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大骗子,李琦猛的惊觉,司马光、文彦博口口声声夏人亦是吾华夏之民,不过是骗人的鬼话,两人只想要地,却不想要民,往深里想,两人根本不想拿黎庶之血汗钱收回西夏,踏马燕云,替赵家皇帝铸就赫赫武勋。
李琦才明白此中的弯弯绕绕,这些君子士大夫原来一直隐藏着心事,有些话完全是心知而不能说出。想起文彦博曾言“为与士大夫治天下”,他干脆亮明问,老文沉吟良久方道,“大宋立国百余年,老夫立身求学,与往昔先贤所谋无二,最终求的是‘士大夫共治天下。’”
答案终于揭穿,李琦冒出细汗,这些真正的士大夫们根本上是为限制皇权,或者说彻底把皇帝高高供起来。在这些人心中,皇帝才是毁灭百姓生计最终的敌人,皇权之下,人不如狗。五胡乱华,五代更迭,文人艰难蹒跚于血海深渊,好容易赵家终结了乱世,他们不但要防着军阀割据重演,更是千方百计防着皇帝专权。
变法派打开了还不曾编织好的牢笼,将赵顼解放了出来。如今的局面,皇权意志开始逐渐凌驾于一切,强行钳制言论,与帝王意见相左的朝臣一个个被无情的直接扫到一边。原本近百年编织的骗局,只为哄着皇帝仁爱,垂衣裳端坐,被变法派赤果果的砸开。
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当赵顼亲自操刀时,王安石终将被扫落,朝堂上只有和皇帝意见相符之臣才能立身,谁还能约束皇权,谁能保证下一个皇帝不昏庸?谁能保证下一个首辅不巴结逢迎皇帝?大内禁宫那一方小小天地长大的太子,将来龙椅上的皇帝能比得过百万人中杀出的精英更会理政?更能明白大宋这条四处漏风的大船该如何避免沉没?
龙椅上的赵顼恰恰又是个一心想有所作为的君王,司马光等人就是想指责皇帝也找不出对方昏庸的实证。
李琦心下惶惶,自己要的那不经朝堂的密旨,实际上也算替皇权张目出了把力。幸好眼前两人还不知,要不该被口水喷死。
司马光和文彦博正是看到事已不可为,才灰心泄气。照眼前的时局,即便王安石能强行搜刮来千万贯银钱又有何用?层层官吏盘剥,野心越来越大,民间实际付出十倍不止。更令人绝望的是,还有何人能把皇帝重新关进笼子里?
司马光等人喊着祖宗之法不可变,其实这些人所做所为才是在变法,变革数千年来华夏传承的帝王意志。王安石举着变法的旗帜,却回到秦、汉、唐的老路上,帝王稍不满意,轻则贬斥,重则丢官送命。历史里血淋淋的写着,就在那本《资治通鉴》的字里行间。
大宋有了那位宽厚的仁宗才铸就了文华盛世,更因此让苦苦探索数千年的真正儒家弟子遮掩着心事暗地里尝试彻底锁住皇权,让华夏走出朝代更迭、乱世纷争之路。怪不得庆历新政草草收场,原来主持变革的范仲淹等人对天赋皇权的抬头有了察觉。
李琦明白了司马光何故要献出才写出部分的《资治通鉴》,他是在亡羊补牢,希望后世皇帝能有所借鉴,有所收敛。秦皇汉武,从来没有万年的王朝,数百年已是极限,这些人的目光透过千年的史实,看的是华夏,是炎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泽乡的高呼声回荡在咧咧风中,司马光、文彦博这等精英怎会不知那并非谎言。如画江山怎么可能只属于某一家,真正法度上的制约才能让华夏永固。
这是君子士大夫们和皇权的终极交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真正读懂儒学的精英才能明白那隐在字里行间的最终诉求。这种对决本来有可能在大宋实现,如今却是再没有机会。历史,又将走入朝代更替,乱世争雄的轮回。
很遗憾,王安石显露出本来面目,他是个法家,赤果果的法家传人。司马光正是终于看清了本质才拼了命的阻止,文彦博最终站到了守旧一派。
大宋人才何其多,归根结底,不过是隐在幕后文官共治与皇权威临天下的较量,表现在外的便是内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执政方式。
