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软件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开发出来,并在亚特兰大展示会上一举成功,因为当时参加展示会的人,大多数尚不知鼠标为何物。此外,这个软件还可以同时观看或编辑8个不同的文件,它也包括一些多媒体及调制解码功能,还能够驱动新近出现的激光打印机。这令人耳目一新的一切功能,立刻得到许多用户的喜爱和接受,对Lotus软件构成了直接威胁。然而,比尔·盖茨没有因胜利而昏了头脑,他时时不忘“多元计划”惨败的历史教训,一心想到的是如何进一步改进这个“微软字处理”软件,让它工作得更快、更便捷、更稳定。
在软件的宣传上,微软公司也采取了非同寻常的做法。它同《个人计算机世界》杂志达成协议,随每一本杂志附送一套“微软字处理”软件的磁盘片。这份杂志有10万个订户,其中95%的订户都是IBM公司个人计算机的用户,使用着微软公司的MS-DOS。微软公司别出心裁的宣传方法引起了新闻界的强烈反响,纷纷称这是一种创举。这个软件推出后的售价为每套375美元,如果附带鼠标则还要增加100美元。这个价格比“文字之星”要低。不久,一份叫作《软件谈》的杂志发表了对这个软件的测试报告,说这是能充分利用IBM公司16位计算机优点的头一个软件。《个人计算机世界》则宣布它“在性能和创新方面堪与‘文字之星’媲美,甚至超过‘文字之星’,而在操作方面则比‘文字之星’更具有戏剧性的明显改进。”
当然,挑剔者也不少。有人认为这个软件使用起来太难,有人则说它“具备令人产生深刻印象的功能,但其中也含有一些错误,而且非常复杂,难以操作”。有的人甚至建议大家再等半年或一年,待微软公司把软件中的错误完全纠正之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由于众说不一,“微软字处理”软件热闹一阵之后,销售却不尽如人意。1984年4月,微软公司推出了这个软件的1.1版,增加了几个功能。10月,它又推出了1.5版,使一些程序的运行速度提高了一倍,还附加了一个对话式教学程序,让使用者在屏幕上自学30课,逐渐掌握使用方法。
但即使做了这样一些改进和补充,“微软字处理”软件仍然不能算是一个成熟可靠的应用软件。它竟然连1984年畅销软件排行榜的前10名也没有列入,名列前茅的仍然是“文字之星”。比尔·盖茨承认,“……这个产品的性能是出色的,但是在便于使用方面我们做得未能如愿。”
微软公司继续改进“微软字处理”软件。1985年初,做出较大改进的2.0版面世,它能驱动惠普公司的喷墨打印机,但它仍然没有解决前两个版本中存在的问题。不过有人肯定了它附带的学习程序,说:“这套字处理软件的教学程序,是我们见到的最好的程序之一。它还利用图像来作详细解释,可以使消费者始终保持盎然的兴趣。”
总的说来,“微软字处理”软件还是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它有了一个喜爱自己的用户群体。
后来,公司决定由贝尔雅尤迁至西雅图北区的新的、宽敞的办公楼。办公楼离雷蒙德假日酒店仅几百英尺,雇员们对此深感快慰。在新办公楼对面的快餐店里,盖茨为桌上其他人买来一瓶昂贵的酒,而自己仍吃着他喜欢的汉堡包,以庆祝乔迁之喜。
但是竞争接踵而至,乔迁或许只意味着新挑战的开始。
主持DOS1.1扩展版开发后,帕特森离开微软回到西雅图计算机公司。他的SCP-DOS虽然卖给他的朋友艾伦和盖茨并没有多少钱,但盖茨和艾伦过后允许西雅图计算机公司在其计算机中装入DOS软件包和其他微软程序,在1982年,西雅图计算机公司也便大发其财,收入逾400万美元,而利润近100多万美元。
盖茨对竞争对手不留任何情面,对无竞争的合作者如硬件商却常常是宽以待人,可谓深谙商战玄机。
6.蚕食鲸吞巧夺智取
比尔·盖茨的霸道令一些软件制造商忍气吞声。有些软件制造业者说,他们很怕与微软开会讨论可能的合伙关系。他们指控微软“约会强暴”。意思是说,微软要求集会研商共同计划;审查潜在的合作伙伴、产品、产品创新、技术或营销计划;然后把喜欢的一切占为已有。
崔利克斯公司科技部长丹尼尔·布里克林说,与微软共事就像与大象共舞:“跟大象跳舞非常可怕。他们瞧见你在做的事,然后借用一切他们弄得到手的东西,而那种情况自我与他们合作以来至今没有改变。”
盖茨这一独特的经营风格,突出表现在产品的创新上。
在产品的创新上,盖茨有时甚至达到某种病态的狂热,任何一个与微软合作的公司,只要其设计中的创意有价值,在被微软得知后,迟早都会被微软改头换面后作为自己的产品推出来。
保罗和格雷逊创立的微图公司,就因为遭遇过微软这一手,差一点倒闭。这家靠5万美元起家的公司,从事的是小规模的应用软件买卖,它和微软一直是长期合作的伙伴。不管是在微软凭借MS-DOS而成名的时候,还是在微软开发“视窗”1.0遇到困难、三番五次推迟上市日期、被新闻界控告为“泡泡软件”、“小孩比尔魔术般地吹出一个更比一个大的肥皂泡,而大多数人仍在等待下一个”的时候,微图至始至终都是微软的忠实追随者。
所以,两家公司关系非同一般。微软为感激微图对“视窗”的坚定支持,曾经还贷过款给微图。后来,微图为适应微软与IBM合作开发的OS/2操作系统,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自行开发出了一种名叫“魔镜”的软件。
