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
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民谣既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现代民谣在中国的发展
80年代台湾校园民谣兴起(最早的校园民谣是在日本出现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音乐大多是雅乐,曲调冗长沉闷,只有那些贵族们才有时间欣赏,学生们对此十分不满。后来,文部省根据学校没有音乐教材的情况,发动社会创作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歌。于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便应运而生了。但是,由于传统音乐的束缚,在音乐上还没有很大突破。
1868年,品川弥二郎创作了一首《阿宫先生》,校园民谣的雏形便出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校园民谣热在日本走向低潮。70代中期,校园民谣在台湾兴起,并且发展迅猛。虽然二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但都为校园民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台湾更是校园民谣的成名地,谈到校园民谣就不能不谈到台湾的校园民谣。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台湾大学学生杨弦把台湾诗人余光中怀乡的诗谱成曲子演唱,深受青年欢迎。校园民谣不但反映青年生活,而且也是对西方音乐泛滥的一种抵制。当时一位名叫李双泽的歌手在演唱会上拍案而起,喊出了“唱我们自己的歌”的口号。从那以后,台湾校园歌手佳作不断,像侯德健的《龙的传人》,叶佳修的《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都是那一时期产生的。从1974年到1980年的顶峰期,台湾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民谣,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罗大佑的《童年》。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校园民谣高潮渐渐低落。大陆校园民谣的产生,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校园民谣。1994年4月,一盒名叫《校园民谣Ⅰ》(1983-1993)的盒带由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从此校园民谣有了自己的名字。
以下是目前流行的一些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童年》、《大学自习室》、《窗外》、《橄榄树》、《在希望的田野上》、《采蘑菇的小姑娘》、《青春舞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校园的早晨》、《兰花草》、《蜗牛与黄鹂鸟》、《歌声与微笑》、《龙的传人》、《明天会更好》、《让我们荡起双桨》、《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小草》、《踏浪》、《我是女生》、《中学时代》、《心愿》、《七子之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路灯下的小姑娘》、《捉泥鳅》、《校园的小路》、《梦驼铃》、《轻舞飞扬》、《似水年华》、《青春无悔》、《白桦树》、《往事》、《童年的小摇车》、《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小芳》、《一生有你》、《朋友》、《恋恋风尘》、《月亮代表我的心》、《小白杨》、《深呼吸》、《恋曲1990》、《让世界充满爱》、《白衣飘飘》、《却上心头》、《玻璃杯》、《未名湖是个海洋》、《老屋》、《单车岁月》、《彩虹》、《那些花儿》、《完美世界》等。
