的得到了世界上最强的三国的认同(欧美各国虽然口头不承认,但心里已经暗暗认同这个结果了),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布鲁克王朝被灭,英国人只是小郁闷,对于荷兰人来说,可是结结实实的栽了一个大跟头。荷兰人经营此地由来已久,虽然忌惮满清的反应没有吞并,但也取得了广泛的、全面的权益,只是还保留这个国际不像国家,公司不像公司的名头罢了。原本想等着时机一到,就直接吞并,谁料想保留的这个名头害人不浅,让三国钻了一个空子,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走了。虽然截止到黄帝纪年4565年(公历1868年)底,这个国家不过160多万人,但其中近半的三国移民教育程度很高,发展起来是肯定的,并且基本会与三国站一个立场,这才是让在东南亚拥有众多殖民地且有数量不少的华人的欧洲各国感到头疼的。
作为相邻的满清属国,安南和暹罗、缅甸的反应耐人寻味,虽然在黄帝纪年4563年(公元1866年)里,三国的观察使以及满清的镇守使已经到位,但这几个国家的反应却不如朝鲜那么积极,只是静观其变。当然缅甸已经事实上已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三国及满清的人到了之后也比较识趣,没有大的动作,但毕竟来了不是吗?现在英国人最后悔的就是没有把缅甸的最后一步程序走完,到现在还挂着满清属国的名头,看来原计划好的再进一步的行动只能推辞了。令人难受的是,谁知道三国会不会借着这个名头挑事呢?看来只能是行一步看一步了,好在缅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文化国家。
但是安南就不一样了,安南可是地地道道的儒家文化国家,虽然这个国家的上层人士有点小想法,但是在法国的逼迫下,还是与满清联系的很紧密的,所以法国人只能是一步步蚕食,眼见快得手了,发生了宋法战争,现在好了,三国的观察使和清国的镇守使进驻河内,还不知道能不能保住这南方六省得殖民地呢。国王阮福时对于上国来人到不排斥,但也谈不上多么欢迎,而且来的三个上国历史上都有统治安南的历史,还不很愉快。鉴于阮福时的态度,三国的观察使也没有对他客气,唐国观察使陈文俊指责安南数典忘祖,还推行什么落后的拼音文字,难道你们祭祖时祖先能够认得,简直不知所谓,把整个安南朝廷弄得下不来台。还有忠臣护主,还说本国已被皇帝(指的是满清嘉庆帝)改名越南,且公文还是汉字,拼音文字只是试行。宋国观察使赵文凯对此不屑一顾,这个越字不太妥当,三国当与清国交涉,三国已经习惯于安南的叫法,不准备更改了。看到安南群臣的态度,明国观察使朱成礼警告说,归我华夏庇护,必尊华夏,这一块华夏故地只能归华夏后人居住,如果不认同自己的华夏后人身份,可以迁往他处,华夏四国绝不留难。朱成礼的警告彻底让安南君臣冷静下来,他们也不是孤陋寡闻,知道三国对于原住民的态度,均是尽迁其民,一个不留,简直太可怕了。最后阮福时保证取消拼音文字,保留华夏传统,这才让三国观察使面色稍霁。接着阮福时提出与三国贸易、安排士子、武举求学,幼童留学的要求,三国观察使表示什么问题,大力支持,他才心下稍安。
暹罗与以上两国又有不同,其开国国王拉玛一世冒称华人郑信之子郑华被满清封为国王,其实他在暹罗国内称昭批耶却克里,并在登基第二日处死郑信,对华夏认同感极低。三国的观察使以及满清的镇守使的到来,让拉玛四世心惊肉跳,因为四国的公文称其为郑明,而不是蒙固(他在国内的暹罗文名字),看来要坐实其郑信后代的名称,这让其心里极为抵触,心想本是忽悠你们的,谁知你们还真当真。但是情势不由人,虽然现在由于英法两国的牵制,暹罗还能保持名义上的独立,但也仅仅是个缓冲地罢了。在暹罗的西面,英国蚕食了印度,又通过英缅战争计划将缅甸纳入英属印度之中,现在有了三国的介入,行动暂停,但也不保险。在南面,英国在马来半岛上建立了“海峡殖民地”,紧逼暹罗的南大门。