微软在听到这件事后,马上派人对“魔镜”的功能进行了调查,发现“魔镜”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随即派人找到了保罗和格雷逊,要求购买“魔镜”,并声称是为了修改自己的视窗应用软件,使其能在OS/2上运行。同时还答应说微软可以帮助微图推出“魔镜”。
微图一向视微软为老大哥,而在两家公司的交往中,微图又受益不少,所以现在一看是老大哥求助于自己,而且对自己也有利,自然是喜上眉梢,当即同意了微软的要求。
随后不久,在微软负责应用软件开发的副总裁梅普尔斯率领下的一个谈判小组来到了微图。经过几天的协商谈判,双方基本上敲定了合作的主要项目,准备签署意向书。就在此时,梅普尔斯提出想要看看“魔镜”的原程序,换句话说,他们想要看一下“魔镜”的核心部分。格雷逊开始一口拒绝了,因为将原程序给对方看了,等于把整个“魔镜”的机密全部暴露给了对方。后来,他考虑到微软与微图的关系,以及他和微软的许多高级要员、甚至还有比尔·盖茨,交往都非同一般,终于还是把原程序送给了微软。
微软拿到原程序后,指派了一名从事操作系统方面工作的工程师来作考察、鉴定。这时,格雷逊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但出于对微软的信任,他还是认为看到原程序的是微软负责应用软件部门的人,而且微软财大气粗,在行业内外名声也不小,不会为了“魔镜”这么一个小玩意儿而玩弄手段,无论是从钱财,还是从名声上。所以格雷逊尽管有些不安,但很快就坦然了。
但是,为了防备万一,他还是找来了梅普尔斯,要梅普尔斯保证不能让操作系统的专家插进来。
“不用担心,”梅普尔斯拍着胸口对格雷逊说,“他只是一个技术顾问,来是为了帮助应用软件部门的人更好地使用‘魔镜’,仅此而已。”
过了几个星期,有一天微图的一名参与“魔镜”开发的工程师和微软的工程师闲聊,从谈话中他觉得有点不对劲,发现微软好像已经决定要编写仿“魔镜”的软件,因为那位操作系统的工程师已经回微软提交鉴定报告去了。
格雷逊在听了手下的报告后,双眼一黑,顿时气得天旋地转。要知道,开发“魔镜”,微图无论人力、物力,投进去了很多,现在,眼睁睁看着技术机密被人窃走,不仅钱赚不了一分,连投进去的本钱也收不回来。
格雷逊怒气冲冲地找到梅普尔斯,指责梅普尔斯不守诺言,希望微软认识到这是一种极不光彩的剽窃行为。
而梅普尔斯先是声称没有这回事,后又表示无能为力。为维护自身利益,格雷逊径直找到了盖茨本人,谁知,盖茨却声称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这件事拖了一年多,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微图出于对微软的极大信任而向微软公开了“魔镜”的原程序,结果自己受到了损害。尽管微软后来作了一些弥补,但其糟糕的公众形象却留在了行业之中,所以微图的一位官员这样评价微软:
“他们习惯于这样说,‘我们要付给你我们答应过的,但别的就别想了,怎么着?你还想告我们不成?别做大头梦了!’这是他们一惯的腔调,他们不相信微图会告他们,他们也不怕告,我觉得这显然是种霸道行为。”
最终,微图的“魔镜”无法再推出来,无论格雷逊气得如何七窍生烟。
7.从容对敌
信息高速公路开发后,盖茨正在得意洋洋之时,美国奥雷科主席埃利森却向他泼冷水,他说将来网络用户只需安装一台价值500美元的简单易用的终端机就够了,盖茨则不屑一顾。他们产生了分歧。
与微软公司一英特尔联盟对抗的阵营声势壮大,在康迪斯电脑大展上引起了越来越强烈的辩论。
争论归争论,康迪斯电脑大展上所见到的新产品却给人以一种功能越强越容易引起人们兴趣的印象。与微软公司站在同一阵营的人士们指出,难以想象如何可以生产成本在1000美元以下而拥有有效功能的设备。在康迪斯电脑大展出现之前,波士顿举行了一次电脑界的研究会,诺威尔公司总裁弗兰肯伯格振振有词:
“价格低至300美元或500美元并不符合现实情况。这个构思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这类设备无法取代个人电脑,只能作为个人电脑的辅助设备。”
分析家麦卡锡作出粗略估计,指出一个基本的调制解调器价格为129美元,要运行网景公司的浏览软件需要安装6兆字节的内存容量,价格约300美元,一个小型黑白屏幕价值300美元,处理器价值400美元,总和超过1000美元。
麦卡锡略带嘲讽地说:“没有人会怀疑以低成本设备进入国际网是伟大的见解,但要是真正实现却是另一回事。”
盖茨每逢出席公开场合,必被记者追问他对简单网络终端的看法,他仍是持否定态度。
奥雷科公司的阵营和微软公司的阵营双方旗帜鲜明,一方说未来廉价简易的终端机将会成为网络的主流,另一方说功能越来越强的个人电脑无法取代。分析家却认为,将来电脑产品发展不会有泾渭分明的取向,两者均各有市场。
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机器,连接网络是将来电脑用户必经之途。有一件事,使盖茨感受特别深刻,那就是连流浪汉都有国际互联网的地址。身为电脑界的“大哥大”,应掌握全球电脑发展脉络。但盖茨从未预料到国际互联网会如此风行。他说:“国际网如此之大,大得不可思议!”