其实当中的很多大家都是听过的,可能我们没有记住它的名字,没有了解她们创作的背景或者没有把它们融入到一个体系中去思考,如果你还有兴趣去了解的话,可以去关注,如果你只是欣赏这些单只的歌曲本身的旋律,你也可以继续只是听着,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去发展兴趣爱好,这都不影响,因为我们已经得到了音乐带来的感动。
台湾民谣
台湾民谣依歌词内容为分类标准,大致可分成下列各类:
、家庭伦理类:农业社会时期,台湾沿袭中国旧制,以农历夜,以大家庭为生活圈。家庭组织里,长幼有序,孝敬长辈,夫妇恩爱,传宗接代,培育子孙。此期间必然会产生许多叙述彼此相处情境的歌谣。如“病子歌”“做人的媳妇”“满月歌等”。
工作类:人们上山打猎、砍柴、出海捕鱼、下田耕作等进行各种劳动或职业上的工作时,常寓音乐于工作中,自然产生与工作有关,藉以增进效率并消除疲惫,或抒发工作忧怨的歌谣。如“耕农歌”、“采茶歌”、“牛犁歌”、“乞食调”、“江湖卖膏药”等。
、爱情类:爱情是古今中外必然存在于男女之间的特殊默契。沐浴爱河中的男女,都会有一种向对方倾诉心声的冲动,这些传送心语的歌谣就是爱情民谣。这种情歌在台湾民谣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诸如“六月茉莉”、“桃花过渡”、“相褒歌”、“爱情哭调仔”等等。
、祭祀类:台湾的祭祀习俗沿袭中国传统制度,在农业社会时以虔诚的敬心,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平安吉祥,多福多寿。另外,敬拜祖先是民间的优良传统,家家户户每每于长辈先逝或庆典节日,都会有祭祖仪式。这种祭祀时所用的歌谣,如“道士调”、“牵亡歌”、“抽签卜卦调”、“哭丧调”等属于这一类。
叙述类:台湾的叙述民谣,大致分成“叙事”、“叙物”、“叙史”、“叙人”等四类。“叙事”民谣,在于针对社会现象之良痞,加以褒贬。如劝诫酒色的“修成正果歌”,民间贬恶善的“劝世歌”,讽刺日本人的“人插花、你插草”等均是。“叙物”民谣则在描述日、月、山、穿、动植物、地方、器具、自然景致等,如“台北调”、“台湾地名歌”、“台湾产物歌”、“时令歌”等。“叙史”民谣指的是叙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奇的民俗歌谣如:生性凶恶蛮悍的蔡牵,于海上作乱时,南部流传着“你较野蔡牵”之民谣。此外,“郑成功开台湾”、“陈三五娘”及“雪梅思君”等均属这一类。“叙人”民谣则以人为对象,这类的民谣不多,如“阿艺娟,真正贤”、“黑面祖师公”等。
趣味类:喜乐形之于色,而咏成歌,为之趣味歌。它包括人们工作之余,欢聚一堂用以助兴的欢乐歌及趣味横生的滑稽歌等。这类民谣如“食新娘茶四句联”、“饮酒歌”、“猜拳歌”、“嫁歌”等等。
童谣类:指的是儿童生活中用以哼唱的歌谣。就内涵和意识上而言,童谣的想象,意趣均异于普通民谣,宜另归类。台湾童谣依其内容之不同又可成游戏歌、幻想歌、摇篮歌、趣味歌、叙述歌等类。
我所认识的“民谣”
英国民谣
英国民谣(EnglishBanad),起源于中世纪末期,即12、13世纪,兴盛于14、15世纪,复兴于18、19世纪,是英国最古老的诗歌形式之一。它主要包括两大部分,英格兰民谣和苏格兰民谣。
凯特·斯蒂文斯(CatStevens)是英国民谣摇滚的代表人物,1947年7月21日生于伦敦,原名史蒂文·乔治乌(StevenGeorgiou)。当他成为一名国际明星之后,于1979年皈依宗教并放弃了他的音乐事业。60年代中期,斯蒂文斯在哈默史密斯大学期间就开始自己创作歌曲并于1966年以一首《我喜欢我的狗》(ILoveMyDog)走红。1968年,斯蒂文斯感染了肺结核,这迫使他暂时停止了音乐生涯。1970年,他以专辑《MonaBoneJakon》重返乐坛,并受到一致好评,其中还产生了一首热门歌曲《德,阿班维尔太太》(LadyD'Arbanville)。以后,他继续推出专辑《舵手的茶叶》(TeaoftheTillerman,1971)、《数字》(Numbers,1975),《Izitso》(1977)和《回到地球》(BacktoEarth,1978)均获得一定的成绩。
美国民谣及民谣摇滚