在东边,法国也通过两场战争,在安南南部六省建立了殖民地,并进一步将巨爪伸向柬埔寨。周边邻国一个个陷落,暹罗似乎也难以自保。拉玛四世心里暗想,如果三国如同满清一样好忽悠就好了,但这明显不可能。见到四国官员,因其汉语不畅,被三国观察使好一顿教训,话里话外的是他忘记了祖宗,是不肖子孙,说的拉玛四世不住点头,陪同群臣满脸怒色。最后唐国观察使刘成栋不经意的提到,殿下既然是华夏之后,怎么所用之人尽为土著,这可大大不可啊,盖因土著文化低劣,其心叵测,不可不防,不如多用同族之人。再说我华夏自古善待诸夷,也不会对其他夷人有何慢待,对于捣乱的夷人三国均有善法处理,殿下不必忧心。如同安南朝堂一样,听到三国提到对夷人的处理,让拉玛四世及群臣的怒火冷却下来,暹罗的信息渠道还是很通畅的,之前英法两国使节为了避免暹罗投入三国麾下,把三国尽迁外族之民的恶行描述的惟妙惟肖,这更加大了暹罗君臣的恐惧,现在提到这一节,拉玛四世赶紧表态,尽量多用、重用同族之臣,为华夏牧守此祖宗之地,三国观察使这才作罢。
整个黄帝纪年4564年(公元1867年),唐国海军派出海军巡洋舰多艘,将太平洋上的无主之地俾斯麦群岛(更名为魏征群岛)、所罗门群岛(更名为九龄群岛)、瓦努阿图群岛(更名为如晦群岛)、斐济群岛(更名为裴寂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更名为萧瑀群岛)、图瓦卢群岛(更名为玄龄群岛)、汤加群岛(更名为德彝群岛)、社会群岛(更名为无忌群岛)、土布艾群岛(更名为李靖群岛)、土阿莫土群岛(更名为彦博群岛)、马克萨斯群岛(更名为士廉群岛)、纽埃岛(更名为世勣岛)、萨摩亚群岛(更名为行成群岛)、托克劳群岛(更名为志宁(群岛)、库克群岛(更名为遂良群岛)、莱恩群岛(更名为仁轨群岛)、菲尼克斯群岛(更名为至德群岛)、约翰斯顿岛(更名为良嗣群岛)、瓦利斯群岛(更名为待价群岛)、富图纳群岛(更名为承嗣群岛)、皮特凯恩群(更名为长倩群岛)全部占据。驱逐了岛上的西方商人,将其居民约90万人移居秘鲁占领地东部约10万km2的土地上,与苟延残喘的秘鲁相邻,同时派出不下一万人的民族辅助团队,助其统一语言(当然是汉语),教其农耕,建立国家,更名为太平洋共和国,这一个过程大致持续了十年,才算完成,期间,一直由一只唐国陆军旅保护其安全,并由唐国提供了第一年的粮食及生活用具。
黄帝纪年4565年(公元1868年)10月,唐国礼部派出专使,正式访问欧洲各国,通报这些群岛改名事项,并宣示主权。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虽有不满,但这些小岛也确实没有什么可惦记的,既没有出产,人口又少,文明层次又低,形不成消费能力,带不来什么利益,也就罢了,顶多嘀咕几句航海家的荣誉之类的话语,唐国礼部官员表示,航海家们的贡献不可抹灭,将在官方的地理教科书中注明。至于个别有些经济利益的个人及国家,唐国也给予了部分经济补偿,总共不足100万唐元。对于迁移到南美洲的土著人,既然唐国用自己的土地给他们建国,那么建就是了,又不损自己什么利益(此时的欧洲考虑的是金银和贸易利益,对于海岛兴趣不大,再说占领的土地就是领土,这时的欧洲人还没有这么多的花花肠子,还算淳朴)。对于海盗起家的英国,虽然感觉有些不妥,但在唐国礼部官员申明对于大西洋没有什么念想,且对于欧洲国家占据的殖民地的权利保持尊重,且占据这些小岛仅是考虑移民方便,也就没有多事。
黄帝纪年4565年(公元1868年)11月,经过数月的协商,唐国以20万唐元的价格。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关岛,当月底,两国完成交接。这个交易价格不高,也让欧洲殖民大国放下心来,在没有冲突的时候,唐国为代表的三国还是讲道理的,最起码不会恃强夺取,还是按照殖民大国的规矩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