盖茨也意识到网络时代来临,微软公司必须作出策略性的转变。他吸取电脑发展史中的经验教训,努力避免重蹈IBM公司和迪吉多公司在个人电脑革命中失败的复辙。1995年5月,他在发给微软公司高级职员的内部备忘录《国际互联网浪潮》中反复强调:所有微软产品必须顺应国际互联网的潮流,否则将要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这规模庞大的电脑展览会上,微软公司一直风头甚劲,但这家软件巨人的竞争对手今年把竞争提升至基础层次,很显然,在网络时代,电脑操作系统风光渐去。微软公司以其“视窗”操作系统和DOS操作系统被安装在全球超过1亿台个人电脑上的实力,毫无疑问是软件业的龙头大哥,但在微软推出人们期待已久的“视窗”95后不足3个月,电脑业行家已嗅到互联网市场增长凌厉的气息,电脑业已出现根本的转变。微软公司的竞争对手正抓紧这次机会。盖茨在康迪斯电脑大展上发表演讲,他认为,将来的办公室应用软件应懂得迁就用户,而非用户迁就软件,软件应该能够辨认用户的语音和了解用户的文字意思。如“自然语言处理”的功能,可对文件中的关键字作出反应,建议用户在国际网或者其他地方寻找有关资料。这种所谓“软件助理”的程序,将可抽取文件和录像片断,而无须像现在的程序要另开一个独立的通信程序。盖茨和其他微软公司人土的谈话表明:微软公司正为国际互联网定出方向,所开发的软件产品并非封闭式的,而是开放技术的规格,让其他公司的产品可兼容。这样看来,微软公司似乎为其他公司创造占领市场的机会,但微软公司有信心建立自己产品的权威,保持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1995年12月,盖茨向全球用二十几种语言推出了其新著《未来之路》。他在书中预言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一切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的、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他声称用这本书来推动世人去思考如何迎接未来的机会和挑战。
微软总是以它那敏锐的嗅觉和洞察力占领市场,即使大敌当前,他们也能调整姿势,占领市场先机。
8.财大气粗
纵观微软的历史,微软一旦发现了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或者新的公司,而这些新产品、新服务、新公司一旦领先、一旦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盖茨通常就会采取收购的策略。
购买外部的公司不仅仅可以获得一个新的产品、新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原有的、已经组织得比较成功的人。从微软最早搭配给IBM的产品MS-DOS起,盖茨就学会了收购的策略。
截止到1998年年底,微软已成功地执行了约七十项收购,价值超过25亿美元,使盖茨成为了半个世纪电脑公司的最大的买家。
仅1997年,微软就买下了10家公司,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向其他公司投资的方式来为日后的收购行动打下基础。
微软办公室套装软件中有一个数据库软件叫Access,其实这也是盖茨于1991年12月收购的现成的软件,他希望用这个软件来应对完全的竞争者宝兰公司。其实,1991年年中时,微软已买下了一个专门研究数据库的软件公司,即福克斯软件公司,从而获得了福克斯数据库软件,但这并没有动摇宝兰公司的市场份额。微软花费1.7亿美元收购福克斯的纪录是历史上最高的,同时获得了该软件公司的50名顶尖的程序员。在这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微软的数据产品就由10%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50%,大举侵吞了宝兰公司的市场,也因此与宝兰公司结下了宿怨。
宝兰公司、莲花公司、完美文书和网威公司,这些都是盛极一时的超级公司,一旦被微软锁定为目标后,他们就变得步履蹒跚。这与微软采取的兼并、收购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近的例子,应当是微软与美国在线之间商业竞争中的故事。