民谣摇滚乐: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充满了动乱和麻烦的时期。肯尼迪于1963年被暗杀以后,约翰逊继任总统。局势动荡不定,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首先,是民权运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一直干拢着美国社会,不断地引起反抗和斗争。直到1964年美国国会才正式通过民权法案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其次,是美国发动的越南战给美国带来了巨大伤亡。青年学生反对美国卷入越南内战,到处举行群众集会、游行示威。但约翰逊总统不顾国内外舆论的反对,继续扩大战争,使越战在整个60年代逐步升级,造成年轻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加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空气和水的严重污染;石油、煤气的短缺;森林被乱砍乱伐等,也使许多人对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离开了大城市、离开家庭,来到郊区或乡下,组成社团,过着一种简朴的群体生活。他们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包括传统文化)、反对既有秩序。他们在服装和发式方面也反其道而行之,越古怪越好,而且还普遍服用致幻药物。因此他们得到一个外号叫“嬉皮士“(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青年人。最后,***也是60年代的一个突出现象。对“性“的传统观念产生怀疑和轻视、不合法的同居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替代结婚的生活方式。“自由“两字的含义不仅意味着要结束种族歧视,也意味着对上一辈性观念的反叛。<BR>在这种背景下,摇滚乐构成了60年代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反映和影响了当时一代青年的情感和愿望,说出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60年代的摇滚乐与50年代相比,思想深度显然更进了一层。这些,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民谣摇滚(FolkRock)之中。
鲍勃·迪伦(BobDylan)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民谣演唱的都是比较严肃的社会性题材,如“金斯顿三重唱组“(TheKingstonTrio)和“彼得·保罗和玛丽“(PeterPaulandMary)三重唱组等。他们避开商业性的摇滚乐而独自发展,与摇滚乐没有联系。但是,有一位来自民间的歌手,把这两者结合到了一起,而且对摇滚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鲍勃·迪伦。鲍勃·迪伦于1941年出生于明尼达州的德卢思一犹太人家里,6岁时迁往附近的小镇希宾。迪伦从小对摇滚乐就很有兴趣,并自学吉他、口琴和钢琴。他曾广泛旅行,对社会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等问题都有亲身感受。1959年入明尼达大学念了三个学期,退学后,在咖啡馆演唱。这时,他发现了民谣,认为民谣中有关时事的歌词比摇滚乐要有意义得多。1961年,迪伦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1963年一首《随风飘逝》(Blowin'inthewind,例34),使其成为青年人的偶像。迪伦的嗓音粗糙,带有鼻音,自己弹吉他伴奏,有时还经常出现口琴独奏(他在脖子上套一个架子,支撑口琴)。关于迪伦,不论是他的社会抗议、民谣摇滚、乡村摇滚、超现实主义的歌词,还是皈依基督教(1977年,迪伦声称自己是再生的基督教徒)等,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是一位出色的歌手和词曲作家。特别是他的歌词创作,含义深刻,富有文学性和哲理性,经常使用隐喻、象征等手法,虽然有时也有点晦涩难懂,但总的说,他对摇滚乐作出了重要贡献,把摇滚乐的歌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其他民谣摇滚由于鲍勃·迪伦树立了榜样,60年代一下子出现了很多民谣摇滚乐队。其实,民谣摇滚是个很笼统的称谓,虽然都是把民间的曲调、歌词与电声、低音线条和摇滚节拍相结合,但其中的差异是很大的。