王安石想要变革,想要强聚国赋民财依靠集权走霸秦之路,重铸煌煌汉、唐,集权中/央并推出强势的皇权是无法避免的。可惜,霸秦之路对于如今的大宋,很难走通,更麻烦是皇权显露出狰狞的头角,华夏民族错过了封建天赋皇权过渡到君主立宪的最好时机。
君子士大夫们想要控制军权膨胀牢牢守御四方,一劳永逸先解决皇权、相权等独/裁的可能。他们拼命打压武将,却又十分重视军械发展,宁肯以大量发展强力武器来抵消军队无名将的短板。
相权的分割和牵制在大宋立国百多年的完善中已经成功,皇权也被束缚到了极小的范围。这种状况给了司马光等人莫大的信心。可惜,如今功亏于溃,王安石彻底把持了相权,皇帝在变法派的支持下跳出了大半个身子。
尽管赵顼还没意识到皇权威势的日增,而且对于司马光等人来说他还是一个不错的君王,但是君子士大夫们看的不是眼前,是十年后,百年后。
王安石的变法,放之一州一县并无过错,但放至整个朝野,起始点却着落在层层官吏的道德操守和强势皇权的支持上。下一步,当王安石着手处理丧失操守的官吏时,将是严刑峻法的开始,他将借助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皇权,碾碎和荡涤所有阻碍。
顺昌逆亡,这才是司马光等人的大恐怖。明言彻底剥脱皇帝秉政的权力自然不能宣之于口,只能单拿胥吏害民的例子阻止,甚至不惜伪作箴言,天人感应来吓阻皇帝和变法派。
华夏传承的法家可不是后世所讲的法学、律师,而是一门博大精深,强国霸业的学问。战国法家首推商鞅,法家治国,首论集权并强势的官府,皇权威势更甚,编户入甲,财货垄断调配,以军功诱/导贫民,霸秦便由此一统六国。
原本大宋考核官员,以劝农、劝学为要,其中各地百姓风评更作为主要依据,如今皇帝和首辅以执行新法的效率和集聚银钱做考量。王安石越级提拔后进,赵顼一心要见实效,各级官吏少不了大放虚词,以期幸进。要不了多久,吏治将全面腐、败,面对如此,严刑峻法的实施谁都无法挡住。
李琦看清了现实,即同情司马光等人殚精竭虑约束独/裁之心,也替王安石不值。
“法非不善,但怕推行不能如本意。”李琦想起王安石学生陆佃亲口说的话,这大宋,清醒的人可不少,胥吏之害,王安石应当早有心理准备。若是变法失败,这一切一切,无论谁造的孽,最终都将由他背负。
真正的儒家弟子已摸索到君主立宪的可能,李琦不得不感叹。这个时代,伊/斯/兰国家都是政教一体,皇权加上宗教权,一语可定万人生死。遥远西方那个岛上的野人,离君主立宪还差的十万八千里,最终的政体改革未必没有受到华夏这种思想的影响。
司马光和文彦博已醉了九分,李琦不觉涩然,相交数年,两人一直如对子侄般善待自己。看看失落的两人,他端起醒酒的汤恭身递上,向文彦博道,“文相公还有何打算?”
“老夫已是风烛残年,当日曾言,建若许廉价房屋按揭于贫户。此次数万兵士迁去河北,老夫正好圈出些地,将此事办妥,便向官家求去。”文彦博醉眼迷朦道。
李琦暗叹一声,这也算好事,免得老文想不开郁结于心,压抑出个好歹。
司马光从袖中取出数卷手抄之书交于李琦道,“老夫归隐洛阳著书打发时光,此是旧日残卷,便送于承宗,切切留作念想。”
李琦瞅见书页上新提的“资治通鉴”四字,忍不住动容,恭身一礼郑重的接过。
“老夫知承宗内有锦绣乾坤,只是于文辞一道欠缺。此次北使,终将那迎娶顾小娘一事了了心愿。”司马光自嘲一笑道,“老夫既已离开朝堂,自不会再去多言此事。也罢,厚了老夫这面皮,再帮你一次,老夫劝官家恢复公主名号,宋、辽两国驸马,承宗好自去逍遥快活。”
“善,老夫也舍了这面皮与官家分说,总叫承宗得偿所愿。”文彦博呵呵笑道,当日李琦耍赖硬要娶公主,他可是记得一清二楚。
李琦大喜,再三谢过,一个驸马是当,两个驸马也是当,司马光和文彦博不忍自己将来被变法派牵扯,一片爱护之心,反正眼下的局面诡异,暂避过这段风头也好。
他记得王安石变法最终是失败了,望向司马光忍不住道,“若有一日朝堂诏令学士主持大局,不知可有挽回之法?”
李琦暗指把皇权再次约束,最终关进笼子里,司马光闭目沉吟良久道,“若老夫执政,只得尽废熙宁之法,将王介甫及一干变法朝臣打入奸邪,或能吓阻悠悠众口,从此无人再敢轻易涉及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