除了迪伦,还有很多乐队和个人,如“伯兹“乐队、“妈妈和爸爸“演唱组、西蒙和加芬克尔、琼·贝兹、凯特·斯蒂文斯、朱迪·科林斯(JudyCollins)、索尼和雪儿(SonnyandCher)、布法罗·斯普林菲尔德(BuffaloSpringfield)等。现将其中影响较大者介绍如下:伯兹“(TheByrds)乐队伯兹“乐队由五人组成,核心人物是吉姆·麦吉恩(JimMcGuinn),1964年伯兹乐队成立以前,麦吉恩曾与民谣有过密切接触,包括参加鲍勃·迪伦的乐队。1965年,伯兹发行了他们演唱的《手鼓先生》(Mr.TambourineMan)等4首由迪伦创作的歌曲。这样用电声的、摇滚化的方式来伴奏民谣歌曲,在当时是一件新鲜事物。1965年6月,伯兹的翻唱版《手鼓先生》获第一名,给迪伦带来很大名声,也使他们自己成为了明星。或许,他们本来可以达到与“沙滩男孩“、鲍勃·迪伦,甚至“披头士“同样的地位,可惜的是乐队内部不和,人员经常变换,影响了演奏质量和听众心理。到60年代中期,他们还有几首歌曲把摇滚乐典型的电子音响与乡村音乐相结合,对后来70年代流行的乡村摇滚(CountryRock)起到了示范和引路的作用。1968年,原来的伯兹成员只剩下麦吉恩一人。他与其他不同演奏者合作,继续以伯兹名义发行唱片,但都没超过1965-1968年期间所取得的成绩。1973年,原来的5名成员重新聚集到一起,录制了他们的最后一张专辑《伯兹》,不久,乐队宣告解散。
“妈妈和爸爸“(TheMamasandthePapas)演唱组如果说“伯兹“是将民谣风格与一种比较强硬的摇滚乐声音相结合的话,“妈妈和爸爸“则是将民谣风格与一种类似?quot;埃弗利兄弟“和“沙滩男孩“那样比较温和的摇滚乐相结合。演唱组由二男二女组成,演唱他们自己(主要是由菲利普斯JohnPhilips)创作的四声部歌曲,如《加利福尼亚梦想》(CaliforniaDreamin')、《星期一,星期一》(MondayMonday)、《献给我所爱的人》(DedicatedtotheILove)等,在听众中享有很高声誉。
我所认识的“民谣”西蒙和加芬克尔(Simon&Garfunkel)<BR>保罗·西蒙(PaulSimon,生于1942年)和阿尔特·加芬克尔(ArtGarfunkel,生于1942年)在中学时就以埃弗利兄弟为榜样,录过几首男声二重唱歌曲。后来,两人都上了大学。西蒙在昆斯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又在纽约大学主修音乐,因被当时60年代初期城市民歌运动所吸引,开始歌曲创作。当西蒙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后,就与加芬克尔重新合作,于1964年推出第一张专辑《星期三凌晨3点》(WednesdayMorning3A.M.),但销路不佳。不久民谣摇滚兴起,唱片公司选出专辑中的一首歌曲《寂静之声》(TheSoundofSilence,例35),在保留原有的人声录音轨道的情况下,加上了电贝司、电吉他和鼓组成的节奏音轨后推出,结果大受欢迎,1966年初,在排行榜上名列第一。西蒙和加芬克尔再次获得第一的是他们为电影《毕业生》(Graduate,1968)配乐中的一首歌曲《鲁宾逊夫人》(MrsRobinson)。1970年推出的《多难之桥》(BridgeoverTroubledwater)再次夺冠,唱片销售量超过900万张。西蒙和加芬克尔的成功是与西蒙的歌词与音乐创作才能分不开的。他注重作品的旋律与和声,避免一般摇滚乐的简单和不断重复的倾向,坚持歌词和声乐的重要性,决不使他们被电声乐所淹没。然而,正当他们的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西蒙和加芬克尔的合作关系破裂,两人分道扬镳,后来都各有所成。
我所认识的“民谣”琼·贝兹(JoanBaez)琼·贝兹出生于1941年,12岁开始学习吉他,后入波士顿大学学习,但几周后放弃学业而去咖啡馆唱歌。1959年和1960年两次出席新港民谣节均获成功。他的第一张专辑《琼·贝兹》(1960)包括了很多首美国传统民谣。她经常把音乐会的收入捐献给她所信奉的事业;拒绝接受过多的演出;一年最多录一张专辑。演出时,她不化装,直接走向话筒开始唱歌,没有打诨,没有商业性显示。贝兹信仰和平,主张非暴力,这不可避免地使她卷入60年代激荡的社会和政治运动之中。1963年起,她的演出曲目中包括抗议歌曲和迪伦的作品。为争取民权,禁止核武器和反对越南战争,她在大街上、集会上和游行队伍中演唱。她是迪伦的好友,也是最早发现和支持迪伦的民谣歌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